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伦的和谐交融——论《周易》伦理文化结构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易论文,人伦论文,伦理论文,和谐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9)05—0045—06
从《周易》经的结构层次和《易传》对于经的阐述,我们可以知道,《周易》的起源是由模仿自然开始的。在经的部分,原始的八经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自然界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更多的象征事物,最终的演化结果就是对人事的比附、象征。《周易·系辞传》下对《易经》的起源有一段经典的描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533伏羲画八卦或许只是一种传说和推测,但是八卦起源于对自然事物的模仿却是事实,并且,这也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及其认识的发展规律。《汉书·艺文志》“人更三圣,世历三古”[2]1704之说,大致说明了《周易》从产生到完成的三个历史时期。伏羲画八卦约当远古时期,这一时期《易》还只是用简单的符号来模仿、象征自然现象,其中蕴涵的义理是简单而朴素的,所表现的是原始时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敬畏、崇拜和朴素的认识。周文王时期约当中古时期,这一时期《易》已经由原始的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并且经过长期的占筮过程,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卦爻辞,专门的筮书已经产生,符号(卦象)的象征喻义开始由简单的自然现象向更加广泛的事物展开,其中人事的成分越来越大,借自然秩序来构建人伦秩序、借自然现象来阐明人伦道德的趋向已基本明确,《易》所蕴涵的义理已经十分丰富。孔子时期约当近古时期,这一时期是《易》发展的集大成时期,也是《周易》定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易传》的产生,整个《易经》的符号系统、卦爻辞与《易传》本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征表现体系,天地万物、自然人事、形而上和形而下无不涵盖其中,《周易》所蕴涵的义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就此奠定。根据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高怀民先生的研究,从伏羲画八卦到《易传》产生,大约经历了四千多年的时间,[3]27-30其间,先秦易学发展史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了我们的先民从崇拜自然到效法自然、借自然现象阐明人伦道德、借自然秩序构建人伦秩序的漫长历史过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元素,特别是独特的伦理文化,在《周易》中得到沉积。可以说,对于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即是由自然崇拜演化而来的。在《周易》所揭示的人类从自然崇拜到建立人伦秩序的漫长过程中,人类经过了直观感受自然、敬畏自然到逐步认识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的不同历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先民逐渐认识到了自然力量的伟大与神奇、自然规律的和谐与统一,这种朴素的认识和敬畏,最终发展为对自然的崇拜和效法。另外,当我们的民族从原始的氏族社会走进奴隶制社会的时候,原始的氏族制度并没有被私有制所摧毁,我们的先民是带着原始的氏族制度直接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氏族血亲关系一直是社会关系的主要纽带,由氏族血亲关系而产生的家族式伦理观念,渗透到了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由于既崇拜自然又崇尚人伦的独特的文化情结,使得他们自然地将人类社会的人伦秩序和自然秩序对接起来,从而在大自然和谐统一的时空运转中,为现实的人伦关系寻找根基和存在的理由,为现实的社会统治关系寻求天理根据。在《易传》中天道(自然秩序)和人伦实现了和谐的交融,由自然向人伦的成功演绎,使得中国古代的伦理文化特别繁荣,以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整套依照天理构建的人伦秩序和社会关系,成了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文化基础。下面将从《周易》的组织结构、义理演绎和历史背景诸方面来探讨《周易》独特的伦理文化结构模式。
