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价值观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中国社会论文,价值观论文,当代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9)04-0143-09
一、道德价值观调查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尤为深刻和明显。价值观直接表现为人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一种价值观一旦产生并确立,它就强有力地持续地左右和引导着人的活动,决定这人们的生活取舍并成为人活动的动力,推动着人们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奋斗,并进而改造社会、创造历史。当代中国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独立性、更多的选择性,使得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向性的特点。为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国家教育部对该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进行招标,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申请和承接了该课题,并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在全国13个省、直辖市,36个市、县、区抽取3000个个案进行问卷访问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942份。课题主持人宣兆凯教授在征询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将该次调查研究报告分为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生态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六大部分,希望籍此。笔者主笔分析和写作了道德价值观部分。
道德价值观是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己、他人的动机、行为和品质及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进行评判时所持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一旦形成就直接影响到个体对道德目标的确立、对道德理想的崇尚和追求、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守,并支配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控制个体的道德行为抉择和实际的道德行为过程,它决定着个体以怎样的道德状态存在与生活。因为其特有的强大功能,其对社会组成的分子——个体的制约和引导作用,它对社会生活的运行发挥着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道德的双重功用与价值体现在社会与个体两个层面。对社会而言,良好道德的维持有助于社会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对个体而言,其指向最高发展的终极性。所以,在对道德价值观进行内容分层时,对社会的理想诉求首当其冲。人们会普遍关切:社会能够给个体提供哪些生存与发展资源,个体对社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和要求,希望社会能够在当下或未来供给什么程度的生存水准。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诉求是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的。
在人们对社会有所期求的基础上,个体对社会同样负有基本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社会的稳定需要此社会中的公民遵守和维护基本的道德底线来维系,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公民对公德准则的尊重来保证。因此,公德成为我们第二个要了解的领域。
但是,作为社会中的人,仅有公共道德规范是不够的。我们除了共有一个公共空间外还有属于每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比如家庭、职业、朋友、亲友等的日常人际交往与生存方式的选择,这个空间要求我们具有相应的私人生活领域的品德。另外,我们也需要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在的德性,才能更好地去遵循,公德并不足以充实我们作为高贵的人所需要的精神追求,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树立更高的道德理想人格,确立高尚的道德信仰,道德信仰可以帮助我们拥有一个坚固的精神家园。
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地引申到下一个主题维度:个人价值、理想、信仰。它们既是人们活着的精神归依,也是指导人们日常活动、行为、选择、实践和创造的动力与指南。
依照此逻辑推理,为了解道德价值观在中国目前的状况,我们据此提出了问题和设想,选择了社会理想,公德,德性,个体价值、理想与信仰四个基本维度。在将这四个维度在操作化的基础上编制了道德价值观量表,经过试调查后的科学筛选,这一量表最终保留了12个问题(含正向与负向两类)来测量调查对象的期待或认可倾向。
二、调查结果描述与分析
1.社会理想的调查问卷分析与评述
1.1我们心中的美好社会——和平稳定、生活富裕、人人平等
