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倦怠和工作投入对知识型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_心理健康论文

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工作投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作论文,倦怠论文,心理健康论文,知识型论文,员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1974年,美国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了“工作倦怠”(job burnout)这一概念[1],并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此后Maslach等人对工作倦怠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因工作中长期压力和应激而产生的综合心理症状,主要包括情绪衰竭(exhaustion)、玩世不恭(cynicism)和成就感低落(reduced professional efficacy)三个维度[2]。最初的工作倦怠研究局限于服务与教育职业领域,后来逐步扩展到医疗、计算机技术、军队等领域。近年来,对企业员工工作倦怠的研究也愈来愈多,工作倦怠已经成为管理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学者德鲁克提出,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群体。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经济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竞争、知识创造、利用和增值,资源合理配置的最终载体,正在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与此同时,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富有挑战性,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工作内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知识型员工需要不断学习以应对自身知识落后及价值贬值的可能性,因此知识型员工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长期的工作压力会给员工带来一系列的身心及行为反应,如果这些反应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很容易导致员工情绪上的衰竭、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程度降低、在工作上的成就感下降,对他人失去关注力、无动于衷、身心疲惫等各种症状。因此关注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倦怠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

      研究显示,工作倦怠的个体容易产生一系列身心健康相关的问题,生理问题如头痛、关节疾病、高血压、肌肉酸痛和慢性疲劳等,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工作倦怠引起了心理症状,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长期压力源从而很少经历工作倦怠。一项关于人际服务领域从业者工作倦怠的纵向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组织和参与工作,并且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更高[3]。因此,工作倦怠和心理健康的因果关系可能并非只有一种形式,有可能是工作倦怠引起了心理症状,而这些心理症状的产生进一步加剧了工作倦怠的程度和表现。

      经过30多年的研究,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疾病、痛苦等消极方面的研究范式进行激烈的批评。在此基础上,众多研究者也开始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开始关注工作投入(work engagement)的研究。Maslach等人认为工作投入是工作倦怠的对立面,可以用工作倦怠三个维度的反模式来评估[4]。Schaufeli等人认为工作投入是比工作倦怠的对立面更为复杂的概念,一个没有工作倦怠的员工不代表就是工作投入的员工。他们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一种与工作相关的正性的、充实的精神状态,包括活力(vigor)、奉献(dedication)和专注(absorption)三个维度[5]。工作投入在积极方向上描述了员工的工作状态,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动机,也不同于工作满意度、工作认同等概念[6]。它所涉及的活力、奉献和专注代表的是全身心的投入状态。Schaufeli和Bakker通过质性研究结果发现,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是两个呈中等程度负相关的独立概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比如过高的工作需求易导致工作倦怠的发生,而充足的工作资源如工作中来自上级、同事的支持等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投入[7]。

      近年来,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警察、医护人员等,对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的研究较少,并且鲜有将工作倦怠、工作投入作为变量同时纳入研究考虑的。鉴于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并且从工作倦怠的积极干预预防,促进知识型员工工作中积极状态和行为的角度来看,研究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投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往对工作倦怠和工作投入的结果变量研究多集中在工作相关变量,如工作满意度、绩效、离职倾向等,对工作倦怠和工作投入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研究较少。本研究将综合探讨工作倦怠、工作投入对知识型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知识型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借鉴。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为某大型信息企业某信息技术部门学历在本科以上的IT技术员工。共发放问卷780份,回收有效问卷727份(93%)。其中男501人(68.9%),女226人(31.1%)。年龄在25岁以下的有384人(52.8%),26至30岁282人(38.8%),30岁以上61人(8.4%)。婚姻状况方面,未婚477人(65.6%),已婚247人(34.0%),丧偶或离异的3人(0.4%)。

      2.2 研究工具

      2.2.1 工作倦怠通用量表中文版(MBI-GS)[8]

      

      该量表共有16个项目,分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采用1到5的利克特量表计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0和0.80。

      2.2.2 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UWES)[5]

      采用的是9道题目的简版,分为活力、奉献、专注三个维度,采用1到5的利克特量表计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79和0.76。

      2.2.3 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12)[9]

      该问卷被广泛用于评定心理健康状况,在职业人群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都已得到验证,共12个条目,积极项目和消极项目各半。采用1~4级计分,l代表完全没有,2代表和平时差不多,3代表比平时多一些,4代表比平时多很多。对消极项目进行反向计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对总体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主要的统计技术包括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问卷内部信度和主要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倦怠各维度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ps<0.01),工作投入各维度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ps<0.01)(见表1)。

      3.2 心理健康对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为自变量,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基础上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均进入了回归方程,对心理健康有负向预测作用,解释量为37.4%(见表2)。

      

      3.3 心理健康对工作投入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工作投入的三个维度为自变量,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基础上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活力、奉献两个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对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解释量为19.7%(见表3)。

      

      4 讨论

      4.1 工作倦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以往研究证实,工作倦怠会影响个体身心健康水平,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如抑郁症、惊恐障碍、睡眠障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10,11]。本研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对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健康均有负向预测作用。Jackson和Maslach等的研究表明,工作倦怠通过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使人产生抑郁、烦躁、无助感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降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12,13]。

      本研究还发现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对知识型员工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更大,这与Lee等的研究结论一致[14]。他们发现工作倦怠的三个子成分中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心理紧张的关系比成就感低落更强。根据工作倦怠三个维度的定义[15],情绪衰竭意味着心理能量资源的耗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而玩世不恭指的是工作怠慢,刻意与工作以及其他与工作相关的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缺乏以前的热心和投入,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研究证实,工作中的意义感对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均有促进作用[16,17]。玩世不恭意味着工作中意义感的降低,同样也会降低员工的心理健康。成就感低落是指个体会对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或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成就感低落更多地涉及个体对自己工作能力、工作价值等的评价,其对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作用低于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这一结果也可能与知识型员工愿意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主动为自己设立有挑战性的目标,自我驱动的特点有关。因此,在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中,应更加关注其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以有效降低工作倦怠的负面影响,促进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4.2 工作投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投入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已有研究显示,工作投入的员工在工作中更加积极,能够体会到工作所带来的价值与意义,他们在心理上更为健康[18]。本研究中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奉献、活力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Schaufeli等认为工作投入不同于Maslach和Leiter提出的工作倦怠的对立面,主要是在专注维度上。活力和情绪衰竭维度被整合为能量(energy)维度或者激活(activation)维度的两极,奉献和玩世不恭被整合为认同(identification)维度的两极[19]。因此活力和奉献作为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的另一极,对心理健康的正向预测作用与工作倦怠中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对心理健康的负向预测作用是一致的。本研究中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注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董浩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发现,工作投入中的专注对员工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均有正向预测作用[20]。虽然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心理健康都存在相关关系,但仍属于不同的概念。另外,心理健康本身也属于一个复杂的概念,本研究中仅用一般健康问卷从整体上测量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的维度未作区分。专注是指完全集中注意力并且全神贯注投入到工作中,因而感到时间过得很快。专注的概念范围与本研究中的一般心理健康重合度不高,可能是造成专注未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的原因。未来研究将考虑应用其他心理健康的测评工具进一步探索专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5 结论

      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对心理健康均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其中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的预测作用更大。实践中应更加关注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倦怠和玩世不恭。

      知识型员工工作投入的活力、奉献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专注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专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需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标签:;  ;  

工作倦怠和工作投入对知识型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