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动态理论关系:分离与耦合论文

论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动态理论关系:分离与耦合

李辉华

(中国人民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872)

[摘 要] 本文首先比较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在两种不同经济条件下的运动特点,接着分析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分离和独立的五个直接原因,最后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耦合与融合的必然性,并认为:1.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间的分离与独立,既是商品含义延伸和扩展、货币职能深化、信用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社会劳动分工不断深化、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2.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间的耦合与融合,既是商品流通系统整体运行、风险利益机制的必然要求,又是社会分工协作和市场竞争模式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3.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间的分离和独立是相对的和形式上的,而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间的耦合和融合才是绝对的和本质上的。

[关键词] 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 动态理论关系; 分离和独立; 耦合与融合

一、引言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详细地论述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之间的理论关系,即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又反作用于商品流通。在此基础上,李辉华(2013)曾对该理论观点进行了扩展,他认为“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反作用于商品流通,并在短期内决定商品流通”[1],该观点认为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是静态关系。如果用动态的眼光来观察、分析它们间的相互关系,你就会发现,分离与耦合、独立与融合是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各自发展进程中同时存在的两种关系,也可以说是它们之间动态关系的两个不同维度。下面将从动态的眼光、发展变化的视角来考察分析二者间的动态关系。

二、深入透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间的动态理论关系:分离与耦合

(一)实体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遵循不同的运动规律

流通本身是一种运动,实体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不仅在于运动实体的不同,更在于它们遵循各自不同的运动规律。这主要是由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货币流通具有形式上的单一性,即流通的实体是特殊商品——货币,除了流通中存款与现金相互转化外,其形态始终保持不变;商品流通则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即流通中的商品形式千差万别,如农产品、工业产品、服务产品、信息产品等的形式各不相同。

第二,货币流通具有运动上的无限性,即经过一次交换后,货币并不退出流通,而是继续留在流通之中,充当新的商品交换的媒介,同一货币可以为不同的流通过程服务,在流通领域中不停息地流动;商品流通则具有运动上的有限性,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的那一刻起就在尽一切努力离开流通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任何商品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流通中,这既是实现商品价值的需要,也是保存商品使用价值的需要。

第三,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在运动方向上具有相反性。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在流通中总是逆商品而动,商品运动的方向是: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货币运动的方向则是: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生产者。

第四,货币流通没有确定的起点和终点,总是从无数的货币所有者手中转移到其他不同的无数货币所有者手中,对于转出货币的所有者来说,是货币流通的起点,但这一起点是相对接受货币转手的下一持有者而言的,因而具有相对性;商品流通则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其明确的起点是生产领域,其明确的终点是消费领域,任何商品皆是如此。

第五,货币和商品在运动中承担着不同的使命。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使命是要留在流通之中,充当流通车轮,充当周而复始进行流通的永动机。”[2]可见,无论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还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其运动的最终目的都是媒介商品交换,只要商品能顺利地实现所有者的转换,它的目的就达到了。商品流通则不同,它不是由一次而是由若干次买卖联结而成,其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卖到消费者手中,以便通过最后的销售既满足消费需要又实现了商品价值。只要商品仍然停留在流通领域中,商品在运动中所承担的使命就没有最终完成。

(二)虚拟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特点

在虚拟经济领域内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特点较为复杂,二者之间的区别,有时候十分明显,有时候又有些模糊甚至还有几分相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在虚拟经济领域内流通的商品,与实体经济领域内流通的商品相比,有着很大甚至是本质上的区别。在虚拟经济领域内流通的商品,不是在生产领域内生产出来的商品,而是人们在主观上或人为设计出来的商品——某种金融工具,这种商品在表面上或形式上往往只具有金额较大的价值,而没有具体的使用价值,但本质上,它也具有一般商品应有的二重性,即它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只不过它的使用价值与实体经济领域内流通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完全不同,它的使用价值就是拥有获取某种收益的权利,而不是一般商品的某种功用——物理功用、化学功用等。股票的使用价值有二,其一,在理论上,这可以理解为股东参与发行该股票的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利,尽管实际上中小股东不能参与;其二,股东拥有参与公司分红的权利。基金的使用价值,就是基金持有人有权参与本基金的红利分配。债券的使用价值,就是债券持有人拥有到期获得本金和利息的权利。期货合约的使用价值,就是期货合约的持有人拥有按规定时间和成交价格获得合约上指定的标的商品的权利。保险合同的使用价值,就是保单的受益人拥有按时足额获得赔偿的权利。房产证的使用价值,就是房产证的所有者拥有并消费房产证上指定的房屋的权利。

第二,货币流通具有形式上的单一性;而商品流通在形式上则呈现出多样性,即表现为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

若继续分析,我们将会发现,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商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贡献程度上是有大小之分的。其中,商品流通因为直接承担实现商品价值的责任,所以,贡献较大;货币流通则因为通过为商品流通服务(具体说是提供一种效率以“润滑”商品流通的运行)而间接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所以,贡献较小。可见,商品流通既是货币流通作用于商品价值实现过程的中间环节,也是货币流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主要的渠道。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机制,决定了它们在自身演化过程中必定会表现出相互纠缠、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耦合与融合关系。

第三,货币流通具有运动上的无限性,商品流通除少数情况外也具有运动上的无限性。由于实体经济领域内流通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某种功用,而这种功用只有在退出流通进入消费领域后才能得到实际消费和实现商品价值,因此,实体经济领域内流通的商品最后必定会从流通进入消费,从而使此时的商品流通运动结束并表现出有限性的特征。与此不同,虚拟经济领域内流通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获取某种收益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无论在消费领域还是在流通领域内都能得到实现,因此,虚拟经济领域内流通的商品最后既可以从流通进入消费,也可以留在流通中,事实上,金融工具留在流通中的数量通常要多于退出流通的数量,具体表现为投机者持有的金融工具数量或交易量要多于投资者持有的金融工具数量或交易量。可见,在虚拟经济领域内,商品流通既具有运动上的有限性,又具有运动上的无限性,且在量上运动的无限性要大于运动的有限性。

