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行为特征与我国技术引进对策(下)_技术转移论文

跨国公司技术转让行为特点与我国技术引进对策(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引进论文,技术转让论文,跨国公司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技术引进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经验和我国技术引进的实践经验证明,技术引进对于加速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1、技术引进可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的,由于引进技术,把国外的先进技术直接导入物质生产过程,先进技术置换了落后技术,改善了经济增长的物质技术基础,增强了经济增长的物质技术动力,这就可以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日本从1956年至1975年经济增长的历史轨迹表明,引进技术的许可件数与GNP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相关关系(见表4)。如表4所显示的数据,日本1971-1975年引进甲种技术8368件,是1951-1955年引进甲种技术498件的16.8倍,而197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为149.5万亿日元,是195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8.86万亿日元的16.9倍。技术引进对促进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表4 战后日本引进技术与GNP变化的比较

(资料来源:(日)山田荣作著,陈重、唱新译《全球方略》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56页)

2、技术引进可以缩短技术研究与开发时间,减少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使先进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一项艰难的探索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竞争加剧,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通过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就可以大大缩短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时间,日本科学技术厅于60年代末实施过一次调查,该调查以日本制造业为对象,将自主开发产品从着手研究到生产产品这段时间,即所谓的妊娠期与技术引进产品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了技术引进在节约时间方面的效果及具体数据(见表5)。同时,通过引进技术,还可以减少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据统计,1950年至1975年,日本总共引进技术2万多项,花了60亿美元的代价,而欧美国家为研制这些技术其费用花费了约2000亿美元。技术引进避免了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风险,节省了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提高了企业技术的整体水平。

表5 技术引进的时间节约效果

自主开发产品 技术引进产品

从开始研究

到开始生产平均23个月 平均16个月

从开始试制

到批量生产平均12个月 平均4个月

合计 平均35个月 平均20个月

(资料来源:(日)山田荣作著,陈重、唱新译《全球方略》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58页)

3、技术引进可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引进改善了产品的制造技术,这就可以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产品出口的增长。从一些国家技术引进的实践效果看,技术引进与商品出口呈正相关增长。日本的技术引进,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增长,1975年日本出口贸易额为557.53亿美元,比1955年出口贸易额20.11亿美元增长了27.7倍。引进技术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技术引进得到较大发展,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仍然保持较大规模,据统计,1992年全国省以上部门批准的技术进口项目为504项,总金额65.9亿美元,1993年技术引进合同493项,总金额61.1亿美元,1994年技术引进合同589项,总金额73.5亿美元。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①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引进,改造了一大批我国工业的重大技术装备,极大地改善和优化了我国企业技术结构,推动了我国企业技术升级。如电子工业,仅“七五”期间就引进重点技术1700多项,全国约一半的电子工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元器件、计算机、通讯、广播电视等领域都得到重大发展,其中有1100多项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②改善了出口商品结构。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了企业技术水平,企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增强了我国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改善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推动了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1980年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与制成产品的比例为50.3:49.7,而1994年则为16.2:83.8。③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一大批传统产业得以改造,一批新兴产业得以成长和发展,极大地改善和优化了我国企业技术结构,一大批高质量的新产品开发成功并投放市场,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十年间,共引进了18400多项技术改造企业项目,涉及26个行业,到1989年底,已有73%的项目投产,10年间新增产值约874亿元,新增利税1035亿元,全国有15600多种产品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使我国许多产品的技术水平由50、60年代提高到80年代初的水平,缩短了约20年的研制时间。同时,通讯、计算机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我国技术引进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管理乏力,导致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由于缺乏技术引进的宏观统一管理和规划,再加上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各地为了追求本地区经济利益,往往不顾某些产品市场供应能力已经饱和甚至过剩的客观事实,竞相引进高利税技术项目,结果导致重复引进,产品竞争过度,引进后的生产设备大量闲置,不能达到规模经济效果,同时也造成外汇的浪费。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引进彩电生产线166条,有日立、松下、索尼、三洋、夏普、菲利浦等多达十几种机型,绝大部分彩电生产线年产在10万台以下,电视机生产开工率仅为生产能力的二分之一。

2、技术引进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引进的技术结构中,引进的硬件技术比例高,引进的软件技术比例低,据统计,在“七五”期间,我国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的进口额占技术引进总额的78%,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合作生产设计等的引进额占22%。由于技术引进中硬件多、软件少,致使引进的成套设备在元器件技术方面长期依赖国外,企业技术进步受到制约。

