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效率、供需关系探讨经济体制模式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供需论文,效率论文,模式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是二种资源的配置方式。前者是用“看得见”的手,即以国家为主体配置社会资源;后者是用“看不见”的手,即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社会资源。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在经济体制上互相取长补短;同一经济制度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理论突破,亦即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明确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志。但是,一个国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从什么角度来评价一种经济体制的长处和短处?理论界说法不一。笔者认为,经济体制的选择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是资源利用的效率问题;二是供需关系问题。
一、效率,供需关系选择的出发点
(一)效率的选择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社会资源是稀缺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适合人类需要的产品,这是经济理论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所谓的效率就是用尽可能少的生产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如,从粗放型往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成本问题等都是基于效率的选择。效率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者的积极性;二是企业有没有外部的激励机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竞争。前者涉及企业内部问题,后者涉及的是企业之间的横向关系问题。二者结合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为:
第一,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是生产的前提问题。人是社会生产中的重要生产要素,人类的生产过程也就是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这一点,马克思在经济理论中早已分析过。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既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来自于对企业资产增殖的关心程度;而对资产的增殖关心程度,又来自于资产的增殖程度与劳动者个人收入多少的关系。这里涉及产权关系问题,也涉及分配方式问题。(1),从产权关系的角度看,产权越明晰、权责越明确、 劳动者对资产增殖的关心程度越大,劳动者愿意付出的劳动量也就越多。过去,我们一直没有重视理顺产权关系,其实道理很简单。举一个例子,就是“楼道现象”,居民之所以把自己的室内打扫的干干净净而大家都走的楼道的卫生却无人问津,就是因为楼道是公共的,不属于个人负责的,但是,如果建立一种责任制度,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2)、 从分配关系的角度看。劳动者付出劳动量的多少应和劳动报酬成正比;劳动报州应与企业资产的增殖程度成正比。只有劳动量和劳动报酬挂钩,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才会提高;只有劳动报酬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劳动者对资产增殖的关心程度才会增大。例如,原有国有企业的劳动者之所以劳动积极性不高,就是因为企业内部分配平均主义严重,没有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关系;之所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关心程度不大,就是因为企业吃全国的“大锅饭”,职工工资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脱节。因而,如何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外部因素。单纯地以是否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为标准,并不能达到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因为,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粗放型经营,以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种是集约型经营,靠提高科学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来扩大生产规模,走内含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就必须降低成本,要降低成本,就要有竞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生产者只有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或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才能有利可图。因而,商品生产者总是积极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降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消耗,以使利润最大。因而,竞争是促进资源节约的手段,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
(二),供需关系问题的选择是从经济运行宏观角度出发的。供需关系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关系,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二是生产对需求的满足程度,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如何增加供给、满足需求是经济体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是一种链条关系。需求什么、需求多少、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这里,需求包括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生产又划分为满足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满足个人消费需要的消费资料的生产。其中,消费资料的生产是生产的最后环节。一种产品的生产也要经过许多环节,一部分企业要生产初级产品和为生产提供前提条件,如原材料、毛料等。一部分企业要生产中间产品,如工业所需要的半成品,最后才能生产出成品。要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使生产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使供需达到平衡。这种平衡是建立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平衡的基础上的。所以,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供需平衡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但是,供需平衡并不代表着就能使需求的满足程度最大化,还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人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最大化应是经济体制模式选择的出发点和目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效率问题,供需关系问题是经济运行中所要解决的两大根本问题。以二者为标准可以对不同的经济体制进行判断、选择。
二、对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评价
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自由竞争时期,企业完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地调节和组织社会的生产。计划经济是以国家为指导,有计划按比例地组织社会生产的。这两种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是不同的。一种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手段;一种是以国家计划为资源配置的手段。通过比较我们会看到,无论单独运用计划还是市场,都有它的优缺点。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肯定的一点是,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效率是高的。因为市场机制包括价格、供求、竞争三个方面。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价格越高,企业获利越大;价格越低,企业获利越小。而价格的高低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越高,利润越低,成本越低,利润越高。这样,企业为了获利在生产中,一是要生产价格高并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二是要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消耗。因而,市场配置资源能够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而且,在价格信号的指导下,也能在一定时期内使供给和需求趋向平衡。
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因为,在市场调节下,价格是企业生产的“指挥棒”。但市场价格信号只能告诉企业生产什么,不能告诉生产多少,企业只能知道自己生产多少,而不知道整个社会生产多少,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盲目状态。这种盲目性地生产必然会造成生产过剩,出现“经济危机”。每一次“经济危机”的到来都会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中,看到了市场在调节生产上的不足之处,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就是必须有凌驾于市场之上的机构来协调整个社会的生产。这个机构就是国家。而国家要驾驭千千万万个生产者,必须把他们的所有权、经营权从私人手中夺回来,由国家来组织生产、统一经营,这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优越,也是从效率和供需关系这两大方面考虑的。因为,从理论的推理上看:
(1)公有制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 劳动者的劳动是为自己而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是平等的,没有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直接结合、因而,社会主义时期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要比资本主义高。