第四,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在运动方向上具有相反性。金融工具的运动方向往往是:发行者——中介代理商——投资(机)者(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或者是所有者——投资(机)者(银行间本币交易、保险、房地产等),或者是设计者或中介代理商——投资(机)者(外汇、期货等),或者是投机者——中介代理商——投机者;货币运动的方向则是:投资(机)者——中介代理商——发行者,或者是投资(机)者——所有者,或者是投资(机)者——中介代理商或设计者,或者是投机者——中介代理商——投机者,等等。

4创面不要用红药水、紫药水等有色药液涂抹,以免影响医生对烫伤深度的判断,也不要用酱油、牙膏等乱涂,以免造成感染或使创面加深。

第二,在商品流通系统中,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分离和独立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耦合和融合则是绝对的、长久的。如前所述,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分离和独立,既不是指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完全分离和独立,也不是指每一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与其对应的货币流通之间的分离和独立,而是指与新一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相对应的货币流通同旧一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之间,因直接联系不断减少、直接影响不断减弱等而发生的分离和独立,或者是指与旧一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相对应的货币流通同新一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之间,因直接联系不断减少、直接影响不断减弱而发生的分离和独立。它具体表现为与无形产品流通对应的货币流通同有形产品流通之间的分离和独立,与有形产品流通对应的货币流通同无形产品流通之间的分离和独立,与金融工具流通对应的货币流通同有形产品流通、无形产品流通之间的分离和独立,与有形产品流通、无形产品流通相对应的货币流通同金融工具流通之间的分离和独立。可见,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这种分离和独立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新旧含义的商品的流通及与之对应的货币流通而言的,而从其分离和独立的时间及其存续的长度来看,那也是短期的、暂时的,因为货币的出现与货币流通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而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这种分离和独立,也只是近一、两百年特别是最近40多年以来的事情。

研究已经证明,重视数学学科的外部联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过去高职高等数学在各个专业中的分工并不好,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本科院校,比如清华大学秦佑国先生指出建筑系和外语系的学生一起上微积分课程,学生昏昏欲睡,不感兴趣,教师黑板粉笔写得解题过程满满登登,效果极差。当前高职院校普遍没有针对专业实际建立起专业数学,数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相去较远,学生甚至不知所学为何物,在专业上有何用。

2.1.3 建立人工气道 由于气管下段极度狭窄,导致肺通气极差,随时可能因气道梗阻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经ICU、麻醉科会诊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予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为减轻患者痛苦,机械通气期间给予吗啡、地西泮和丙泊酚等药物镇静治疗。由于气道狭窄,选择气管插管较细,根据插管内径选择适当型号吸痰管,保证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同时不影响有效通气。妥善固定气管插管,采用胶布与绳带双固定方法,随时观察、记录插管深度,谨防脱出,导致再插管困难。

第七,在虚拟经济领域内流通的商品即金融工具还具有与货币相类似的支付手段的功能,这又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具有完全支付手段功能的金融工具,即银行间本币、外汇、国债等三种工具,它们在流通领域和经济系统内可以实现全额支付,不需要做额外的折扣调整;二是具有基本支付手段功能的金融工具,包括企业债券、基金、股票、期货或期权合约、证券化资产或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等多种工具,它们在流通领域和经济系统内进行支付时,必须要打一定的折扣才能得到对方的同意或认可;三是具有部分支付手段功能的金融工具,这主要是房产证和保单,它们在流通领域和经济系统内进行支付时,必须要打很大的折扣才有可能得到对方的同意或认可。金融工具在进行支付时调整折扣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金融工具本身的价格变动及其流动性或变现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见,在虚拟经济领域内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上述特点,基本上就决定了此时的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既分别遵循各自不同的运动规律,又共同遵循某些相同的运动规律。

(三)分离与独立:是商品含义延伸和扩展、货币职能深化、信用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分离,一般是指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条件下,与商品流通发生直接关系的货币运动越来越少,从而使货币运动表现出一种独立性。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前面所分析的无论是在实体经济条件下还是在虚拟经济领域内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都需要遵循不同的运动规律,而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商品含义的延伸和扩展、货币职能的深化以及信用形式的发展。

随着发达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整条价值链之间竞争为主的市场竞争形式,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开始向整个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转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集群效应的快速扩散,将与此相关的商品、企业、行业乃至产业、组织、资金等各种资源迅速吸纳进来,从而形成新的更大的产业集群,当其规模达到质变的临界状态时,就会形成产业带或以全产业链为主的经济带。尽管商品的一条价值链或供应链所涉及的产品、企业、行业等较多,但它仍然只侧重于有形产品的价值链或供应链问题,并未涉及其他含义的商品的价值链或供应链问题。虚拟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但为商品价值链或供应链的整合提供了很好的融资与合作平台,而且,也为其他含义的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提供了绝佳的资本运营平台,而这又会反过来,极大地促进虚拟经济的扩张。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膨胀,金融资本从最早的旁观者逐渐成为间接参与者,最后变为直接参与者,开始向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注资,最后出现金融资本与流通资本、生产资本完全融合的趋势。这种完全融合是一种双向的相互渗透式的融合,不仅有金融资本向生产资本、流通资本的投资,而且,也有生产资本、流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投资。此时的市场竞争不仅表现为商品价值链或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流通业、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其他服务行业整合在一起的全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可见,全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就是从某一种商品出发,将所涉及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所有资源和组织以该商品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为中心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统一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在各条产业链之间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全产业链所涉及的商品种类、企业、行业乃至产业数量,组织形式与数量、资源与资金总规模等,均远远超过商品价值链所涉及的情况。因此,可以说,在市场竞争从以价值链的某个环节之间的竞争为主,向以整条价值链甚至全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为主转变的过程中,或者说,商品价值链之间乃至全产业链之间的市场竞争的形成,加速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相互耦合与融合。

