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出身皇亲,曾一度官至宰相。唐玄宗在其执政四十四年间共任用宰相三十四人,唯独李林甫一人任职十九年,是玄宗朝时在位期限最长的宰相。是怎样的用人思想使得他可以“专宠固位”十九年不倒,本文从主客观原因分别探析。
(一)客观原因
第一,政治稳定。李林甫掌权之时正处于李唐王朝的开元盛世之势,此时中央政局稳定。王仁裕在其书《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开元元年,内中因雨过,地润微裂,至夜有光。宿衙者记其处所,晓乃奏之。上令凿其地,得宝玉一片,如拍板样,上有古篆‘天下太平’字,百僚称贺,收之内库。”政局的稳定,大势的安然等都使得李林甫在用人之时可以更多地为自己的实际利益所考虑,搜寻“为己人才”,而不必有因为身处乱局需要为国家的治乱安邦寻求“为国人才”的思虑。
第二,经济发展。在我国古代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一是看人口,二是看粮食。人口方面,唐初由于战乱等社会原因政府控制的人口不及三百万户,到了玄宗年间唐朝的人口已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这表明在当时社会安定的情况下人口资源得到迅速增长。粮食方面,据史载,到了开元十三年的时候粟米十三文一斗,稻谷最贵不过五文一斗,京城的米最贵的时候也不过一斗二十文,东至汴京,西至岐山之州的道路上都盈满了店铺酒肆。从这段材料中就可以看出开元时期粮食的富足,商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一派国家富足、人民安康的景象。
第三,玄宗怠政。要数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唐王朝必定位列其首,它的威名开始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昌盛于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李隆基在其执政前期兢兢业业,是难得的英君明主,很快就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然盛久必衰,唐明皇掌权久矣,渐渐懒于政事。在其执政后期玄宗开始过起了饮馔声色的生活,渐渐沉迷于中国的原生道教。在宗教的影响下,唐玄宗逐渐产生了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思想。正如欧阳修所说,人们在刚开始做一件事情时总是精神满满的,等事情完成一半时就有些懈怠了,到了快完成时就有些散漫不振了。当时的李林甫已是位极人臣,玄宗怠政放权更使李林甫可以专断朝政,故在用人方面也更显得有些“一心为己”。由此可知,开元、天宝年间安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玄宗晚年不欲理政的消极态度,使得李林甫可以“心无所虑”的用人。
第四,边境形势隋唐上承南北朝乱局,所以唐朝自唐高祖李渊开国以来,就面临边疆四环少数民族的危机,虽总体态势安稳,但也难免出现局部的动荡。只要有战争,就肯定要进行武备,故李唐自开元以来,戍守边防的士兵是越来越多。
但边战不同于内乱,对于唐朝的戍边将士们来说他们面临的是吐蕃、突厥等这些游牧或半游牧民族。这些民族因以围猎打兽的生活为主,常常在马背上生活,天生具有灵动性,所以他们的战争方式也更具有机动性和灵活性。这种“抢完就跑”的战争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应对这样的战争更加需要指挥的灵活性和应急反应的迅速性。
唐初实行的是府兵制,在这种军事体制下,将领不熟悉士兵,士兵不认识将领,很难有效地对付这类机动性很强的战争。在现实形势的逼迫下,睿宗朝时始设节度使之职,玄宗开元以后沿置。节度使的职权一般很大,不但有军权,而且往往掌管所辖地区的经济和民生,这样做是为了统一事权,进而有效地进行防御或进攻,由此现实形势导致了边境集权的事实。
因所面临的敌人不同,仅依靠一个大权在握,重兵在手的节度使是不足以担保唐王朝在边境战事中的胜利。唐朝的统治者还必须有另外的考虑:即掌权者最好能熟悉对手的语言文化,地理环境,熟悉游牧民族的战术战法,只有熟悉了这些才能更有胜利的把握,最符合这些条件人的当然是来自其内部的人,所以胡人也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胡人就以其种族的优势成为唐统治者任用边帅的首选,于是就渐渐地出现一种唐朝节度使大都任用胡人的局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由此可知,当李林甫向玄宗提出用胡人镇边,提拔安禄山的建议之时,可能有他“专宠固位”的私心,但也不能否认他是基于以上边境局势所迫做出的选择。
第一,出身之“利”。从李林甫的出身来讲他是唐高祖李渊堂弟李叔良的第三代孙子
属于当时的贵族阶级。具有血缘优势的他并没有选择以常规科举考试的方式进入官场,而是先通过捷径做了一个小官。
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他不同于从小就接受着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传统思想的儒家士子们,这些人为了能够名留青史,做的事情大都有名无实,让他们吟风弄月还可以,但繁忙的政务对于他们大多数来说却是不胜烦剧的。李林甫因为先天的红利,使得他免于沉浸在四书五经中,成为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书生,而且从小混迹于官场使得他积累了不少的人脉和吏干能力。正因为如此,李林甫在用人方面也比较注重实际,比如他后来提拔的牛仙客,虽然大字不识一箩筐,但也生性老实能以诚待人,深得人心。
第二,自身性格。当初张九龄是靠着自己的真凭实学,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荣获位极人臣的宝座。而李林甫则是因为投机钻营的技巧,靠着他身为吏干的“聪明”,通过巴结逢迎的手段爬上相位。因此他十分嫉恨张九龄,对其在玄宗面前进谗言加以陷害。司马光对他评价是“柔佞多狡数”。
当时有三位皇子身陷皇位之争的风波,玄宗就想要重新另立一位太子以代替原来的太子,张九龄认为唐玄宗这样做非常不符合常理,并对其极力劝阻,最后惹得皇帝非常不痛快。李林甫当着唐玄宗和张九龄的面不表态,却私下里对玄宗身边的宦官说,天子自己家里的事,一个外人干预什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从中就可以看出李林甫嫉妒贤能为人阴险的一面,而这样的性格肯定也使得他在用人方面绝不会推荐那些比自己有能力的人,也不会提拔那些自己掌控不了的人。
第三,治国才能。李林甫把持唐朝政局十九年,奸臣也好,忠臣也罢,一个人能够爬上权力的巅峰,无疑还是需要一定能力的。
李林甫为人处事注重秩序原则,不管人情世故。他认为国家需要一个良好的秩序,就必须依法治国。李林甫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其舅舅的帮助,很快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官一路高升到太子的身边,成为太子身边的红人,不久他就在国子监谋得了一职。在国子监当官期间李林甫便初显他的治国才能,在国子监他厉行法治。
当时的国子监,虽只是一个教育机构,但也可谓是藏龙卧虎,暗流汹涌。随着李唐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人民的生活也是日益丰富多彩,国子监当然也是奢靡浮风盛行,没有哪个官员敢去真正地管理里面的纪律。然而李林甫一到国子监便向学生们进行了法理的宣扬,并就势立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而且一旦违反一定按章办事绝不姑息。果然,在李林甫大刀阔斧的改革下,国子监很快就整顿一新。当然唐玄宗也看到了李林甫的行事能力和行事魄力。
若无论是哪个官僚机构,哪位显赫权贵,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行事,那好不容易才实现的开元之治则只会更加欣欣向荣,繁荣昌盛。这不正是玄宗想要看到的么?所以李林甫最终得以顺利的进入李唐王朝的权力中心,开始了他只手遮天,翻云覆雨的为政生涯。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旧唐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唐]杜佑.通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徐成.北朝隋唐内待制度研究:以观念与职能为中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论文作者:王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9
标签:开元论文; 国子监论文; 玄宗论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论文; 胡人论文; 王朝论文; 唐朝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