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甘肃省临潭县洮绣技艺的传承与发扬论文_张雪辰

(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古称“洮州”。这座西北小城因明代江淮移民与青藏高原少数民族的交融互通因而孕育出了独特、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洮绣正是这种民族交融背景下产生的民间刺绣艺术。洮绣自形成之初就联系着临潭各族人民的情感,传承着明代江淮遗风的刺绣工艺,是中国传统民族刺绣的珍宝之一。但遗憾地是,洮绣这种独特的刺绣艺术目前还尚未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洮绣技艺的传承也在机器化生产的时代中岌岌可危。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着力探讨甘肃省临潭县洮绣艺术的起源、特色与制作工艺;对洮绣技艺的传承发扬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期引起人们对洮绣技艺的关注、对民俗艺术的重视、传承和发扬民间文化。

关键词:临潭县;洮绣;刺绣;民俗文化

一、洮绣技艺概述

1.洮绣概念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古称“洮州”位于甘肃省南部,青藏高原边缘,洮河之水傍城而过,在独特自然条件的影响下,临潭成为了“农区与牧区的结合部”,农牧业发达。在临潭县形成的刺绣艺术称为“洮绣”,洮绣是临潭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记忆。相传明洪武年间洮州十八族蕃酋反明,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将军沐英前来平定战乱,经过多日厮杀作战,洮州重归中央政府,与此同时,明太祖朱元璋认识到洮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于是下旨“移京无地农民三万五千户于诸卫所”,圣旨一出,南京城里的无地百姓挥泪作别家乡的故土,背井离乡,浩浩荡荡的向着祖国西北边陲——临潭而来,在这里戍边屯田,繁衍生息。一住便是六百多年,南京移民将江南的民风民俗也带到了青藏高原,于是明代江淮遗风也就成了临潭独特的印记,原本流传于江淮闺阁之内的刺绣走出了江南的深闺,与临潭当时少数民族刺绣逐渐融合,相得益彰,形成了洮州当地独特的刺绣技艺——洮绣。可以说,洮绣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共同刺激形成的产物,是明代江淮移民和青藏高原少数民族交融互通的结晶,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2.制作工艺

洮绣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一针一线的人力精心设计完成,主要用材有空心针、剁花针、平针;绣布(以绸缎为主);绣绷;绣线等。制作程序是:首先选取“花样”,或请画“花样”巧手将图案画在绣布上或绣娘自己将“花样”画在纸上拓于绣布;第二,选取各色绣线搭配颜色,准备绣花,通常洮绣使用白色绣线勾边,再使用各色绣线填充图样;第三,用绣绷将绣布绷紧,选取绣花针开始进行刺绣,在刺绣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绣娘会对“花样”及时调整,力求绣出美观、整体和谐的绣品。洮绣一般采取空心针、剁花式样,这种绣法追求图样的立体感,因此绣出的花栩栩如生,宛如鲜花。通常,洮绣的产品为枕套、被面、鞋垫、门帘、腰带、炕围、幼童衣物等,在日常生活中实用性极强。工期也因不同绣品的大小而不同,绣娘需要一针一线地绣出图样,费时费力,就枕套来说,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

3.洮绣特色

洮绣在临潭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首先,洮绣贯穿于临潭人生活的始终,洮绣是新生儿出生时的襁褓;对于洮州的母亲而言,洮绣是给自己女儿最拿得出手的嫁妆;洮绣是临潭人民对美好明天的热烈期盼。其次,洮绣不但代表了洮州精湛的刺绣技艺同时也传承保留了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与江淮文化互相影响,相互交融的特色;最后洮绣色彩的搭配、丝线的选择、针法的应用、花样的描画都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二、洮绣技艺的价值

