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形成机制研究_政治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形成机制研究_政治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生成机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政党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先进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先进性是一个表示比较性的概念,是对某事物在同类事物的发展进程中所处比较优势状态的一种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①它所体现的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在内在品质、生机活力以及功能作用等方面相比较而体现出来的长处和优势,是相对于其他政党在这三个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的概括。优良的政治品质、旺盛的生机活力以及高效的功能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核心内容,其中优良的政治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赖以存在的坚实基础、根本前提,是党具有先进性的内在理由和根据;旺盛的生机活力是党的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先进性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和依托;高效的功能作用是党的优良政治品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实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建设的过程就是维护党的优良政治品质、保持党的旺盛的生机活力和充分实现党的高效功能作用的过程,是防止党的优良政治品质蜕变、生机活力衰退与功能作用退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这三个方面的比较优势是如何形成的?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引发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生成机理问题”的理论思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有其形成的方式、途径和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形成的途径、方式和内在规律,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生成机理。生成机理问题是党的先进性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生成机理,有助于把握党的先进性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是提高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对于增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建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优良的政治品质、旺盛的生机活力以及高效的功能作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生成机理问题进行探讨,力图从规范研究的视角对党的先进性的生成机理进行阐释,以期推动党的先进性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并借此带动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应用对策研究及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实效性的提升。

一、优良的政治品质:党的先进性赖以存在的内在基础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先进性从根本上说是由党的优良政治品质所决定的,是其优良政治品质的外在表现。“品质是内在的、潜存的,同时又是稳定的、深刻的。品质优劣,构成一个政党出世作为的基础,成为人们评判一个政党的基本依据。”②优良的政治品质是党具有先进性的内在理由和根据。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品质来源于先进的阶级基础与广泛的社会基础的统一,思想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崇高价值性的统一,个体成员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统一。

1.先进的阶级基础与广泛的社会基础的统一

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定历史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政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现代政治文明成果之一。③政党产生后,逐渐走向现代政治生活的中心,成为人类政治舞台上最活跃、最有影响的政治行为主体。从本质上说,政党是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政治组织,阶级、阶层和集团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某种意义上说,政党是阶级的缩影,它浓缩了它所代表的阶级的一切特性。政党只能在某种条件下置换自身的阶级基础,即背离原来所依靠的阶级而投靠另外的阶级,充当其他阶级的利益代表,这个时候政党的政治品质就发生了蜕变,由一个性质的政党蜕变为另一个性质的政党。但是,政党是不能脱离阶级基础而存在的,脱离阶级基础的政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自从阶级产生以后,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它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能促进和引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先进的地位。政党是由具有本阶级意识、在政治上最活跃、最积极和最有政治能力的骨干分子所组成的,是各阶级、阶层和集团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阶级、阶层和集团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通常都是通过其政党的组织和领导来实现的。由于代表着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由于价值理念、奋斗目标、组成人员等不同,政党的政治品质之间也存在着先进、一般与落后的发展序列的差别。“政党的品质怎样,首先表现在它代表的阶级及其根本利益上,看它代表的阶级、它由以源出的那个阶级是否是一个具有先进性的阶级。”④一个具有优良政治品质的政党代表着先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具有崇高的价值理念和奋斗目标,由优秀成员组成。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先进性是政党优良政治品质的先天基因,因而也是政党先进性的先天基因,从根本上规定了政党的先进性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优良政治品质是其阶级基础优良本质的集中体现。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新的生产方式的创造者、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⑤工人阶级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得它与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他的劳动阶级相比,能够摆脱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分散性和自私性,具有远大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具有以大局为重的集体主义素养和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因而易于形成统一而又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战斗集体,他们最具有社会变革的强烈意识和革命要求,是批判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最强有力的生力军。工人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只是工人阶级获得解放的第一步,此后,工人阶级依靠自己的统治地位使自身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不断发展更加丰富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所有这些都是工人阶级优良政治品质的集中体现,阶级基础优良的政治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优良政治品质的先天决定性因素。“一个政党有无先进性,关键取决于它的内在本质。党的内在本质是决定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决定因素。”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

