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
孟 夏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 北京 100101
把作业留给家长,应该不应该?
近些年来,经常听一些家长吐槽:自从孩子上小学起,教师的短信成了“不可言说”的负担。首先,家长对来自家长微信群、校讯通等渠道的各科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应接不暇;其次,家长要守着孩子做完每一科的作业;最后,还要逐一检查,甚至还要负责纠错、签字确认,十分繁杂。一些学生作业往往以各种要求“绑架”家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家长作业”,让很多家长叫苦不迭。也经常听学校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制自控能力差,没有督促很难自觉学习,请家长监督完成作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的家长却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学校。”
众所周知,学校不能将原本应该由老师承担的任务转嫁给家长,家长也一定不能认为教育孩子只是老师的事。只有家校合作,才能教育好孩子。但是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就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首先了解学校布置家庭作业的初衷。
我们不否认,一些学校确实存在“懒教”的现象,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或者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教学工作,以致把原本该由本人承担的工作转嫁给了家长,一旦有家长提出异议,教师就可以拿“不关心子女教育”来反击。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大多数学校布置作业,还是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特别是一些“习惯养成”“体验活动”“亲子互动”类的家庭作业,能够让孩子在体验、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也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增进亲子交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里,我们有必要再重新回顾一下“作业”的含义。综合《辞海》《简明教育辞典》《教育大辞典》《实用教育大词典》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家庭作业”:首先,家庭作业是学生基于一定任务而开展的学习活动;其次,家庭作业内容和形式并不仅限于书面练习,同时也可以包括其它与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再次,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实现教育目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对学生的作业,教育部有着明确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总量控制在60分钟,七至九年级作业总量控制在90分钟。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积极与家长、社会资源单位联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设施,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见,一切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都可以纳入作业的范畴,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身心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一定量的作业是完全有必要的。
在高年级阶段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家长对孩子必要的监控和指导则有助于保障学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业状态。
在其他形式的“作业”方面,学校和家长更应携起手来,承担起共同的责任,围绕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而精心设计。因为学校教育效果的维持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衔接,为了避免“5+2=0”现象的发生,学校和家庭可以把“作业”作为沟通与合作的载体,实现协同育人。以安慧里中心小学为例,为了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每年的暑假、寒假,学校都会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精心设计系列家庭作业,以实践手册的形式发放,内容涵盖了好习惯维持、居家出行安全、健康饮食、爱眼护眼、志愿服务、亲子阅读、走进社会大课堂等各个方面,倡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共同实践,安全地度过充实而愉悦的假期生活。这项作业受到家长好评,实施效果也很好。为了获得家长的支持,学校可以鼓励家长主动地参与学校教育、更多地陪伴孩子成长,也可以结合本校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灵活地设计更多的“作业”形式。在安慧里中心小学,经过近几年的梳理和宣传,学校“创造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的办学理念日益为家长所接受,家长们对学校“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观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大部分家长支持学校工作,并愿意配合做好学校安排的有益学生成长的家庭作业。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组织家长参与编制校本教材《我们家的游戏》,并陪伴孩子排练表演;走进课堂开展“故事爸爸、故事妈妈进课堂”活动,分享教育故事;组织家长和学生根据家庭教育故事创作“我们家的歌”,邀请专家对家长进行专门的培训,并选择质量较高的歌曲为主谱曲并由学校乐团传唱;在大型艺术社团专场表演活动中,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演出服务,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排练亲子节目,参加演出;在体现艺术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征求家长的建议;在开放日邀请家长参加孩子所在社团的排练活动,了解孩子的进步……各种形式新颖的“家庭作业”都得到了家长的欢迎,既有利于孩子成长,也有利于增进亲子感情,促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把作业留给家长,应该不应该”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我们也无需回避这个争议。在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下,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行为,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一代新人是各方需要面对的新“作业”。如何高质量地完成这个“作业”?我们需要把它作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进行研究。这个“作业”同样充满争议,但我们相信,在家长的陪伴下,在社会关注下,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作业”一定能够圆满地完成。
论文作者:孟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4
标签:作业论文; 家长论文; 学校论文; 孩子论文; 家庭论文; 学生论文; 亲子论文; 《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