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劳资关系与西方工人运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运动论文,德国论文,劳资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衰退、劳资冲突毫无例外地在德国这个一向以经济发展、劳资关系稳定著称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得更充分、更典型。
战后的德国,在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中经济得以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战车”。相对应地,它的工会运动也蓬勃地开展起来。特别是自1990年10月两德统一后,联邦德国的工会队伍迅速扩大。原民主德国的自由德意志工会联盟于1990年9月3日宣布解散,其原有会员经过申请、审查批准,加入西部工会组织。德国工会联合会由于新联邦州300万新会员的加入,会员总数从780万增加到目前的1,100多万。目前它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劳联/产联、西欧最大的工会组织,其影响不容低估。无论是从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总结西方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下工会在维护雇员利益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意义上看,对德国工会的研究都是需要加强和重视的。
战后的德国,不仅以其“经济奇迹”而被誉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典范,而且更以它的劳资关系的稳定而著称于世。也可以说,德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同它较成功地调节和处理劳资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德国在处理、调节劳资关系上主要遵循以下两方面原则:一、它坚持兼顾双方利益的原则,也就是既照顾到雇主(资方)的利益,使他们获得利润,有利可图,也照顾到雇员(工人)的利益,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实现人们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平等权利”(即所谓“社会平等”)。二、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德国在劳资关系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对于劳资关系和各个方面均作了比较详细明确的规定;同时由于在制定有关劳动关系法律时事先征求了工会和雇主的意见,因而这些法律也就成为劳资双方在采取行动时共同遵守的法律依据。
然而,就在这个曾被誉为资本主义国家典范的国家里,近两年来却连连发生了令人费解的现象,劳资冲突频频爆发,纠纷迭起。
首先,在1992年4月底、5月初爆发了一场自1974年春季以来的18年中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的公共服务部门工人大罢工;1993年初,劳资双方又因“统一互助条约”发生争执,5月东部五金工人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大罢工,9月西部五金工会因雇主单方面宣布终止全部工资及休假协议而发生冲突;今年1月,公共服务与交通运输工会和五金工会又因工资要求与雇主发生对抗,使柏林陷于瘫痪。6月,德国西部钢铁部门又提出工资提高2%、工时每周减至30小时的方案。此起彼伏的罢工浪潮迫使科尔总理出面呼吁尽量和平解决劳资纠纷。
在一向以劳资关系稳定著称的德国近两年里几度出现严重的劳资对峙局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正如德国工会联合会主席迈耶在谈及公共部门大罢工时所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这次罢工反映了德国劳资双方在社会财富重新分配问题上的矛盾十分突出。
近两年来,德国经济衰退。199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负增长1.5%,与此同时失业率节节上升。据联邦劳工所提供的资料,1994年2月德国的失业人数为404.2万,比去年同期增加57.38万,与今年1月份相比,西部失业人数增加6000人次,东部增加7000人次,创战后最高记录。更为严重的是内部一向较富庶的制造业集中地区如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等州,就业形势严峻,沃尔夫斯堡州失业率高达13%,另外,一半以上的失业者无业期已过一年。预计今年经济有可能增长1.5%,但失业率也将继续上升,失业问题不会随之而改观。同时,在德国,高收入的商人、政治家、教授和警官都说,他们必须勤俭持家,有财产的人可以得到津贴以补偿高利率和高房租,他们尚且要勤俭持家,而靠很少的工资收入养家糊口的人和那些失业者、无家可归者、单亲家庭和老人则可想而知。这种不公正的政策是导致劳资冲突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严峻的形势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在组织工人进行一系列斗争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调整政策,寻求变革,以摆脱困境。因而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社会地位上,提出独立于政党的主张,希望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
鉴于原苏联和东欧各国工会由于剧变后党垮台工会也随之垮台的教训和为避免政党轮流执政给工会带来的影响,普遍提出独立于政党的主张,希望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需要指出的是,工会作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群众组织,不可能真正非党化和非意识形态化,否则就无从代表和维护本组织会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益。这里主要指工会组织在变化了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下为摆脱困境、重振旗鼓而对与其有关政党的关系和自身活动方式的一种调整。
2.在斗争目标上,面对政府和雇主的强硬立场,突出了经济要求。
在过去的几年中,围绕争取和保障就业、增加工资以及经济参与权的要求,西方国家工会组织进行了不少活动和斗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如前面提到的,1992年的德国公共部门大罢工,这次罢工就是在工会提出增加工资9.5%要求,而政府认为只能增加4.8%的情况下引发的。近两周的劳资冲突使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停开,垃圾满街,邮件堆积如山,经济损失超过100亿马克。
3.在斗争的方式上,工会努力寻求与政府和雇主的伙伴关系。
西方工会在变化了的形势下,要求建立与政府、雇主的社会伙伴关系,更多地行使参与职能,把工会工作拓宽到诸如环境保护、科学教育、倡廉肃贪、大力禁毒等社会领域。德国的五金工会对大众公司的工资工时各减20%的方案采取了让步的态度,工会与雇主最后达成了工资减10%、工时减20%的协议。
4.在工作方法上,使工会工作企业化。
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改变了有关劳工立法,作为工会维护会员权益的重要手段——集体谈判不再在全国一级而改在企业一级进行。西方工会原来对此一直持反对态度。但随着北美和欧洲自由贸易区的相继建立和批准,国际经济日益国际化,而这种国际化则往往是由一些大的公司或企业集团跨国经营而实现的。因此,企业一级的工会工作在现实中也变得日益重要。这种情况使得许多国家的工会开始调整政策以适应新的形势。
5.在工作对象上,强调把工作对象从固定工扩大到非全日制工人,从产业工人扩大到科卫生界工作人员、学习、农民、居民、外籍移民、失业工人、退休工人等一切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