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的特点、指标体系及相关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学术期刊论文,人文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7月12日,新闻出版总署正式下发了《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估办法》);2010年12月8日,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011年上半年,新闻出版总署对各省市区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有关评估工作的集中培训。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部署,国家将从2011年起对全国报刊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评估。作为对报刊出版质量的综合评估,此次评估工作配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以报刊出版单位为主要评估对象,着重于考察报刊出版条件、出版质量、经营状况,较明显地反映出文化产业评估的特点。关于此次报刊评估的目的,新闻出版总署在《评估办法》中明确指出:“为了促进报纸期刊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报纸期刊整体质量,完善报纸期刊出版优胜劣汰机制,调整报纸期刊结构,优化报纸期刊布局,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通知》中亦有具体的说明:“通过评估,鼓励扶持报纸期刊(集团)和有实力的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做优做强,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优秀品牌报刊出版单位;经评估,对出版能力不足、出版质量长期低下,报刊经营不善、资不抵债,不能维持正常出版活动的报纸期刊予以退出。”“对评估为不合格的报纸期刊,采取调整定位,由有实力的传媒集团或报纸期刊企业兼并、重组或托管以及停办等各种手段实施报纸期刊退出。”很明显,此次评估的结果,是要为全国报刊体制的改革提供依据。它将深刻影响我国报刊体制改革的开展,与各家期刊的生存、发展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是我国期刊界的一件大事,我们每一个办刊人都不能不予重视。
按照总署《评估办法》及《通知》的精神,此次评估,各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可针对不同类型的报刊组织评估专家组,依据总署提出的评估框架,根据拟定评估的报刊类别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再度开发,确定应用的指标范围及指标权重。学术期刊是以发表、传播学术研究论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媒体。学术期刊的出版单位大多为非独立法人机构,在高校被列入学术机构。学术期刊的性质、功能决定了对学术期刊的评估不同于一般期刊。评估学术期刊,惟有突出学术导向、学术水平、社会效益,并以此为重点,在总署期刊评估指标框架下,确定一个适用学术期刊评估的相对优化的指标体系,制定一个相对科学、规范、且操作性强的学术期刊评估工作方案,才能保证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圆满完成评估工作各项任务。目前,评估的试点工作即将启动,各省、市、区也正在制定评估工作的实施方案,而针对各种不同类型期刊的评估指标的研制也已提上日程,备受各方关注。
一、关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特性及综合评估的特点
对期刊的评估,从指标的设计到评估方式、方法、程序等的确定,都应以对评估对象特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为前提。评估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必须首先弄清此类学术期刊的特性及评估的特点。
1.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特性
与一般期刊不同,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是以发表人文社科研究论文、交流学术研究成果、发现培养学术人才、促进学术发展繁荣为根本宗旨的高层次期刊。其特性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内容上的学术性。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均以各学科领域里的学术问题为研究对象,或以学术视角和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具有较高的理论层次和深度。刊发的论文必须具有创新价值,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供新知识;或开拓新领域,研究前人未曾研究的新课题;或研究前人已有研究的问题而能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或采用新方法,转换研究角度,作出新论证;或发掘、提供了新资料。总之,学术期刊的论文必须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或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功能上的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讲到学术期刊的功能,人们往往一致高度肯定它及时推出、传播学术新成果的贡献,而对其在发现、培养学术人才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常常忽略。其实,学术期刊编辑通过策划、组稿,指导学者进行选题、研究,通过审稿、编稿,与作者讨论、切磋稿件中的问题,帮助作者修改、提高文稿水平,培养其科研、写作能力,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学术期刊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独特功能无可替代。