我们知道《周易》的形成经历了由初期三画的八卦到六画的六十四卦、由单纯的卦形符号到系以卦爻辞、再到《易传》产生几个历史阶段。这一历史结构过程,恰好反映了中华民族从崇拜自然到崇尚人伦、再把人伦秩序与自然秩序进行有机结合的认识过程。由于《周易》在其形成初期只有象征八种自然事物的八卦,所以这八卦在易学的整个体系中被称为八经卦,是《周易》最为原始的基础,《周易》所有复杂的象数和义理,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演绎和展开的。在八经卦中,《乾》、《坤》两卦是核心和门户,是整个《周易》用象征的手法来解读自然规律、构建人伦秩序的两个最原始、最关键的元素。《系辞传》下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1]548所以要理解整个《周易》的义理,必须从《乾》《坤》两卦开始,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逐层探讨《周易》由天道自然向人伦秩序逐步展开的独特而有序的结构形态。
一、生养万物的天父、地母
1.《乾》卦。首先我们来看《乾》卦的卦辞:“乾:元,亨,利,贞。”[1]1《说卦传》云:“乾,天也,故称乎父。”[1]548元、亨、利、贞则分别代表着在天主宰下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元”代表万物萌发的春天,“亨”代表万物蓬勃生长的夏天,“利”代表万物生长而有所成的秋天,“贞”代表着一个生长期结束、同时开始孕育下一个生长期的冬天。这里用简单的几个字描绘了在天主宰下的自然秩序,而且元、亨、利、贞四字本身也含有赞美的色彩,“元”为元始,“亨”为亨通,“利”为和谐,“贞”为守正固本。《彖传》则对代表天的《乾》卦赋予人格化的道德观念,并大加赞美:“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伟大啊,开创万物的(春天)的阳气!万物依靠它开始产生,它统领着大自然。(夏天)云朵飘行、霖雨降落,各类事物流布成形。光辉灿烂的太阳反复运转(带来秋天),《乾》卦六爻按不同的时位组合而有所成,就像阳气按时乘着六条巨龙驾驭大自然。大自然的运行变化(迎来冬天),万物各自静定精神,保全太和元气,以利于守持正固(等待来年生长)。阳气周流不息,又开始重新萌生万物,天下万方都和美顺昌。”[1]5—7《彖传》揭示出“天”的这种生生不息、运行不止的刚健品德,并大加赞美,显示了人类对于自然力和自然秩序的朴素认识和崇拜。尤其是当人类进入到农耕社会时期,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时令变化与人们的农业耕作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在适应自然规律求得生存、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物资的同时,大自然神奇的力量和微妙的规律变化,使他们感到,在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着自然万物的规律,而且这种神秘的力量似乎是有情感、有品德的,这就使得他们对自然力量更加崇拜和敬畏。对于“天”德的崇拜和敬畏,很自然就发展为效法。因此,接下来《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7就是说:天的品行是刚强劲健、运行不止;君子应当效法天的这种品德,奋发图强、永不停息。这是把天道引向人道、借天德为人德立法的明确论断。在《文言》中,《易传》的作者对于《乾》卦四种德行“元、亨、利、贞”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引申:“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贞。’”[1]9对《文言》关于《乾》卦四德的论述,朱熹所撰《周易本义》作了这样的注解:“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故于时为冬,于人则为智,而为众事之干”。[1]9这里经过《文言》进一步的解释和引申,“元、亨、利、贞”不仅是对应于自然规律中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而且还与人伦中的“仁、礼、义、智”四种美德相对应。这里把对于和谐微妙的自然秩序的崇拜,通过道德观念这一媒介,引向人伦,使其成为构建人伦秩序的精神力量,这正是《周易》哲学最为显著的特色。