这里以期货交易为例来予以说明。这一发端于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谷物交易所的贸易形式,一开始是为了规避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上的价格波动风险而形成的,因此实货交割比例高,最高时曾达90%左右,由此引起的货币运动也与农产品的流通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但是,随着期货市场上对冲机制的形成和期货交易制度的演进,到期获得实物不再成为期货交易的唯一目的,而通过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或投机获利反而成了期货交易的最主要目的,于是,实货交割比例也降至2%-4%,在期货市场上流动的大量货币已经不再同传统含义的实货商品的交换发生直接的联系。1972年,在商品期货市场之外首次出现了外汇期货交易,接着,在1975年和1982年,又出现了利率期货交易和股价指数期货交易。随着金融期货交易品种在美国的成功诞生和迅速发展壮大,欧美其他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而这又反过来大大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规模的迅猛扩张。目前金融期货交易量已经占到世界全部期货交易量的60%-70%左右,金融期货交易额则占全球期货交易总额的85%以上。在金融期货交易中,买卖双方在未来交割的不再是实物商品,而是某种金融产品即某种金融工具。可见,在这种由期货交易所引发的货币运动中,我们已经难以看到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的影子了。

货币具有五大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货币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是货币一经产生就天然具有的;另外三种职能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在当今发达的信用经济条件下,货币的职能仍然没有超出上述五种情况所涉及的范围,但货币职能的各种内涵显然都大大深化了。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至少包括如下两类原因:第一类原因就是与黄金彻底脱钩的完全纸币,也能执行货币的这五大职能。马克思当年论述货币的这五大职能时,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货币必须是贵金属货币或金汇兑本位制下的不完全纸币,至于完全纸币下的货币职能情况究竟如何并未涉及。这里仅就世界货币问题略作说明。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只有贵金属货币或金汇兑制下的不完全纸币,才有可能充当世界货币并执行其职能,而本身没有任何价值的完全纸币是不可能成为世界货币的。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40多年时间里,在全球经济系统中出现了一种极为反常的正常现象,即本身一文不值的完全纸币美元成为国际本位货币,并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说它反常是因为该种现象违背经济常识,说它正常是因为各国对这种反常现象给予了默认,并逐渐习以为常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为反常的正常现象呢?这主要是由美国的世界霸权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1992年以来的世界金融霸权地位决定的,而这种金融霸权或美元霸权又是由其军事霸权、经济霸权、科技霸权、能源霸权和粮食霸权等五种不同层面的霸权共同来支撑的[3]。在美国的这六种不同霸权中,最关键和最核心的霸权就是军事霸权,其次才是金融霸权或美元霸权,最后才是经济、科技等其他霸权。正是由于美元的这种霸权地位,才使得美国毫无顾忌地向其他各国大肆出口在本质上一文不值的完全纸币美元——只需开动印钞机即可,而从世界其他各国大量进口原材料、矿产品、生活消费品、劳务和科技人才等智力资源,同时还大肆向其他各国输出一文不值的完全纸币美元资本,并将从这些国家掠夺来的巨额投资收益或利润汇回国内;正是由于美国的这种金融霸权地位,才使美国率先进入了不劳而获的金融资本主义社会——从金融领域中获得的天文数字的利润由美国一家独享,而由此形成的交易成本和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灾难与后果,则由世界各国共同分担,并使美国的虚拟经济发展到了高度发达的阶段,当然,也使美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理论关系转变为二者相互决定,此时,美国的货币流通就独立地取得了对其商品流通的决定作用,这就为其货币流通今后继续独立地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助推条件。也就是说,美国的金融霸权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美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各自发展进程中越发独立的倾向和日益分离的趋势。

第二类原因主要是指居民的货币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交易媒介,居民的货币需求在类型、动机和形态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内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指出,居民的货币需求行为是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这三种动机来共同决定的。其中,交易动机是指为顺利媒介商品交换而持有货币的动机;预防动机是指为应付各种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则是指人们预期利率水平上升、债券价格下降而选择持有非生利资产——货币的动机。凯恩斯对居民货币需求的这种阐述尽管存在较大缺陷,但仍然充分说明居民的货币需求是呈多样化的,这当然就在客观上要求货币职能不断深化来满足这些现实需求。货币需求呈现出的多样化趋势与货币职能深化的直接结果,那就是货币运动在不同层面上的继续拓展,并向不同方向和不同范围的持续延伸,而不再像以前一样,仍然与商品流通亦步亦趋。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已超过急性白血病,多见于40~70岁,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信用形式主要反映的是信用产生的条件、信用主体和信用目的等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不同信用形式适应于不同的生产经营方式。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主要的信用形式有如下八种类型:高利贷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合作信用、企业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等。应该说,早期信用的产生就是直接为第一、第二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服务的,由此引发的货币流通也与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关系密切。不过,随着信用形式的继续发展,货币流通开始摆脱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的严格束缚,沿着自己特有的发展轨迹前进。例如,早期商业票据是赊销商品的企业为保证自己的权益而掌握的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债务文书,是以一定规模的商品交换为背景而签发的。但是,在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商业票据已经成为信誉卓著的大公司的短期融资工具,而不再与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保持紧密的直接联系了。即此时此地的商业票据已经从商业信用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成为一种比商业信用更高一级的信用形式了,它具有与银行信用类似的筹资功能。又如,股票是为集聚社会分散的闲置资金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而产生的一种信用工具,但它马上也成为一种颇受社会大众青睐的投资工具和投机工具,使股票市场成为现代金融市场中十分突出又活力十足的市场之一,每天都有海量资金在这个市场上流动,这种货币运动与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之间的直接关系已经依稀难见了。可见,每一种新的信用的出现,就是信用形式的新的进步,而新型信用形式的发展壮大与独立,就是信用形式向更高阶段的跃进和升级。因此,信用形式的每一次发展进步和升级,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在更广范围和更大规模上的极度扩张,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在范围、规模、发育程度和结构体系等全方位的发展;另一方面,使更高级的信用形式与更初级的信用形式之间的链条越来越长、直接联系越来越少、直接影响也越来越弱,并进而使与更高级信用形式相对应的货币流通、商品流通,同与更初级信用形式相对应的货币流通、商品流通之间的链条越来越长、直接联系也越来越少、直接影响也越来越弱。也就是说,随着信用形式从高利贷信用发展为商业信用,再从商业信用发展为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从合作信用发展为企业信用、消费信用,再继续发展为国际信用,与每一种新的信用形式相对应的货币流通及其商品流通,就不断地从与原来的信用母体相对应的流通母体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在自己轨道上独立发展的流通形式。

