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台湾经济分析_台当局论文

2000年台湾经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经济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278(2001)04-0113-09

2000年初,台湾经济受世界贸易扩张以及欧美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影响,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自5月20日陈水扁上台执政后,岛内政争不断,朝野严重对峙,当局财经措施失当,前后不一,处理突发事件不力,回避两岸早已达成的“一个中国”的共识,致使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因此岛内投资环境恶化。结果,股市不断大幅度跌落,民间投资和民间消费不振,出走企业增多,倒闭企业增加,这样,台湾经济在下半年陷入困境。

下面,本文对2000年的台湾经济展开具体分析。

一、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一)经济成长率

表1 2000年台湾经济成长率表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2000年

7.92% 5.43% 6.63% 4.08%5.98%

资料来源:“中华民国”统计月报,2001年3月,第3页。

表格中数字显示了2000年台湾经济发展的跌落趋势。年初,在世界贸易扩张以及美国经济增长的强势带动下,经济增长较快,但是大选的纷争却使经济下滑;上半年投资增长的效益在第三季度显现,然而,激烈的政争、摇摆的政策又使经济跌入低谷。细究其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民进党执政后,不仅没有弥补朝野力量失衡的局面,反而使朝野对峙更加严重,政治局势恶化,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安定环境;财经措施前后不一,令出多门,使民众无所适从;处理突发事件不力,使民心背离;在两岸关系上不仅没有打破僵局,反而变本加厉地否认“92共识”,使两岸局势依然处于紧张状态,背离了民众要求两岸关系和缓的愿望。新政府的种种不当表现非但不能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使民众对其丧失信心,经济发展因此失去了民间动力。

第二,政府财政赤字连年扩大,公共投资相对整体经济发展明显不足,举凡水、电、交通均落后于投资需求;政府为吸引投资采取的奖励政策未及时作出调整,对某些产业奖励不足;行政效率不彰,泛政治化。

第三,由于上述原因,2000年内台湾股市下跌,民众财富缩水,而且失业率逐月攀升,购买力下降,民间消费不振;股市跌落之后,众多企业资产大幅度收缩,融资能力下降,无力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同时获利减少,偿还贷款能力下降,运作环境恶化。

第四,由于岛内投资环境恶化,出走企业增多。这类企业不仅包括传统产业,而且还有高科技产业,影响了岛内经济发展。

(二)对外贸易概况

2000年台湾对外出口总额为148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进口总额为1400.1亿美元,增长26.5%。按出口地区为,对美国出口348.2亿美元,占23.5%,位居第一;对香港和大陆出口313.6亿美元,占21.1%,列第二;对欧洲出口237.1亿美元,占16%。按进口地区为,从日本进口385.6亿美元,占27.5%;从美国进口251.3亿美元,占17.9%;从欧洲进口190.1亿美元,占13.6%。

2000年台湾贸易出超83.6亿美元,比1999年减少25.4亿美元;从地区看,对日本入超达219.5亿美元,比1999年增加了32.5亿美元,增幅为17.4%,贸易失衡加深;对香港和大陆出超291.7亿美元,增加了52.5亿美元,增幅为21.9%;对美国出超96.9亿美元,比1999年减少了15.1亿美元。

贸易结构方面,农产品加工、重化及非重化工业产品出口均增长,只有农产品出口减少。其中,因电子产品、资讯产品以及机械、光学器材等的出口快速增长,重化工业产品全年增长29.1%,占出口比重的71.4%。[1]

(三)两岸经贸关系概况

1.总体情形。2000年台湾对大陆贸易出口总额达254.9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6%,占台湾出口总额的17.2%;自大陆进口总额为50.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7.6%,但仅占台湾进口总额的3.6%。全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达204.5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成长31.3%,是台湾全年贸易顺差的244.7%,成为台湾弥补贸易逆差的最重要来源。全年两岸贸易额突破300亿美元大关,达305.3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显示了两岸经贸的蓬勃活力。[2](注:本文所引用数据仅保留以亿为单位的两位有效数字,文中百分比系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得来。)但是台湾当局的“戒急用忍”政策仍然是两岸经贸交流的严重障碍,对大陆向台湾出口的限制重重,造成两岸贸易的失衡局面。