关于《乾》卦爻辞的展开情况,仅举初爻一例以说明。“初九,潜龙勿用”,[1]2是说龙尚潜伏于水中,暂且不宜施展才用。这里既包含有自然界的时令关系,说明龙正处在冬季的蛰伏期,同时又象征事物正处在积聚力量的萌发阶段,行动的时机尚不成熟。《象传》说:“‘潜龙勿用’,阳在下也”。[1]8这是从《乾》卦初九爻所处的下位,来说明时令和事态,阳气在地下,正是冬季的气候状态。在《文言》对《乾》卦初九所做的解释中,则直接把爻辞朦胧的象征意象引向了人伦道德。《文言》又曰:“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1]10这里把一个因时令而蛰伏的龙的形象,转化成了一个因守道而遁世、不欲与世同流合污而具有龙德的哲人的形象。《乾》卦其他爻辞的义理转化情况大致与此相同。
2.《坤》卦。我们再来看《坤》卦的卦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1]21《说卦传》云:“坤,地也,故称乎母。”[1]584《坤》卦与《乾》卦一样,同具“元、亨、利、贞”四德。但是《乾》卦以其至阳、至刚之性,处天之尊位,所以以龙的刚健的品德象征之,在自然万物中居统治地位;《坤》卦以其至阴、至柔之性,处地之卑位,所以以雌马的柔顺的品德象征之,在自然万物中,以顺承天的意志为前提。这是古代先民对于天、地位势的直观感觉所形成的观念,“天尊地卑”是他们意识中的自然秩序的体现。《彖传》对于《坤》卦所代表的地德也给予了极度的赞扬:“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美德至极啊,配合天开创万物的大地!万物依靠它成长,它顺从禀承天的志向。地体深厚而能普载万物,德行广合而能久远无疆;它含育一切使之发扬广大,万物亨通畅达遍受滋养。雌马是地面动物,永久驰骋在无边的大地上,它柔和温顺利于守持正固。君子有所前往,要是抢先居首,必然迷人歧途偏失正道,要是随从人后、温和柔顺就能使福庆久长。往西南将得到朋友,可以和朋类共同前往;往东北将丧失朋友,但最终也仍有喜庆福祥。”[1]23-24《文言》对《坤》卦所代表的品行又进一步进行阐发:“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1]30这里是说,大地的品德是至为柔顺的,但它依照春、夏、秋、冬四季进行变动,含化万物,德布四方,一丝不苟,又显示出刚强的力量,这正是它禀承天道、顺时而为的结果。把“天尊地卑”、天主地从的自然秩序引向人伦,可以用来比附广泛的等级关系,如君臣、上下、夫妇等。《坤》卦《文言》曰:“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1]32其中最重要的比附对象还是君臣关系,因为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关系的总纲。处于下位的臣子,应当像大地那样有深厚的道德,并顺承君主的意志,协助君主治理天下万民,使天下和谐顺畅而不居功自傲。因此,《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24在对于大地的品德进行极度的赞美之后,最终归结到人伦道德:大地深厚、甘处卑位载育万物,君子应当效法大地,增厚自己的美德,容载万物。从崇拜大地深厚柔顺的品德,到提倡君子效法大地的品德,《易传》作者完成了由自然到人伦的完美过渡。至于《坤》卦中所提到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方位问题,可能和卦辞作者当时居住的地理位置有关,也表现了古人对于地理位置与吉凶祸福之间关系的朴素认识。
关于《坤》卦爻辞的展开情况,也举初爻一例以说明:“初六,履霜,坚冰至。”《象传》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1]25意思是说,当踩上薄霜的时候,说明阴气已经开始凝结;顺着时令发展的规律,坚冰也必将形成。这里以初六居《坤》卦六阴爻最下方,故以其象征阴气初凝、严冬即将来临之象。《文言》对这一爻辞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并成功地实现了由自然现象向人伦道德的转化。《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1]31谚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此来说明“积善”与“积不善”的道理是再恰当不过了。这里,《文言》的作者是把“积不善”作为重点提出来的,不善即恶,强调对恶的防微杜渐,因为“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这些大恶、大祸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微到显的积累过程;之所以会酿成这样的大祸,就是因为对这些祸端没能早加辨析。小恶不及时除去,必将一点一点积累成大恶,最终酿成大祸。以自然现象来晓谕道德教化、道德修养要从至微处开始用心,其寓意深刻而又贴切。
二、象征天地间自然秩序运行的六大自然现象:雷、风、水、火、山、泽与人伦道德的比附关系