上面的分析表明,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分离是沿着两条主线进行的:一条主线是商品含义的不断丰富、延伸和扩展。随着有形产品的出现,第一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及对应的货币流通就形成了;而无形产品的出现,则从原有的商品流通及对应的货币流通中,分离出第二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及与之对应的货币流通,并进一步发展为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及对应的货币流通,即形成实体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随着第三层次含义的商品的出现,就从实体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中分离出虚拟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即虚拟经济下的金融工具的流通,同时,从与实体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相对应的货币流通中分离出与虚拟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工具的流通相对应的货币流通——以价值增值为目的的货币流通。另一条主线则是货币职能的深化特别是信用形式的发展与升级。从早期的高利贷信用发展为商业信用,接着再发展为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就使与高利贷相对应的货币流通发展为与商业票据相对应的货币流通,再发展为与银行贷款、国家债务相对应的货币流通,进而使与高利贷相对应的小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发展为与商业票据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商品流通,再发展为与银行贷款、国家债务相对应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大发展时期的商品流通;然后,从合作信用发展为企业信用、消费信用,最后发展为国际信用,就使为中小企业筹资的货币流通发展为为大型垄断企业甚至是为跨国公司筹资的货币流通、为消费者筹资的与银行信用卡相对应的货币流通,最后发展为为国际企业和国际消费者筹资的货币流通,进而使与包括股市、债市在内的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形成初期相对应的商品流通,发展为与金融市场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相对应的商品流通,此时往往表现为买方市场态势下的商品流通,最后发展为与金融市场在境内外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相对应的商品流通,此时通常表现为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形势下的商品流通。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在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日益分离的趋势中,沿着这两条主线进行的分离现象并不是完全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交织、相互纠缠的:有时候是第一条主线先出现分离,并引起第二条主线也出现分离;有时候又是第二条主线先出现分离,随之引起第一条主线也出现分离;有时候则是两条主线同时出现分离。这里之所以将二者分开叙述,只是因为理论分析上的方便而已。

(四)分离和独立: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若从微观层次的企业视角来看,实体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日益精细化,使流通主体的职能不断出现分化,并形成流通的高度专业化,从而促进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分离与独立。众所周知,在流通企业所从事的商品流通过程中,至少包括商品价值形态的不断变换运动、商品使用价值即商品实体的运动、关于使用价值数量和价格等的相关信息的流动这三个方面的运动,即商品流通至少要包括商流、物流和信息流这三种流动。这三种流动的运动轨迹不仅体现了商品流通的发展演变历程,而且更体现了社会劳动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在物物交换时期,这三种流动往往同时同地发生,表现出高度的紧密性和同一性,此时的劳动分工虽然很原始很粗糙,但它仍然促进了不同共同体之间的物物交换。在简单商品流通时期,这三种流动在时间、空间和商品结构等方面开始出现错位而不再同时发生,这就为这三种流动今后的分离和独立提供了某种可能性。此时的社会劳动分工通过促进小商品生产者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及其生产的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来为这三种流动的错位提供现实条件。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一部分劳动者从小商品生产者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从事商品交换业务的商人,而商人和商业的出现,使商品交换业务从小商品生产者的兼业劳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化的劳动。自此以后,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就在自己专业化的轨道上,不断地向更高程度和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而这又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分离和独立。在发达商品流通时期,这三种流动已经在时空和商品结构上出现分离,只是这种分离对小商品生产还处于整个社会边缘的生产方式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对处于整个社会支配地位的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集中表现为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极其巨大,而且影响范围还十分广泛,影响程度也十分深远。随着蒸汽机的出现和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与此前相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随着电力的出现和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即商品生产的环节开始增多,产业链条也开始延伸、拉长,生产的专业分工开始向细分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同一个商品的生产,与此前相比,需要经过更多的工序和环节才能完成,单个工人的劳动已不能完成整个商品的生产,而只能完成商品某个部分或某个零部件的生产。两次产业革命的完成,已使商品数量和流通规模开始膨胀,流通业也开始出现分工细化的倾向,尽管如此,但此时的市场态势仍然是卖方市场。随着原子能和计算机的出现以及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在细化分工的基础上开始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更多的新兴行业从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这就使向市场提供的商品数量和种类更多、规格和花色也更广更细。这是从商品供给角度进行的分析,若从商品需求角度来看,随着买方市场的来临和消费者主权的崛起以及商品流通对商品生产决定作用的出现,消费者逐渐取得了对商品流通进而对商品生产的支配地位,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和日益个性化,包含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这三种流动纷纷向各自的方向加速前进,并最终导致这三种流动的分离和独立。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流企业及物流业务纷纷从流通业、交通运输业甚至生产行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行业——专门负责商品使用价值即商品实体流动业务的行业;二是专门从事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传播或提供相关分析与对策建议等业务的信息企业(如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各类信息研究机构等),也纷纷从流通业、采矿制造业和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新兴行业;三是一些专门从事商品价值流即商流运动业务而分享收益的商流企业也纷纷从流通业、采矿制造业和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结算中心、财务中心等。在这三种流动的分离和独立的过程中,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为此提供了可能,而科技特别是IT科技的飞速发展,又使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