工人阶级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利益的代表性来看,工人阶级除了代表自身的利益以外,还代表了社会的普遍利益。“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⑦与此不同的是,“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⑧工人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就决定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解放全人类,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只有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摆脱了一切历来的枷锁、也摆脱了将其束缚在土地上的枷锁并且被一起赶进大城市的无产阶级,才能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一切阶级统治的伟大社会变革。”⑨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工人阶级崇高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与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共产主义的价值原则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在于社会主义,全人类的利益在于共产主义。在为夺取政权进行的现实的革命运动中,工人阶级是以全社会普遍利益代表的身份出现的。这就使得工人阶级具有与剥削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阶层和集团结成同盟军并成为其领导的客观基础。代表社会的普遍利益是工人阶级政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的根本原因。代表社会的普遍利益是工人阶级政党优良政治品质的重要表现。

工人阶级的队伍及其优良品质也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而不断发展和丰富。在当代中国,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伴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知识分子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更是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含量。中国工人阶级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领域里展示着其优良品质的时代风貌,发挥着中国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2.思想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价值追求崇高性的统一

思想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价值追求的崇高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优良政治品质的精神性决定因素。列宁曾经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⑩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政党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其所代表阶级的根本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表现,形成政党特有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体系的性质决定政党的理想目标和价值选择以及政党的精神面貌。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灵魂。作为人类伟大的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思想理论文化体系。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真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

作为真理体系,马克思主义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同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及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同时,它又是全世界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世界观最完整的理论形态。(11)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马克思扬弃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的立场及研究方法,把对社会客观规律的研究和对人关注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把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考察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结合起来,(12)通过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探寻人的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必然途径,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对“科学价值中立论”与“科学价值负载论”的整合与超越。(13)作为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指明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方向、道路等根本问题。“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而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以进一步实现人的解放为使命,所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14)由于价值体系集中反映了政党全体成员的意志和愿望,成为连接政党成员之间的精神和情感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讲,信仰与信念对党员的组织更为根本、更为牢固。”(15)这种价值信仰体系可以内化成政党成员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能使党员之间彼此达成认识上的一致和行动上的统一,使政党内部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一定是为政治行动而组织起来的具有团结一致性和内聚力的集团。”(16)真理与价值统一的、稳固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保持政党组织内部的团结和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政党及其成员的精神支撑及精神动力来源。

马克思主义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富有生命力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坚持核心价值取向不变的前提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联系,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3.个体成员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统一

个体成员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整体优良品质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党员是党内的基本细胞,党的整体优良品质与党的个体成员的优良品质息息相关。“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17)这个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由具有阶级意识的、具有较高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过硬业务素质等优秀品质的先进分子所构成。为了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优良品质,马克思主义政党非常注重党员的质量。列宁曾经说过:“徒有虚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的数量,而注意提高党员质量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18)注重党员的质量,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是维护党的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如果不注重党员个体的品质,让素质很差或者丧失先进性的党员留在党内,必然影响党的整体先进性,削弱党的战斗力,甚至使党蜕化变质,丧失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质。为了保持和维护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地位,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以健康的强有力的先进阶级作为依靠力量的执政党,要善于清洗自己的队伍。”(19)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在思想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和积极而必要的党内斗争,消除党内错误思想和消极腐败现象,以此来维护自身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维护党内的团结和统一;同时,建立和完善党内健康的吐故纳新和新陈代谢机制,及时清除执政党党员队伍中的投机分子和变异分子,是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加强“党德”和“官德”的建设,注重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提高共产党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共产党员不可能成为一个完人,但是却能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恒的崇高道德价值追求。毛泽东说过:“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0)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21)崇高的道德价值追求需要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党员队伍去实现和落实。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共产党员人格魅力和整个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来源,是党的政治威望得以建立的深厚根基,是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拥护的坚实基础。过硬的业务素质是落实和完成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求其成员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能胜任并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集中体现在其应该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方面,即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勤奋学习,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党的整体优良品质与个体优良品质是双向互动、相互规定、共同促进的关系。党的整体优良品质规定了党员个体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党员个体优良品质是党的整体优良品质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因此保持共产党员优良品质和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队伍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载体。

