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3)06-0009-05
在当代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与物质力量相对应的文化和精神力量同样具有越来越重要 的地位和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 思想、新观点、新探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其中尤其是关 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关于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认识,都大大推进了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 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思想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先导作用,并指出社会发展中满足社会 对于物质和文化两方面需求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 略地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深刻 理解和认识其重要性,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针对性。
1.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总体目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邓小平早在19 80年就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 度的精神文明。此后,我们党开始全面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把它作为社会主义 的重要特征。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 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则进一步提出,我们 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只有 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此 ,江泽民强调,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 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努力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使我国加快进入世界生产力发达国 家的行列,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当今世 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要 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可见,在我们党关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中,文化建设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在 全部社会主义事业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2.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互相影响、互相推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为此,邓小平多次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 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1]。所以,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都是 不可忽视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 ,“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 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才能为发展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提供强大的 智力支持”[2]。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作用,首先表现在为现代化建设提 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正如邓小平所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能够战胜各种困难,社会主 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靠的是马克思主义,靠的是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 程中,必须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满怀信心地投身于新的实践 ,战胜各种困难和艰难险阻,迎接新时代的考验。这就需要全国人民树立牢固的信念, 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同心同德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文 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作用,又表现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我 国现代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很多,带根本性的是人的素质问题。怎样提高人的素质?最重 要的是重视科学技术、抓好教育工作。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智力开发、培养人 才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所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劳动 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才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是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经验。
3.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先进文化作 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起到使一个民族凝聚和团结起来,努力奋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的巨大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历史上 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稳定和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把我 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样离不开文化在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意志中的重要 作用。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当代爱国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等,都是凝 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奋发进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文化建设对于提升综合国力起着重要的作 用。一方面,综合国力主要反映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人口、资源、环境、 生活质量、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是这些领域的综合体;另一方面,精神生产是一个独 立领域,其成果还渗透在物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人口生产活动之中,是这些活动得 以进行的一个基本要素。从这两方面来看,文化的、精神的生产及其成果是综合国力的 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大小强弱、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 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 面的竞争。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所以,江泽民指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 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 和命运的重大问题”[3]。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 要力量,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社会主义文化认识的深化, 对于抓紧抓好文化建设,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对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内容的理解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加深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新的角度把先进文化的概念和内容提升到新的认识高度。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思想理论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想理论建设更具有紧迫性。邓 小平强调“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他强调 在研究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上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实际出 发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精辟地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 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 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强调要以新的思想和观点去 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这都为我们加强理论建设指明了方向。现在,用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认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统领各项工作,使之成为 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2.理想与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既是我们过去闹革命的远大目标和崇高 理想,也是我们现在搞建设的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邓小平说,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 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应当与现实目标结合起来,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这个 共同理想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国人民政治上、道义上 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整个过程中,要“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树立和培 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 动,都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对每一个公民来说,为人民服务也应当是基本的道德准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提倡集 体主义精神,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道德建设中,共产党员和党的各级领导干 部要做全社会的表率。愈是实行改革开放,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就愈要高度 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 史过程,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 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实中的每一项工作。在理想与道德建设中,要“把 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分层次进行,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集中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
3.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邓小平对此给予格 外关心。他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教育,指出“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不发展教育, 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我们党特别强调,培养同现代化要求 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 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指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 用,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十分重视教育工作,要像抓好经 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要在党内和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气氛 ,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育方针上,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 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发展 经济首先要发展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我们 党在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提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 因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了发挥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应当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提出恢复知识分子“已经是 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的社会地位,要求建立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只有在这个基础 上,才能正确制定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才能更加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尽 快改变这种情况;也才能动员人们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从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 ,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既是党的科技政策,也为提高全民族科技水平和科 技意识,尽快把我国科技搞上去指明了方向。