(五)耦合与融合:是流通系统整体运行、风险利益机制的必然要求

耦合本来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这里想借用它来形容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这两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动态关系。

如上所述,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既然已经表现出相互分离的趋势,那么,若这种分离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会不会出现二者彻底分离的现象呢?我们的回答是,不会出现。其理由有二:一是商品流通不可能脱离货币流通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商品流通”,这是由商品流通的自身内涵——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过程决定的。二是货币流通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脱离商品流通而独立发展。这是因为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各自发展进程中总是会表现出耦合与融合的现象,而二者的耦合与融合又是由商品流通系统的整体运行和信用经济条件下的风险利益机制提出的客观的必然要求引起的。

如同水稻的分蘖一样,自货币从商品世界里分离出来之时起,商品流通系统就分蘖为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这两个组成部分,可见,无论缺少其中的哪个部分,商品流通系统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还根本不可能完成商品流通系统实现商品价值的任务。因此,商品流通系统在客观上就要求这两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运行,并在运动中不断保持整体一致性。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对分、合闸中弹簧的拉力进行检查,确定弹簧的拉力是否能够满足断路器的工作需求,弹簧作为断路器机构的核心元件,其特性对断路器影响重大,如果有需要应对其进行加固,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其性能进行测试[1]。

第一,商品流通系统中的商品的含义要保持整体性和全面性。在商品含义的不断丰富、不断延伸和不断扩展的历史过程中,也存在类似于水稻分蘖的现象。首先,从商品世界里分蘖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然后就沿着商品世界和货币世界这两个枝条继续分蘖:商品世界继而分蘖为第一层次含义的商品和第二层次含义的商品,接着又从传统含义的商品世界里分蘖出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含义的商品,今后还会分蘖出第五、第六等更多层次含义的商品;与此同时,货币世界也相继分蘖出与这四个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分别对应的货币流通,即分蘖为媒介商品交换的货币流通和追求并带来价值增值的货币流通,如果继续分蘖,还会有更多形式的货币流通出现。可见,无论今后分蘖出多少层次含义的商品及与之对应的货币形式,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脱离其赖以分蘖的商品世界,从而成为构成商品世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如同分蘖后的水稻枝条也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脱离其赖以分蘖的母体一样。这就是商品含义要保持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与此相对应,尽管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分离的速度和进程在加快、分离的倾向更为强烈、分离的趋势也更加明显,但货币流通终究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脱离商品流通而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任意狂奔。这是商品流通系统中商品含义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客观要求。

第六,在虚拟经济领域内货币和商品在运动中也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作为投资者的货币,其运动的最终目的都是媒介金融工具的交换,只要金融工具能顺利地实现所有者的转换,它的目的就达到了;而作为投机者的货币,其运动的最终目的有二,一是媒介金融工具的交换,二是为其所有者带来价值的增值。金融工具流通的最终目的有三:一是与实体经济领域内的商品流通的最终目的一致,即要推动商品——房产和地产从开发商手中转卖到消费者手中,以便在满足住房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房地产的价值;二是为发行者或所有者筹集需要的资金,如股票、债券、基金和银行间本币等的交易就是如此;三是为设计者或所有者提供规避风险的功能,如期货与期权、保险合同、外汇、证券化资产等的流通的最终目的就是这样。

无论从商品世界里分蘖出多少层次新含义的商品及与之对应的新货币形式,它们都仍然属于商品世界的一分子,都仍然没有超出广义商品的范畴,与此相对应,不论从商品流通系统中分蘖出多少层次的新型商品流通和新型货币流通,它们仍然也都属于商品流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仍然都未能超出其赖以分蘖的商品流通系统所囊括的范围。而且,每一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和与之对应的货币流通之间,根本不存在分离和独立的问题,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既直接又十分紧密,并表现出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相互耦合与相互融合的基本特征。可见,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耦合和融合始终是绝对的、长久的。因此,货币流通尽管与商品流通日益表现出分离和独立的趋势,但这种分离和独立终究是表面的和形式上的。事实上,货币流通永远都不可能摆脱商品流通而独立发展,即使它不与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发生直接联系和直接影响,它也会通过与商品生产、商品消费以及金融工具流通等的联系而间接、曲折地反映出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的客观要求,并为之提供筹资、执行货币职能等方面的服务。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条件下,与商品流通完全无关或完全独立于商品流通之外,也就意味着与商品经济、信用经济完全无关或完全独立于商品经济、信用经济之外,这样的货币流通是没有实际意义和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三,每一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与其对应的货币流通之间、不同层次的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均存在客观的、内在的某种数量关系,且该数量关系链条还存在很好的弹性。随着更多层次含义的商品不断从商品世界里分蘖出来,第一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与后续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之间的直接联系在不断减少、直接影响也在不断减弱,相互作用的链条更在不断拉长,尽管如此,任意两个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之间仍然维持着客观的、内在的某种数量关系,与此相对应,任意两个层次的货币流通之间也仍然保持着客观的、内在的某种数量关系。当然,每一个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与自身相对应的货币流通之间也必然保持着客观的、内在的某种数量比例关系。而这三种客观的内在的数量关系之间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相互纠缠,从而使某个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与其他任一层次的货币流通之间也必定维持着某种内在的数量关系。可见,不论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各自发展进程中如何表现出日益分离的趋势和越发独立的倾向,但它们仍然不可能摆脱这四种客观内在的数量关系的强烈制约,并最终表现出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耦合和融合。不仅如此,这四种客观内在的数量关系链条本身还具有很好的弹性,既可以被拉伸到极致,也可以被压缩到极致,而且,其弹性的强弱还与商品经济、信用经济的发达程度成正比例关系,即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越不发达,其弹性就越弱,而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越发达,则其弹性就越强。从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发展史来看,当今的世界经济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都高度发达的阶段,虚拟经济的形成和金融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已经让该弹性增强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如此,随着贪婪的金融资本的极度膨胀和虚拟经济的极度扩张,该链条被极度拉伸,总有一天会超过该链条弹性的强度,导致这四种客观内在的数量关系链条突然断裂,失去其应有的弹性。而这将会引发大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2008年由美国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及随之而来的世界经济危机,就是对它最好的案例实验和证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这四种客观内在的数量关系(链条)可以用图1表示出来。