3、技术引进与吸收、消化、创新失衡。我国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往往重引进、忽视吸收、消化、创新,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不足,与日本技术引进相比,我国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投入偏少。据日本野村研究所的调查结果表明,1954年间日本引进的技术平均每项耗资4200万日元,它为消化、改进每项引进技术花费的研究开发费用高达5800万日元,在此期间投放市场的典型产品当中,13%是靠自己开发的技术生产的,12%是靠引进技术生产的,其余则是靠消化改进引进技术开发的。而我国在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创新投入则很少,如我国上海市1985-1988年引进技术用汇10亿多美元,但投入消化、吸收的资金仅为9600万元人民币。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许多引进的技术走入了引进——落后——引进——落后的陷井。

“九五”至201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世纪之交要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则是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总体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企业有着引进技术的巨大需求。跨国公司是当代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转让者,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行为特点,认真总结我国技术引进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技术引进工作,提高技术引进的质量与效益。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优选技术引进项目。技术引进的项目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决定技术引进的效益,优选技术引进项目,是技术引进的基础环节。在选择技术引进项目时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①技术引进项目的适宜性。引进项目必须与我国产业发展政策相一致,引进的技术项目的重点应放在推动我国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方面。同时,引进的技术项目还必须与我国企业的技术接受能力和条件相匹配,使引进的技术及时得到吸收、消化,形成现实生产力。②技术引进项目的先进性。要认真做好技术市场的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跟踪了解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尽力提高引进技术的起点,使引进的技术具有当代技术的先进水平。③技术引进项目的效益性。要重视市场调查,以市场为导向,优先选择具有市场开发前景、能够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先进技术予以引进,避免技术引进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减少技术引进的成本,使引进的技术能迅速创造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不断扩大产品生产和销售规模,提高技术引进的经济效益。

2、实行技术引进方式多样化。要提高技术引进质量,必须根据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需求,科学选择技术引进方式。①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华直接投资。大型跨国公司是新技术的主要拥有者,我们要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和健全保护国外投资者利益的法规,以吸引更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华直接投资,从而带动先进技术的引入。②重视引进软件技术。引进软件技术是提高技术引进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逐步改变我国技术引进结构中硬件技术比重大、软件技术比重小的格局,加大软件技术引进的份量,提高技术引进的起点,使引进的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能同步发展。③建立技术战略联盟。要加强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联系,选择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共同开发高新技术,降低技术开发风险,分享技术开发利益,实现技术优势互补。

3、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技术引进必须与研究与开发相衔接,要切实加强技术引进的研究与开发,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使技术引进后,能及时得到消化、吸收和创新,从而保持企业的技术优势。①建立和健全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建立和健全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是企业吸收、消化引进技术的重要保证,要增强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科技力量,提高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技术吸收、消化、创新能力,使企业研究与开发有可靠的人才保证。②增加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研究与开发投入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技术引进的吸收、消化、创新效果。因此,要改变重技术引进,忽视技术引进后的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状况,增加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使企业研究与开发有可靠的资金保证。③加强企业研究与开发的协调组织。由于现代技术的先进性、复杂性,往往一个企业现有的人才力量难以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全面分析和掌握,需要借助其它企业或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共同攻关,才能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因此,企业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联系与协作,使企业研究与开发有可靠的技术后援保障。

4、强化技术引进的宏观管理。要解决我国技术引进的盲目性、重复性问题,就必须加强技术引进的宏观管理。①建立技术引进协调机制。中央政府要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统一协调,建立技术引进的统一协调机构,对重大技术引进项目进行审查,保证技术引进项目的适宜性、先进性和效益性。②建立技术引进的导向机制。要对技术引进实施宏观导向,使技术引进项目能符合宏观经济发展需要。首先,实施产业技术政策导向。中央政府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客观需要,制定产业技术政策。即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根据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对各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作出明确规定。通过制定产业技术政策,使技术引进项目能够按照产业技术政策要求进行合理选择,使技术引进能进一步强化我国的支柱产业、基础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其次,实施技术信息导向。为了保证技术引进决策的科学性,国家应对企业技术引进实施技术信息导向。主管技术引进的政府部门,要建立技术信息网络,追踪世界技术进步动态,为企业提供已引进技术的布点及吸收、消化情况,帮助企业择优确定技术引进项目,避免技术引进的盲目性,重复性。最后,实施经济杠杆导向。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技术引进实行调节,对符合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的技术引进项目,要从财政、金融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使技术引进项目能及时消化、吸收,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技术引进能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③建立技术引进监督约束机制。政府要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监督管理,要建立科学的技术引进项目评估体系,定期对技术引进项目的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建立技术引进项目责任制,确立技术引进项目责任人,明确责任人的权利和义务,防止技术引进项目选择失误。对技术引进盲目决策和对技术引进项目管理不善,造成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责任人要给予处罚,以形成技术引进的约束机制,从而强化技术引进项目责任人的责任意识、科学意识,保证技术引进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标签:;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行为特征与我国技术引进对策(下)_技术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