二、旺盛的生机活力:党的先进性得以实现的内在依托

旺盛的生机活力是党的先进性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党的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党优良政治品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的重要条件,是实现高效功能作用的内在能量来源。在党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人员构成确定的情况下,党内制度体系的科学性、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以及运作机制的高效性就是党的生机活力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党内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性、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与运作机制的灵活性反映了党的自身建设的总体水平,是政党文明的重要体现。

1.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性

任何政党都是由一定的制度体系构建起来的。制度体系是否科学和完善,直接决定了党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和运作机制是否灵活。从根本上说,政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都是制度体系的产物。因此,在决定党的生机活力的三个要素之中,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政党的制度系统是党内的“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党内的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性是政党制度化水平的标志和尺度。“现有的各种研究结果都认为制度化是衡量政治发展程度的核心标准,制度化程度越高,说明政治体系越稳定,可持续性越强。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也是如此。”(22)政党的制度系统是把党员和党员、党员和组织、组织与组织连接起来的纽带和中介。正是党内制度系统把党员连接为组织,把各组织连接为整个党的肌体。制度化水平决定着政党组织肌体发育的成熟程度。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党的生机活力生成、储备和释放的可能性空间。政党的生机活力与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性成正相关。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制度体系由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构成。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制度体系中最基本的组织原则或者根本制度,党内其他制度都是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统一,是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的高度集中。”(23)高度民主有利于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高度集中有利于实现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是把民主制和集中制相结合的一种制度设计。它所要实现的就是民主和集中功能优势的有机结合,在民主基础上实现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实行民主。党内集中必须以民主为基础,离开民主的集中,就会成为个人专断和独裁;党内民主又是在集中指导下进行的,是受党章和党的纪律制约的、有领导的民主,离开集中的指导,就会成为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状态,导致全党的软弱涣散和无力,并有可能导致党的分裂。只有把民主原则和集中原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既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又充分发挥集中的作用,有效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全党行动的一致,保证党的决策得到迅速有效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理想状态是民主和集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在党内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按照这种组织原则形成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既能保持党自身的团结与统一,使党组织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又能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保持与外在环境的良性互动,在外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始终能够发挥政党自身应有的功能。因此,从理论上说民主集中制是科学的组织原则。因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注重民主集中制的完善与执行。

作为根本原则的民主集中制,需要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才能实现,用具体的、完善的制度体系解决操作过程中诸如民主如何实现,集中如何实现,民主与集中如何对接、如何实现统一等等的具体现实问题。如果作为民主集中制具体实现形式的制度体系不科学不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内涵得不到充分的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应有功能得不到发挥,在实践中容易背离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实质,往往产生该民主的不民主、该集中的不集中,或者导致民主不足而集中有余,甚至变型为独裁和专制的情况出现。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指出:“如果搞得不好,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24)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的活力的源泉。”(25)通过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的制度体系充分实现民主与集中的均衡,真正发挥民主集中制应有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2.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和健全性

政党的生机活力蕴涵在党的组织结构之中,组织结构就是政党生机活力的“蓄水池”或者“储备库”。政党的生机活力与党内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成正相关。政党的组织结构是党内的组织原则或者制度体系的产物,是党员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权力关系模式,或者说是党内权力的体制结构。组织结构往往设定了党员活动的总体环境,建构了党组织内部团结的基本形式,决定着政党领袖的选择机制及其领袖间的权力运作,直接影响政党的政治竞争能力与生存能力。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把个体党员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政党能够产生很强的生机活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使党组织整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而不科学、不合理的组织原则和结构会使政党内产生摩擦和内耗,使整体的力量小于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结构就是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党内各机构之间、党内各种角色之间的权力组合关系,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化。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已形成健全的基层组织、地方组织、中央组织三个层次。由于党的组织结构是民主集中制的产物,因此党的组织结构强调中央组织的权威性,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组织,党实行自上而下垂直式领导,全党形成了高度完整的结构特点。中央组织是中共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是全党的“首脑机关”,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闭会期间由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央;地方组织是联系基层组织和中央组织的纽带,是党的生命肌体的“躯干”部分,其任务是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传达到基层组织,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基层组织是中共在社会基层开展工作的战斗堡垒,是实际行动的基本单位,类似于党的生命肌体的“四肢”,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生机活力,是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础组织三个层次生机活力的总和。

