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自主招生改革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自主招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04X(2011)10-04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单列出了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一项,并明确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显示出了国家对于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决心。高职自主招生是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高职自主招生问题的研究,可以为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咨询,进而对国家整体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产生推动作用。
近几年有关高职自主招生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革前高职招考方式存在的问题;二是对高职自主招生的改革构想;三是改革后高职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效果;四是对当前高职自主招生政策的改进。
一、对改革前高职招考方式存在问题的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选拔来说,改革前的“统一高考”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杨延(2006)认为,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考试制度本身,而且也存在于运行机制上。就考试本身来讲,目前高职的招生考试是按照将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专科层次,而不是作为一个类别来进行的,结果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采用同样的招生考试标准进行人才的选拔与录取。从招生方式上来看,按照统一高考的录取批次,高职院校所录取到的生源只能是普通高等院校挑剩的低分考生,在普通高等教育大范围扩招的情况下,高职的生源很紧。另外,生源的复杂性导致考试标准无法统一[1]56~57。吴乃欣(2008)认为,当前的招考制度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由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不愿从中职学校招生,而是希望录取普通高中毕业生,这就更加剧了职业教育整体生源质量下滑,由此陷入恶性循环[2]8~9。
二、对于高职自主招生改革构想的研究
随着传统的高职招生考试方式——即“统一高考”弊端的日益显现,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对高职招考改革方案的设计来弥补统一高考的不足。从各个研究者的立场来看,对于高职招生考试改革可分为两派:稳健派和激进派。稳健派主张在当前统一高考的模式之下,开辟出一条高职招考的新路。而激进派彻底否认考试的做法,主张取消高职入学考试,代之以学生自由申请入学的方式。
稳健派对于高职招考改革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招生制度、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上。从招生制度上来讲,稳健派主张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自主权,实行高职自主招生的方法。杨延(2006)认为,从高职学院新生报到的比例看,按顺序志愿录取的考生占很大的比例,调剂录取的报到率极低,这就严重影响到高职的生源数量。从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不是没有生源,而是学校招生自主权有限。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高职院校推进自主招生,有以下优势:其一,社会舆论关于公平公正的质疑少,改革的空间比较大。其二,家长和考生在高职院校的选择上,日益关注其办学质量,而不仅仅是上一所学校。对于本科重点高校来说,目前还有学校品牌和学历的光环照耀,但高职院校却需要用过硬的本事去进行比拼。家长和考生这种选择学校的心态,形成了高职院校推行自主招生的基础[1]56~57。在考试内容上,稳健派认为高职招生考试标准的制定应当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普通高考相区别,重点突出职业基础能力的考核,其难度不应太大。在考试方式上,稳健派主张分类招生和分层招生的办法。所谓“分类招生”,即区别对待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很多学者建议,普高生在参加完高考后,接下来再参加所报考高职院校组织的考试。对“三校生”,一般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其文化基础课仍由各省(市)统一组织命题考试,专业课考试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3]90~91。
激进派关于取消高职入学考试的观点,大多来自对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入学制度的借鉴。如高桥在《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初探》中指出,综观世界上经济发达和教育相对进步的国家,我国高职考试制度的取消是必然的趋势。当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从时间段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首先取消竞争程度相对缓和的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第二个阶段是取消公办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最终使高考只成为选拔普通高校学生的制度,高职不需要考试,使高职教育成为真正的大众化教育[4]69~70。
激进派对于取消高职入学考试的设想出发点是好的。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初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是,无论是从教育质量还是从地区差异来看,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实现真正的大众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另外,如果真的取消了高职入学考试,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里,公平很难保证,这也势必会加剧人们对于优秀教育资源的“抢夺”,进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高职招考改革必须遵循“小步探索”的原理,稳步推进。从上述稳健派的改革构想来看,其意见也都是中肯和现实的,对高职招考的改革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对改革后高职自主招生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
很多学者通过对自主招生方式和统一高考方式入学的学生的对比研究,对高职自主招生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樊本富(2009)针对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的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情况,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并发现:通过自主招生的学生从学习效果上看,总体上并没有很明显的优势;但在就业情况上较好,很多学生在未毕业时已被预订[5]44~47。李飞鸿(2009)对在入学一年后对工科专业自主招生班与同专业的统招学生班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由于自主招生学生入学时的文化基础课较差,入学后教学安排又没多大区别,所以学生成绩较统招学生有明显差距;在担任学院社团组织干部方面,自主招生班的学生兴趣较广,乐意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和社团组织;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异[6]4~6。高山艳等(2010)对两种考试方式入学的学生在专业认知度、学习积极性以及职业趋向等方面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发现:在专业了解度方面,入学方式主效应显著,单招学生比高考的学生对专业更了解;在学习目的性上,单招的女生比统一高考女生学习目的性更强;在未来专业社会需求或职业定向方面,入学方式主效应显著,高考学生比单招学生更了解社会需求;个体适应性方面,入学方式主效应显著,单招学生比高考学生更适应学校的环境[7]30~34。刘伟等(2010)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两种招生方式录取的高职学生在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对专业的了解度、学习自觉性、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个体适应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8]15~19。
从总体上来说,多数研究者的研究肯定了高职自主招生的作用,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成本问题和公平问题以及自主招生学生入校后的培养问题等。
四、对当前高职自主招生政策改进的研究
围绕着高职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有助于改革良好深入发展的建议。针对考试成本过高的问题,很多研究者呼吁“建立考试联盟或第三方考试,打造成本节约型自主招考”[9]69~71;针对如何保证考试的公平性的问题,有研究者呼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包括招生院校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有关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机制,以此来增强公众对于自主招生改革的认同感[10]170~72;对于自主招生学生入校后的培养问题,有研究者指出,自主招生的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统招生薄弱,被安排统一的学习进度不利于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所以,两种类型的学生应该分班教学,分别采用适合自身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8]。
虽然对于高职自主招生问题的研究正在逐步系统化和专门化,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1)研究视角过窄。对于高职自主招生问题的研究,目前还仅仅拘泥于教育学或管理学的研究视角,造成同质研究过多。(2)研究方法单一。由于高职自主招生是个新生事物,其文献和既有材料比较匮乏,所以目前的研究方法还是以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甚至有些研究仅是作者的经验之谈,难以达到科学的标准。(3)研究深度不足。审视以往的研究,很多都是泛泛而谈,并未针对自主招生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作深层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