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产业与创意城市的整合与发展_旅游产业论文

论旅游产业与创意城市的整合与发展_旅游产业论文

论旅游产业与创意城市的融合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意论文,旅游产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U984.16;F290;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0)11-0013-06

近年来,凭借“高渗透性、高增值性和高融合性”的产业特征和独特优势,创意产业的产业规模和关联带动效应不断扩大①,构建创意型城市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复兴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转型要求改变对初级要素资源的依赖和单一的发展方式,创意文化元素的注入和创意科技手段的运用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促进了旅游产业要素资源的品位化整合和运行方式的体验式革新,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共生效应不断增强。由此,以创意产业为纽带的旅游产业与创意城市之间的融合趋势日益显现。

一、创意城市是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新突破口

旅游产业凭借其“带动性强、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优势,在拉动内需、助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先后经历了资源和投资依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日益暴露出的诸如“创新不足、观念滞后、产品结构单一、依赖度高、文化内涵低下”等障碍,促使旅游产业亟待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升级。从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看,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软实力的竞争阶段,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对重塑旅游业的产业体系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②;从供给角度来看,创意作为一种灵活性的文化、智力和技术型综合元素,其所具有的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强辐射力和高科技含量的特征,将为旅游业注入持续发展的生机和动力,大大促进城市和区域中旅游与文化的紧密结合,并在重塑城市和区域形象、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功能以及提升其在全球化世界中的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③;从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等侧重于吸引力和人本感受的经济切入点不断涌现,强调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和认同感的各种创意逐渐成为聚焦旅游者视线(Tourist Gaze)④ 并满足旅游者人本性消费需求的重要智力要素和经济资源⑤,因此,可以说,旅游产业已经迈入以创意驱动为主导的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创意城市作为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发展模式,它强调消费引导经济、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双轮驱动经济发展。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的约束日渐增强的形势下,它使地方城市从主要依赖自然客体资源的发展转向着重开发人类主体资源,努力解放文化生产力,重塑城市形象,再获生机,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⑥,成为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展示平台与聚集网络,也由此成为旅游产业创意转向下的具象平台与新突破口。随着旅游产业的触角向创意城市各个环节的延伸,两者的融合发展也不断滋生出新的特征与发展模式。

二、旅游产业与创意城市融合发展的新特征

1.需求本位下的创意城市元素促进旅游新发展

未来的城市发展中,软件和硬件的作用将同等重要,创意城市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范式⑦。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生存空间之一,其最终的发展和落脚点离不开对人类需求的满足。以创意城市为主要空间和发展平台的创意产业,其首要特征即是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文化艺术含量,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社会中的不断更新的注意力要素,并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需求导向⑧,城市风格的发展初衷与表现形式无不源于对个性化的人本需求的挖掘与捕捉。同时,吸引和培育创意阶层是建设创意型城市的关键,根据城市便利论(Urban Amenity Theory)的基本观点⑨,城市中人力资本的积累主要得益于城市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提供到位的技术环境、人才环境和宽容环境;而创意阶层的集聚正是由于创意城市对这一特定群体的多样性生活和工作需求的满足,即提供的各种创意产业发展的机会、各种参与性强的便利设施以及各种包容多样性的体制条件⑩。对人本需求的关注同样植根于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理念中。创意转向下的旅游产业较之传统的旅游产业而言更加注重探究旅游者的潜在需求与深层次需求,针对旅游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和产品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创意导向下的静态旅游资源活化也进一步增强了创意城市中创意成果的传播和推广力度,加深了对多样化旅游需求的满足程度。

2.人才和技术形成融合发展的新动力

理查德·弗罗里达认为构成创意城市的关键要素有三个:人的才能(Talent)、技术(Technology)和宽容(Tolerance),即3T原则(11)。其中,人的才能主要体现于创意城市中的创意阶层。在创意时代,人才资本成为主要生产要素,创意城市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能够广泛地集聚这样一批在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里具有特定知识、学历基础、国际视野以及敏锐洞察力、卓越表达技能和创造力的专业人士,这一阶层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经营管理人才,其专业也不拘一格,包括科学家、大学教授、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建筑师、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公司的研究人员,就职于知识密集型行业的高科技、金融、法律等高端服务人才以及特立独行、非主流的“文化人”,甚至是那些被视为异端的“地下艺术家”(12);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够以不同的视角产生创意并通过各种渠道将创意与城市要素相结合,同时转化为新的商业产品。这一结合和转化的过程依赖于创意技术,主要是指信息通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它是创意产业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缔造创意城市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构成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13);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是文化创意扩张的动力,为创意向城市中各种实体的转化及产品的商品化提供了实现路径(14)。与之类似的是,传统旅游产业的转型需要不断突破“旅游六要素”的小循环,迎合休闲娱乐时代的体验需求,转向创意驱动下的旅游产业“有智”增长(smart growth)模式(15):实现横向产业间的互动互融,构造大旅游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促进虚拟旅游、旅游电子商务、商务会展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旅游业态创新;同时,在纵向上通过旅游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渗透与融合,使旅游产业链条向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延伸,从而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因此,在旅游各关联行业中具有创意才能的人力资本与提供技术支持的智力资源也显得尤为重要;人才与技术的先导性和支撑性无疑已成为旅游产业与创意城市有机融合过程中的特征要素与动力源泉。