2.台湾缓慢放宽大陆农工产品来台。2000年12月12日,台湾“经济部国贸局”开放27项大陆农工产品进台。这样,在农产品方面,共开放了483项产品,约占所有开放进口农产品的23.26%;工业产品方面总计开放5321项,约占所有开放进口工业产品的65.1%。两项合计开放5804项,占所有开放进口农工产品的56.3%。估计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放宽领域会更多,两岸之间贸易额会大幅度上升。

3.赴大陆厂商获利情况良好,投资比例增大。2000年台湾对大陆间接投资26.71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08.11%,占台湾对外投资比重的33.93%。[3]据台湾工业总会公布的最新的台商赴大陆投资调查显示,57.5%的受访者表示目前在大陆的投资已经赢利,预估2001年有赢余的更超过七成,可能增加投资者占43.3%,只有4.2%可能减资或撤资,显示了台商对祖国大陆市场与投资环境充满了信心。

4.赴大陆投资的高科技厂商增多,电子电器类企业已经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主要产业(见表2)。据统计,2000年投资电子业的余额占总投资额的56.2%,即达14.65亿美元,比10年前(1991年)提高38.1%。[4]这表明台商投资已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高科技产业的增多也改变了多年以来两岸之间的分工合作模式,由以前的垂直型分工逐步发展为水平型的分工和合作。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两岸经济进一步发展之后,这一分工合作模式会增强,对台湾的经济结构转型也会产生有利影响。

表2 1991年至2000年9月台商赴大陆投资企业类别分布表

电子金属非塑橡胶类机械及 食品类 化学类其他

电器类 金属类运输类

26.23% 14.15% 10.69% 12.6%

7.79%

6.68%21.46%

资料来源:张运祥:“引台风借西风 大陆敞门迎接WTO”,台湾《经济日报》2000年12月14日。

(四)经济投资与消费概况

台湾的经济投资情况可分为台对外投资,侨外对台投资和岛内投资。2000年,台湾“经济部”核准对外投资达76.84亿美元,创历年来新高。其实细究这种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不是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投资地域调整,而是台湾岛内经济形势恶化、投资环境不良而引发的厂商外移。同时,对大陆投资规模的扩大则显示了大陆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优越的比较利益。

2000年侨外来台投资达76.78亿美元,较上年增加79.79%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开放了民营电厂、高铁等重大投资案,这些投资案都需要巨额资金。另外,侨外来台的其他投资集中于金融保险、电信以及电子电器业。[3]

2000年会计年度台湾政府财政赤字高达2000亿元新台币,累计未偿还债务已经从1990年的2000亿元增加至2.4万亿,若加上地方债务,总额高达3.6万亿。在此种困境下,台湾当局的政府投资越来越少。2000年第一季度政府投资对于固定资本形成毛额的成长率是-4.05%,第二季度则为-16.09%。[5]

而经济恶化形势下的民间投资也不振。2000年前11个月,台湾重大投资案总额达到6180亿元新台币,比上年同期增加三成。这些重大投资都集中在台塑六轻扩大计划、半导体以及相关产业。其中半导体业投资金额约2700亿元,约占45%。但是,这些投资主要是前一年的扩大投资计划,而且都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投资计划则明显减少。2000年10月份,岛内2亿元以上的重大投资案总额仅为28.12亿元;资讯电子业也仅为12.75亿元。[6]这与近来高科技产业掀起的大陆投资热形成强烈对比,与年初大选前单月重大投资案动辄上千亿元相比亦有天壤之别。民间投资降低的主要原因有:股市惨跌,不利业者筹资,影响投资计划的推展;岛内政局不稳,党派倾轧,使许多业者持观望态度,不敢投资;赴祖国大陆金额明显增多。在岛内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势下,民众消费也不振,民间消费走低,政府消费更是出现负增长。政府消费的负增长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无力扩大消费。民间消费不振则是因为近年来台湾经济形势看坏,两岸局势不稳,使民众消费欲望降低。从下表可以发现消费与经济成长的密切关系,消费不振,经济成长率就偏低。

