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就_十六大报告论文

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就_十六大报告论文

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果论文,理论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发展的科学内涵。十六大对发展内涵作了新的概括,指出,我们的发展,是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 发展;发展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联系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的 发展;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发展的历史地位。发展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就明确的作了概括 ,对发展的重要性作了透彻的论述,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至理名言,鼓舞了一代 人。十六大报告就发展的地位从三个方面作了新的概括。一是“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 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建设的新局面”。二是“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三是“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 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 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发展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问题都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 的。党的十六大首次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当然 也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我国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发展路线。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 路线又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发展路线。十六大丰 富展开了这条发展路线的内容,加大了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的力度,发展创新了“三位 一体”的发展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创新了文明的科学内涵,由物质文明、精神文 明和政治文明相统一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发展纲领。根据党的政治路线的要求,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纲领。党的基本纲领,也是党的发展纲领。它包括中国特色的经济纲领、中国特色的 政治纲领、中国特色的文化纲领。党的十六大丰富了纲领的基本内容。在经济上,首次 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分配制度上阐明了两次分配及其特征的新思想, 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新原则。在对外开放上, 提出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在政治上,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主体结构,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以法治国;提出了“丰富民主形式,扩大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发扬民主的具体方略。提出了政治建设、政治文明、执政方式 等重大政治新概念。在文化上,提出了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了 新内涵,提出了新任务。

——发展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围绕着发展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最早提出发展方针的是邓小平,他认为发展方针有两 条,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是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前者是规定发展的正确方向 ,后者是规定发展的主要内容。十六大根据新世纪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又提出了两 个新的发展方针。一是“四个尊重”的发展方针,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这个方针 的逻辑要求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 推进改革和发展。

——发展战略。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我党的经济发展战略初步思想,后来 把这个战略概括为“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到2000年已实现了“三步走 ”战略的前两步,十五大江泽民把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细化为“新三步走” 战略。党的十六大丰富发展了“三步走”战略、在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基础上,把 前两步合为“一步走”,新世纪头20年在2000年基础上,GDP再翻两番;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到本世纪50年代为第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幅崭新的中华民族由小 康社会到全面复兴的壮丽蓝图。为实现这一新的发展战略,十六大又提出了实施“走出 去”战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这就丰富创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发展目标。进入21世纪,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目标。指出 ,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和“两个一百周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达到这个发展目标,其 要求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 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指明了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发展目标。同时,十六 大报告又提出了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发展目标的四项新要求,即“发展要有新 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发展任务。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部署了一系列战略任务 。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部署了八项发展任务,其中宏观经济改革,走新世 纪工业化道路,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落实国家就业战略,农村经济改革,农村保障 体系的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等收入者的新凸起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都提出 了具体的新思想、新任务。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十六大部署了九项任务, 与十五大相比,新任务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 策机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同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 的新目标。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十六大部署了六项任务,其新任务有:牢 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深入进行文化 体制改革等。

——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十六大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丰富 创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把这条发展道路概括为“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大报告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目的。这是十六大发展观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高瞻远瞩,提出了发展的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动力。最早论述发展动力的是邓小平,他把改革称为“第二次革命”,改革 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在发展动力问题上,十六大作了全方位的论述,丰富创新 了邓小平的发展动力的思想。一是党的先进性。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 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二是人民 群众。指出“发展必须相信群众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还指出, 工、农、知“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三是精神文明 。指出,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发展机遇。发展机遇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并多次论述发展机遇问题 ,著名论断是“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十六大创新了邓小平发展机 遇的思想。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国际局势发生变化的机遇:其一,世界多 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其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机遇;其三,综合国力竞争的机 遇。“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发展主体。发展主体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讲“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十 六大报告把发展主体,即人民群众,从作用地位的视角作了客观的分析。一是中国共产 党是发展的领导力量;二是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知识分子是发展的“根本力量”;三 是解放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四是,社会新阶层中的六种人员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统一战线、各族人民的团结在现化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发展精神。就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是十六大的创新,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就 不能发展,因此,十六大报告从三个方面精辟地论述了与时俱进精神。其一,“创新是 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其二,“与时俱进是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其三,与时俱进“是我们要长 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什么是与时俱进精神呢?十六大报告首次阐明了它的科学内 涵,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裕创造 性。”把与时俱进作为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个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 意义。

——发展关系。发展不是孤立的发展,也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联系的 发展。因此,发展就与“四邻五舍”的改革、稳定结下不解之缘,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 系。由此可见,发展关系就成为十六大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正确处理发展 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改革的成败,发展的进程。所以,十六大报告科学地指 明了三者的历史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指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 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 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发展途径。十六大把发展途径概括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推动发展;二是通过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发展;三是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 改革推动发展;四是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发展。这四大发展途径是互相联系, 不可分割,不可代替,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的协调的发展体系和发展过程。并 通过经济发展实现物质文明,通过政治发展实现政治文明,通过文化发展实现精神文明 ,通过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发展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才顺利地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在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取得了丰富的 发展经验。尤其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发展经验,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归 纳起来是“十个坚持”。这十个坚持的基本经验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构成长期坚持的、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四个基本”。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主要特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则是在新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 建设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的新的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特点。

1.与时俱进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 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 主要特征,它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社会主义的本 质,创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

2.持续协调性。这一发展观的鲜明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横向看,“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展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一致、全面发展 的特点。二是,从纵向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 点。

总而言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持续协调发展的特征,就是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同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发展的统一。

3.发展为民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 持执政为民。发展为民,是由民主革命年代的革命为民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执政为民 ,再到发展为民的重大转变。因为无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民主法 治和党的建设,都需要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目的 都是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为民的鲜明 特征既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始终,它又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发展观的重要标志。

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坚持好、贯彻好,重要的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

1.发展改革稳定之间的关系。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就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 、事业兴衰。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民富国强,归根结底 ,要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推动社会 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从 根本上把握住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因此,聚精会神搞 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成为全党长期坚持的毫不动摇的头等大事。

改革是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了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十六大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为实现新世纪头20年这一发展目标,报告部署了 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等一系 列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并要求全党同志:“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 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方针。完成发展改革的艰巨任务,必须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 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只有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才能正确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十六大报告把发展改革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高度准确概括为:发展是目的 ,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 展。“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 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这个科学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 展理论上的新突破。

2.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 标时,把可持续发展也列入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 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 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决不能走以浪费资源, 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文明的发展道路。

3.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展现的是一定社会 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展现的是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和科 学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发展状况和进步的程度;政治文明展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一方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政治文明的发展奠定和积累坚 实的基础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政治文明又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提供制 度、法律和全民政治思想、政治素质、政治心理的保障,使之三者更加协调健康的向前 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三大文明”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社会主 义文明体系。它告诉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取决于生产力不断发展、物质文明 的不断进步,这种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离不开政 治文明提供的民主法治保证,“三大文明”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只 有把三者统一起来,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不断健康 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十六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 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 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因此,十六大报告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 发展确定为我国外交政策的新宗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各国 的关系,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保 证。

标签:;  ;  ;  ;  ;  ;  ;  ;  ;  ;  

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就_十六大报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