图 1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链条
注:实线箭头表示同一层次的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间的比例关系,虚线箭头则表示不同层次的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间的数量关系.

第四,是发达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条件下的风险利益机制的客观要求。商品经济是一种利益驱动型的经济,任何经济活动的存在与发展都与利益的获取和分配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流通主体人的驾驭,商品和货币自己不会运动;当然,一旦有流通主体参与到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过程中来,就会马上产生获取利益的要求。然而,纯粹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共同点,则是它们都不能创造价值,但能实现价值。根据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劳动是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纯粹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所分享的利益只能来源于生产性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因此,商品价值的实现既涉及生产领域的利益,又涉及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利益。所以,马克思把价值的实现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一定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4]。”如上所述,在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的条件下,货币在运动中的最终目的则是媒介商品的交换,只要商品能顺利地实现所有者的转换,它的最终目标就实现了,但这只是对由无数次交易联结起来的链条中的某一个环节而言的;若从商品运动全过程来看,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利益还是一致的,承担的风险也是一致的:即要绝对保证商品价值的最终实现,否则,即使货币能成功媒介多次交换,也不可能分享到因为商品价值最终实现才能产生的利益,这样一来,货币流通将没有什么经济意义可言。在虚拟经济领域内即在金融工具的流通领域内,货币在运动中的最终目的有二:其一就是媒介金融工具的交换,只要金融工具能在不同的所有者或持有者之间顺利实现转换,它的这一目的就基本上达到了。从金融工具流通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通常要远远高于实体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上的流动性,因此,在虚拟经济领域内货币在运动中的第一重目的,相对而言,是很容易实现的。即金融工具的流通与其对应的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使金融工具被不断的转手,并一直留在流通中。因此,金融工具的流通与其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二者并未出现分离。其二就是带来价值增值。这又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投资者的价值增值。这种形式的价值增值能否实现和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都将取决于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的效率和效益。比如,当实体经济领域内的某股份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时,就不可能给该股份公司的股东发放红利,投资者的价值增值就无从实现。另一种情况则是投机者的价值增值。从表面上看,这部分价值增值是在金融市场上实现的,与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及其效率和效益无关,但实质上,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取决于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的效率和效益。由于在实际操作中,投机者的价值增值往往表现为账面上的浮动盈利,一旦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的效率和效益发生剧烈的变动,与之对应的金融工具的价格往往在投机者做出理性反应之前就发生相应的剧烈变动,从而使投机者的价值增值变为负值,表现为账面上的浮动亏损。即使投机者在这种巨变中,仍然能够不同程度地保住其已获得的价值增值,但该投机者已增值了的货币要想完成物质实现,仍然离不开实体经济下的商品流通,仍然需要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来满足其消费需求。可见,在虚拟经济领域内的货币流通,不但离不开金融工具的流通,而且更离不开实体经济领域内的商品流通。

贵州省是旅游大数据示范省区,拥有旅游大数据示范性特质,具备充裕的基础设施和先天条件。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及联通公司,大家通过三方数据整合,从景区等级方面、天气气候方面、游玩季节方面以及客源方面进行了大量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综合指数。期间分为景区等级指数内容、适游季节指数内容、景区饱和指数内容、交通拥堵指数内容和网上关注指数内容等。

(六)耦合和融合:是社会分工协作和市场竞争模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前所述,实体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并且,由于二者的共同作用,加速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表面上的分离和独立。尽管如此,但是,众所周知的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不是为了更精细的分工本身,而是为了在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和更细的专业化程度上进行协作,即社会劳动分工不是目的,社会劳动协作才是目的。只有协作,才能将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不同劳动集合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劳动,并形成一种“集合力”[4],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效率。与此相对应,社会劳动在流通领域的分工,即商品交换劳动在流通领域的分工及其精细化,引起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这三种基本交换劳动在形式上的分离和独立,并进而形成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这三类流通企业和三个独立的新兴行业。此时这三类流通企业中的任何一类企业,都无法独立完成商品流通系统的基本任务——商品价值的实现,都必须要与其他两类企业紧密合作,才有可能完成实现商品价值的基本任务。试想一下,一家物流企业,如果没有商流企业提供的货款结算与转账等服务的支持和协作和(或)没有信息流企业提供的物流信息的收集、传播等方面的服务的支持与协作,必定不可能独自实现商品的价值,同理,商流企业和信息流企业也不可能独自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社会劳动协作的客观要求,必然使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在形式上的分离最后表现出相互耦合、相互融合的基本特征。当然,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二者间的相互耦合与融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现的条件。