3.宽容的城市氛围促进体验全面升级

根据3T原则,创意城市的重要支撑要素还包括宽容(Tolerance),即指多元文化共生、多元要素并存、多元形式交汇的一种注重开放、包容、吸纳和交流互动的居民心态、社区生活方式和城市发展氛围。宽容的内在素质和宽容的外部环境有助于多元的创意阶层的集聚、创意思想的激发和创意元素的出现,从而促进创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同时,创意城市的特质在于将生活与工作联系在了一起,基于某些软硬件设施的集中设置和其他条件的组合,激发创意阶层的思想互动和新事物、产品、服务以及制度的创造与流动,从而缔造创意情景或创意氛围(16),加深城市生活本身的感受力和体验性。同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相关利益主体利益诉求的满足,其中,关注旅游所在地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承载力以及赢得社区与居民的友好和宽容尤为关键。旅游产业特有的体验性也不断促成旅游要素的整合与旅游活动的多元化,在个性化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体验经济时代,旅游的客体不再仅仅是单个旅游要素,而更多的是去感受和体会各个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旅游资源整合体所蕴含和体现的一种精神状态、休闲理念和生活方式,因此,看似无形的氛围的营造实则已经与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以及创意城市的各个角落浑然一体。

三、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创意城市以城市作为创意产业聚集和发展的空间平台,其构建与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关注人本需求、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及营造城市氛围的诉求与旅游产业尤其是都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特征不谋而合(17),并呈现出两种不同形态的融合模式。

1.嵌入共生式

“嵌入式”的发展方式源于计算机研究领域中的“嵌入式系统(Embedded System)”(18),是指操作系统和功能软件嵌入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之中并与之实现一体化的共同运行。旅游产业与创意城市的嵌入共生是两者融合发展的最为普遍的模式,即旅游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创意城市的各项软硬件要素,以创意城市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动平台与物质载体并与创意城市实现共生共融。城市是文化的容器(19),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还包括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并在不同体制的塑造下形成独特的面貌;而创意城市作为文化创意元素的综合体与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网络,其多主题化的风貌展示更是聚集了多维度的创意视角和多元的呈现手段;而由此所缔造的不同形式的创意情景恰成为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具体形态和载体。上海是全国最早将创意和时尚元素融入城市发展的城市之一,在迈向创意城市的具体行动中形成了多种旅游产品和活动载体:创意产业园区的参观游览和文化休闲内涵为旅游业所用,涌现出众多的创意产业园区(工业)旅游示范点,如8号桥、M50等;创意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并结合周边的娱乐设施和商业环境,形成综合性的都市旅游休闲、娱乐汇聚地,如“新天地”、田子坊;创意元素参与城市的风土人情提炼与街道景观重塑,形成或时尚或休闲的旅游创意街区,如莫干山路、同乐坊等;依托动漫、影视等创意产业素材,开展“cosplay互动真人秀”、“动漫社区”、“卡通总动员”、“动漫嘉年华”等专项旅游活动并开设上海影视基地等影视旅游线路,打造旅游体验的新产品;创意元素与文化、艺术创作相结合,拓展高品味旅游的新领域,如上海的五角场800艺术圈、“双年展”、“嘉年华”等艺术活动;创意产业参与房地产规划与开发,形成商务、旅游、休闲一条龙服务的度假胜地和特色创意社区,如余山风景旅游度假区和集居住、休闲、餐饮、会务为一体的“海上海”新型创意社区等。