表3 1994年以来台湾经济消费与经济增长率对照表

年度 1994 1995 19961997 1998

1999

2000

“国民”消费(%) 10.36 8.67 10.03

8.80 7.83

3.37

6.13

民间消费(%) 12.72 9.31 10.07

8.73 8.06

5.76

6.75

政府消费(%)

1.81 6.12

9.87

9.10 6.85 -4.53 -3.30

经济增长率(%) 7.11 6.42

6.10

6.68 4.57

5.42

5.98

资料来源:“中华民国”统计月报,2001年3月,第27,28页。

(五)股市、汇市基本情况

2000年台湾股市凄风惨雨,受岛内各种乱象的影响,一路走低。其中岛内恶劣的政治纷争当属罪魁祸首。

2000年是台湾“总统”大选年,为了赢得选民,各位候选人纷纷对股市喊话,放出各种利多措施,造势抬升股市行情。同时,因为年内有800亿元新台币震灾后的重建计划、高铁等重大投资案,台湾经济形势普遍看好;再加上国际股市普遍升温,外资大举汇入,法人大幅买超,因此年初股市行情一路看涨。2月9日,台北股市冲破万点大关,以10008.88点收盘。2月底,受国际股市行情跌落的影响,再加上大选前扑朔迷离的选情,台湾股市开始下滑。2月25日,李登辉喊话,声称9400点是底线,并动用所谓的“国安”基金抬升股市。3月6日,选前观望气氛浓厚,投资人日趋谨慎,台股也跌破9400点。3月13日,选情绷紧,受政局有可能“变天”的影响,当日股市暴跌617.65点,以8811.95点作收,跌幅达6.55%,创下历史记录,上市公司市值一天缩水近9000亿元新台币。自3月18日至5月20日,由于当选的陈水扁在两岸政策上模糊不定,以及民众对有“台独”色彩的民进党上台执政的担忧,股市一再跌落,5月20日当天,股市一度重挫400点。5月20日陈水扁上台后,不仅在两岸政策上回避“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而且岛内政治纷争不断,财经措施前后不一,令民众大失所望,股市也一跌再跌。“八掌溪事件”后,股市跌破8000点;9月中旬,由于核四问题引发政治危机,股市跌破7000点;10月3日,唐飞辞职,股市随之跌破6000点;10月19日,盘中一度跌破5000点。10月27日,张俊雄宣布停建核四引发股市风暴,除少数“阿扁概念股”外,其余几乎一路下跌,直至跌停。由于罢免案的政治纷争,台湾股市反复震荡,11月20日,开盘即跌破5000点。即使当局作出跌停幅度由7%调降至3.5%的决定,也无济于事。此后,股市一直在低位徘徊。

2000年12月30日台湾股市封关,年终收盘指数为4739点,比上年跌落43.9%;年终总市值为8.19兆亿元新台币,比上年减少3.6兆亿元,缩水幅度达30%,平均每位民众资产缩水15.7亿元;相比年中加权指数最高值而言跌落了5654点,跌幅达54.4%,超过一半,资产缩水6.26兆亿元,缩水幅度达43.3%。[7]

2000年初,经济看好的情势也使新台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当日,新台币以30.637元兑1美元作收。此后,受经济形势滑落、股市行情一路惨跌以及政治纷争不断的影响,汇市中新台币也是连连贬值。10月中旬跌破31元新台币兑1美元。11月中旬,跌破32元兑1美元。11月30日,新台币对美元汇率跌破33元兑1美元,虽然,“中央银行”极力进行干预,但是仍然难以抵挡民众强大的买汇压力,终场以33.046元新台币兑1美元收场。12月中旬,台湾“中央银行”公布提存5%的外汇存款准备金,以降低新台币的贬值压力。12月29日,台湾“中央银行”又决定,调降重贴现率与担保放款融通利率各0.125个百分点,显示了当局欲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央行”又将外汇存款准备率从5%调高为10%,以缩小新台币和美元的利差,稳定汇率。12月30日,汇市以1美元对33.079元新台币收盘。

