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香港工业发展前景探讨_国际市场论文

2000年香港工业发展前景探讨_国际市场论文

2000年香港工业发展前景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发展前景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于香港工业现状的分析

80年代开始,香港工业受本地生产成本上升和海外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劳动密集型生产线大规模迁往中国内地及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据香港政府工业署的调查,1992年港商的外地加工厂,96.6%设在中国内地,而在东南亚各国的仅占3.4%。 设在中国内地的加工厂又集中在深圳、东莞和广州等地。香港工业中的玩具、电子、制衣、纺织、五金、塑胶和电器业中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序,已有70—90%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到1991年港商在广东开设的三资企业以及“三来一补”的企业约2.5万家左右,雇用当地劳工合计达300万人之多,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香港工业的生产基地,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香港工业因而分为两种类型:境外香港工业和留在境内的香港工业,香港工业的发展应该包括这两种类型工业的发展。

为了促进香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强港产品的竞争力,留在本港的工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现代化工业的竞争,越来越决定于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上的运用程度。香港工业要在剧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密切注视世界科技的最新发展,积极引进和利用发达国家的科技的最新科技成果,研制、开发新产品,如电子业,至今已能大规模生产高科技和高质素的产品及零部件,包括微型电脑、电脑辅助设计及测试仪器、集成电路晶片、液晶显示器等。同时带动钟表、玩具业的电子化的发展。其次,这种转型可以极大地弥补生产工序大量转移出去后,趋于萎缩的香港工业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害。90年代以来的香港工业停滞不前。因此有必要在维持原有工业结构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适合香港条件的高科技工业,加速香港工业的升级转型。

留在本港的香港工业升级转型尽管步履维艰,但还是有前途的。首先,留港工业可以着重新产品的设计和研制。香港实行自由经济政策,便利了世界各地产品的自由进出,给香港企业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以博采众家之长,开发设计款式新颖、品种多样的新产品,另外港商可以利用资讯设备先进、信息反应灵敏的优势,掌握市场商情变化情况,提高应变能力,灵活迅速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事实上,留港工业中许多大型厂家的研究设计部门逐渐独立为设计公司,并为小厂家代为设计产品和零部件。因此,香港新产品设计研制的潜力有利于留港工业的升级转型。其次,外资工业的带动对留在香港的工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香港具有吸引外资的十分有利的条件,海外投资者通过提供机器设备、工程技术、制造工艺或新产品等投资及新技术转移作出了重大贡献。至1993年底,外商在港制造业的投资总额(按原来成本计算)为408.99亿港元。其中主要来源是日本(占全市投资比重为34.1%)、美国(占28.1%)、中国内地(占10.8%)。〔1 〕香港在利用外资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迅速增长,至今仍保持较强的发展势头,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要分享亚太区域繁荣的利益,纷纷注入大量资金,而香港位于亚太地区的中心地带,具有自由港的优势,是外资进入亚太的理想渠道。因此,香港政府应该更好地完善投资环境,积极利用外资,以克服本地科技力量薄弱状况,刺激香港工业的发展。

境外香港工业是影响香港工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方面。港商投资珠江三角洲,最初是以“三来一补”的形式进行,主要目的是获取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以降低成本,维持价格优势。然而随着外资不断进入,经济不断发展,珠江三角洲区域厂房租金变贵,工资水平上升,原有的优势逐渐消失,“三来一补”形式的加工装配格局难以为继,珠江三角洲工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日益突出,亟待改变同香港工业垂直分工的局面,以求在新的高度上加强同港商的合作,形成两地的混和型分工。

境外香港工业大大促进香港工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使香港厂商着手改变原来“成本重视型”投资策略,大力进行“市场开发型”投资,〔2 〕为香港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珠江三角洲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到80年代末各地方政府开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有意识地出让部分国有企业的产权,以换取市场,获得技术,给香港工业企业的收购、兼并提供了机遇。时至今日,珠港经济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工业已不能脱离珠江三角洲独立地发展,境外香港工业与内地工业结合和合作,使香港工业在投资的规模、领域、形式、区域和投资收益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与发展。香港工业的发展会形成首脑在香港,主力在内地之势。