1.民俗学价值

洮绣是明代江淮移民与西北少数民族相互交往的历史产物,包含着明江淮一带的刺绣特点,同时也融合了西北风物、西北少数民族的色彩搭配风格。在江淮移民定居临潭的六百多年间,洮绣不断积累,不断被创造出新的特色与用途,累计着多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历史积淀。通过开发研究洮绣可以挖掘出其背后的民族大融合历程和明江淮文化与古洮州文化的交融过程。因此,洮绣为研究民族融合、研究临潭县民俗文化提供了动态、丰富、珍贵的资料。

从现代的洮绣作品来看,不同民族在制作洮绣时,皆选取不同花样、用做不同用途。这是由于生活在临潭的洮绣制作者拥有着不同的民族身份和宗教信仰,她们代表不同的民族文化,因此制作出了不同特色的洮绣作品。例如:回族妇女的洮绣作品,一般不绣动物,只绣花草,用荷花、牡丹来装饰枕套、炕围、被罩等;汉族妇女一般喜绣喜鹊、蝴蝶、金鱼等表达自己对婚姻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藏族游牧的生产方式,藏族妇女的绣品更为特殊,为了满足游牧生产的需要和审美需要,洮绣一般出现在藏袍、连巴(长靴)上。洮绣不但用于研究江淮移民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动态融合过程;同时,洮绣也可以用来研究临潭县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洮绣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民俗学价值。

2.实用性与工艺性的统一

精湛的洮绣制作不但是为了满足不同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同时还为了制作日常生活中实用物件,因此洮绣的创制是实用性与工艺性的统一。洮绣作品存在于临潭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鞋垫、枕套、被面、马甲、门帘、腰带、围裙、炕围等,是临潭心灵手巧的妇女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善、装点生活环境的证明。洮绣工艺使用的独特勾边技巧和剁花式样,是中国刺绣艺术中别具一格的奇葩,继承了明代江淮一带的刺绣技艺,并将其完善保留下来;同时洮绣大胆的色彩搭配和花样构图代表了西北少数民族粗狂的民族精神,洮绣体现了高超的工艺价值。

三、洮绣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1.传承的困境

在机器生产的冲击下,手工艺产品无一例外的走向了发展的窘境,由于刺绣技艺需要高投入的时间、精力、环境的条件,费时、费工的洮绣艺术也走进了传承的困境之中。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外出上学人数的增加,愿意留在家乡学习洮绣技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目前的传承者、制作者几乎都是年近四十的家庭主妇;其次由于洮绣生产尚未形成大规模、成组织的经营方式,辛苦制作的洮绣作品也没法带来丰厚的盈利收入,因此很少有人愿意从事高投入、低回报的生产;最后,随着现代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再也没有人把洮绣当做满足审美情趣的唯一方式,洮绣作品也逐渐不受重视,可以说,洮绣正逐渐从临潭人的生活中淡去,如果不加以保护与传承,这种,“古洮州”的独特技艺终将被人遗忘。

2.发扬的机遇

2007年,临潭县县政府申请将洮绣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洮绣艺术正式成为甘肃省第四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改变,使洮绣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有了官方的依靠;同时临潭县县政府鼓励当地妇女从事洮绣生产,加大扶持,从民间的角度继续洮绣生产。笔者认为保护、发扬洮绣生产的最佳途径就是提高洮绣的经济价值,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能使更多人从事洮绣生产;其次加大宣传力度,从旅游宣传、继承文化遗产等角度加大对洮绣的宣传,引起人们对洮绣的重视,从观念和心态上改变对洮绣的认知,只有通过上述两种途径,洮绣这种独特的刺绣艺术才可能得以长久保存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毕金辉.平凉庄浪马尾荷包的研究探索.丝路艺术[J].2018(10)

[2]冯妍.甘肃洮州汉族传统服饰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3

[3]冯妍.浅谈甘肃洮绣工艺及特征[J].艺术科技,2016(8)

[4]冯艳.试论洮绣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发展中的困境[J].学理论,2010(3)

论文作者:张雪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试论甘肃省临潭县洮绣技艺的传承与发扬论文_张雪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