其实,新台币的长期汇价可以参考经济基本面,短期汇价可以看外资进出。如果股价弹升,外资进场量增大,市场信心恢复,新台币就可以回升。但是,台湾资金外流严重,主要外商银行纷纷看空新台币。台湾股市行情恶劣、政治纷争不断、金融坏账节节升高,加上大多数专家预测2001年美国经济成长趋缓,台湾2001年出口势必减缓,经济成长率也势必下降,新台币贬值空间依然很大。

(六)金融业基本情况

由于股市低迷,经济景气不佳,银行经营日趋困难,根据台湾“财政部”统计,2000年前9个月全部岛内银行税前赢余只有58亿元新台币,其中税前亏损的就已经有6家。

表面上看,台湾金融银行部门问题并不严重,根据台湾官方数字,2000年包括台银、土银、合库、台企、一银、货银及彰银等七大行库,逾放总额高达3687.97亿元新台币,平均逾放比率达5.25%。[8]

然而这些数字远未说出事实。台湾银行的习惯是,债务人未按时偿还贷款6个月后才列为逾期贷款,远高于国际惯例。此外,凡是政府要求银行对企业展延偿还期限的贷款,都不列入台湾官方认定的逾期贷款。另外,官方计算逾期贷款时,也排除问题严重的基层金融,如信用合作社和农渔会信用部。在台湾,基层金融机构受到地方势力的不当操纵,授信品质不堪闻问;大型银行则在激烈的竞争下,逾放比率居高不下,随着股市、房地产价格的大幅跌落,经济增长趋缓,台湾的金融情势的确越来越恶化。据所罗门美邦证券估计,总呆帐可能高达600亿美元,占GDP的20%。

(七)就业形势

从下表可以看出,2000年台湾失业率呈逐步上升状态。

表4 2000年台湾各月失业率表单位:%

数据来源:(1)“中华民国”统计月报,2001年3月,第2页。

造成2000年台湾失业率节节上升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在贸易全球化、自由化的冲击下,各经济体联系增强,行业竞争、替代现象增多,在相关领域内的失业也相应增加;

第二,近年来,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知识经济所需个人技术含量增高,但个体数量减少,容纳劳动力能力低,这样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市场失衡,出现结构性失业,据估计今年前三季这种失业人数达28.4万人,远远超过1994年同期的14.2万人;

第三,由于高科技的渗透,各行业科技含量和资讯化程度都得到提升,相应的减少了所需劳动力;

第四,近年来,大量企业出走,投资岛外,也相应的减少了所需劳动力;2000年经济不景气,倒闭企业增多,失业人数相应增加。2000年关闭厂家超过5000家,比上年增加25.5%。[9]

其实,台湾岛内的失业人数远高于这些数字。台湾计算失业率的办法保守,只把愿意去登记求职、表明劳动意愿的人列入其内,致使许多无业人员未列入其中。

二、台湾当局经济政策回顾

2000年台湾当局的经济政策充满了应急成分,充满了政策宣示意味。民进党执政后不当的财经措施是今年台湾经济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宣示性政策。新政府上台后,大选期间的竞选承诺接二连三“跳票”;连续推出缩减外劳、缩减高科技产业租税优惠、员工分红配股按市价征税等措施引起业界强烈反弹;推出一套套挽救传统产业的政策,却又宣布明年起开办“国民”年金、实施周休二日、大幅缩减公共建设预算等重创传统产业的做法;本来宣布不加税,但是有要员却分别表示“暂时不加税,并非今年内不加税”,“无法承诺不加税”。有此种摇摆不定的宣示后,政府急忙宣布“绝不加税”,但是其庞大的承诺开支以及节节攀升的财政赤字令民众对此格外担忧,凡此种种都恶化了台湾的经济形势。