(2)计划经济能够实现整个社会有计划按比例地生产, 不会出现资本主义时期生产过剩的危机,使供需关系平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象资本家为了满足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但是,几十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单一以计划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出现了国有企业效益低下,政企不分,浪费严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1、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是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从理论上看,全民所有制企业归全民所有,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使用者。但产权的所有形式不等于产权的实现形式。从产权的实现形式看,全民所有制企业由全民来经营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委托一个机构来组织和经营,这一机构只能是国家。而国家事实上也不能直接来管理和经营企业,又必须委托具体部门去管理。这样,公有产权在实现形式上就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它不仅发生在全民与国家之间,而且发生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机构与专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等。由于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代理人只对委托人负责,企业的效益只是代理人履行“契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又由于代理人的代理结果由委托人承担(国家向企业收取利润和承担企业的亏损责任),这样处于代理地位的企业负责人(经理、厂长),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关心程度就会弱化。所以,在存在委托——代理的关系下,必须采取措施提高代理效率。代理人的代理效率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有效监督;二是代理人的选择性和竞争性。但现实中,这两点都难实现:
(1)委托人存在着双重身份。由于存在着层层的委托关系, 上级主管机关对企业而言是“委托人”,而对其上级政府和机关而言又是“代理人”。这种双重身份就会出现由“代理人”去监督“代理人”,使监督力度减弱,也容易导致部分政府官员运用权利搞“寻租”。
(2)人民代表大会是初始委托人——全民管理国家、 参政议政的机构。但目前全民只能选举、委托整体当中的一部分去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职能,代表与全民之间也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也会导致监督信息不全。
(3)国有企业内部职工是全民的一部分, 如果能从企业内部监督也会约束代理行为。但是,由于分配是按照企业——国家——企业内部职工的程序进行的,职工工资不与企业效益联系,而只与国家的整体联系,也会导致企业内部职工对企业效益的关心程度弱化。
(4)国家做为全民的代理人是唯一的,不可选择的。 因而不存在代理人之间的竞争。企业和上级主管机关是垂直关系,企业之间不存在竞争,因而生产成本增大、浪费严重。不仅如此,这种层层的代理关系,还会使代理成本增大,造成政府机构的庞大、人浮于事。
2、计划经济虽然能够解决供需平衡问题, 但是不能实现需求
满足程度的最大化问题。
供需平衡和需求的满足程度最大化是供需关系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只有供需平衡才能保证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也才能够实现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的最大化。否则,相反,如在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时期,虽然竞争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但是盲目性地生产会周期性地使供需关系失衡,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严重的破坏。每次经济危机的到来都会伴随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工人的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使生产的盲目性变成有计划。有计划、按比例地生产能够实现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解决不了的供需不平衡问题。但是,仅仅解决了供需平衡问题,也只是解决了供需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还有供给对需求的满足程度最大化问题。
需求的满足程度最大化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供需平衡问题;二是效率问题。没有供需平衡,社会化大生产不能顺利进行;没有生产效率,必然会导致社会生产能力下降,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二者必须同时具备,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面。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效益低的原因就是生产成本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决定效率的两个方面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都没有解决好,必然出现供给不足。也就是说,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看,我们是供需平衡的;但是,从需求的满足程度角度看,计划经济时期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供需平衡应是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即随着生产规模增大,需求也要随之增长;随着人民生活不平的提高,生产能力也要提高。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是预先设定的比例,不可能适应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所以,为了平衡只能是既限定生产又限定需求,计划经济时期的“凭票供应”就是一例。这种平衡是僵化的,不是动态的,不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
三、模式的选择
对计划经济和自由竞争时期的市场经济从效率、供需关系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看到;计划经济能够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供需平衡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生产高效率问题,由于效率低也影响到需求满足程度最大化问题;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国家不平衡经济,使供需失衡,社会化大生产不能顺利进行。最终也会使需求满足程度最大化受到影响。
需求满足程度最大化是生产的目的,即生产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类为了满足需求才开始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解决效率问题,供需平衡问题,是我们经济体制选择中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市场配置资源有效率但是实现不了供需平衡;计划配置资源能够实现供需平衡,但效率低下,那么,把计划和市场二者的长处结合起来,就既能实现市场的效率,又能实现计划的平衡。
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应是“渗透式”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配置作用,计划起宏观调控作用。市场机制能够对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带来激励机制并弥补计划之不足;计划能从宏观角度使社会生产处于供需平衡状态,弥补市场自发调节不足。计划除了要调控供需平衡关系外,还要弥补市场调节不到的地方。如:投资大、见效慢的基础工业(能源开发、交通、通信等)。这种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经济就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这种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市场经济模式。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上,我们探索了很长时间,主要是受思想的束缚。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而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事实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中也制定了许多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社会经济活动。而且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在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只要有商品交换就会有市场,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商品交换,因而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志”《邓小平文选》。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效率、供需关系,是经济体制模式选择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效率是从微观角度而言的;供需关系是从宏观角度考察的。效率源自于企业内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外部的竞争机制,二者的结合,能够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供需关系包括供需平衡关系和供给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关系二个方面。需求的满足程度最大化受生产效率和供需平衡关系的影响。因而,在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选择上,既要考虑效率问题,又要考虑供需平衡问题。当然,“公平”问题也是我们选择的一个目标。但“公平”要体现效率,不能牺牲效率去追求“公平”。而且“公平”问题可以通过国家政策调控来解决,没必要从经济体制本身来解决的。
标签:计划经济论文; 供需关系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代理问题论文; 代理模式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