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图书出版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信息技术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深刻地冲击和改变着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和广大编辑者的工作面貌。本文论述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的选题决策、图书的排版方式以及图书载体等方面传统概貌的影响,并总结其特点,提出现代图书编辑者应具备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影响 图书出版 传统概貌 改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为增强各自的综合国力,纷纷调整本国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正以高层化、加速化、综合化和协调化的总趋势发展,并强烈地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通讯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它们的发展速度正以几何级数形式不断递增。集成电路技术发展不到40年,其集成度就从最初的二位数发展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倍;电子计算机出现至今不到50年,计算速度便提高了800万倍, 其功能也不断扩大;近十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光纤通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化,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社会面貌和人们日常的生活模式。在这种新技术的环境下和信息时代的大潮里,处在改革中的图书出版业也深深地受到冲击,其影响正在改变着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和广大编辑者的工作面貌。下面从几个方面论述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出版和编辑工作传统概貌的影响,总结其特点,并提出图书编辑者应具备的工作方法。
一、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不断普及,总体上改变了图书编辑者的传统选题决策方法
对图书出版业来说,正确有效的选题决策,是一个关系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问题。如何优化选题,使选题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长期以来一直摆在广大编辑者面前的难题。选题的合理性与否,主要取决于选题的决策方法。目前,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普及,选题决策方法已逐步从传统的经验型决策向现代的科学型决策过渡。所谓经验型决策,是指编辑对某一选题的开发和决策方法,基本上是依据自己对某地区市场行情的了解,或者图书馆有限资料的查阅和倾听作者对相关选题的自述,以及出版社以往的发行经验和销路的估计预测,而提出选题意向并确立选题。而科学型决策,是指编辑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例如通过“计算机图书情报资料信息系统”获取大量有用信息,并从中经过筛选、提炼出准确和可靠的内容,再运用科学的思维和决策方法进行研究,订出选题方案,最后经过论证,制定出选题规划或计划。上述“计算机图书情报资料信息系统”是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已出版或将出版图书的各种详细资料贮存起来,用户只要使用计算机情报检索功能,通过各种不同的检索词,如书名、主题、关键词、定价、读者对象等,便能获得所需的各种信息。可见,该系统具有检索方便,图书情报资料提供速度快,信息新,内容系统和全面的特点。目前,该系统主要由全国图书信息情报数据库、各间大型图书馆的图书情报光盘联网构成。随着全国越来越多图书馆、出版社各自的“图书情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联网,可以预见,编辑者将能更方便、更全面和更迅速地从该系统获取大量所需的有价值信息。因此,有效地运用这种“计算机图书情报信息系统”进行检索,可以较全面地掌握一定时期内某一学科较为活跃的研究方向及最新技术和理论,预测读者群及未来该方向在国内外总体发展趋势,并可了解到国内同类型书籍的出版情况,获得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系统的资料。
