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行为理论分析与人类行为模型初探_马斯洛论文

西方行为理论剖析与人的行为模型的初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模型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同时代、不同思想体系下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不相同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学习和借鉴西方效用最大化理论与行为科学分析人们的行为时,不应只考虑个人收入最大化,或主张自我实现,而应当批判地学习、借鉴,将实际上存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社会贡献的需要,即价值观中社会理想的因素考虑进去。人们行为决策的思维活动框图不是只考虑个体需要的单回路结构,而是将满足社会需要也考虑在内的多回路结构。

(一)

在人的行为决策中,价值观起重要作用。为什么在同样的客观环境、主观能力条件下,有人这样行动,有人那样行动呢?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人的价值观,人的追求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性质一方面是天然机质的产物,另一方面是人的一生的特别是他的发展时期的周围环境的产物〔1〕”。因而,不同社会环境下, 人们的价值观和追求也不相同。西方经济学、管理科学及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关于人的理性的假设:每个人都以其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而效用通常指个人利益,或者是从个人出发的自我实现。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活动只表现为个人需要的单回路结构。这个假定比较符合私有制社会以个人主义为其行为准则的西方社会实际的。

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也称为X理论, 认为被管理对象是由无组织的个人组成,他们在行动和思想上力求符合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个人收入。20年代出现的“社会人”假设,指的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所说的人的社会性,而是指企业中各个社会集团或非正式集团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影响人的劳动生产率,所以这一派也叫人群关系学派,是行为科学派的前期。如果说人群关系学派提出了“人的因素”,那么50年代兴起的行为科学则着重于人的行为的分析,属于行为学派的后期。这一学派吸收了相邻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知识成果,采用了实证的方法,主要研究了激励理论和生产组织等各种问题。

在行为科学中,认为需要、动机、行为、效果之间有如图(1)所表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从心理学移用过来的):

图(1)

行为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他主张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人把马斯洛描写的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叫做“成就人”。马斯洛后来又补充了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可能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许多人不太重视后补充的这两种需要。

50年代末,麦格雷戈(Duglascu Gegor)提出了人出于利己主义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有工作主动性、创造性的y理论, 主张使工作有丰富的内容以提高工人的兴趣并利于其成长,主张使工人参与管理增加其归属和受尊敬感以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还有人认为关于人性的三种假设都有合理成分,但却有片面性,需要结合起来考虑。而人的需要与反应因时、因地、因情况而不同,于是提出“复杂人”的假设,相应地在管理上提出了一种权变理论。

从上述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西方管理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假设有其唯物的、合乎大工业生产规律的成分,尤其是马斯洛对人的需要进行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分类研究更有其可借鉴之处。然而,由于历史的、社会条件和指导思想的局限,他们的理论也有很多根本上的局限,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点在我国哲学界以及心理学、管理科学界都已形成共识。马斯洛的理论主要问题有六点:

1、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结为人的生物本性,认为需要是本能的、先天的,是由人遗传因素决定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实际上,人类的一切需要都具有社会性,是由人类的劳动和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这除了包括创造出以人的方式来满足生理需要之外,更是指人对学习、交往、劳动、创造、参加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道德、理想、信念等方面的需要。

2、马斯洛过于强调需要的层次性、递进性,强调较低的需求满足后才能有更高一层的需要。实际上,许多人在较低生活水平上也实现了成就的需要。如在中国革命早期,在艰苦斗争的年代里很多人取得了成就,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马斯洛自己后来也改变了这个看法,认为高层次的需要也可以在低层次需要被长期剥夺或压抑后出现。

3、马斯洛忽视了在同一时期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有时这些需要之间又相互矛盾,人要做出选择,这就和人的认识能力、人的价值观有关。

4、个人作为群体及社会的一员,除了个人需要之外,还具有内化了的社会需要及其隶属的群体的需要。例如国家独立和安全的需要;社会内部稳定的需要,为此要有他尊、礼貌、秩序、公平等等;国际和平的需要;社会发展(物质生产水平、制度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为此要有联络、交流、控制等等。