三是效果上的重在社会效益。与大多数一般非学术性期刊不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术期刊基本上都是依靠主办单位拨款、或企业资助维持办刊,再加之读者对象主要是专业人员,读者面窄,发行量小,因而大都无赢利可言。由此,学术期刊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进而直接或间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等社会价值的实现上,大多只有社会影响力、社会效益,很难体现经济效益。
四是学术影响力的持久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刊载的是有价值的学术研究论文,由人文社科研究的继承性、累积性的特点决定,作为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成果,与自然科学总是新的成果否定旧的成果不同,它所提出的新的学术思想、观点、理论、方法与资料,不会因时空的变化而失效,相反,前人的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总是被一代一代的后学所学习、借鉴与继承,成为他们进行新的学术创造的思想营养。正像中国古代的老子、孔子、孟子的思想历经数千年后仍有思想影响力一样,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当代人文社科学术研究成果及其载体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仅有益当下的学术研究,而且也必将在一个较长时段甚至被其后一代一代的学人所学习、参考与借鉴,发挥持久的学术影响力。这也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不同于大多数一般期刊的显著特点。
2.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估的特点
由上述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特点决定,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评估不同于其他一般类型的期刊评估。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评估,目前大体有以下几种不同类型:
其一,核心期刊或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的评选。核心期刊的评选,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发表某学科论文数量多且影响力相对大的期刊的遴选,为图书情报机构以及读者选择期刊提供参考或帮助,其评估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学科载文量及其影响力,其评估的指标以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版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例,计有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转摘率、影响因子、获奖或被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基金论文率、Web下载量等九项。核心期刊及统计源期刊的评选本身还是认真的、有价值的,问题主要出在其结果被误用。
其二,学术期刊评优。学术期刊评优的主要目的是在通过评选优秀期刊,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总结经验,寻找问题,从而推动各刊改进工作,促进提高办刊质量。其评估的方式是由期刊社自主申报,或由有关政府部门或由学术行业组织聘请评奖专家组负责评审。其评估的内容一般不包括办刊条件、编辑部建设等项目仅涉及期刊自身质量、水平,评估的指标基本上限于期刊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四个大项。
其三,“中国期刊方阵”“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的评选。“中国期刊方阵”的评选,是新闻出版总署主持进行的面向全国所有期刊的评估工作,目的是通过评选出四个层次的1500余种高水平期刊,发挥名刊、大刊、重点期刊的优势和示范作用,促进期刊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全面提高质量。“教育部名刊工程”的评选,目的在于从全国高校学术期刊中评选出办刊条件好、编辑部建设与管理水平高、期刊质量过硬的少量期刊,通过国家强力支持,培养、建设一批能够引领学术潮流、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高水平的大刊名刊。其评估的内容主要涉及办刊基本条件、编辑部建设与管理及期刊质量等。评估的方式是由各主办单位自主申报,教育部组织评审专家组负责评选。
其四,有关省市区主持的期刊质量分级。期刊质量分级是省级出版行政部门与省委宣传部门共同主持的对属地各类型全部期刊的评估,其目的是加强对期刊的管理;经评估对所有期刊作出一、二、三级的质量分等,对一级期刊予以表彰,对三级期刊给予黄牌警告,促其限期改进,如改进无明显效果,则吊销刊号。