目前,香港工业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基础上,有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向,表现在:⑴出现与轻纺工业相关联的在国际上有实力有影响的大型机械工业和电子部件工业,纺织机械产品的性能及设计水平明显提高,机构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如由立信染整机械有限公司研制出来的高温或常温烘干成套设备, 其自动化染系统和实验用筒子纱染色机分别获得1992年和1993年香港厂商会的奖励。随着电脑业在香港的迅速发展,电脑技术被大量地运用到轻纺工业中,如电脑辅助裁衣放码系统、制衣资讯管理系统等进入了实际生产推广阶段,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⑵技术密集型工业不断增多,与劳动密集型工业结合发展。由于出口配额的产地证明制度存在,香港的纺织制衣业不能全部转移出去,决定了这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则由于企业界加大了引进先进技术和更新机器设备的力度,尤其是把电脑技术充分地运用到生产及管理过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工业的科技水平。另外,基本上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电子业、钟表业对港产品出口的贡献已呈扩大趋势,其他行业中一些大厂的技术集约程度也较高,从而形成了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工业结合发展的局面。⑶内地广阔市场为香港企业创造新产品、新品牌、自己的名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香港工业生产许多国际品牌货,如金利来、佐丹奴、生力啤、爱华等,但大部分名牌货仍是代海外客商生产的产品,香港厂商并不拥有商标使用权。内地市场的开放,可以使港商突破本港市场需求不足的限制,积极从事产品设计开发和市场的推广,创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名牌。

二、香港工业发展变化的主因及发展路向

在所有影响香港工业发展的因素中,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香港出口导向型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港产品来说,约90%是出口的,其中大部分是出口到国际市场,因此国际市场需求决定着香港工业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国际市场不吸纳、消化港产品,香港工业无疑将走向衰退。但目前,香港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近几年,约三成的出口港产品销售到美国(如表所示):

1990—1994年香港产品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 价值:百万港万(%)

国别中国 美国 德国 新加坡英国日本

年份 内地

1990 7,470

66,37017,991

7,79613,496 12,079

(21.0)

(29.4)(8.0)(8.5)(6.0)(5.3)

1991 54,504

62,87019,318

8,79413,706

11,666

(23.5)

(27.2)(8.4)(3.8)(5.9)(5.0)

1992 61,959

64,60015,956

10,360

12,541

10,977

(26.5) (27.6) (6.8)

(4.4) (5.4)(4.7)

1993 63,367

60,29213,969

11,344

10,7719,677

(28.4)

(27.0)(63) (5.1)

(4.8) (4.3)

1994 61,009

61,41912,81112,225 10,282

10,455

(27.5)

(27.7)(5.8)(5.5) (4.6)(4.7)

国别 台湾 其他

总值

19905,720 54,951 225,875

(2.5) (24.3)(100)

19916,066 54,223 231,045

(2.6) (23.5)(100)

19926,500 51,211 234,123

(2.8) (21.9)(100)

19936,261 47,346 223,027

(2.8) (21.2)(100)

19946,076 47,806 222,083

(2.7) (21.6) (100)

注:*价值以百万港元计。

**括号内数字表示出口该地区价值占全部出口值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香港贸易统计》,《香港1995》。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很小,极易受到美国经济形势的影响,实际上,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港产品出口到美国将受到来自墨西哥的激烈竞争,而美国国内实行管理贸易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要维持较高的美国市场份额比较困难。因此,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市场多元化,是香港工业发展的关键。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不仅贸易、金融等服务业业务必须实现全球化,香港工业也必须向国际化发展。但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香港与大陆的经贸往来突破了原来的模式,形成了“大陆支持香港,香港促进大陆”的新型经济关系。香港既可以把大陆作为广阔的腹地,以拓展自己的空间,维持本港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可以开拓中国市场,发挥中国因素的积极作用,实现工业的升级转型。“九七”香港主权回归在即,香港企业家应该努力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日益扩大的中国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促进香港工业的发展。1993年,中国市场跃升为港产品出口市场的第一位,给处于转型逆境中的香港工业带来了曙光。

