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新课标下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如何建立平等的关系,强调指出教师应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平等 自尊心 爱心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进步,教学过程中教师唯我独尊的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标教学的要求了,。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关系,伙伴关系,通过对话,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新时期的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们在读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真正平等地展开对话,达成相互理解,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收到理想的效果。新型师生平等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往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中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使学生在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师生交往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只要教师捧着一颗爱心,了解学生的心灵需要,他们“犯错误”的时候能谅解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就及时表扬他们,那么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感知老师在关心自己,他们就会进步。每个学生都希望看到自己的长处得到发挥,看到自己在进步,更希望老师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同学, 告诉家长,自己能在肯定中成长;教师能在赏识中渗透指导,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尊、自信,越走越好。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才能获得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记得我班上曾有一位学生,上课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懒洋洋的, 精神萎靡不振,叫他做作业时,要么应付着在那边翻翻书,在这边找答案抄,要么干脆回答“不会做”。我通过仔细观察这位学生,发现他对自己缺乏自信,而且由于恶性循环使他根本就没有品尝到学习中的快乐以及努力学习后所带来的成就感。为了让他找回自信,我时刻注意这位学生,捕捉他的“闪光点”。
在一次“这就是我”的演讲中,我发现这位学生的表达能力很强,尤其是这位学生能大胆地剖析自己,是班中无人能及的。针对这一情况,我马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希望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这位学生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以后,该同学上课注意力集中了很多,但有时还是有点管不住自己,我又多次找他谈心;我说:“黄建军,你最近的表现很棒,学习成绩进步了,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有没有发现呢?你的作业按时完成了,字也写得漂亮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现在是用‘心’去学了,用‘心’就能学好,所以以后在做任何事情时,先不要轻易说不会,这可不是男子汉的表现。”
我通过和他的几次谈话,发现他的闪光点就表扬他,现在这位同学上课专心听课了,课堂认真做笔记并大胆回答问题,课后按时完成作业,成绩进步很快,他的学习情绪不再波动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是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这是无庸置疑的。因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对象,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不同素质、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人,其次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有选择接受与不接受的权利;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经过学生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为他所接受,教师只有清楚、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过去我总是认为家长、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这主要受长期以来的封建家长制的侵蚀,现在该是摆脱这种错误观念的时候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才能培养出有自尊心、有民族自豪感的学生。教师不应该看不起学生,对学生应态度温和、谦逊、平等、友好,让学生有表达自我的机会,有保留意见的空间,有发挥特点的余地。教师只有抱着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平等互助的态度,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才会有主人翁的精神,才不致消极、被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人。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了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个观点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细细品味的。过去,不少教师总以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为荣,总是摆着高高的架子,让学生敬而远之;其实,这种刻意是不利于良好师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了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个观点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细细品味的。过去,不少教师总以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为荣,总是摆着高高的架子,让学生敬而远之;其实,这种刻意是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试想,让学生敬畏,让学生仰视,学生又怎会向你倾吐心声,又怎会使你真正了解他们,没有了解,谈何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特点的个体,他们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闪光的地方,而这些闪光点,不是教师所恩赐的,教师仅仅是起到挖掘、培养、塑造的作用。在这过程中,应是双向、互动的,也就是说,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作用的。既然老师能成为学生的崇拜偶象,学生也应该能被老师有刮目相看的一天。应该说,每一名未成年的孩子,都潜藏着这种可能性,感觉到被欣赏,学生就会从老师身上找到知己的感觉,老师就不再是一个严厉的管制者,一个权威者,而是一个值得崇敬的知心朋友。老师欣赏学生、走近学生,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的一个重要因素。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完美,都有犯错的时候,而大人与孩子相比,犯大错的往往是大人。这么一想,作为教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犯一点儿小错呢?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学得更聪明。而整个人类,也是在不断地犯错、不断地碰壁过程中成长,“摸着石头过河”,从而获得进步。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孩子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只有被蜜蜂蜇过才深知以后不能再捅蜂窝了。当孩子犯错后,必要的指导、教育还是要的,但我们不能指望,经过教育,孩子就不再犯错误,甚至犯同样的错误了;因为“犯错、吸取教训、获得进步”,这本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必然过程和规律。有一点,教师应该明白,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能在犯错误后明白一定的道理,总结出避免今后犯同样错误的经验,因为,学生的每一次错误、失败都有可能成为他今后某一个成功的垫脚石。
总之,教师必须放下让自己本身感觉沉重、让学生畏惧的架子,真正地走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建立平等的、友好的、融洽的、良师益友式的师生关系,也只有这样, 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显著。
参考文献
[1]刘达中《教育创新》上、下。
[2]杜威 《教师阅读与教师成长》。
论文作者:詹珍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0月总第1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的人论文; 平等论文; 孩子论文; 老师论文; 都有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0月总第13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