3.运作机制的灵活性与顺畅性

从根本上说,政党的生机活力是政党内部高效运作机制的产物。政党生机活力与政党内部运行机制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成正相关。政党内部的运行机制就是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在既定权力框架下的互动模式。它是政党生命机体中的“血脉系统和循环系统”。机制的灵活与顺畅是党的生命肌体健康的重要保障,直接决定着政党生命肌体的生命周期。政党生命肌体的衰落首先从机制失灵开始。党内机制停止运行的时候就是政党生命寿终正寝的时候。因此,不断完善和强化党内运行机制,使之始终保持高效和灵活状态,是保持政党生机和活力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运行机制主要是指党内的权力运行机制。在合理的党内权力结构的基础上,运行机制是党内的生机与活力的决定性因素。党内机制的运行直接决定政党自身能力的生成,从而直接决定政党生命力的强弱。运行机制灵活高效表明党的肌体生命力旺盛,反之则表明党的生命肌体功能的衰退。运行机制的基础是权力体制结构,体制结构从根本上制约着权力运行的方式和效率。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关键性的机制。

(1)吸纳和代谢机制。政党组织的持久性和生命力取决于政党组织的自我更新能力,这种自我更新能力是通过吸纳机制和代谢机制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政党组织要不断地把先进的资源吸纳进来,以丰盈自身的能量,把与本组织不相容的因素清除出去。任何一个成熟的政党组织都建构了一套相当灵巧而有效的吸纳机制,使政党自身的能量输出和能量输入保持守恒。吸纳和代谢机制是中国共产党生命机体运行的关键机制,正常的吐故纳新能使党不断吸收合格的成员,不断为党补充新鲜血液;同时又能及时清理党内有机体的“垃圾”,即党内的腐败变质分子,从而使党的生命机体始终保持在健康状态,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党的队伍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成正相关。从世界政党的兴衰史来看,许多曾经辉煌的政党的衰落都是从没有能够及时清理党内腐败分子开始的。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是侵蚀党的肌体,败坏党的形象的毒瘤。”(26)如果不能及时清理党内腐败分子就会使党内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最后严重腐蚀党的肌体,使党丧失生命力。

(2)党内授权机制。党内授权机制解决的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内干部的权力来源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权力的来源主要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即选任制和选举制相结合。选任制由党组织的上级任命下级干部。这种授权机制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并受苏联干部任命制度的影响。选举制是由党员选举产生党的领导干部,是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形式。

(3)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党内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党的自我纠偏机制,目的是监督制约党内的权力运行,以防止党内权力运行失范。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监督机制具有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下级监督三种形式,但是党内的监督制约机制与授权机制具有同一性,即只有授权方才能真正具有监督被授权方的权力和能力。权力最大的监督制约力量来自权力的来源。罢免弹劾机制是最有力量的监督制约机制,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约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罢免弹劾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党内监督的乏力是党内腐败现象滋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4)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是党内民主实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的民主决策机制能保证党内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因决策失误给党造成的巨大损失。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来看,党内决策失误是党的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主要原因。而党内决策失误主要是由于党内没有形成民主决策机制所致。

(5)党内执行机制。党内决策的落实是通过党内的执行机制来实现的。党内执行机制是党内执行力的重要来源,是党的生机活力的重要体现,党内执行机制的顺畅决定了党内政令的畅通和工作的高效执行。

三、高效的功能作用:党的先进性实现的具体形式

政党的社会功能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社会功能是衡量政党优劣的直观尺度。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功能和作用上。这种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功能和作用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与国家进行有效领导和有效执政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最终通过党的高效的领导功能和执政功能得以实现。

1.高效的领导功能

事实上,政党诞生的直接起因就是为了领导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领导是政党的天然职能。“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27)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28)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诞生,本能地承担起了领导、组织和动员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伟大而崇高的政治目标而奋斗的角色。

