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辅助阅读材料筛选策略的一个实例_文本分析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辅助阅读材料筛选策略的一个实例_文本分析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助读资料筛选策略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教学论文,语文论文,策略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一封家书引争议

教学现场再现:

师:父亲用了很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话语,那傅聪能不能走出阴影呢?

(课件大屏幕出示资料:傅聪,1954年赴波兰留学。他以辛勤的劳动赢得了“有分量的巨匠”的评价。美国《时代》周刊誉他为“当今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师:这封家书,父亲有没有想到它的作用啊?

(课件大屏幕出示资料: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聊),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我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一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傅雷家书》)

师:那么同学们就写几句话说一说自己阅读这封信后的感受。可以参考这样的开头:谢谢您,傅老先生……

(学生写作)

师:写好的,我们交流一下。

生:谢谢您,傅老先生!您的谆谆教诲让我感动;您的爱子之情让我羡慕;您的真诚让我铭记。

生:我知道虽然他有时因追求完美严厉得可怕,但从这封信中,他博大深厚的父爱,给了孩子多少力量啊。

生: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父亲的心,一个天下父亲都一样的心。

师:是啊,天下父亲都一样的爱,如山一般的爱。

(板书:父爱。下课铃声响起。)

师:每个父亲爱的方式不同,但是,爱是一样的。我的父亲也一样,这本厚厚的日记是我当教师的父亲整理的,还有照片后面的说明,我每次翻起都难以平静,请看大屏幕。

(课件大屏幕出示资料:黑白照片及照片背后的文字,伴随着舒缓的钢琴曲,出示一些图片画面,然后定格一段文字:……1974年,儿子出生,产房就是家里九平方米的房子,接生婆就是隔壁余公义的母亲。没有分娩设备,好在还顺利,母子平安。假如难产或者产后大出血,那真是束手无策,很后怕,也很后悔。那时没有经验,太年轻了……)

师: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既要学会坚强面对人生中的低潮,更要从亲人的话语中领会深深的关爱之情。

以上是笔者在市优质课评比现场听《傅雷家书》一课整理的实录片段,不久看到了教育网“三言两语”和“月落”BLOG博主对该课引用自己父亲的家书进行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评价:

……遗憾的是,执教老师课堂灵活度还显得不够,在倒数第三个环节中,那个学生充满深情的朗读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傅雷家书》,更重要的是此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如果老师顺势结束,整个课堂就是让学生在回味与思索中结束的,可是老师没有结束,而是拖堂介绍了自己父亲的家书,再总结课堂。看上去加上这两个环节似乎流程更完整,可是让人产生疑问的是,拿出自己父亲家书的目的是什么?能够加深学生对傅雷的理解和爱的感受吗?恐怕只是一点无实用价值的点缀罢了,而这个点缀又是以拖堂为代价的。——三言两语

……家书中的家书,让我重温了一次亲情的感动,如三月的春风,沉醉在课堂中而不愿醒来……——月落

面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筛选了其他资料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达到很好的效果以后,教师这份家书有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呈现?人们看法不一。这个案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筛选阅读教学助读资料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二、阅读教学资料筛选误区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部分学者提出“用教材教”的观点,强调教材的示范功能。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观念上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具体体现。许多教师大胆延伸,大量引用资料进行助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表面上看,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但是细细体悟可以发现,不少教师追求的是“形”的转变,而忽略了“质”的转变。他们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延伸助读的思想,为引用资料而引用,把助读这一环节当成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标签,导致语文课堂资源的浪费。

1.追求形式。筛选资料要以有助于文本阅读为目的,以有助于联系课情与学情的实际构建教学为宗旨。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于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忽视学生的个性阅读,或出示大量精美的图片,或不管是否需要堆砌名言警句,或展示晦涩难懂的文学评论;更有甚者,借助现代媒体把优美的散文或小说变成电影。其课堂实际收效甚微。

2.脱离文本。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有的教师由于对资料筛选理解片面,解读文本时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学生未曾领略文本,甘苦未知,就大谈课外,阔论感受,使学生变“未知”为“无知”。这不仅造成了文本教学资源的浪费,长期如此也将影响师生和谐教学环境的创设。

3.忽视学生。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是一项重要的课前准备。备课时有些教师往往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所选资料不能针对学生的“困惑点”或“兴奋点”,课堂就产生不了共鸣,也就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阅读教学资料筛选原则

1.植根于文本。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语文的本体,遵循语文阅读的本色。资料助读必须从文本出发,以立足文本为基本前提。在阅读理解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简单易懂,真正做到增进学生的积累和感悟,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并促进创新。

2.围绕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的内在统一。教师课前应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这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资料的引用,必须遵循教材的总目标。

3.尊重学习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孙绍振教授指出,作为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这个精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让精彩绽放光彩。

4.符合课堂实际。在筛选资料时,我们还要选择引用资料的时机和分量,掂量资料的难度指数,做到适时适度。还要讲究灵动性,可以根据课堂反馈的情况,及时改变预设,可以取消准备的资料,选择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知识补充。

四、阅读教学资料筛选策略

阅读教学资料的筛选一般都出现在教师备课阶段,当然也有基于课堂实际情况课后再补充的情况。

1.筛选前期“吃透两头”