可见,过去香港工业是依靠国际市场的,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发展成为依靠国际市场与内地市场结合与并重。必须加强中港合作,中港合作是香港工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它包含两个方面,即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和与内地企业的合作。与内地高新技术、科研机构合作,可以加速香港工业利用适用的高新技术,促进升级转型。中国内地有众多的科技人才,科技力量雄厚,每年都有许多科技成果,但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环节落后,也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和国际经营经验。香港则是科技力量薄弱,科研经费投入少,企业规模小,缺乏独立研究、开发高新科技产品的能力,但对国际市场的变化灵敏性强,善于接受新技术新产品,因此加强两地的科技合作,发挥两地优势,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利用香港的营销经验和营销渠道,打入国际市场。香港联想集团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该集团于1988年合资组建,到1993年该集团以每月5 万块电脑主板机、20万块显示卡的数量销往世界各地,分别占世界同类产品市场的2%和8%,销往内地的中文汉字卡电脑约占内地市场的25%。香港联想集团创立才5年就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发展成大型高技术产业集团,证明两地间的科技合作确实是香港工业结构实现升级的一条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与内地大工业企业合作,则可以发展工业企业集团,组建跨国公司,进军国际市场,并在香港上市,为香港股市注入与加强工业股份量,提高股市质量。近年来有些香港中资工业在工业内迁热潮中,也因在港经营困难,迁回内地,与内地有关产业合作收购股权,扩大投资引进设备,改善经营,改造旧企业取得很好的成绩和经验。如香港上海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将大部分生产线陆续撤回上海后,投资办有26家企业,准备将前景好的12家加以投资,帮助他们加快发展,力争成为上海同行业企业的头几名,帮助他们打入国际市场占一席位,并考虑将经营好的企业发展为二级集团,使其自成系统,自我发展。可见,中资工业内迁对香港工业和内地工业合作发展起“假洋鬼子”的积极作用。香港工业企业缺乏拓展市场的能力是受规模小的限制,结果只是为国际上的大集团、大厂商生产加工零部件及配件。这种生产方式固然有其灵活多变减少承担国际市场风险的优点,但对海外市场依赖性大,并且所生产的产品只能打别人的牌子。香港工业进入内地市场,规模扩大了, 在规模经济和经常性市场基础上, 促使香港工业有必要和可能脱离OEM生产方式,开始走上创自己品牌以致国际名牌的路子。

发展联系工业是香港工业实现升级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香港进行加工生产的零件、配件大都是从世界各地进口而来,既容易受外商供货不及时的影响,以致增加港商进口加工生产的困难,又不易稳定进货价格,保证生产利润。因此,进口原材料生产制造出合格的零部件、半成品,再供应给其他制造商,则大大支援了香港工业的发展。或与内地特别是紧邻的华南地区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生产合规格高质量的有关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供应香港厂商加工生产之用。

继续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外资的引进。因外资的进入对香港工业升级转型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香港工业依靠国际市场的具体体现。

加大政府对工业的参与和支持,以加快香港工业的转型和发展,这已经是多数港人的共识了。

综上所述,2000年香港工业的发展路向将是:依靠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结合、境内香港工业与境外香港工业相结合共同发展、劳动密集型与技术、资本密集型相结合、广大中小型企业与少数企业集团相结合、OEM生产与自创品牌生产相结合、承包制与大型独家经营相结合, 政府将积极扶持转型的出口加工业。简而言之,是“几个结合”和政府积极扶持的路向。

在这种发展路向指引下,2000年前后,香港工业发展,从宏观来看,总体经济会有继续增长,但留港工业产值占本地生产总值份额会继续下降,甚至绝对值也会缓慢地下降,一如90年代前5 年情况(见上表);今后香港工业增长主要在于境外工业的增长,中国内地丰富的资源和有一定基础的科研技术力量,特别是12亿人口的广阔市场是香港工业的强大后盾与动力。这就要看香港境外工业与内地工业的结合与合作发展了。从微观来观察,香港工业素质档次的提高,在于几个“结合”中后者的发展如何,而这个发展又主要视乎香港工业(包括境内香港工业与境外香港工业)与内地工业合作发展如何。但总的说来,这个发展会较以前快。

注释:

〔1〕《1994年香港制造业外来投资的调查》P11,香港政府工业署1994年12月出版。

〔2〕《粤港澳合作与发展》P26。

标签:;  

2000年香港工业发展前景探讨_国际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