党的领导有其特定的含义,是特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是指在以自己提出体现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价值观念、路线、政策吸引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追随的前提下,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事务中从事引导、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所提出的价值观念、路线、政策而共同奋斗的活动。(29)党的领导的主体是党的各级组织,党的领导的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既是党的领导的核心内容,又是党实施领导的必要条件。

领导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尺度。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较高的领导水平方面。较高的领导水平表现为党能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具有崇高的政治威望,具有较强的社会感召力、影响力和动员力。高超的领导能力是由正确的领导理念、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合理的领导机制所决定的。

领导理念规定着领导能力实现的价值取向和实现程度。科学的领导理念是高效的领导功能发挥的主观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的领导理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政党来源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终的依靠力量。正确的领导理念决定正确的领导行为,只有正确的领导行为才能取得领导的有效性。

领导体制决定着领导功能发挥的空间。领导体制是领导主体和领导客体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科学的领导体制是高效的领导功能发挥的制度因素。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工具。“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30)既然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的代表者和实现者,就要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3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群众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科学的领导体制就是从制度上确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公仆地位,人民群众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地位。

高效的领导功能是通过合理领导机制的正常运行来实现的。领导机制就是领导主体与客体之间互动的模式。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就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合理的领导机制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运行机制。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群众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中,敌强我弱的恶劣斗争环境给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在这种外在压力下,全党都能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种外在的巨大压力成为全党自觉、主动、积极地执行群众路线的强大内在动力。成为执政党后,随着恶劣环境所造成的巨大外在生存发展压力的消失,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动力出现了明显不足,内动力不足导致群众路线机制的运行不畅。重建党的群众路线运行机制是完善党的领导机制的重点。

2.高效的执政功能

执政就是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既发挥领导功能,又发挥执政功能。执政就是利用、驾驭和控制国家政权,充分发挥国家政权的功能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活动。执政党是执政的主体,国家政权是执政的客体,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执政的核心内容。对社会的高效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国家政权的基础和前提。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最直接体现在高超的执政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执政的有效性上。所谓执政的有效性是指给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带来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实际效果。(32)它是衡量执政党执政效能高低的重要尺度。科学的执政方略、合理的执政体制和完善的执政机制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发挥高效执政功能的决定因素。

执政方略规定着执政能力的内容取向和价值取向。执政方略是指执政党在执政时期根据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在对执政规律探索的基础上,为实现执政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的计划方案、指导原则、大政方针和战略策略等。执政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需要一套完整的治国之道或者治国模式,并形成一套系统的指导原则即执政方略。执政方略从内容上看基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治国方案,指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和计划;二是治国战略,指为实现蓝图而采取的基本途径、基本形式、基本方法、基本部署及其路线、方针、政策、方法和领导艺术等。(33)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方略就是采用什么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是党的执政纲领、执政目标与执政理念的具体化。执政党执政的过程就是实现执政方略的过程。“事实上,任何一个政党执政,都有其自己的执政方略。区别只在其执政方略的制定是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还是以少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34)执政方略规定了执政的目标取向和价值取向,决定了执政能力实现的具体内容和价值意义。科学的执政方略,就是符合当代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科学的执政方略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给人民带来福祉,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不科学的、片面的、背离了执政党政治路线的执政方略则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把国家和社会引向灾难。执政方略从根本上规定了执政的内容和方向。