此次全国报刊出版质量的综合评估,是面向全国所有报刊的一次大规模评估活动。就学术期刊评估而言,一是具有全面性,评估范围涵括了全国每一个现有期刊出版单位及其出版的期刊;二是具有综合性,评估内容是对所有期刊从办刊基础建设条件、环境资源条件到出版能力、经营能力四个方面全方位的整体考察;三是方法上实行分类评估、量化评估,强调依期刊的性质和功能,对不同类别的期刊实行区别对待,组织相关类型期刊的专家组进行评估;四是由政府主导,评估的主体是新闻出版总署及各省、市、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聘请的评估专家组;五是评估的结果直接用于期刊结构的调整,为报刊体制的改革提供依据。由于面对全国12000多种期刊,总署已颁布的评估指标体系,较多考虑的是通用于所有期刊,未能也难以充分考虑学术期刊尤其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性质功能及其评估的特点,而对学术期刊究竟如何开展评估,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结合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实际,以及本人多年参与期刊评估工作的体会,我认为,此次对人文社科期刊的综合评估,应充分尊重学术期刊的办刊规律,深刻理解学术期刊的特有性质,真正把握学术期刊评估的特点;在评估的内容上,一方面要重视办刊基础建设条件、环境资源条件、出版能力、经营能力等各项指标,同时更应重点突出对学术期刊的学术导向、学术水平、学术价值、学术影响力及社会效益的考量。
二、关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想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通知》的规定,此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应在坚持总署通用所有期刊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基本项目不变的原则下,结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及其评估的特点,再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必要增、改。根据笔者的初步思考,这些“细化”和“增改”具体为:
一级指标(1)“基础建设条件”下的二级指标“体制机制建设”中“人事管理制度”内拟增加“考核”制度;二级指标“出版管理规范”中“采编行为规范”拟改为“编辑行为规范”。
一级指标(2)“环境资源条件”下“经济环境”“资本实力”等二级指标及其下的各三级指标拟删掉;二级指标“其他资源”下拟删掉三级指标“拥有子公司的数量”。
一级指标(3)“出版能力”改为“出版质量”似更好些,其下二级指标“编印质量”的顺序拟改在二级指标“国际化”之后;二级指标“内容评价”下的“报道客观”拟删掉;二级指标“学术水准”内拟增补“五年影响因子”“转摘率”“高影响力论文率”三个三级指标,与此同时,“学术水准”内的三级指标的排序亦应作相应调整。
一级指标(4)“经营能力”改为“出版效益”更妥当,其下二级指标拟分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中“社会效益”下拟增补“社会实践影响力”“人才培养效果”“社会认可度”三个三级指标;“经济效益”下拟分“收入”、“支出”、“经营效益”三个三级指标;三级指标“支出”下“年度稿酬总额”拟改为“年度稿酬审稿酬总额”。
经过上述增、改,学术期刊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拟由基础建设条件(含基础出版条件、体制机制建设、出版管理规范三个二级指标)、环境资源条件(含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出版资源、人力资源及其它资源五个二级指标)、出版质量(含出版规模、内容评价、学术水准、数字出版、国际化、编印质量六个二级指标)、出版效益(含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个二级指标)等四大项16个二级指标、59个三级指标组成。按一、二、三级指标,其体系具体如下:
1.基础建设条件
(1)基础出版条件:包括办公场所、印刷手段、发行手段、技术设备4项指标。1)办公场所:主要评估期刊出版单位办公场所的拥有情况;工作场所分为自有与租赁两类。2)印刷手段:主要考察期刊出版单位印刷设备是否具有优越性,分为自有印刷机构或委托印刷两类。3)发行手段:主要评估期刊发行队伍和发行渠道,分为自办和代理两类。4)技术设备:主要考察期刊出版单位硬件配置水平。
(2)体制机制建设:包括法人资质状况、基本出版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4项指标。1)法人资质状况:通过设立“企业法人”、“事业法人”、“非法人机构(编辑部)”等选项评估。2)基本出版制度:主要考察期刊出版单位为保证正常编辑出版活动制定的各项制度、规范,以评估期刊出版者出版活动的有序化程度。3)人事管理制度:主要考察期刊出版单位人员选拔、聘用、考核、培训、薪酬等各项具体制度。4)收入分配制度:主要考察出版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程度。
(3)出版管理规范:包括主管主办单位职责落实情况、出版行为规范、编辑行为规范、刊社负责人资质、经营违规、年度检验质量等6项指标。1)主管主办单位职责落实情况:主要评估主管、主办单位管理其所属期刊的有效程度。2)出版行为规范:考察期刊出版单位遵守《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各项要求的情况。3)编辑行为规范:考察期刊出版单位人员遵守编辑职业道德情况。4)刊社负责人资质:考察期刊社负责人持证上岗,社长、总编辑任职资格及岗位培训的情况。5)经营违规:考察期刊出版单位不正当竞争、摊派订阅等违规行为。6)年度检验质量:考察期刊出版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验登记制度的情况。
2.环境资源条件
(1)政策环境:主要考察期刊在行为政策调控方向下的发展空间,分鼓励发展类、维持存在类、调整减缩类三个等级。
(2)市场环境:包括同类广告市场份额、同类发行市场份额2个指标。1)同类广告市场份额:考察期刊出版单位广告份额占该类期刊广告总额的比重。2)同类发行市场份额:考察期刊出版单位发行量占该类期刊发行总量的比重。