5、马斯洛只谈到从个人出发和自我实现。什么叫自我实现,按马斯洛的定义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就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就是使自我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3〕。 虽然马斯洛也说:“自我实现的人通常有一些待完成的任务”。“一般来说,这些任务是非个人的、不自私的,更确切地说,它们与人类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或家庭的少数几个人有关”〔4〕。 (注意这里仅仅是“一般来说”和“有关”而已)。正如马斯洛自己所说的,“对他们来说,他们的动机就是发展个性、表现个性,成熟、发展,一句话,就是自我实现”〔5〕。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不能离开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离开个人同他人、同集体、同阶级、同社会的关系,来抽象地孤立地实现“人的价值”。历史上和现实中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人的价值”和抽象的“人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是与阶级性和社会性分不开的,“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各个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形式。”〔6〕如果把社会实现定义为实现最适合于人类生活及其发展的社会,并且在崇高意义上来使用自我实现这个词,那只有在社会实现之后,即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下,才能有大多数人的自我实现——各尽所能。在现阶段,更不要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真正能够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数。那些有成就的人,那些真正发挥他们全部潜能的人,也多是在把个人实现和社会实现相统一的情况下达到的。

6、马斯洛没有考虑贡献的需要,这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为了社会实现而行动的愿望。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7〕在历史上和现实中, 无数革命先烈、英雄人物、人民公仆、劳动模范,都表现出有一种自觉地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乃至为共产主义理想作贡献的需要。如江姐、白求恩、雷锋、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等,他们为社会实现,也是为了“同时代人的完美”,“使自己也达到完美。”〔8〕他们实现了对社会贡献和自我实现高度统一的最高境界,因此使自己成为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种崇高的精神显然不属于为了发展自己“潜能”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

马斯洛等西方学者的理论带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在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行为模型时,必须批判地借鉴。我们将马斯洛的需要→动机→行动→效果—需要的单回路循环理论,从结构上发展为多回路的。实际上人的行为决策过程也是按这种扩展了的结构图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

根据对人的行为模型的理解,我们制出其功能框图如下,即图(2)所示:

图(2)

1、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一个统一体。在我国,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导的经济成份,由于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理想,人们的价值观中,除了个人需要之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满足社会要求,为实现社会理想做贡献的因素。恩格斯指出:“当我们开始按照最后已被认识的近代生产力的本性去处置它的时候,生产的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就要为生产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所代替,这种生产,是满足全社会以及社会每一成员的需要为目的的”〔9〕。 恩格斯在这里明确指出了在社会每一成员需要的同时存在着全社会的需要。我们也把影响人的行为动机的需要分为这样两大类。恩格斯同时指出,“一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便不仅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乐资料和发展资料”〔10〕。所以,我们把个人需要也相应地分为三类。大质上,生存需要包括基本需要,或者说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等;享受需要包括文艺生活需要(审美需要)、游览需要、生活耐用品需要等;发展需要包括增强质能素质上的需要、学习文化的需要、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需要等。而社会需要包括从个人所归属的团体得来的反映社会需要的指令信息和个人内在化了的社会需要。

2、思想活动是根据需要,根据环境条件、主观条件和随机因素运动的。“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11〕只有当需要超过一定的阈限时才启动思维,而思维活动就是根据需要。

3、需要并不直接构成动机。恩格斯曾经说过,“就单个的人说,为了开始行动起来,凡引起他的行动的一切冲动力,都必然要通过他的头脑,都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12〕“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以他们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当然,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是被意识到的”〔13〕。可见由需要到动机之间还要经过人的思想。

4、有了动机并不一定付诸行动,只有条件具备时才见诸行动。人的行动要通过工具才能作用到劳动对象上,“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有改造意义的作用,意味着生产”〔14〕。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劳动效率。人的劳动有两种结果: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间接结果就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自己良好的劳动态度给劳动集体、给社会以影响。这样他以自己劳动的直接、间接结果为社会提供了财富或服务。社会通过一定的制度给予他一定的报酬。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体力的消耗,由于工作、休息的需要,又生产着自己生存、享乐、发展的需要。他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成果,通过一定的物质资源使用方式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满足他自己内在化了的社会需要。而他自己所创造的狭义的报酬,通过他的消费模式转化为消费行动以满足他个人的需要。与此同时,他的思想、他的消费模式又受他的价值观影响。

注释: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6页。

〔3〕〔4〕〔5〕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第23页、53页、187页、186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 卷,第5页、271页。

〔7〕〔8〕〔9〕〔11〕〔13〕〔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卷,第329页:第40卷,第7页;第20卷,第517页、516页、373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9卷,第24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 卷第653页。

标签:;  ;  ;  

西方行为理论分析与人类行为模型初探_马斯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