可以预见,“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在出版业的不断普及和完善,必将对目前大部分习惯于经验型决策的编辑人员提出新的挑战,并将从总体上改变图书编辑者的专业素质和面貌。面对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必将要求广大编辑人员在选题决策时,需要学会和掌握科学型决策的基本方法。因此,作为一名编辑,首先需要学会利用“计算机图书情报信息系统”进行检索,以了解近期有关学科中何种信息的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并向相关科技人员征询该类信息在国内某一学科中的具体情况,再通过该系统查阅目前与该信息类似的、已经出版的图书资料,以便作进一步的筛选和提炼。再者,编辑本身必需学会将上述所获信息加以比较、综合,并提出有创意的选题。再由编辑集体对所提出选题的主旨、立论、题材等内容进行科学化研究,分析上述选题总体设想的可行性,并作出决策,制订出选题计划。这样,编辑者原来主观上构思的选题雏型,便在科学化决策程序辅助下,摆脱不适合时代要求的经验型决策方法,走上科学型决策选题的新路,最终达到优化选题目的。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排版的传统面貌
早年的电子计算机,无论输入或是打出的字符都是英文字母,根本无法运用到中国的出版业上。经过近十多年来广大软件工程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终于发明了计算机汉字处理系统,这类系统能够接收各种不同的输入方式,将方块汉字输入电脑,计算机处理后通过打字机打出中文文稿。这类软件称为“汉字处理系统”,它的发明为我国的电脑排版奠定了基础。要将“汉字处理系统”应用到出版业的排版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开发“电子排版系统”。近几年,我国在自行开发“电子排版系统”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北大方正排版系统、华光电子排版系统、四通4S激光照排系统等等,都是现代电子技术和软件系统在图书出版业上完美结晶的产物,这些系统为图书、报刊的排版提供了丰富的版式资源。概括地说,“电子排版系统”首先可以提供灵活的自定义版式,按照排版人员选择的自置版心参数值调整版心的大小、行字距、形式等,打破以往铅字排版版心格式固定不变的模式。如对正32开,铅字排版的版心用5号字,每面排26行乘26字,若遇到逗号排在行首时, 通常将上行末最后一个字移在逗号前面,而上行末所缺字位则由1/4空铅条在几个字之间间开,这会造成字距增大的缺点。而在电脑排版中,上述空字可以均匀地分布在该行的各个字距中,使这行字美观均衡。其次,“电子排版系统”同时也提供了丰富多采的各种汉字字体。应用“电子排版系统”以前,图书印刷中所使用的汉字字体仅限于宋体、黑体、楷体、仿宋体4种。随着“电子排版系统”的不断进步, 现今该类系统的基本汉字字体不但扩展到书宋、楷体、仿宋体、黑体、小标宋、报宋6种,而且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另外还有10余种汉字字体可供选择。如出现了很像手书的行楷、清晰秀丽的姚体、浑厚凝重的琥珀体和充满艺术情趣的综艺体等。此外,“电子排版系统”同时还可以使汉字字型按排版需要变化:字符笔画的粗细不但具有多级调整,而且还可以使排版的汉字变成空心字、立体字、倾斜字、旋转字、阴阳字,甚至还可以生成扁字或长字等等。总之,“电子排版系统”的出现,赋予传统图书排版方式以时代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排版方式的概貌,带来了出版业变革的曙光。
那么,现代的编辑们应如何运用这些丰富的版式资源呢?针对上述各种“电子排版系统”的特点,我们以为,首先,对出版不同类别的图书,应该充分利用不同的版式资源及其优势,诸如,在古籍类图书的再版方面,应尽可能利用这类系统灵活多变的版心、版式,如采用缩小版心。竖排等方法再现原貌;在各种科技类图书方面,系统和合理地运用不同版式、字体,能够使这类图书的符号、表格、曲线层次更加清晰,重点也更加突出,这在化学类图书的编辑上作用尤其显著。其次,可利用“电子排版系统”提供的上千种花边底纹和各类变体,配合彩色显示设备和图形输入设备,依据图书的内容、思想,进行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和美术技巧的版页设计和封面设计,使图书成型后,在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两者都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计算机电子排版系统多姿多采的版式资源,为图书的版式和封面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增加了书页版面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同时也加强了装帧设计的合理性、美观感,大大地提高了图书的整体品位。
三、信息处理技术的日益完善,实质上改变了图书出版物载体的传统观念