2000年3月份,陈水扁表示,对多年来国民党推动亚太营运中心建设的行动持否定态度,并声称以大陆为腹地的中心充满不确定性,台湾应向高科技制造和服务中心发展。陈水扁的这一宣示成了台湾当局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方针,但确是一个自我设限的错误方针。8月底,政府推出一套总揽全局的“新世纪‘国家’建设第一期4年计划”,在“绿色硅岛”的主轴下,以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方案”为重点,期望以创新和技术为下一波经济成长的新动力。9月20日,台湾当局又推出《知识经济发展方案》。9月25日,台湾当局表示未来台湾将推动“全球运筹管理中心”建设,以知识经济带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11月台湾举行知识经济发展会议,计划将台湾建设成“亚太高科技产业研发与制造中心”。这些计划只停留在文宣作业,根本难以推行。

2.应对经济形势恶化的对策。针对股市行情惨跌,经济恶化,2000年10月14日,“行政院”财经小组作出8项结论:绝不加税;金融营业税改为免税;以4500亿元新台币的信保基金提供保证,让企业容易贷款;引进国际资产公司,加速金融企业现代化;水不缺、电不少;不让土地取得成为企业之苦;协助传统产业及中小企业升级有门、转型有路;加速提升劳动力的质,适当供应外劳的量。11月29日,“财政部”同意银行可以自行决定投资股票为短期投资或者长期投资,而且投资损失可以分10年摊提。这一做法严重违背了会计原则,也会出现银行隐藏股票投资损失、财务报表失真的情况。11月30日,“财政部”与“中央银行”要求15家银行于明年4月前,不得对营运正常的企业紧缩银根,而且对民营企业的放款成长率不得下降。这些应急对策难免顾此失彼,至今并无明显绩效。

3.调整“戒急用忍”政策。台湾长期以来坚持“戒急用忍”的政策,妨碍经济交流。面对台商的投资热情,2000年8月份,“央行”副总裁陈师孟声称要台商交纳所谓的“国安捐”,后又有官员提出台商赴大陆投资的“配额税”,激起台商的强烈反弹。在台商的强大压力下,台湾当局也开始调整这一政策。台湾当局推动放宽的大陆政策主要有:金马小三通、大陆记者驻点采访、调整“戒急用忍”、大陆科技人员来台、金融业赴大陆设办事处、大三通之通商、大三通之通航、大陆观光客来台、设经济特区引进大陆劳工使厂商不必赴大陆投资。

2000年12月5日,“立法院”三读通过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部分修正案”,放宽大陆人民来台从事观光或商务活动的限制。12月13日,“行政院”通过“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开放金、马地区的金融机构与大陆福建地区的金融机构从事直接汇款以及进出口外汇业务,并将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实施办法。2001年1月“小三通”开始实施。

同时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政策也开始调整。2000年11月22日,台“经建会”主委称,到大陆投资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厂商基于全球化布局考虑,不去大陆投资无法取得或保持领先地位,可优先解禁;转移大陆的资源不会排除台湾所需资金、设备等,或者转移出去的是在台湾已经闲置的没有利用价值的资源,这种产业也可以优先解禁;利用知识技术等资源投资大陆,是转移后台湾还能保有的资源,这种产业也是优先解禁的对象。12月14日,台湾“行政院”“跨部会首长”会议会商决定,投资大陆金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个案,将提升由“跨部会首长”会议专案审查;芯片、石化上游产业以及笔记本型电脑目前禁止赴大陆投资的项目,将依个案情形,以专案审查方式放行。赴大陆投资的资金风险管制方面,将实施“动态调节机制”,由“跨部会首长”依据各项经济指标决定投资政策的松紧。列入其中的指标包括:外汇存底、超额储蓄率,“国民”生产毛额以及大陆投资占“国内”生产毛额的比重。但这些政策的调整并没有走出“戒急用忍”的误区。

4.解决失业问题。在失业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势下,台湾当局为解决失业问题,制定了许多方案。当局决定掌控外劳人数,紧抓每年减少5%外劳的指标;推动就业工程;对45至65岁的中高龄失业实施就业辅助计划,每月发放津贴,最长6个月。2000年12月19日,“行政院”多管齐下,计划投入公共建设政策资金655亿元新台币,将可以创造44000多个就业机会。其主要内容是,开放就业机会;提供有准备劳动力,扩大就业培训;强化就业服务以及招工工作;提供奖助津贴。同时为了鼓励厂商根留台湾,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台湾积极推动“鼓励县市政府加强招商方案”,制定奖励诱因,以吸引厂商。可是在经济持续低迷的状态下,失业问题只能更加严重,上述解决方案或者失于空泛,或者失于治标,不可能根本扭转失业问题的恶化。