2.耦合共振式

“耦合”属于物理学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通过各种作用彼此影响以至联合的现象,是在各自子系统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协调互促的动态关联关系(20)。旅游产业与创意城市所共有的特征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并在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实现共振。这一融合模式的耦合点在于:第一,市场基础的耦合。创意城市的诞生和发展根植于发达的创意产业,而创意产业的市场基础本质上是依赖于产品导向向消费导向的转变,即创意产业遵循依照消费者的观念展开研发设计并选择销售方式,并通过产品的创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潜力,引导消费时尚,形成新的消费市场,同时提升社会品质,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基于创意产业的这一创新理念,在创意城市中,城市要素的创意性整合、城市风貌的主题化设计、城市风格的创意性展示以及城市生活的创意化体验无不来源于对市场消费诉求和理念的关注,这与旅游产业在新的阶段下以特色化、人本化、体验化为消费导向的市场基础不谋而合;一定程度上说,创意产业的发展迎合并激发了旅游者的市场需求,创意城市的发展则更为具体而全方位地聚焦并满足了都市旅游者体验消费的诉求;同时,都市旅游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创意城市从理念到产品的转化和价值实现。第二,支撑要素的耦合。根据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Hospers认为创意城市分为四种类型(21):技术创新型城市、文化智力型城市、文化技术型城市和技术组。可见,无论归于何种类型,创意城市的核心支撑要素离不开文化与技术;而转型中旅游产业也更多地依赖于软要素的支撑(22),随着携程、“e龙”、“乐途”、“驴妈妈”等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普及,富于“点子”和创造力的创意、信息技术将深入到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由此,旅游产业与创意城市通过要素耦合与资源共享形成相互交叉的融合共振。第三,发展路径的耦合。创意城市的发展路径包括内生和外推两个方面:首先,依赖于所在城市消费需求的升级或文化艺术元素的积累以及创意产业的集聚,创意城市以一种自发的内生性状态诞生与发展,这一路径模式在英国伦敦表现的尤为明显(23);其次,城市本身具备一定的文化遗产、公共艺术资源和休闲娱乐消费需求,但是硬件设施、资源品味和创意技术等环节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城市的创意化发展,由此,政府采取制定产业规划、政策扶持、引智工程和公共投入等措施,通过外力来推动创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这一路径模式与新加坡的发展方式较为契合(也有学者认为,有的城市将构建创意城市作为城市复兴的手段,即“工具型”路径(24),本文将此归入外力推动的路径范围)。类似的,从发展的原生动力来看,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基本可以概括为侧重于内生资源依赖的自发型发展与侧重于外力推动的政府主导型发展。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创意城市还是旅游产业,内外两种发展路径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更多的是两者交叉共存并相互促进的。创意城市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侧重于依托内生路径创意城市,其软硬件资源基础无疑增强了旅游产业内生性发展的实力;而侧重于依托政策扶持和公共目标导向的创意城市,政府有形物质的投入与无形氛围的营造也必然会同时惠泽旅游产业软硬件资源的完善和长足发展。

四、实现旅游产业与创意城市融合发展的路径

1.培育城市文化,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为城市自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文化风貌和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精神的提炼、培育与传承是滋生创意城市的主体化风格的沃土,以文化特征为主导的创意城市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归属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冲击力是城市特征资源得以活化的主要表现;同时,创意旅游是文化本位的旅游产品,文化元素的注入与呈现是形成市场差异、构筑独特和强大的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品牌是城市的名片,随着城市竞争进入品牌时代,各国越发注重城市品牌的塑造和营销,纽约、新加坡、伦敦等地纷纷成立了专门的品牌运营和管理机构,运用创意更好的凸显城市主题、宣传城市形象、彰显城市个性,从而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并为城市发展聚才聚力(25)。品牌化的运作及其所形成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是旅游产业的无形资产,有助于促进旅游产品的推广与增值。

2.加速智慧释放,增强科技实力

首先,人力资本是社会和产业发展之源,创意城市中的创意阶层的集聚有利于创意火花的滋生以及创意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而以创意城市为载体的新都市旅游产业则更加依托于创意元素的注入以及旅游产业和相关高端服务业中智力资源的驱动。因此,应当积极促进人才的集聚、构筑多元的人才发展机制,为智慧的汇集与释放构筑完善的生态环境,从而为旅游产业与创意城市融合发展提供智慧导航。这一生态环境的建设首先需要以城市文明和居民素质为基础营造兼容并蓄的城市氛围,同时,培养具有一定数量和水平的受众,对创意城市和旅游业而言,其受众既是最基础的消费市场同时也引导并参与创意的形成和生产转化。其次,科技创新是信息时代的生产力,从旅游产业发展的城市环境来看,它不仅是创意城市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展示城市创新理念、彰显城市便利化特色的必要手段;而从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形态来看,以科技为依托的信息化、虚拟化、电子化、网络化、集约化和便捷化是实现旅游产品附加值提高、旅游业态创新和旅游功能多元化的充要条件;进一步完善科技的软件实力和硬件支撑是驱动两者融合发展的必要途径。

