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1]2016年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叁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叁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胡新平[2]2001年在《儿童文学教育价值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有儿童近4亿,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祖国未来。探求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和最佳途径,实在是“为最可宝贵的后来者着想,为将来的世界着想”(叶圣陶语)。如何更好地发挥儿童文学的功能与价值,大力推进当前的素质教育,提高一代儿童的能力和素质,值得我们严肃对待和认真地研究。本文从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这一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价值的问题。在论述的过程中,以儿童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考察了当前儿童教育中存在的客观现实问题,采用分析、归纳、例证等方法加以详细的阐述,指出了儿童文学在增强儿童心理素质、培养儿童良好品德、提高儿童审美情趣和能力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本文对幼儿园、小学教师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活动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胡新平,63年生,82年入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86年毕业分配福州幼儿师范学校任教至今,现为中专高级讲师,系全国中师儿童文学教学研究会会员、理事。
黄宗圆[3]2013年在《现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选文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新课改以来,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呈现递增的趋势,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但是仍然有学者认为儿童文学没有真正的进入小学语文课程,而这个问题也正在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本文正是以此为立足点,试图探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存在的不足。本文从儿童文学的特质、儿童心理学、课程理论以及儿童文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出发,探讨了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及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结合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叁大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重点分析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选文存在的问题,得出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在儿童文学选文方面主要存在:儿童视角不足;重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出审美功利性的特点;选文的趣味性缺失;幻想性不足,幻想性被严重削弱等问题。最后,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了了解儿童、尊重儿童,淡化教材的道德教育倾向,增加选文的趣味性,提供更加丰富的幻想世界,增添选文叙事成分,丰富作品故事情节,区分选文作品所属类型等建议。
王光华[4]2009年在《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语文教育界所关注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儿童文学研究多数都站在儿童文学创作者的角度,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研究之间还没有形成很好的融合,两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未能形成系统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为此,本文针对如何将儿童文学的特质与语文实践相融合,使其更好的发挥其教育儿童、愉悦儿童身心这一目的,选定小学语文课程为研究范畴,探讨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及实践问题。本文正是以上述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为主线,首先,从儿童文学的概念出发,阐述儿童文学的内涵及价值,并以检视儿童文学在我国小学语文纲领性文件及教材中的呈现,探讨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密切关系。其次,通过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23所小学师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发现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于课内儿童文学特质的丢失,儿童文学内涵及价值被误读;于课外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处于失控状态,家长对儿童文学指导处于迷茫境地。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反思和成因分析。最后,本文从切身组织“儿童文学阅读沙龙”活动,选取两个典型案例,即儿童诗中比喻修辞教学案例和儿童文学作品导读案例进行实践研究。以期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促进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进一步融合的新途径。
孙亚腾[5]2016年在《基于童话教学的幼儿园审美教育研究》文中认为童话是供幼儿审美的儿童文学体裁之一。童话教学是引导幼儿对童话进行审美,侧重于感性体验的审美欣赏活动。然而,幼儿园童话教学中常常忽视审美教育。由此出发,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园童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进行了研究。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提出、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思路和研究的创新点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是对童话、童话教学、幼儿园审美教育等相关概念内涵的概述。第二章着重分析了幼儿园童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从幼儿发展需要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童话的本质属性是审美性,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是对幼儿实施审美教育的最佳体裁;幼儿园童话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够起到陶冶和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发展幼儿对童话的审美想象力、提高幼儿对童话的审美能力的作用;幼儿园童话教学中存在忽视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叁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叁章从教师组织童话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幼儿园童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具体包括: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重视挖掘童话的审美教育价值;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的童话作品,尊重幼儿的审美主体性地位,采用倾听与欣赏——多感官感知童话美、游戏与表演——表现与表达童话美、改编与续编——丰富与创造童话美等方法对幼儿实施审美教育,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说明。