(3)出版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主办报刊总量2个指标。1)信息资源(仅限专业期刊评估使用):主要考察期刊出版单位对该专业发展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考量其信息丰富程度、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及垄断信息资源的占有量。2)主办报刊总量:主要考察期刊出版单位拥有国内连续出版号的报刊总量。
(4)人力资源:包括出版主体总人数、人员岗位结构、人员学历结构、人员职称结构、学科结构5项指标。1)出版主体总人数:考察期刊出版单位人员的规模(含在编与非在编正式员工的数量)。2)人员岗位结构:考察期刊出版单位内部岗位设置的合理程度。3)人员学历结构:考察期刊出版单位人员的总体素质。4)人员职称结构:考察期刊出版单位人员对期刊出版专项技术的掌握程度。5)人员学科结构:考察期刊出版单位人员学科专业配置的合理程度。
(5)其他资源:包括主管主办单位支持力度、荣誉度、专项经费资助3项指标。1)主管主办单位支持力度:主要考察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对该期刊经费等支持程度。2)荣誉度:主要考察期刊出版单位在评估期内获得的国家、地区或行业颁发或认定的奖项,反映国家、地区、行业权威机构对期刊的认可度。3)专项经费资助:考察期刊所获得的专项基金、专项财政拨款等来自国家、地区的经费资助,评估期刊出版单位拥有经费资源的情况。
3.出版质量
(1)出版规模:包括年度总印数、年度总发行量、平均期发行量、年度总印张数4项指标。1)年度总印数:考察期刊在某一年内的印刷出版总份数,评价期刊年度出版能力。2)年度总发行量:考察期刊全年的实际征订、零售数量(不包括赠送与交换的期刊数量)。3)平均期发行量:考察期刊平均每期的实际征订、零售数量(不包括赠送与交换的期刊数量)。4)年度总印张数:考察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所用的印张总数。
(2)内容评价:包括期刊导向正确性、内容与办刊宗旨的一致性、专业水准、学术诚信度、广告质量5项指标。1)导向正确性:具体评估期刊是否按照《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要求,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否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规定禁载的内容。2)内容与办刊宗旨的一致性:主要考察期刊出版单位是否忠实履行办刊宗旨。3)专业水准:主要考察期刊文章内容在相关行业系统领域内所发挥作用的大小。4)学术诚信度:具体考察期刊学术论文是否恪守学术道德、遵守知识产权,无抄袭、剽窃等不规范现象。5)广告质量:具体考察期刊广告内容是否健康,有无刊登违法虚假广告。
(3)学术水准: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他引总引比、基金论文比、高影响论文率、论文转载率、获奖论文率、Web即年下载率、国际论文比、国际编委比11项指标。1)总被引频次:考察期刊自创刊以来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评估其被使用和重视的程度。2)影响因子:考察期刊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评估学术期刊的影响力。3)五年影响因子:考察期刊前五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总次数与该刊前五年发文总数的比值。4)他引总引比:考察期刊被引频次中被其他期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评估期刊对外界的影响力度。5)基金论文比:考察期刊在给定时间内各类基金资助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值。6)高影响力论文率:考察期刊在给定时间内被引率高或获高层次科研奖、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反响的论文与发文总数的比值。7)论文转载率:考察期刊在给定时间内刊发的论文被重要文摘期刊转摘的篇数与发文总数的比值。8)获奖论文数:考察期刊在给定时间内刊发的论文获奖的篇数与发文总数的比值。9)Web即年下载率:考察期刊在统计当年出版上网并被全文下载的篇次总和与出版上网论文总数的比值。10)国际论文比:考察期刊在给定时间内刊发的海外作者论文数占发文总数的比值。11)国际编委比:考察期刊中海外籍编委占该刊编委总数的比值。
(4)数字出版:包括纸质出版物数字化、年度数字出版收入比2项指标。1)纸质出版物数字化:具体考察期刊出版单位纸质产品的数字化程度(如网站、数字期刊等)和数字化发行渠道(会员订阅、网站发行等有效发行方式)。2)年度数字出版收入比例:考察期刊出版单位在多媒体时代的市场生存能力。
(5)国际化:主要考察期刊在海外出版发行或国内出版海外发行情况。
(6)编印质量:包括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规范、印装质量3项指标。1)编校质量:考察期刊内容文字编校的规范程度,以差错率衡量,其计算公式为:差错率=差错数量÷抽查版面总字数,差错率标准以万分之三为合格。2)出版形式规范:考察期刊是否符合《期刊出版形式规范》的规定。3)印装质量:具体考察期刊版面整洁、版心周正、线条规范、字迹清晰、套印准确、墨色均匀一致、装订牢固平整的程度。
4.出版效益
(1)社会效益:包括社会实践影响力、人才培养效果、社会认可度3项指标。1)社会实践影响力:主要考察期刊论文的观点、结论被政府采纳作为决策参考等效果。2)人才培养效果:主要考察期刊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积极刊发青年学者论作等情况及其效果。3)社会认可度:主要考察期刊被政府部门、相关学术研究机构收入“中国期刊方阵”、“名刊工程”、核心期刊等,国内外媒体、学术机构、同行专家、学者肯定性评价情况以及期刊网上国际国内传播情况。