三、新世纪台湾经济形势展望

从长远看,台湾经济的前景取决于向高技术转型的进程是否顺利、迅速以及转型程度如何。同时,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也使台湾经济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而在两岸经贸日益重要的情况下,两岸情势亦是影响台湾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进入新世纪后,台湾经济增长率将下降,保持在5%-6%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民进党执政后,台湾政局进入政党争夺执政地位的党争中,政局不稳,政争加剧,影响经济发展;在亚太各经济体加强对外开放后,台湾经济格局面临着调整,岛内企业在此形势下将重新布局,企业外移增多;台湾经济将进入成熟期,增长趋缓。但相对全球范围内的其他经济体而言,台湾经济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在工业方面,高科技产业越来越重要,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大幅上升。在产业转型期间,失业率将上升,3%左右会成为常态。

目前,台湾当局对台湾自身经济特色的定位仍不是很确定。国民党执政时大力推动的“亚太营运中心”建设计划遭到现在执政的民进党的否定,而民进党也没推出更好的定位政策,从“绿色硅岛”到“全球运筹管理中心”,再到“亚太高科技研发与制造中心”,更多的是喊空话,而缺乏实际行动。从台湾经济发展历程看,政府对自身经济特色的定位十分重要,50年代所制定的“进口替代”政策和60年代所制定的“出口导向”政策都极大地推动了台湾经济发展。新世纪中,致力于执政斗争的各个政党如何协调一致的推动一项稳定的、适合台湾的经济政策对台湾的发展相当关键。

进入新世纪,两岸加入WTO已是势所必然,其后两岸经贸将有如下趋势:

1.两岸贸易量将大幅提升,大陆出口到台湾的贸易量将会猛增。目前,在台湾开放进口的所有产品中,大陆的35%的工业产品和77%的农业产品依然不能自由进入台湾。加入WTO后,不管台湾当局为两岸贸易设置了什么障碍,此类限制必须按照贸易规则进行修改,现在台湾当局对大陆货品的限制多会被取消,这样,以前两岸贸易极度不均衡的局面会有很大改善。

2.台湾厂商投资大陆的产业领域将会更加宽广。按照WTO的贸易规则,入世后大陆将会开放更多的投资领域,特别是在台湾擅长的服务业。前景广阔的西部大开发也会为台商带来无限商机。这样,具有文化、语言优势的台湾厂商将会深蒙其利。

3.两岸金融业往来将会出现新局面。目前,金融业仍然是被禁止行业,入世后,两岸金融会频繁往来,交易量也会直线上升,这样金融业的合作将给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4.如果两岸贸易极度不均衡局面改善,台湾自大陆取得的贸易顺差将会缩减。但是台湾厂商投资大陆领域的增多会进一步带动此类产业相关的出口,因此台湾仍将占有取得顺差的有利形势。

5.两岸“三通”将会出现新机。入世后,两岸贸易量的扩大,人员往来的增多,必然会给台湾当局造成进一步的压力,促使台湾当局在两岸三通的问题上有所作为。

6.两岸水平分工的局面会进一步发展。随着大陆企业改革的顺利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产业中大陆企业的优势会显现,而在新兴产业中,由于台湾完善的管理机制、市场运作等优势会推动两岸在这类领域的合作,形成水平分工的新局面,而多年以来的传统产业中的垂直分工局面会衰退。

入世后,两岸经贸关系的新格局必然会对两岸关系产生有利影响,两岸经贸往来的密切会给两岸统一带来有利形势。然而,这一切端赖于两岸之间的和平环境,如果出现意外事件,则会逆向变化。现在,两岸关系成为影响台湾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台湾当局走出两岸关系的误区,将会给岛内经济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大义和台湾民众福祉为重,早日回归“一个中国”的原则,造福于中华民族和台湾民众。

标签:;  ;  ;  ;  ;  ;  ;  ;  ;  

2000年台湾经济分析_台当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