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年来山东高考政治试题的思考_高考论文

对近年来山东高考政治试题的思考_高考论文

近年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论文,近年论文,政治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份好的高考试题,不仅能够发挥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而且对高中学科教学和新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2004年,山东省成为率先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四省区之一。2007年首次实行新课程高考自主命题。纵观新课改以来七年的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可以说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亮点频出,特色显著,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彰显了高考命题专家们不凡的智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但白璧微瑕,试题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此,本着期待未来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趋向更加成熟完善的良好愿望,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试题呈现方式不够灵活多样

山东新课标高考文综考试大纲命题指导思想中明确规定:题目设计要兼顾基础性、灵活性和开放性;避免偏题、怪题和无意义的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单就灵活性而言,应该包括试题呈现方式的灵活、考查和运用知识的灵活、问题构思设计的灵活和答案组织的灵活等。就试题呈现方式的灵活来说应该是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把文字与图像资料有机结合起来,恰当地采用图示、图片、图表、图形、漫画等形式,巧妙引用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寓言典故、谚语成语等素材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这样不但会增加人文学科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让考生感受到政治试题的生动、趣味和鲜活。

七年的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在方式上尽管也采用了一定数量的图像材料来呈现,但总体感觉还是有些单调,文字材料运用太多,即便是采用的图像材料,也较为固定单一。以选择题为例,2008、2010、2011和2012四年均采用了图示方式,并且考查的基本上是同一知识点。到了2013年,九个选择题竟然都是清一色的文字材料。过于单调的考查形式,过于稳定的题型设计,过于相似的知识内容,给人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感觉,极易导致考生备考思维模式的固定化和程式化。从主观题命制来看,图表题虽说是一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题型,但固定单一的考查模式容易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通过大量反复的训练,完全可以用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来机械应对,以此达到获取高分的目的。此时考查的效果已经不是能力高低的区分,而是训练程度大小的差别。遗憾的是山东新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在2008(28题)、2009(28题)、2011(28题)、2012(30题)四年中均采用了“柱状图+材料”的试题呈现方式,其固定程度可见一斑。

同样的问题还表现在选做题上。新高考最大的变化就是选考内容的增加。如果说必考内容是着眼于考生基本的政治学科素养,那么选考内容则着眼于考生的个体差异和未来发展。选做部分本应该是最能彰显学生个性的试题,但七年的山东高考文综政治选做题,命题形式单一,考查模式固定,七年中没有一个图像资料。单一的文字表述,不利于激发考生的应考兴趣。考查内容覆盖面小,无论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还是选修六《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考查,七年的试题几乎都在专题一、专题四和专题五上打转,命题的重复性过于明显。即便是有的年份(如2009、2010)在设问上比较灵活,但答案的组织依然呆板,几乎是照搬教材,考生若能背熟教材即可得高分,真是应验了学生中流行的“贝多芬”(背多分)。如此导向,恐怕会加剧“死记硬背”之风的盛行,不利于中学有效开展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

近几年来,随着“统一考试,分省命题”范围的不断扩大,各省市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试题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如江苏省的政治探究题,材料运用图文并茂,生活气息浓厚,时代气息强烈,关注过程与方法,特别是设问的设计,看似简单,实则巧妙而有创意;广东、浙江等省选用的漫画题材,构思独特,寓意深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而上海市政治试题答案的开放与灵活更是走在了高考评价改革的前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期待未来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融汇众家之长,使呈现形式与考核内容更加灵活多样。

二、评价标准限制了试题的开放性

命题形式的开放性是指试题的呈现具有灵活、多元、发散的特点,问题的设计多以探究的方式,答案的组织力求多样化甚至不规定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见解独到,论证充分,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开放性试题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形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质。开放性试题的设计符合新课程“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要求。

纵观山东高考七年的文综政治试题,有的年份也力求呈现试题开放的倾向,如2008年28题第(3)问:假如你是小组成员,请全面简述自己的观点。2009年选修部分36(2)问: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请阐述……问题上的主张。37(2)作为公民,你认为怎样……2010年28(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应如何履职?36(2)以“……”为题写一篇时政评论。37(2)以“……”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可以说,以上设问通过角色的转变,把学生置于试题情境之中,为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挥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些题目的标准答案,并没有给予学生多少展现自我的余地,除了答案后面加上了一句类似于“若答出‘……’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的附加标准外,依然规定了明确的“标准答案”,附加的所谓“言之有理的答案”,基本上也还是教材上的语句。看似开放的设问,其实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开放,如果脱离教材阐述自己的观点就不可能得高分。因为阅卷中大多是“踩点得分”,没有这个“知识点”或者“关键词”,是得不到相应分值的。这并非是个别阅卷老师的感受,很多高考阅卷老师都表达了同样的困惑。不能按照考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表达的流畅性和完整性、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是无法真正区分出考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的。

开放性倾向的设问,却因标准答案的限制,阅卷的过分机械操作而失去了其开放的意义。而类似“时政评论”“小论文”这样的试题设置,本可以完全放开,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述完整,根本无须设置标准答案的。有人可能会对这样的要求提出质疑,倘若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五花八门,阅卷教师如何进行评价?其实完全不必担心,高考作文不也是千差万别吗?我们期望的不也是“与众不同”吗?为什么对于逻辑性、思维性较强的政治试题答案就不能做出公正的评价呢?何况近几年上海的高考政治试题评价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只要在题目的开放性与评价标准的限定性之间找出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完全可以在给学生较大发挥空间、展示个性的前提下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遗憾的是我们习惯了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答案的高度统一和机械的阅卷方式诱导着学生使出浑身解数去迎合“标准”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期待未来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在答案组织和要求上进一步改革创新,采取更加灵活的评价标准,更多地鼓励考生个性才能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应设置一定比例的分值鼓励那些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论证严密的考卷,力求真实反映考生未来的发展潜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高校选拔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有利于引导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时代发展的思维品质。