(2)经济效益:包括收入、支出、经营效益3项指标。1)收入:a.年度广告收入:考察期刊出版单位的广告经营能力。b.年度发行总收入:考察期刊出版单位生产的期刊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c.年度其他收入。2)支出:a.纸张和印刷费用总额:考察期刊出版单位年度用于期刊出版活动所支出的纸张和印刷成本。b.年度稿酬、审稿费总额:考察年度出版物稿酬、稿费的支付总数。c.年度人员工资总额:考察期刊出版单位年度用于出版活动支出的人力成本。d.年度员工培训支出总额:考察期刊出版单位年度对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支付的培训费用、培训差旅费用及因培训而产生的其他直接费用。e.年度信息化投入额:考察期刊出版单位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应用、网络平台搭建等)的投入。f.年度社会公益捐赠额:考察期刊出版单位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程度。年度公益广告可折算为公益捐赠额。3)经营效益:a.利润总额:用于评估期刊出版单位年度经营业绩。b.纳税总额:考察期刊出版单位年度实际上缴国库的税款总额。c.全员劳动效率:是根据期刊产品价值量计算的人均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考察期刊出版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三、关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若干问题的思考
搞好此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的综合评估工作,从评估指标及其权重的设计、评估方法的确定、评估制度的建立、健全等等方面,尚有不少问题需作深入研究,在此仅就以下五个问题作一探讨。
1.评估指标及其权重的设计
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估,必须以期刊质量尤其是学术水准为重点。设计学术期刊评估指标,应突出学术期刊的学术性特点。此次总署颁发的期刊评估指标体系中,虽在二级指标下有少量专门适用学术期刊的相关具体指标,但是从基本框架及一级指标的设计看,对学术期刊评估的重点、特点还未能充分体现,尤其是一级指标中未列入期刊质量一项,这不能不说是重大缺漏。①从经过增、改后的指标体系看,这里还有必要对几个新增补的重要的指标作一强调说明。
首先,涉及学术期刊“学术水准”的:一是增加了三级指标“五年影响因子”。由于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特殊性,人文社科成果所引文献的类型往往是图书多于期刊,且所引文献在时间分布上多在10年或10年以上。按照台湾学者黄慕宣的研究:“人文社会出版品无法在短时间内即产生影响力,特别是‘成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文学科,更有引用较多图书数据及参考较旧资料的现象。”由此,评估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仅靠“影响因子”不够,很有必要增加五年影响因子以至十年影响因子的指标,惟此,才可能准确评估某刊真正的学术水准及其质量的稳定性。二是增加了三级指标“高影响力论文率”。高影响力论文是指在某一学科中被引用率高、或一文被多家著名文摘报刊同时转摘、或获高层次学术奖项等等的论文。学术史上大量事实表明,一份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往往取决于发表了多少具有较大价值的高影响力论文,高影响力论文率是表征学术期刊学术水准的最重要的指标。教育部在第三批名刊评选办法中,就要求申报者选报期刊论文代表作作为评选的重要条件,曾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代表作实际就是期刊的高影响力论文,考察代表作或高影响力论文率,对期刊评估意义重大。三是增加了三级指标“论文转摘率”。此次总署体系中未列该项指标,其实转摘率是多年来各类期刊评估中普遍采用的重要指标,是公认较能客观反映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一般公认以《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四大文摘期刊的转摘为据。
其次,涉及学术期刊“社会效益”或“社会影响力”的:一是增加了三级指标期刊的“社会实践影响力”。评价一份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用或社会影响力,必须特别看重其在研究、解决关系国计民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的贡献与价值,考察其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其观点、结论有多少被政府采纳作为决策的依据或参考。二是增加了三级指标“人才培养效果”。期刊在发现、培养人才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评估学术期刊理所应当考察期刊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珍重名家名作与擢拔学术新秀的关系,评估其是否重视扶植青年学人,积极刊发青年学者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及其效果。②三是增加了期刊的“社会认可度”。其评估的内容包括期刊被政府部门或相关学术研究评价机构认可的程度(如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国家或各省市区名刊工程,国内外有影响的期刊数据库及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的情况),国内外有关媒体、学术机构或同行专家、学者个人评价情况(主要是报刊公开发表的肯定性评介文章及名家题辞、贺辞等),以及中国知网等在国内外的传播情况。③这些无疑是表征一个期刊社会声誉及其被认可的重要指标。
关于评估指标权重的设计,新闻出版总署《通知》未作明确规定,仅说明由专家组研究确定。笔者认为,作为学术期刊办刊水平的评估,必须强调突出学术性特点,突出期刊质量,加大期刊学术水准及社会效益(或社会影响力)两个二级指标在评估指标中所占的权重。我个人尚不成熟的意见是:一级指标中基础建设条件占15分,环境资源条件占10分,出版质量占50分,出版效益占25分;而在“出版质量”中,二级指标“学术水准”至少应占35分;而在“出版效益”中,二级指标“社会效益”应占20分。