若从微观层次的企业视角来看,市场竞争模式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也是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相互耦合、相互融合的必然要求。第一,市场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为主向企业集合之间为主的转变,促进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相互耦合与融合。早期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简单商品流通条件下自然人之间的竞争,后来竞争主要表现为自然人与作为法人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接着,又发展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尽管偶尔也出现经过收购兼并之后的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但这毕竟是少之又少的。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之间的联合、收购、兼并等现象成为整个90年代世界经济系统运行中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潮流,进入新世纪后,这一特征更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和扩散。从表面上看,这两种市场竞争形式较为相似,实质上已出现了质的变化:一是两种竞争形式的竞争主体完全不同。前一种竞争形式的竞争主体是一个一个单独的企业,其规模通常都较小,竞争能力也较弱;后一种竞争形式的竞争主体则是一个一个按某种方式完全组织起来的企业集合,如流通领域中的连锁经营企业或企业集团,其规模往往是前者的几十甚至成千上万倍,竞争能力也呈几何级数快速递增。可见,完成了量变之后的企业集合已经与此前的单个企业在本质上出现了显著的差别。二是两种竞争形式的竞争理念完全不同。在前一种竞争形式下,作为竞争主体的单个企业,与市场规模或行业规模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此时,它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生存,然后才是发展问题,而只有竞争才有可能生存下来。可见,第一种竞争形式下的单个企业优先考虑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或联合,甚至有的单个企业优先考虑的是如何整垮别的企业,以便让自己生存下来,这在完全买方市场态势下是经常发生的。因此,这是一种无合作的竞争,是你死我活的竞争,是零和博弈式的竞争。在后一种竞争形式下,作为竞争主体的企业集合,与市场规模或行业规模相比,已变得足够大,在有的行业中某个企业集合的规模可能达到该行业总规模的1/3或1/2甚至更高,此时,该企业集合一方面需要考虑本集合内部各部门或各分店之间的协作,以便将集合内各种资源和组织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力量,来与其他的企业集合进行竞争;另一方面,需要考虑与本行业内其他几个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合进行协商,以便合作规划本行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可见,第二种竞争形式下的企业集合优先考虑的是内部合作、协作或外部联合,然后才考虑竞争。因此,这是一种在协作或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互利共赢的竞争,属于非零和博弈式的竞争,它已经成为新世纪市场竞争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这种协作或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才加速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相互耦合与融合。

式(2)~式(4)中:p为流体静压力,Pa;g为重力加速度,m/s2;μf为液相黏度,Pa·s;μs为固相剪切黏度,Pa·s。

自从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从商品世界里分离出来,人类社会的商品世界就分离为两个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的世界:一个是商品世界,另一个则是货币世界。与此相对应,两个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的部分即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就同时出现了。如同细胞的分裂一样,随着货币的出现,物物交换过程就逐渐开始分裂为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这样两个部分。也许从那时起,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就已经开始启动了我们如今看到的二者不断分离的进程。当然,这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变动的历史过程,而商品含义的不断丰富、扩展和延伸,则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我们对商品的含义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其中,第一、第二层次含义的商品是与传统条件下即实体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相对应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升级,第三层次含义的商品及其流通开始出现了,而随着第三层次含义的商品的种类不断增加、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对实体经济运行甚至对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重大时,第三层次含义的商品就会从传统含义的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第三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也会从传统含义的商品的流通系统中分离出来,并表现出独立发展的倾向。这与水稻的分蘖过程十分相似。因此,可以预见,随着商品含义的继续延伸和拓展,不同含义的商品层次将会继续增加,与此相对应的商品流通的种类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而且,越到后来,它们与传统含义的商品和商品流通之间的距离就越远、联系也越少、影响和作用也越弱,从而表现出与传统含义即第一、第二层含义的商品和商品流通之间日益分离并继续独立发展的趋势。由此可见,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分离,其实就是指货币运动或货币流通与第一、第二层含义的商品和商品流通之间的分离和独立。

第五,货币流通没有确定的起点和终点。金融工具的流通则分两类,一类金融工具的流通,如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保单和房产证等的流通是有明确的起点,但终点并不确定,发行者、设计者或所有者是其起点,对投资者来说,其终点已退出流通进入消费领域,但对投机者来说,其终点仍然在流通领域;另一类金融工具如外汇和银行间本币等的流通,也没有确定的起点和终点,因为外汇总是从一个所有者手中转到另一个不同的所有者手中,本币也总是从一个银行转到无数不同的银行手中,而对转出外汇或本币的所有者来说,是金融工具流通的起点,但这一起点是相对于接受外汇或本币转手的下一个持有者而言的,因而具有相对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不仅存在着静态的理论关系,而且也存在着动态的理论关系。

第二,市场竞争从以价值链的某个环节之间的竞争为主向以整条价值链甚至整个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为主的转变,也促进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相互耦合与融合。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无论是简单商品流通下自然人之间的竞争,还是与小商品生产对应的发达商品流通下自然人之间竞争,在与社会化大生产对应的发达商品流通下,无论是卖方市场还是买方市场态势中企业之间的竞争,都属于商品价值链条的某个环节之间的竞争;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包括许多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在内的整条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流,其具体表现就是企业战略联盟或企业集合之间的战略联盟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并最终形成商品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其主要内容有三:一是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向上延伸或称前向延伸,其具体表现就是流通企业通过BP生产即自有品牌生产也称贴牌生产和大规模招标采购以及兼并收购甚至参股一些生产企业,从而将能够创造价值的诸多生产环节完全纳入整个价值链之中;二是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的向下延伸或称后向延伸,其具体表现则是生产企业通过设立一些相关的流通企业如专卖店、物流中心等,或者通过资本运营即兼并收购甚至参股一些流通企业,来大大促进本企业产品的销售,从而将能够创造价值的许多流通环节完全纳入整个价值链之中;三是在本领域内将能够创造价值的诸多环节整合在一起,形成本领域内的综合价值链。比如,在流通领域内,大型流通企业往往通过资本运营将商流、物流和信息流这三类企业整合在一起,或者通过自设另两类企业的方式,来实现流通领域价值链的整合;又如,在生产领域内,大型制造企业一般通过前向延伸和资本运营的方式,向本企业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原材料、能源甚至是机器设备等行业进行渗透,从而形成商品在生产领域内的综合价值链,日本钢铁企业向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参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之一。

