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纳四方学子,拓展教育渠道
1.入校程序简化。为了确保适龄学生享受义务教育,学校积极与上级沟通,结合当地实际,以社保缴纳为基准,最大程度地简化了入校程序。同时,积极走访外来学生家庭,为他们子女入校提供咨询和帮助。在学校的努力下,外来适龄孩子入校率达到了100%。
2.科学统筹补短。“五四制”和“六三制”义务教育相比,教材不同,进度也不同。因此,学校一方面安排插班学生进行测试,掌握基本情况,编入合适的班级;另一方面,由教导处组织教师制作重点课时知识微课,按学段、年级、学科发在公共FTP上,建立起微课资源库。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针对性的补课,让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跟上进度,不让一个学生落伍。
3.乡土包容悦纳。针对外来学生文化、语言差异的问题,从教师、学生、家庭三个层面来进行乡土包容。教师以爱为先,开口就讲普通话,杜绝乡土音;学生以亲为先,主动亲近交朋友,杜绝小圈子。学校成立了三级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微信群,开展了“进校园、进课堂、进食堂”活动,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联络,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开发课程资源,提升核心素养
学校将培养四有学生纳入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创新开设了“励志、求真、求新、和美、自律”五品课程,注重培养四有好学生。
1.立足品质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学生各项品质的培养。励志课程主要是培养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向上;求真课程主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求新课程主要是塑造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刻苦钻研、永攀科学高峰;和美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情操;自律课程主要是锻炼生活技能,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能力。
2.注重吸纳创新。在课程实施上,构建了“126”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中心,注重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把握目标定向、问题聚焦、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目标达成和问题延伸这六个基本环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行动要求为要素,突出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每周设置两小时拓展课程,解决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尝试不同学科教师同步课堂设计,资源重组,提供崭新的课堂体验;提倡走班学习,为不同兴趣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空间。
3.评价量质结合。创新评价模式,运用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方式,采取自评、互评、组评等多元评价,注重进行正面激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立“纳爱档案”,采取过程检查、成果展示和学生评议等方式,不但讲求评价的“量性”,以数量看好坏,更讲求评价的“质性”,鼓励创新开拓,有别于他人,以质量看成败,激发了积极性,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
三、践行博爱仁心,促进身心成长
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从领导到教师,从员工到学生,讲究博爱、友爱和仁爱,特别注重践行博爱仁心的育人理念,促进了学生的身心成长。
1.关注学生成长。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制订了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举行教师“师德、师能”培训,塑造博爱之师,带给学生最深情的关怀。关注细节献爱心,大是大非情满园,从一粒纽扣的缝补到大病学生的救助,从娓娓道来的倾心交流到走访家长的默默付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传统文化陶冶心灵。学校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践行博爱仁心。学校大力开展了“纳爱”实践活动。
四、文化助力教学,弘扬纳爱品牌
营造优雅精美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了德育渗透、经典熏染、艺术熏陶、体能锻炼和技能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1.环境文化熏染心灵。学校特别注重用环境文化来体现“纳爱”元素,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按照“一楼一主题,一路一涵义”的原则,充实了楼宇、道路文化。学校八栋楼房分别用“博爱楼”“励志楼”等命名,六条道路命名为“礼德路”“仁和路”等。按照“书香校园”的要求,建设了学校和班级图书角,实施阅读工程,拓宽了视野,促进了师生共同进步。
2.主题文化引领成长。我们开设了“纳爱”教育主题文化长廊,围绕体育节、读书节、教育节、文化节、科技节和团队主题活动六大板块,宣传纳爱文化、和谐文化和阳光文化。举办“纳爱”主题活动,通过朗诵、歌唱、表演、实践等形式,将“纳爱”传承和发扬;通过“圆梦”艺术团、“爱之声”乐团、“丹青”书画园等社团,举办“爱心志愿”活动,以爱传递爱,以博弘扬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用班级文化康健身心。我们按照“友爱”“美德”两个主题,完善了班级文化。班级有班徽、班训和班歌,体现了班级特色。课桌上有“关爱卡”,黑板报上有“友爱专栏”,形成了爱心互助的氛围;张贴“读薄书本,读厚人生”专栏,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善行义举四德榜”宣扬美德,让核心价值观践于行、化于心。
论文作者:东新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学生论文; 博爱论文; 学校论文; 仁心论文; 文化论文; 评价论文; 课程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