1.《震》卦。《说卦》曰:“震为雷。”[1]585《震》卦的卦辞云:“震:亨。震来虩虩(音:系),笑言哑哑(音:饿);震惊百里,不丧匕鬯。”[1]393大意是说:雷声震动,可以导致亨通。雷声滚滚而来,起初万物震惊恐惧,然后谨慎行事,保持福祉,最终是笑语声声;君主的教令像震雷惊闻百里,宗庙祭祀于是长延不绝。《彖传》进一步解释说:“震,亨。‘震来虩虩’,恐至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1]394意思是说:雷声震动可以导致亨通。雷声滚滚,说明恐惧谨慎可以导致福泽;笑语声声,说明因惊惧而遵循法则,因遵循法则而避祸得福。君主的教令像震雷惊闻百里,说明不论远近都震惊恐惧,此时,即使君主外出,其长子(《震》有长男之称)也能够守住宗庙社稷,成为祭祀典礼的主人。这里以震雷来象征君主法令的威严,并说明在上的君主只有保持法令的威严,使举国敬畏,才能保持社稷的长久,在下者,只有敬畏君主的法令、依法谨慎行事,才能避祸得福。
2.《巽》卦。《说卦传》曰:“巽为木,为风,为长女。”[1]586根据《周易》对《巽》卦综合叙述来看,《巽》卦的基本喻象是“风”。其卦辞曰:“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1]438《巽》卦以风取象,主要象征谦逊柔顺。《彖传》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意思是说:“上下顺从可以申谕命令。譬如阳刚尊者以中正美德被人顺从而其志得以施行,阴柔者都能谦顺上承阳刚,所以说‘谦柔小心可至亨通,利于有所前往,利于出现大人’。”[1]439《象传》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1]439意思是说:连续不断的风,象征顺从,君子因此应当效法风行天下、无所不顺之象,申谕王命,施行政事。这里借风以言顺,并说明臣子秉承君王的旨意、借助君威来申谕王命、施行政事,就像风过草偃一样,无所不顺。
3.《坎》卦。《说卦传》云:“坎为水。”[1]586《坎》卦卦辞曰:“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1]224“习坎”是就《坎》卦上下皆为坎而言,象征重重险陷;然而,只要胸怀信实,就能使内心亨通,努力前行必被崇尚。《象传》曰:“水洊(音:渐)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1]225意思是说:水接连不断地流来,象征重重险陷,君子见此象,应当恒久保持自己的美德和操行,反复熟习政教事务,这样才能克服重重险陷。《坎》卦是以水处低位象征险陷,以水流不断喻险陷重重,并告诫君子,处此险境应当充满诚信和信心,始终保持自己的美德,努力前行,最终必能战胜重重险难,赢得人们的崇尚。
4.《离》卦。《说卦传》云:“离为火。”[1]586《离》卦卦辞曰:“离:利贞,亨;畜牝牛吉。”意思是说:“《离》卦象征附丽:利于守持正固,亨通;畜养母牛可获吉祥。”[1]231《彖传》解释说:“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离’,意思是附丽;譬如太阳月亮附丽在天上,百谷草木附丽在地上。光明重叠而又附丽于正道,就能推行教化,促成天下昌盛;柔顺者附丽在适中方正之处,于是前景亨通,所以畜养母牛可获吉祥。”[1]231-232《离》卦以火取象,火具有明亮、照耀的意义,因此《离》卦又象征日月。这里用日月明亮于天空、草木繁茂于地上,赞美和谐顺畅的自然秩序,以此讽喻人间的君臣也应当各行正道,相互附丽、配合,推行教化,促进天下和谐、昌盛,像畜养温顺的母牛一样,定可获得吉祥。《象传》又根据《离》卦上下均为“离”的卦象,进一步解释说:“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耀于四方。”[1]232意思是说:《离》卦上下均为光明之象,象征日月接连升起,相互附丽,因此大人们(泛指有地位、有作为的人)应当效法《离》卦之象,用连续不断的明德照临天下,以行教化。
5.《艮》卦。《说卦传》云:“艮为山。”[1]586《艮》卦卦辞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1]401《彖传》解释说:“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1]402意思是说:艮代表的意思是抑止。时当止则止,时当行则行,动静不违其时,这样行事就是走在光明的大道上。卦中六爻上下敌对,不相交往亲与,所以就像不让身体面向应当被抑止的私欲,譬如行走在庭院里也两两相背,互不见对方被抑止的邪恶,这样抑止就不致咎害。《艮》卦以山取象,因山有静止不动之象,所以又引申出抑止之义。这里以“艮其背”比喻抑止私欲、邪恶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时机,同时又广泛地引申为做任何事情都应当动静有时。《象传》又据卦象解释说:“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1]403“兼山”,是说《艮》卦上下均为山,是两座山重叠之象,象征抑止,君子见此象应当自觉抑止内心私欲、邪念,恪守本分,不要超越自己的本位。