第二,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动态理论关系,既表现为二者之间日益加剧的分离和独立倾向,又表现为二者之间不断相互耦合与融合的必然趋势。

第三,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分离与独立,既是商品含义延伸和扩展、货币职能深化、信用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社会劳动分工不断深化、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耦合与融合,既是商品流通系统整体运行、风险利益机制的必然要求,又是社会分工协作和市场竞争模式不断发展升级的必然要求。

第五,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分离和独立既是相对的、暂时的,又是表面的、形式上的,而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耦合和融合则既是绝对的、长久的,又是本质上的。

通过对武当山旅游景区自媒体营销的实际运用的观察,发现自媒体对于公众的吸引力仍然不太强,游客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可供游客参与互动的营销、促销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模型中需要根据研究区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的参数主要包括威胁因子属性,各地类生境适宜性及其对威胁因子的敏感程度。根据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结合文献[22-25],选取了研究区域的耕地、园地、公路、铁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其他用地作为其生境质量的威胁因子,同时根据模型的需求,将各胁迫因子的相关属性设置如表1所示:

[注 释]

① 我们在本文中将商品的含义至少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含义的商品是指有形的产品,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产品即货物,它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第二层次含义的商品是指无形的产品,它包括技术、信息、文化娱乐产品以及服务产品等;第三层次含义的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各种资产的所有权证书或者是用于交换的债务的权利证书,它包括股票(企业资产的所有权证书)、债券(企业或政府债务的权利证书)、基金(发起人募集的资金的所有权证书)、外汇(用于国际支付和国际结算的资金凭证)、期货合约(上市交易的标的商品的所有权证书)、期权合约(某种买卖权利的所有权证书)、保险合同(保护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应有权利的凭证)、房产证(房屋的所有权证书)与地契(土地的所有权证书)等金融工具;第四层次含义的商品是指网络上的虚拟产品,它具有电子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基本特征;第五层次含义的商品是指碳商品,这是在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无形的废物乃至危害物,它也被用来交换和买卖,并形成了一个全球的碳交易市场.其中,第一、第二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对应着实体经济的运行;第三层次含义的商品即金融工具的流通对应着虚拟经济的运行,其规模已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并对实体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网络虚拟产品的流通对应着网络经济的运行,但其规模目前还不大;碳商品的流通的实质是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一切环境污染物排放权的交易,即排污权的交易或流通,目前,这种商品的流通或交易在世界范围内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其交易或流通的规模还很小,而在我国国内这种商品的流通或交易才刚刚开始,其流通或交易规模则更小.

目前,高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时间一般为2-6个月(一个学期),最长也仅为1年(一个学年),挂职的时间相对较短。在短时间内,教师很难做到与企业岗位、企业团队和企业管理等相融合,与企业的融合度不够。因时间相对较短,企业也存在着不愿意将关键核心的岗位安排给挂职教师,通常会安排相对清闲的岗位,仅安排一些协作性、临时性的工作。

② 从简单的商品流通发展为发达的商品流通,从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商品流通发展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流通等,都可以看作为商品经济的升级.

光电发射光谱分析法测定钛合金中硅元素的分析范围在0.002%~0.7%,在此分析范围内选取两个钛合金样品,按照实验方法,考虑和避免了各种不利影响因素后,进行精密度试验,测定结果见表2。光电发射光谱分析法中精密度允许值如表3所示。从表2可知,RSD均小于5%,均在精密度允许值范围内,表明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精密度。

③ 试想一下,如果美国的军事霸权一旦崩溃,那么,其他霸权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届时,谁还会在乎一文不值的完全纸币美元呢?世界各国的科技精英还会趋之若鹜地涌向分崩离析的美国吗?

1.2.2 宫腔镜检查 仪器为硬管型宫腔镜(沈大公司生产)。外鞘直径为4.5 mm,以5%葡萄糖液为膨宫介质,保持流量为200~400 ml/min,设置压力为80~100 mmHg。取膀胱截石位,扩张宫颈管后,连接宫腔镜,检查宫颈管、子宫腔、双侧宫角,观察子宫形态、内膜厚度与色泽、病变大小与部位、血管分布等情况。需在月经干净后3~7 d内检查,部分存在不规则阴道出血者应在出血量较少时检查。

④ 此时的货币流通不仅独立地取得了对第三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的决定作用,而且还取得了对第一、第二层次含义的商品的流通的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辉华.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 迈克尔·赫德森. 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M].嵇飞,林小芳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On the Dynamic Theoretical Relation between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Currency Circulation: Separation and Coupling

LI Hui-hua

( Librar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currency circulation under two different economic conditions.Then analyzes the five direct reasons for the separation and independence between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currency circulation, and finally demonstrat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coupling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currency circulation from four aspects.And think: 1.The separation and independence between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currency circulation, not only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extension and expansion of commodity meanings, and deepening of money function, and credit form development, but also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epening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The coupling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currency circulation, not only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overall operation of commodity circulation system, and risk benefit mechanism, but also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cooper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ket competition mode; 3.The separation and independence between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currency circulation are relative and formal, while the coupling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currency circulation are absolute and essential.

Key words: commodity circulation; currency circulation; dynamic theoretical relation; the separation and independence; the coupling and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 F0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863( 2019) 03-0001-13

[收稿日期] 2018-06-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06CJY032)

[作者简介] 李辉华(1968-),男,湖南永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博士,从事商业经济理论与管理、金融与期货投资等研究.

[责任编辑:张晓娟]

标签:;  ;  ;  ;  ;  ;  

论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动态理论关系:分离与耦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