从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可以发现,中国图书的载体经历了多次变化。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书、青铜器铭文,春秋战国时期的简策和帛文,这些图书的载体是甲骨、青铜器、竹木片和丝织品。直到汉代纸张发明以后,图书的载体才主要采用纸张,并一直延续了将近二千多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信息处理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在计算机中广泛采用的磁盘,其存储信息的容量得到飞速增加。从36万比特存储量的低密度盘到120万比特存储量的高密度盘, 再发展到目前密度更高、容量更大的光碟,为以磁盘和光碟作为载体的电子图书的出现和普及奠定了基础。所谓电子图书,是指将著作的内容以文本的形式存贮在磁盘或光碟上,并通过配有相应阅读器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进行阅读使用的图书。概括地说,与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图书相比,电子图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出版周期短。由于电子图书的出版不需要制版、印刷、装订、加工等传统环节,使生产作业的程序大为缩短,因而出版速度很快。第二,信息存贮密度高,节省出版物的存放空间。一张高密度的软磁盘,可以存放50万个汉字,而一片光碟,目前已可以存放3.3亿个汉字。第三,不仅制作简单,而且修订和再版也很容易。编辑人员把加工或修订完毕的电子稿件直接记录在磁盘上,需要时对磁盘进行拷贝,便可以复制出任意数量的图书副本,而拷贝一张软磁盘,也只需要几秒钟时间,因此,再版极为容易。第四,发行快。借助多媒体技术,如电讯或光纤线路,电子图书可以进行远距离、高速度的传输。第五,阅读方便。读者只需将存有电子图书内容的软盘或光碟插入计算机的驱动器,启动电子阅读系统即可。电子图书的上述特点,体现了多媒体出版物发展的优势。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图书、多媒体出版物的前景将十分广阔,可以预见,以磁盘、光碟取代传统纸张作为图书的普遍载体,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电子图书出版技术的日趋普及和不断更新,将使广大图书编辑者“告别铅与火,迎接光和电”。因此,作为现代的编辑人员,不应该再是传统型的“剪刀加浆糊”,而应该在具备良好的政治修养和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语言文字水平的基础上,掌握各种现代电子产物的功能,并能够熟练地应用于自身编辑出版业务的通用型人才。面对这一划时代的变革,编辑者的传统工作模式也必将发生改变。首先,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更多的作者将直接在电子软盘上“写”稿,因此,编辑者不但需要了解各种电子排版系统和排版语言的内涵,而且还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才能在这些电子稿件上完成审稿和加工等工作,即“读”稿。其次,电子图书等现代出版物主要由计算机程序和使用手册组成,编辑者在编辑电子出版物时,必须站在读者(用户)的立场上,进行程序和使用手册两方面的编辑。在进行程序编辑时,必需确认使用手册中的功能存在,检查功能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并查找出软件的错误,提出完善功能的建议;在进行使用手册编辑时,则应该明确手册中的有关内容,包括软件功能及概况介绍,软件运行的硬环境和系统软件、支撑软件环境,软件安装、启动、退出和操作方法,以及使用软件实例和有关注意事项等项目是否完备和正确。再者,编辑人员在编排电子出版物的同时,还必须尽可能使各种用户(读者)对文件系统的内容查阅简便,以达到充分发挥电子出版物高技术性能的目的。例如,编辑者必需针对中文文字信息处理系统中的难点,设计或选择各种电子检索方法和标引方法。也即通过电子编辑系统,标出著作中具有情报检索价值和分析价值的知识项,建立各种电子索引,为读者提供用以检索各种文件的入口。这项工作不仅要求编辑者必需认真检索该电子著作的全部信息,才不致遗漏有检索价值的标引用词,而且,还需要编辑者熟练掌握有关著作所属学科的专业知识,才能判断各种候选词的关联性和排队优先权,以便作为选定标引词排列的依据。总之,电子出版物的进一步普及,既要求电子图书编辑者具备较高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求他们能够利用电子编辑系统进行大量文献主题分析、选词操作等信息处理过程。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的应用和普及,将彻底改变图书出版业的传统面貌,并将给这一古老行业带来划时代的变化。在这一形势下,作为高校出版社,我社应率先利用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加强和培训编辑人员操作和运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以满足信息时代对编辑者更高的要求。同时,应尽快建立本社图书出版的信息系统数据库和作者档案库,并借助高校校园计算机通讯网络,与各级图书馆光盘检索系统实现联网,加快全国图书出版信息资源的利用。此外,在若干年内争取开发出版一些具有本校本社华侨特色的电子读物,为我国高校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和全面信息化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