2.关于评估方法的选择
按照总署《通知》规定,此次评估采用分类评估和量化评估方法。
(1)分类评估。对学术期刊来说,分类评估包含按期刊性质类型分类评估与依不同地域期刊分类评估两种形式:一是按不同性质、类型将学术期刊分为专业性学术期刊与综合性学术期刊。关于社会科学期刊的类型,1996年新闻出版署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中将之划分为学术理论类、工作指导类、时事政治类、文学艺术类、综合文化生活类、教育教学类、信息文摘类等七大类。具体到学术理论类期刊即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起码又应分为综合类与专业类两大类,而专业类下亦应再按学科细分为政治、经济、法学、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心理、艺术、新闻传播、管理等若干小类。只有合理分类,才有可能做到同类相比,实现评估的可比性,从而使评估结果公平、公正,令人信服。二是分不同地域对期刊进行评估。《通知》中指出:“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工作采取区域评估和全国分类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考察报刊区域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的差异,以及国家报纸期刊业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要求,分类实施,量化评估,逐步完成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报纸、期刊的评估。”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安排,各省、市、区可根据全国期刊评估的指标及程序,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评估工作方案,开展评估工作。由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实际上造成了包括期刊出版业在内的文化发展的差异。此次评估工作采取分不同区域评估和全国分类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对公平、公正评估原则的一种体现。
(2)量化评估。此次全国期刊评估,新闻出版总署《通知》中明确提出采取量化评估。量化评估是根据学术期刊评估指标,通过对期刊各评估项目加权赋分,进而量化统计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它是学术期刊评估走向科学化、精确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多年来历次评估的实践表明,量化方法的采用,在克服学术期刊评估中的主观随意性和排除人为因素干扰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但是不可否认,量化方法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机械、片面以至绝对化等问题。正因为此,学界也有不少人对量化评估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以至认为这一方法把评估专家变成了计算器,甚至认为采用量化评估,排斥了学术共同体对学术期刊的评估。这类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又存在片面性。对此种批评笔者曾在有关文章中做过分析。④我认为对学术期刊的评估,还是应该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是经过国内外相关评估专家、机构长期探索、总结找到的一个相对优化的方法。叶继元先生曾指出:“常用的载文法、文摘法、引文分析法、读者利用率等等文献计量法与专家意见法,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国内也有十多年的经验,可以说已比较稳定,成为必备的方法。在期刊评价中,定量评价具体明确,但单纯依靠统计数据则有一定的局限性……定性评价宏观、全面,但单纯的定性评价,则有相当的随意性、主观性。”很明显,叶先生是主张将两种方结合起来的,以达到优势互补。此次新闻出版总署《通知》中只规定采取量化评估,未提及定量与定性评估相结合,似应考虑加以完善。
3.关于评估主体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通知》,此次评估工作由新闻出版总署及各省、市、区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主持,并由其聘请组成评估专家组进行评估。很清楚,此次期刊评估的主体应是国家及省、市、区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组建的评估专家组。对于评估专家组如何构成,《通知》未作说明,应予以探讨。评估工作多年的经验教训表明,评估专家组的构成必须强调“同行”二字,应由三部分同行专家——学科同行专家、学术编辑专家、期刊管理专家组成。应当说三部分专家各有所长,学科专家可以其较高的专业学术造诣实现对期刊论文总体水平的准确评价与把握;编辑专家可以其丰富的编辑经验和编审水平实现对期刊整体编辑出版水平的准确评价与把握;而期刊管理专家则可以其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对期刊整体发展情况的全面了解实现对期刊的综合评价与把握。只有这三方面专家的密切配合,相互补充,才可能真正实现对评估对象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