6.《兑》卦。《说卦传》云:“兑为泽。”[1]586《兑》卦卦辞曰:“兑:亨,利贞。”[1]445意思是《兑》卦象征欣悦,为亨通之象,利于守持正固。《彖传》解释说:“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1]445这里“说”通“悦”。意思是说:兑代表的意义就是欣悦。比如阳刚居中(卦中九二、九五爻为阳刚居中之象)心怀诚信,阴柔处外而和顺,这样就能导致物情欣悦并利于守持正固。因此,君子大人做事情要上顺乎天道,下符合民情。君子大人如能乐于身先百姓而不辞劳苦,百姓也一定会任劳忘苦;君子大人如能乐于赴危处险,百姓也必然能舍生忘死。欣悦具有很大的意义,百姓可以借此进行自我劝勉。《象传》就《兑》卦卦象进一步解释说:“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1]446意思是说:《兑》卦上下均为泽,为二泽相互附丽、交相浸润之象,君子见此象,应当欣然与良朋益友相互讲习道义、共同受益。
《说卦传》对于八经卦的逻辑关系还做了这样经典的描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1]584这种比附虽然由卦象分析得来,但用家庭的人伦关系来比附自然秩序,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表现的是中华民族既崇拜自然、又崇尚人伦的特殊的原始心理情结。在《易传》作者的心理感受中,自然界俨然就是一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大家庭。
三、直言人事的五十六卦
我们知道,八经卦原始的象征意象是直接和自然界的八种事物相对应的,而由八经卦衍生出来的五十六卦(注:由三画的八经卦两两相重,产生了六画的六十四卦,其中八经卦为自身相重,所以其性质不变),则直接由自然现象转向了人事。举例说明如下。《蒙》卦讲启发童蒙、传道授业的道理。《讼》卦则象征争讼,讲打官司时人们应有的心态和德行。《师》卦讲用兵之道。《同人》卦是讲君子要广泛和同于人,与天下人和谐相处的道理。《谦》卦象征谦卑。《彖传》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1]127这里从天道、地道、鬼神和人道四方面来阐述谦德之美,并说明只有君子才能自始至终保持谦德,可见其对谦德推崇备至。《无妄》讲处事不可妄为的道理。《颐》卦象征颐养,讲自养之道和养人之道,赞美养人、养贤、养天下的颐养盛德。《咸》卦,《彖传》曰:“咸,感也。”[1]239其原始象征意义为男女情感交通,所以卦辞有“取女吉”之言。《恒》卦则教人立身处世要有恒心、恒德。《家人》卦则专讲治家之道。《彖传》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1]281这里讲治家之道,以女主内、男主外,男女分别处在自己本分的位置上为天地之大义,这是由“天尊地卑”的天理决定的。父母居身正、治家严,使父、子、兄、弟、夫、妇各守本分、各尽己责,这样就能使家道端正,而家道端正,就可以使天下安定。这里由治家延伸到治国,正是后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思想的来源。在谈到八卦与六十四卦的区别时,高怀民先生说:“八卦初象的名称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完全是八种自然现象,六十四卦的名称便大不相同,完全在人事中打转。雷、讼、师、比等为人事关系;谦、豫等为个人修养;剥、复等为人对事物现象的观察;咸、姤等谈到男女情感;家人、归妹等谈到家庭婚姻;革、鼎等言及国家兴替。”[3]29上述诸多例子足以说明,《周易》在由八经卦演化为六十四卦的过程中,其义理由自然秩序向人伦的演化趋势。
四、如何理解《周易》中所表达的自然与人伦和谐交融的伦理结构模式
崇拜自然、效法自然是各个民族在原始时期具有的共同特征,它是由人类的发育过程所决定的。只不过,在许多民族的文化中,这种原始的自然崇拜,早已随着宗教的兴盛而被淹没或淡化,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它却得到了顺利的延续。我们民族对于自然秩序始终保持着一种朴素的情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体系——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中,都有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文化意蕴,只不过两家效法自然的指向和追求是不同的。《系辞传》上开篇即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1]493《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1]599在《周易》所表达的义理中,由自然秩序向人伦秩序演绎的指向是非常明确的。而在道家文化的源头《老子》中,所表达的效法自然的指向却恰恰相反。《老子》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163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效法自然就是要解除人伦礼教的束缚,是要由人伦回溯到无为的自然状态。儒家的核心是人伦,道家的核心是自然;儒家注重形而下,注重自然天道在人伦中的演化应用,道家更注重形而上,更注重对于无形无声的天道自然的体察。