针对调查问卷第38题“您认为美好社会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我们由频数分析可知,选择和平稳定的人数占了绝对性优势,达到总人数的34.2%。选择生活富裕的776人,占总人数2942的26.4%,四分之一强。居于第三选择的是人人平等,占15.2%。其他,如法制健全,政治民主居于其后。对自由的选择就更少了,只占5.1%,极其微弱的百分比数。
这说明了几个问题。首先,和平稳定既是人类组成社会之初的首要目标,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要求,也是中华大帝国几千年来的重要社会诉求。和平之余,人们是不可能满足于草裙野果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求富裕,求更充分的欲求满足就是当务之急了。人们所做的第二选择就是生活富裕。第三个选择是人人平等。其实,这个选项多少有一点可能发生歧义的地方。是地位身份的平等呢,还是经济利益分配的平等?不同领域的平等诉求体现出的真实意愿是不同的。而法制与民主、自由等虽已经在知识界成为共识,但尚未成为国人关注的主流。
1.2对过去与现在不同生活状态的感受——安逸与自由的矛盾心结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国有私有并驾齐驱,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在越来越少的机会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大家都在心里喊着累。于是,我们想测试一下,“在不远的过去,在国家管理一切的计划经济和计划生活中,人们感受的沉着与平稳,安然与责任的轻松,与当代这种竞争白热化、浮躁、自由度也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生活相比,哪种是大家心理上更趋向于接受的。”
选择结果表明,倾向于现在的占绝对压倒性优势。看来,我们已经接受了竞争和压力,接受了丰富与充满诱惑的、兼具矛盾和自由的现代生活。但还有一些人尽管数量不多,也表达了处于矛盾的状态中,无从感觉优劣和偏好,或者都行,反正各有利弊;或者都不喜欢,哪一种都不是理想状态。喜欢过去的状态与无所谓的也有一定比例。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倾向于现在的选择曲线陡峭攀升,攀升幅度不断增大。也就是说,知识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能力与接受能力,他们更倾向于竞争与自由。
总的来说,在计划与市场,传统与现代,安逸与自由的矛盾选择中,每个矛盾体中的后者都成为倾向性更大的选择。
5.受教育程度A05:
1.3平等离我们遥远吗——平等是理想,现实中很难实现
理想的社会不仅是经济的富裕,还要实现身份与政治法律的平等。
从对第32题“您如何看待人和人之间的平等”的结果显示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选择“平等是理想,现实中很难实现”的最多,占了36.47%,其次是“平等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个目标”,占32.63%,再次是“只要法律上平等就可以了”,占19.65%,还有10.1%的人选择“只要生活好,平不平等无所谓”。
这种选择结果有让人忧和让人喜的两个方面。一个忧是,大多数人认为平等只是理想,现实中很难实现,表达了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不足,不敢想象如何有一天能实现平等。而且有一部分人对平等看得不重要,能生存好就可以了,他们所指的生活好,应该是物质生活的过得去,小农意识的那种希望。一个喜是人们已经认识到平等的重要性,是我们的理想之一,是应该追求的目标,并在法律层面上获得了认同。我们是个具有长远的等级制历史的国家,要突破这种思维定势和习惯意识,的确是很难的一件事,不管大家乐观也好,悲观也好,都已经意识到平等的必要,这也是一种进步。
1.4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政府的信任度有待提高
第39题项设计了三个小题,即:“如今,很多人生活富裕了,事业发达了,靠的是什么;当生活事业遇到困难无力解决时,你指望谁帮助;为集体、他人、社会牺牲个人或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应怎么看?”考察的是人们对个体与国家、社会关系的思考。
在人们生活富裕、事业发达之后,二分之一强的人归因于政策,另一部分人归因于个人奋斗。说明在我们国家中,政府是强势。受益的人或者是出于政府盈利部门的垄断权利而获益,或者是出于政府改革开放的政策而获益。选择个人奋斗的人,则认为政府的改革是应该的,是前提的必须背景,其他则有赖于个人的各方面能力。当我们的事业生活遇到困难时,二分之一强的人选择指望亲友帮助,其他人选择指望政府帮助。说明在中国,亲缘关系还是最重要最可信的。不仅是人们情感的纽带,也是功利的纽带。亲缘依然重要。
32.怎么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A32
32.您怎么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A32:
在集体、他人、社会与自身利益或与小部分人利益发生冲突时,57.3%的人选择了要看情况,只有38.1%的人选择应该牺牲个人利益或一小部分人利益。