说到学术期刊评估的主体,近年有部分学者提出,在现有的学术评价领域里由于量化方法盛行,使得学术共同体这一学术评价主体失位,提出了要学术共同体对学术评价、学术期刊评估主体地位的归位。对于这一说法,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可以讨论:其一,论者在讲到这一问题时,大多基于人文社科学术评价这一较大范畴,未能充分考虑、区分人文社科学术评价(含成果、课题、机构、人员等)与人文社科期刊评估这两个不同评估对象——评估客体的差异,因而导致其观点偏于笼统、含混。其二,对学术共同体及其评价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学术期刊评估乃至对人文社科学术成果等的评价,其中量化数据中设计的被引率、Web即年下载率、期刊论文的获奖率、二次文献的转摘率、期刊入选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期刊获奖等等,无一不是同行专家、学者及学术机构评估的结果,无一不是学术共同体的评价。难道参与优秀学术成果、优秀学术期刊以及核心期刊评选的专家,转摘期刊学术论文的编辑等学者及相关机构就不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吗?我认为,对学术共同体应作广义的理解,它不单指从事教学科研的学科专家,也包括从事学术期刊(包括学术文摘期刊)编辑工作的专业编辑、审稿人,以及被聘担任学术成果评奖、课题评审、学术机构评估的专家,学术期刊评估机构及其成员等。有如此广阔的视野,才会对学术期刊评估的主体有全面的理解。
4.评估数据的选用
评估数据是学术期刊评估的基础,评估数据是否可靠、准确,具有权威性,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估工作多年的经验表明,评估工作应高度重视、认真选用评估数据。此次新闻出版总署《通知》关于评估数据来源及其赋值,明确规定为期刊出版单位自报、管理部门赋值、期刊出版单位自报+专家赋值给分、属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赋值、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赋值、根据权威统计数据系统自定义段位测算、期刊出版单位自报+系统自定义段位测算、专家赋值、管理部门和专家评估赋值、由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公布的相关数据加权平均+专家赋值得分、期刊出版单位自报+系统计算得分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并规定了需提供证明的相关数据附件等。与以往评估相比,此次如此明确地规定评估数据来源及赋分方式,表明了政府主管部门对评估数据的高度重视,这对保证评估数据的可靠性及可操作性和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意义重大。《通知》中有关学术期刊“学术水准”的评估数据,如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总引比、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率等,均由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公布的相关数据加权平均获取,再由专家赋值得分。这对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也许适用,而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是否必要与可能还值得研究。另外,即使有可能方便获取,如此采用国内外多家数据是否太过复杂与繁琐?能否考虑选用国内几种有代表性的数据库的评价数据加权平均?
5.评估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期刊评估需要相关制度作保证。学术期刊评估乃至整个学术评价工作多年的实践表明,建立完善的评估工作制度,并严格遵守,评估工作就能顺利开展,否则,评估工作就难以开展也很难取得预想的结果。对于学术期刊评估的制度,此次新闻出版总署《通知》中仅有“工作要求”略有涉及,未作明确规定。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评估工作的制度建设尚远远不能适应期刊评估的实践,至今一些基本的制度规范尚未建立。借此次全国报刊评估的契机,我认为可先研究制定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专门针对学术期刊的“期刊评估总体方案”以及学术期刊评估专家库制度,学术期刊评估专家回避、监督及责任追究制度,评估结果公示制度等,以促进期刊评估逐步走上秩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学术期刊评估是近年来广受学术界、期刊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目前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譬如学术期刊评估如何采用学科评估的方式,对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如何科学地看待与使用,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实施定量评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如何研制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度等等问题,都还值得学界、业界更多的人参与讨论,深入研究。
注释:
①评估期刊,无论是“出版质量”还是“办刊水平”,期刊本身的质量的高低无疑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决定一份期刊出版质量或办刊水平的是期刊文本本身的质量,期刊社其他所有工作的成果都体现在期刊质量上,不重点突出对期刊质量考察的评估是无法取得客观、准确的评估结果的。因此,“期刊质量”应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作为一级指标独立一大项,且占较大的权重。
②④张积玉:《对学术期刊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探讨》,《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
③张积玉:《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