高怀民先生说:“我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伏羲氏时代到孔子,历经三大思想阶段,即:天道思想(或言自然思想)→神道思想(或言宗教思想)→人道思想(人文思想)。”[3]14其中伏羲氏所代表的是原始的感受自然、崇拜自然的天道思想阶段,殷周所代表的是盛行占卜、崇尚鬼神的神道思想阶段,春秋、战国所代表的是人道思想兴盛的阶段。其中以殷商为代表的神道思想,主要是指在此历史阶段,占卜和祭祀活动盛行。但在这一时期,人们所占卜和祭祀的对象为天地鬼神,而这些所谓的神灵都只是一些泛神的形象,没有形成具体的从自然或人类中异化出来的神主形象;也就是说,在中国先秦时期并没有产生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因而在后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神道思想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迹,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大。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我们的先祖对于自然的崇拜之情,得以超越神道思想而进入人道思想。而在世界上一些宗教发达的民族的文化中,这种原始的自然崇拜情结,早已被宗教神灵所淹没、所取代。
中华民族崇尚人伦的文化情结,自然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及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进程时,认为东、西方曾经走了两条不同的途径,这就是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古典的古代’和以古代东方国家为代表的‘亚细亚的古代’。具体说来,‘古典的古代’是从氏族到私产再到国家;个体私有制冲破了氏族组织,国家代替了氏族。‘亚细亚的古代’则是由氏族直接到国家,国家的组织形式与血缘氏族制相结合。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形成就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类型。它是在没有摧毁原始氏族组织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奴隶制国家的。……这就是说,整个社会结构保存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遗制,从而严重地阻碍着私有制的发展。这一特点,既是理解我国古代生产方式的关键,又是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产生及其特点的直接根据。”[5]2-3“宗法关系既是血缘亲亲,又是等级尊尊,既肃穆威严,又含情脉脉”。[5]4正是因为上古时期中国原始的氏族制度稳定地过渡到了奴隶制国家时期,才使得氏族制度与国家政治制度相融合、人伦观念与政治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法等级制度和与此相应的人伦礼教思想,这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保留了浓厚的人伦血亲文化因素。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周易》中所表达的我们先民对于自然的崇拜,超越了不发达的神道思想,进入到了人道思想兴盛的阶段;《周易》中所表达的由氏族制度所产生的人伦观念(家族伦理观念),也没有因个体私有制的形成而解构,而是随着氏族制度的延续,进入到了人道思想兴盛的阶段。由于这两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崇拜自然和崇尚人伦这两种文化因素,在东周时期产生的《易传》中得到了和谐的交融和演绎,从而形成了《周易》独特的既崇拜自然、又崇尚人伦的伦理文化结构模式。
收稿日期:200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