5.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按照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 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完善文化产业政 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培养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邓小平多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广大人民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公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江 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 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有理想,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利 益和愿望,是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以此来动员和团结人民,同 心同德,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理想,一切有利于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统一 祖国、民族团结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 神,都应加以尊重、保护和发扬。
有道德,就是坚持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倡导一切有利于社会进 步的思想道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阶段提倡“有道德”,就是要提倡与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与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 。要深入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人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要加 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提倡尊重人、关心人 、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在广大城乡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 式,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
有文化,就是要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素养。当今世界,科学文化越来越成为推 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成为代表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应当创造出 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 文化水平,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和管理。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 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取决于大批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的培养。 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培养数以亿计高素 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这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有纪律,就是要具有高度的法制观念、纪律观念,具有遵纪守法的习惯和行为规范。 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 靠纪律。”[4]因此,必须对全体人民进行法制和纪律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懂得做一 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与自己工作和生活直接有关的法律和纪律,养成守法遵 纪的良好习惯,同一切违法违纪的现象作斗争。
“四有”是对全体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只有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才会充满活力、大有希望 。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现阶段,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需 要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当在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如下基本方针: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当坚持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地体 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此为指导,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说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才能使我们的 文化建设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脱离这一科学理论的 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先进文化就无从谈 起。为此,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坚决抵制腐 朽文化,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2.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 要硬”是一个重要原则。邓小平从1979年底开始,多次阐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 。所谓“两手抓”,就是一手抓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一手抓法制建设,打击各种犯罪 ,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思想深刻揭示了 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两点论,为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由此,要求我们立足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加快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毛泽东早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出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并明确指出了“文艺要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在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同时,再次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决定了文化建设的“二为”方向。坚持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现阶段就是要自觉地为党的基本理论、基 本路线、基本纲领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 事业的发展规律,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申坚持“双百”方针是有重要意义的。按照这个方针,对 思想领域的矛盾、认识上的分歧、学术上的意见,既不能用政治手段和行政命令方式来 裁决,也不能靠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来解决,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不能随 意把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用政治斗争的方法解决学术上不同意见的讨论。对于学 术范围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科学界、理论界、学术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科学实 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当然,在涉及全局的政治问题上、思想问题上,要明辨是非,对 于一切反科学、反人道、反社会、反政府的错误言论和错误行为,都必须给予坚决的揭 露和打击,绝不能放纵不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 双百”方针的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为人民群众 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精 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使文化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4.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 立足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 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文化应该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 遗产。文化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能割断历史,只能在已有的文化 基础上建设新的文化大厦。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漫长岁月中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我 们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继承中 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为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文化传统毕竟只是流而不是源 。继承不能代替创造,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条件,目的是要建 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它的源泉是今天我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 民族文化的根本途径是从新的生活出发去进行新的创新,而且只有立足于今天的实践, 才能给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确定新的标准,从而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还要着力于更好地表现时代精神,并且把这种时 代精神赋诸当代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还要吸收和借鉴外来优 秀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文化,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条 件。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排斥 外来文化,把自己封闭起来,只会延缓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进程。应当更积极地去吸收 和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这种吸收和借鉴的眼光要更广阔,气魄要更宏大,不仅 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文化,而且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文化,以及人类创造的 一切积极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我们都要认真地去了解、借鉴和吸收。吸收外国有益 文化成果,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实践,从思想到形式,都要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和发展本国文化的需要加以检验和考察,区分良莠,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在吸收、借 鉴中要注意创新,在做到为我所用的同时,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实践、伟大人 民的社会主义文化。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逐渐形成和推进的新生事物 ,采取“重在建设”的方针是其本质的体现。邓小平在1986年1月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必须在“建设”上下工夫的思想,随后,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必须“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的认识。重在建设,首先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 的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破与立的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要以立为本,持之以恒,把建设作为一切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是与经济发展战略相一致的,这就是必须动员全国人民,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党的领导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进行文化建设的新办法,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文化建设也要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国家应在物质上加大投入, 给予支持。重在建设,还体现在文化建设贵在落实、务求实效上。因此,要注重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重在建设,还体现了对文化建设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充分认识 ,表达了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文明的信心和决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相比,更 加需要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创建工作。虽然一些消极现象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但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逐步克服并最终消除它。
6.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江泽民在2001年1月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 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5]把依法 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治国方 略上,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偏废不得。法治属 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 地位和作用却是相同的。我们应该始终注意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 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大加强了法制建设的步伐,尤 其是在法律机构的建立健全和法律条文的制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要看到,社会上 仍有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存在。事实表明,除了法制手段以外,诚实守信等 道德规范也对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正常运行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法是要靠人来实行 的。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观念决定着他们遵纪守法的水平和执法的状况。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的建设不仅要靠法,而且要有相应的思想道德基础。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地 结合起来,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为 此,我们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政治论文; 政治素质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工作方向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