三、选考内容缺乏有效的选择性

让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也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特别是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学生个性化的选择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与此相适应,作为重要评价方式的新高考也必须及时作出调整。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考试说明》的“指导思想”中,特意做了相应的规定,即:“试卷在注意体现共同基础性的前提下,也要注意体现多样选择性,为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发展提供必要的选择空间。”

2007年的新高考同以往高考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选考内容。这也成为当时新高考方案的最大亮点。山东高考文综试卷在命题上首次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选择性”。鉴于当时思想政治选修教科书尚未全部到位,2007年山东省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中的思想政治选考部分的命题范围为《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两个模块的内容。采取了“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方式(多选多做者不计入成绩,两题都做,按第一题得分)。应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尽管一开始可选择的范围不是很大,但毕竟有了一定的选择性。大家期待着会有越来越大的选择空间和展示学生个性差异的机会。但此后连续六年始终把这两个选修模块作为命题范围。试想一下,两个模块的范围,两道题目,不跨模块命题,二选一,多选多做者不计入成绩。在这样的高考命题导向之下,学校和学生会作何选择?所以这种名义上的选做题,到了考生那里,早已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因为很多学校为节省时间,从两个选考模块中再选出一个开设。选修实际上变成了“必修五”,学生根本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所谓的选择性也就名存实亡,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四、试题设计缺少灵动的思辨性

“思辨,慎思明辨。”思想政治本身就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辩证思维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新课标高考文综考试说明中对于文综高考的四种能力要求中最高的要求就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即能够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并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等方式,对有关现象、问题或某些观点进行质疑与评论,并得出独立的、合理的结论,体现出创新性思维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这种能力要求很明显的倾向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逻辑的思辨和理性的灵光去思考、去剖析,通过对比、批判、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呈现自己真实的情感。

但令人遗憾的是,纵观七年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却鲜有这种包含灵动思辨性的试题出现。2008年山东高考文综政治28题(1)和29(5)题都是通过考查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来突出经济成就,对当时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丝毫不涉及。只谈成就,回避问题,难以激发考生的问题意识、思辨意识。而同一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在思辨性的设计上则具有明显优势。单就题型上来说,辨析题本身就包含思辨性,寓意深刻的漫画加上对比式设问会激发考生去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背景材料中问题和成就同在也增加了试题的真实感,让考生既能了解成就的来之不易,也能够懂得面对问题和困难应该如何理性分析,正确应对。

2009年28题的(2)(3)两问仍然是只突出成就,以国家进行的“结构性减税”为背景材料,考查这一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政策调整所体现的政府宗旨。当年正是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时候,理应呈现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冲击,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如何面对危机,走出困境。但即便是在危机严重的现实状况下,所选取的背景材料,创设的情境素材,依然是片面突出成就。这样的命题思路不利于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致使学生在“循规蹈矩”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作为山东高考文综政治重头戏的28题,2010年和2011年基本上也是延续了这样的命题思路。

2012年的山东高考文综在试卷结构上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题号也较以往年份有所改变,30、31题成为政治必做题。其中31题以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为题旨,这本是选取的一个非常恰当及时的好素材,因为当今社会需要雷锋精神,呼唤雷锋精神重现光芒。但本题所给材料相对笼统,设问也过于简单,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无法真正引起考生心灵上的共鸣。原因就在于材料缺少“现实性”,问题没有思辨性。假如把社会上一些不应回避的问题摆出来,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触目惊心,公款消费带来的巨大浪费,对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的道德拷问等,可以引导学生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触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发他们深度思考,从而明确时代呼唤雷锋精神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如果说2012年的山东高考文综主要是在试卷结构形式上作了相应的调整,那么2013年的文综试题应该更多从内容上进行不断创新。但事实与期待相去甚远,2013年的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不但难以找到碰撞的火花,而且更趋于保守,可以用循规蹈矩、平淡无奇来概括。必做题30题,以科技创新为素材,考查我国科技投入的现状、科技创新措施的经济依据和科技发展的政治意义。仍是学生惯用的答题思路,成绩斐然,问题点到而止,各方面“蒸蒸日上”,与世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无论内容与形式,都显得平平淡淡,根本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期待未来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在试题设计上不刻意回避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敢于呈现社会生活中交织的矛盾和问题以及人们面对这些现实问题的种种“困惑”,如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对外贸易中的摩擦与冲突、就业中遭遇的不公、市场秩序的不规范、民主发展进程的艰难、多元文化的碰撞、道德两难选择上的纠结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考生论证和探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

七年的新高考改革历程,期间的艰辛可以想象,因为改革本身就是挑战和创新,何况高考改革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承载着莘莘学子的梦想和希望,备受世人瞩目。在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之后,人们对它的期望会更高,对于高考的形式、试题的质量水平也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高考命题者面对的压力会更大,面临的挑战会更多,要走的路会更难。但是,笔者相信集众多专家、学者和知名教师组成的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命题组,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荟萃集体智慧,博采众家之长,设计出更多符合新课改要求,推动新课程改革,真正考查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创新试题来。

标签:;  ;  ;  ;  ;  

对近年来山东高考政治试题的思考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