在这种选择结果中渗透了更多的理性在内,但仍有很大的理想因素。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是整体主义至上的,我们成立新中国以后,也一直以集体主义的理想观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集体主义,整体主义在国人的思维中应占据着主导地位。近二三十年来,随之经济的改革开放,文化的中西荟萃,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个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权利意识也有所增强。在面临集体社会与个体的冲突时,人们不再盲目地按意识形态的惯性去选择,而是要看情况而定,看其中的合理性与价值取向而定。应该说,这是一个良性的开端。而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人依然认为应该个体牺牲,说明我们的意识传导与教育还有着深厚的影响。同时,这种意识的存在,也为道德信仰的确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对公德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我们的公德尚缺少制度保障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群体、国家中的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被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与社会凝聚力的增强,它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
为了测试国人的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几个人正在殴打一个无辜的小伙子,危及生命,如果您当时在场,会怎么做?”选择“挺身而出制止的”的占到了49.08%,选择“旁观后心理愧疚”的占到18.76%,选择“其他—报警”的占到16.83%,选择“眼不见为净,迅速离开”的占到11.18%,选择“无动于衷看热闹”的仅占3.5%。这个测试结果还是让我们比较满意的,它至少说明了,人们的心里是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感的。
47.几个人正在殴打一个无辜的小伙子,危及生命,如果您当时在场,会怎么做?A47:
那么,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真正挺身而出制止的却是屈指可数呢?除了教育与启蒙,还有最本质的问题要解决:机制的建立和保障最重要。如果见义勇为之后,没有来于政府、公共组织和大众的保护,谁能视自己的生命和利益而不顾呢!中国人是善良而聪明的,他们会权衡利弊,私德向公德的转换没有那么难。既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皆有同情心与良心,那么我们需要的是加深认识、改变思维、法律制约、社会保障、舆论引导、制度奖惩。而所有这些做法不仅要培养起公民的公德,还要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自律——德性。
3.对德性的问卷调查分析与评述——现代与传统的交汇
为了解国人在新的市场经济下,新的世纪里拥有的德性状况以及他们对德性的看法,我们设计了几个题项,包括第14题——您最欣赏的谋生手段,第15题——您最欣赏的品行,第16题——您最厌恶的品行。
3.1您最欣赏的品行——传统美德的延续
对于题项“您最欣赏的品行”,勤劳(13.7%)、守信(13.5%)、宽容(11.7%)、位居前三位。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劳作下,人们必须通过不断的时间投入保证庄稼的丰收,在技术特别落后的封建时代尤其如此,一方面他们受到地主压迫干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较各种苛捐杂税,所以,艰苦的历史条件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勤劳耕作的生活习惯。直到今天亦是如此,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而日益变少,物价的飞涨,都使得老百姓一方面享受到了物质生活的改善,另一方面,为了支付巨大的生活开支,面对生活竞争压力,人们也必须勤劳工作,甚至透支身体也是无可奈何之举。信义在中国道德观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经儒家整理发挥,人们对信的认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信的最终目的是“讲信修睦”的社会和谐观。在表中第三个最受欢迎的选项是宽容,这一选择也有着传统习俗延续的必然性。一方面体现了儒家“和为贵”、“和实生物”的思想,另一方面,国人讲求的宽容并不都是心胸宏大的认知基础上的容纳,而是扭曲了中庸之道,讲求面子,和事老息事宁人,凡事抱个差不多就行的模糊心态。
3.2对最不受欢迎品行的辩证思考
我们在对该题进行多项变量频数分析之后,发现选择最多的是“自私”,占45.96%,虚伪占26.21%,不讲信用占16.69%。
16您最厌恶的品行是A16a:
当然,这三个品行听起来都是如此让人厌恶,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则每一品行不可饶恕的理由都存在着双面性以及悖论。这其中有传统文化的原因,有社会构成内在要求的原因,有难以避免的生物基因的原因。
自私。自私从生物学和社会学上说是社会运行的天敌,但落实到我国国民的心态上来,则对自私的厌恶又不只上面的原因,还有民族文化传统的因素。因为几千年仁义道德的教导,因为有宋明理学以来“存天理灭人欲”的训导,国人发展到连正常的自利也是讨厌的,个体的欲望是不可以说出来的,个体该得的权利也是不具备言说的渠道和习俗的。自私则不仁,不爱,不宽。因此,我国的国民对自私的痛恨从传承的思想角度来说是无与伦比的。
虚伪,有时是必需的,免不了的。但是,它也应有个度。这个度不过,可能被命之为“礼貌”,如果过了人们能承受的度,就是被大家斥骂的“虚伪”,说这个词的时候,一般人是带着鄙夷或咬牙切齿的恨——你为什么要隐藏你真实的想法而欺骗别人为自己获利?!虚伪也存在着中庸之道。
不讲信用。中国国民本是个有着信义传统的民族,进入了市场经济后由于信用制度的缺位和法律的不健全而出现了所谓的“道德大滑坡”?到处是坑蒙拐骗,制假售假,不讲信用。在投机阶段,不讲信用害的是老实人,在长期看来,害的是整个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3.3最欣赏的谋生手段——市场经济导致重智趋势的上升