执政体制是制约执政能力发挥的制度因素。高效的执政功能来源于合理的执政体制。体制的主要功能在于定位,规定了各执政要素在执政模式中的具体位置。具体地说,执政体制就是执政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模式,也是执政资源的配置模式。执政体制的合理性直接决定各要素功能发挥的程度,以及各要素功能形成总体合力的程度,而执政效能产生于执政各要素之间功能的总合力。执政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这种科学合理的体制是形成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的前提。合理的执政体制是较强的执政效能得以发挥的制度因素和根本保障,规定着执政效能发挥的可能性空间。如果执政体制缺乏合理性,就会妨碍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执政效率,引发执政活动中不必要的扯皮和摩擦,加大执政的成本,从而使执政效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民主和法治既是现代政治体制的灵魂,又成为建构政党执政体制的原则。一个合理的执政体制必然是科学、民主和法治相统一的体制。科学就是要符合政党自身运作的规律和国家政权运行的规律,科学界定执政党与国家政权职能的边界。列宁曾经指出:“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权;提高苏维埃工作人员和苏维埃机关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党的任务是对所有国家机关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而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经常的、往往是对细节的干涉。”(35)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但是并不是国家政权本身。“‘党是无产阶级的直接执政的先锋队,是领导者’(列宁)。在这个意义上党掌握政权,党管理国家。然而决不能把这一点理解为党是越过国家政权,无须国家政权而实现着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解为党是越过苏维埃,不通过苏维埃而管理国家的。这还不是说,可以把党和苏维埃,把党和国家政权看作一个东西。党是政权的核心。但它和国家政权不是而且不能是一个东西。”(36)科学的体制是科学执政的前提。民主就是要体现主权在民原则,充分体现出人民主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法治就是要形成相关具有刚性的法律和制度,使体制框架产生强制性和规范性,用法律的形式固定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边界,使执政党和国家政权都在法律的框架内规范运行。科学原则是执政体制的前提和基础,民主原则是执政体制的核心价值,法治原则是科学与民主的保障和实现途径。

功能是在机制的运行中实现的,机制的运行是功能实现的具体形式。高效的执政效能来源于完善的执政机制。执政机制是指在一定制度安排或体制框架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执政目标而形成的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模式。执政机制是执政行为得以实现的直接形式,也是执政效能得以发挥的直接形式。与执政体制结构注重稳定性的刚性特征不同,作为有效互动实现形式的机制注重的是它的灵活高效性。灵活高效性是执政机制的价值所在。完善执政机制的目的就是提高机制的高效灵活性。完善的执政机制始终使执政党与国家政权处于良性互动状态。在这种良性互动状态中,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功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形成合力,因此能使执政体制所蕴含的执政效能得以充分释放。不完善的执政机制会增加执政过程的内耗与摩擦,增加执政成本,降低执政效能。马克思主义政党高效的执政效能是通过高效灵活的执政机制来实现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非常注重执政机制的建设。在完善的执政方略的导向下,在优化体制框架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执政机制,提高执政机制的高效灵活性,是提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效能的重要举措,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

注释:

①关于先进性的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在客观描述中本身就包含着价值判断,同时价值判断是根据人们所确定的客观标准作出的。所谓的客观标准是人们基于对同类事物所具有的共性特征的认知、抽象和概括之上制定出来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准则,是被人们所公认的、能真实反映出事物发展状态优劣的判断尺度。

②商志晓:《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③政党是应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是人类参与民主政治的工具和手段。从人类政治形态的演变来看,人类社会的政治大体经历了由神权政治到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神权政治的核心理念是“君权神授”,而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时至近代,当“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深入人心时,“君权神授”的观念便失去了其在世俗社会生存的土壤,民主政治取代神权政治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一种参与政治,政治参与则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当民主政治取代神权政治而成为人类政治生活的主流时,作为社会各阶级、阶层和集团参与政治活动并谋求自身利益的工具——政党便应运而生,因为它能节约政治参与社会化进程中的交易费用。

④商志晓:《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2页。

⑥卢先福、宋福范等:《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9-150页。

⑩《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2页。

(11)王韶兴:《论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及时代性》,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2期。

(12)吕世荣:《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主体视角》,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3)孙道进:《科学与价值:历史的逻辑与逻辑的历史》,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

(14)参见刘建军、陈超群:《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15)参见刘建军、陈超群:《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7页。

(16)张涛:《政党能力:特征和途径》,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7)《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8页。

(18)《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5-46页。

(19)《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页。

(20)《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1095页。

(21)《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7页。

(22)杨雪冬:《先提升政党能力》,《社会科学报》2004年9月23日。

(23)《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254页。

(24)《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3页。

(25)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1页。

(26)李建中、黄福寿:《政党衰败根源析》,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27)《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1页。

(29)张恒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辨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0)《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7-218页。

(31)《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8页。

(32)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33)高中华:《执政方略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

(34)雷广礼:《实施科学的执政方略推动“四位一体”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5)《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21页。

(36)《斯大林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390页。

标签:;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形成机制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