3.构建旅游产业价值体系,实现城市与产业互动增值

传统的旅游产业以“游、购、行、吃、娱、住”六大要素为要素主体,旨在为旅游活动提供各项有形产品和具体服务,旅游产业链的构成是基于各项服务功能的配套,局限在相关服务行业,注重旅游产品本身的价值实现。而创意产业本身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把创意理念和技术、产品研发和生产以及市场营销与推广等环节广泛结合,形成集生产创意成果的核心产业、支持并辅助创意产品制作和发展传播的配套产业(如媒体、信息、金融、旅游等)以及以各种具体的创意成果为生产要素衍生产业(如纪念品、服饰、文具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因此,创意驱动下的旅游产业转型发展也应吸纳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突破六要素的局限来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主动与上游和下游产业相融合,构建跨行业、跨部门、多层次的旅游产业价值体系;并在融合发展中带动城市软硬件资源的建设和产业效益的提升,促进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与转型并促进城市和产业的互动增值。

4.促进产品活化和多样化,引导并创造需求

创意和文化元素的注入促进了旅游产品内容的丰富化和形式的多样化;在内容上,通过资源整合、氛围营造、故事引入开辟“无中生有、特色为先”的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推广的“蓝海战略”理念,提升产品的文化性、艺术性、品位度和附加值;在形式上,通过各种旧区改造、主题策划和技术引入打造一批创意园区、休闲社区、主题公园、节事节庆和度假房产等新型旅游产品。创意导向下的创意城市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强调对人本需求的关注,注重对城市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对潜在旅游需求的激发和市场消费潮流的引领,通过发展新业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群体,缔造“创意激发需求、创意引领市场”的创新发展格局。

5.完善城市建设,加大相关扶持与服务

创意城市与旅游产业的各自发展及其融合皆离不开有效的外力推动,即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服务。在多伦多的经验中,由政府主导进行创意规划成为推动创意滋生的亮点;而新加坡的“国家战略”与“部门联合”对我国创意城市的建设及其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26)。这一推力一方面包括对于创意城市和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硬件设施的建设,确保城市生活和旅游活动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包括发展目标的选择、相关规划的制定、具体运作的指导、企业主体的扶持、配套政策法规的出台、信息渠道的畅通、市场和经营秩序的规范等软性实力的培植;有力的政府推力将会大大促进内生性基础资源的增值,并通过耦合共振效应促进旅游业与创意城市的融合共生。

收稿日期:2010-08-30

注释:

①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② 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6期。

③ 赵玉宗、潘永涛、范英杰等:《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旅游学刊》2010年第3期。

④ 刘丹萍:《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旅游学刊》2007年第6期。

⑤ 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旅游学刊》2006年第12期。

⑥ 厉无畏:《迈向创意城市》,《上海经济》2008年第11期。

⑦ Charles Landry,“Rethinking the creative city”,The Age of the City Conference,Osaka 8th February,2004.

⑧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⑨ Edward L.Glaeser,Jed Kolko and Albert Saiz,“Consumer City”,Discussion Paper Number 1901,Har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June 2000.

⑩ 诸大建、王红兵:《构建创意城市——21世纪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3期。

(11) Flordia 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alss,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2) 张文军、弓弼、魏巍:《创意城市与文化旅游》,《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2期。

(13) 厉无畏:《创意产业与蓝海战略》,《中国广告》2009年第5期。

(14)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15) 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旅游科学》2007年第12期。

(16) Edward L.G,“Review of Richard Florida's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Class[J/OL],http://www.creativeclass.org 2004:(12).

(17) 朱达:《上海都市旅游的创意升级》,《产业》2009年第10期。

(18) 江虹、吕杨:《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及挑战》,《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9) [丹麦]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0) 霍春辉、安曼:《企业竞争优势跃迁的动力要素及其耦合性分析》,《经济管理》2007年第6期。

(21) Gert- Jan Hospers,“Creative Cities:Breeding Place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Knowledge,Technology,& Policy,Fall 2003.

(22) 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企业经济》2009年第8期。

(23) 张介岭、赵槿、赵剑英、朱国才:《国外如何推动和发展创意产业·英国篇》,《经济日报》2008年4月15日。

(24) 郑晓东:《创意城市的路径选择》,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8年6月。

(25) 王慧敏:《文化创意旅游:城市特色化的转型之路》,《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

(26) 郑晓东:《中国创意城市的建设——以美国圣塔菲为考察对象》,《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3期。

标签:;  ;  ;  ;  ;  

论旅游产业与创意城市的整合与发展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