在我们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合法性之后,自由竞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追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而这时,“知识经济”也成为最响亮的名称和现象。知识、技能由此成为现代人们最欣赏的谋生手段。
只有知识和技能更给人带来道德的提升和最终的幸福吗?答案当然是不能。他们必须让自己的理智超出只关注自己这一狭隘范围,而进入到广阔的公共生活中,从而获得生活意义,获得更高、更完善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品质,追求精神完善也是人们的生活目的。人们还需要活得有理想,有价值性,有信仰。
4.对个体价值.理想.信仰的调查问卷分析与评述——立命之本
4.1生活的基本目标:现实主义的追求
对于选题“您觉得人生的追求目标是什么,选出最重要的三项”,我们看到对事业的选择是第一位的,占33.62%,其次是身体健康占20.84%,再次是对美满家庭的选择,占19.68%。金钱和名誉居于他们之后,而纯洁的爱情和奉献社会更居后,最少的选择是权利。
我们将眼光穿越透视过中国那些纷繁儒雅的礼仪后,会看到中国人是个讲实用务实的民族。生存于国人而言永远是第一位的,事业是一个人谋生的根本,所以事业的成功会放在第一的位置上。能够生存了之后就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最大的价值是生命。美满的家庭当然也是人所不可缺少的,“老婆孩子热炕头”是我们淳朴的国人几千年来的幸福目标,不然,一个人活着还有多大意思呢。金钱,能多固然好,但不敢奢求,名誉也是很重要的东西,否则会没了尊严和面子。纯洁的爱情就更像天上的月亮,放在内心的最深处,以民歌号子喊一喊就不错了。奉献社会怎么也得等自己能活着才谈得上。而权利意识对广大民众来说是比较生疏的。向来没有多少做主的权利,也就不会强求着去争取。有则有,没有能活着也好。甚至,当法律把权利交给了民众时,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意识来认知和履行。这有待一个比较长的教育时期和宣传普及。
4.2理想与信仰——在我心中
我们设计的问题是“您最崇拜哪类人?”在2942份有效问卷中1075人,近一半的人选择了最崇拜“战胜困难,在逆境中成才的人”,第二位的选项是“为了全人类利益而忘我奋斗的人”,第三位的选项是“不怕邪恶,位正义而现身的人”。
从这个统计结果来看,总体上,我们的国人是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成才意识的,而且依然以很高的比例保有着崇高的信仰,并在内心中深存着正义感。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结果。
A50a:
37.您最崇拜哪类人?A37c:
三、中国社会当代道德价值观总的特点与结论
1.脚踏现实的土地,心中深藏着理想
的确,如中国的伟人邓小平所说,中国还是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们的国人把和平稳定和生活富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表明了我们务实的态度和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现状,我们也在生存之后有了要求平等的愿望,尽管还不够强烈。虽然仍旧面临着国内外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生存竞争,但人们心中仍然怀着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和信仰。我们要实实在在的大地,也要美好的梦想和理想。
2.传统穿越时空,面临现代挑战
无论是对美好社会的期求,对良知的内心责问,对德性的偏好,还是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国人都体现了传统思想的延续。我们依然重视道德和亲缘,但西方现代的契约精神已经开始切入进我们的制度建设中。人们偏好和讨厌的德性虽然是几千年来的延续,不过,这次对信的强调还因为当前的社会出现的信任危机,它危害到社会的稳定运行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这是市场经济出现的必然过程,它需要法制的建立与保证。同时,因为知识经济的来临,智能与技术也成为人们最想拥有的谋生手段。在信仰方面,大部分的国人虽然保持着曾经热血沸腾的共产主义的信仰——愿意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奋斗,但更大比例的人选择在逆境中奋斗成才的人,彰显了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实现自身的强烈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在四个维度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绵延不息的力量和现代价值观与制度性建设的强烈需求。国人的总体德性体现出的主要特点还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3.和谐社会——永恒的追求
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总目标。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中国社会既具备了实现和谐社会的悠久的传统,也与现代化的理想和谐目标有着一定的差距。
“十七大”报告中还提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这种理想,是中国人一直梦想的,也是我们未来要不懈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