“两头”即教材和学生。

(1)研读教材。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解读文本,创造性地利用文本进行教学活动,做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

例如,孙绍振教授介绍他听的一堂教学《木兰诗》的公开课:“授课老师先放美国那个《花木兰》的动画片,然后放我们中国的连环画,放完了就集体朗读了一番,然后就讨论花木兰。这就到文本了,但他文本和前面放的《花木兰》有什么关系,他完全忘记了。”可见,授课教师根本就没有仔细研读文本、设计教学,这就让人觉得他设计的多媒体助读资料毫无作用。孙教授说:“开头的多媒体表现的是美国的花木兰。如果提出问题,美国人理解的花木兰和我们中国经典文本里的花木兰是不一样的,就有了矛盾的分析对象,但是教师什么也没有做。”像这种没有吃透教材致使助读资料画蛇添足的现象不少,所以,教师阅读一篇作品,必须与其他相关文本互相联系、对照才行。其他文本犹如一层栅栏,能够添加、筛除或过滤信息。吃透教材后设计的课堂才能带来清晰的元素。

(2)研究学生。筛选资料的目的是弥补学生在知识面、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不足,通过资料的介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培养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学情,注意三维目标,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进行问卷调查等更加直接地了解。

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理解“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语句,需要结合“文革”背景,学生对这段历史模糊,教师就有必要筛选助读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助读资料筛选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衍生精彩的可以是教师的生动讲述,可以是中肯的评价,可以是方法的渗透,可以是美丽的感悟。文本之外的助读资料在其中起到了媒介作用,其中包括照片、图画、宣传画等图片资料;包括音乐、歌曲、电影电视片段、师生MTV摄像片段等音像资料;包括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资料、体裁体例资料、印证资料、类比资料、补充资料、拓展性资料、激趣资料等文字资料。这些资料在导入新课、感悟理解、探究性阅读、训练巩固等方面能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以下只举其中几个方面的教学实例:

(1)助读资料导入新课,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时,链接源自课外但又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资料,或引发悬念、激发兴趣,或间接让学生初步感知,为理解文本奠定基础。有位教师在教《破阵子》时,以辛弃疾青年时率五十骑突入金兵五万大营中活捉叛徒的壮举导入,效果不错。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知道辛弃疾吗?

生:我知道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词人。

师:如果我说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呢?金戈铁马,壮岁旌旗拥万夫。二十二岁那年,辛弃疾毅然树起了“忠义军”的旗号,号召人民拿起武器抵抗金兵,后来率领队伍投奔了农民领袖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一次,宋高宗接见了辛弃疾,并命他尽快联络各部义军,把队伍带到南方。在归途中,辛弃疾获悉义军将领张安国杀害了元帅耿京,并率部叛变投敌,义愤填膺,立即自告奋勇率领五十名勇士,乘夜勇闯金营,将张安国一举擒获,然后率众安然归来。

师:这个情景像不像武侠小说中的情节?

生:像,太精彩了。

师:这一英勇的擒贼壮举,让他的人生翻开了抗敌卫国的篇章。打开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大声地、饱含激情地自由朗读)

(2)链接助读资料,促进感悟理解。文本本身反映的生活距离学生生活世界较远,学生缺乏切身体验,或者文本的文字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此时引进相关背景资料,学生便可顺利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

其一,补充资料助读。《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其中高超的素描技巧及景中情、事中情的特点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教授此课笔者就用助读资料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师: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多媒体出示相关资料: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生:因为他无力改变天下,所以就在这山水之间度过余生。

生: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

其二,类比性资料助读。余映潮在设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时,把它和《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放到一起,形成了诗歌吟诵、自由背读、抒发感受三个乐章,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整体推进,共同达成诗歌学习的总目标。

其三,突发事件进行筛选补充。孙富中老师在教学《社戏》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评说人物的环节,突然有学生说:“老师,还有阿发的兄弟——阿阿。”学生指出课文第25段有双喜说“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阿阿、阿发是兄弟?现场顿时一片争议,有学生说“阿阿”是双喜口吃,但很快由第7段的聪明伶俐否定了双喜的口吃;又有学生说绝对不是名字,因为这句话用“你家的”而没用“你们家的”。学生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老师就临时补充助读资料,查阅了电脑,出示: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有“阿阿,是你?”《离婚》中有:“阿阿,木叔!”《幸福的家庭》中有:“阿阿,好好,莫哭。”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阿阿”是鲁迅小说中的语气词。

(3)教师经典结语作助读结尾,耐人寻味,意境悠远。例如杨聪老师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课的最后,伴随着悠扬的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背景音乐,大段直白感悟缓缓而起,每个人都缓缓地与云南歌会告别,缓缓地和美丽的乡村山寨告别,可谓意境高远、意味深长又意犹未尽。

总之,阅读教学助读资料筛选适用与不适用有时直接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适用的教学助读材料有利于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因为筛选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师生精心阅读和搜集整理的过程,它能够改变语文课堂结构,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可以使预设的目标变成精彩的师生对话。

标签:;  ;  ;  ;  ;  ;  

语文阅读教学中辅助阅读材料筛选策略的一个实例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