张伟忠[6]2005年在《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文中认为本论文旨在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主要是文学教育)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重点研究、解决以下问题:一,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作品、文艺理论形成了怎样的文学话语,对中学语文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现代中国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改革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传播、接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叁,文学发展与母语教育互动关系的连接点是什么,二者如何在相互影响、促进的过程中共同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四,新世纪文学话语和教育话语如何走向融合,中学文学教育应怎样开展。本论文的研究视角是话语实践和话语分析。无论是现代中国文学,还是现代语文教育,都是在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它们又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塑造和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通过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后者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接受和规训。但它们使用的工具是相同的,都是语言和文本;发挥作用的形式是相同的,都通过话语实践;它们的目标和推动力也是相同的,目标是立人,主要推动力是现代化。因此,现代中国文学和现代语文教育虽然各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内部规律,但其发展轨迹是互相交叉互为影响的,二者有着连接点和共振点,即话语实践,具体表现为文白之争和文道之争。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我们能从两者同向共进的发展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学话语依托于时代主流话语,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的命名。本论文认为现代中国文学话语主要经历了晚清时期的教育话语、五四时期的启蒙话语、二十世纪叁十年代的大众话语、四十年代的革命话语、五十—七十年代的政治话语、八十—九十年代的人文话语、世纪之交的全球话语七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文学话语,既有其规定性特征,又有其交叉、错位性,但都能大致反映出时代的主流话语趋向。在每一阶段中,文学话语和语文教育都有着复杂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叁个向度得到说明。为研究的方便,本论文按历史顺序展开,力求史论结合,并尽可能得出一些有益于解决所讨论的问题的答案。本论文属于跨学科研究,共分九章,另有绪言和结语部分。“绪言”点明了
文娟[7]2008年在《郑振铎的儿童文学教育观初探》文中提出郑振铎是我国新文化的先驱者之一,现代着名的文学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文献学家、藏书家、文物考古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着名的学者和编辑。作为通才的郑振铎令研究者眼花缭乱,如何择其一点而深究之颇为费思量。本文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切入,对郑振铎的儿童文学教育观进行探索研究。国内研究郑振铎在儿童文学方面所作贡献的文章,多着眼于挖掘整理他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上的具体成绩,而关于他对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认知则很少提及。八十年代后随着儿童文学教育性的淡化,研究郑振铎与儿童文学的文章就更稀少了,偶尔提及也是貌似宽容的责怪他是后来儿童文学一味强调教育性的鼻祖,笔者以为这是对郑振铎儿童文学教育观的误解。本文以“史”、“论”结合的方法,追踪郑振铎儿童文学教育观形成的过程,探究其理论内涵,剖析它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运用,并拿郑振铎的儿童文学教育观与其他大家的儿童文学观进行比较,从而彰显出他的儿童文学教育观的开拓性、先进性和全面性。通过整体上对郑振铎儿童文学教育观的认识、了解,来抹去人们心中对它的误解,以审视珍贵遗产的眼光从中汲取宝贵的养料,为我们现时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提供有益的引导。
张阿龙[8]2013年在《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及其教学》文中提出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是一个极富时代意义的话题,是关于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发展的深刻命题。这项研究在于明晰小学语文教材和儿童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的审视,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坚定小学语文的儿童本位的教材观和教学观,纠正教材编写和儿童文学教学中的的一些偏颇,提升师生儿童文学素养,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同时,有助于教材编撰者进行反思,并给予教师在儿童文学教学中提供一些智力支持。本文的绪论指出选题的缘由,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出研究思路,形成研究方案,第二章重点探讨了儿童文学的概念及其与小学语文课程的关系,第叁章重点对当下叁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选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分别进行了体裁分布统计、名家名篇统计、署名情况统计、外国作品统计,继而分析指出教材存在的文体、经典缺失问题、改写失当等显性问题,以及功利性若隐若现、教育主义道貌岸然、轻视儿童审美能力等隐性问题。第四章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调查调查问卷和对学生的调查了解,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匮乏、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生硬僵化、课外的儿童文学阅读缺乏引领。最后指出小学儿童文学要重视儿童学科建设、加强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加强教师儿童文学素养、重视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第五章从童话教学和神话教学两个方面给出教学策略。童话教学策略: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握童话特征开展教学。神话教学策略:把握文本、凸显文本核心价值;展开对话、激活学生主体思维;围绕故事、释放学生阅读激情。
邓瑞玲[9]2012年在《唱游法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文中指出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我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理所应当要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促进每个人的人生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应该对学前教育阶段予以高度的重视,只有搞好学前教育,才能提升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而学前教育的教学系统包括很多部分,比如情感教育、音乐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文学教育等等。本课题便从儿童音乐教育的唱游法教学出发,研究唱游法教学的产生及其在儿童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唱游法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首先,学前教育需要唱游法教学作为其辅助教学工具。儿童的世界是一个纯净的世界,儿童可以通过唱游法教学提高自己认识自然的能力,提高自身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并且儿童通过歌词的学习,也可以增强自身认识及诸多人文价值。其次,学前教育中的唱游法教学,还能够发挥出学前教育的教育功能。唱游法教学中一般都会涉及到对事物的认识及对事情的认识和歌颂等等,这些事物和故事本身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善恶理念。儿童利用唱游法教学学习这些歌曲,会增强儿童对这个社会及个人的认知。并且,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不仅增强了儿童对自我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儿童自身不畏艰难、勇敢奋斗的精神;还能使儿童在唱游法教学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相处的道理;这些教育都有助于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第叁,学前教育中的唱游法教学,还能够发挥出学前教育的审美功能。首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儿童在学前教育的唱游法教学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去认知各种事物。因此,唱游法教学有助于实现学前教育中的审美娱乐功能。其次,唱游法教学也较好地诠释了学前教育的寓教于乐的功能。儿童年龄小,心智发展还不健全,如果用较为刻板、严谨的态度和书本去讲授知识,儿童根本没有这么大的定性去学习以及认知。而通过唱游法教学去教会儿童一些歌曲,利用“听”、“唱”、“诵”以及游戏等环节,让儿童在游戏和玩耍中去学习、认知,从而实现了学前教育寓教于乐的功能。因此,学前教育中的唱游法教学,有利于发挥学前教育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等诸多美育功能。
赵颖霞[10]2016年在《晚清民国时期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历史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国学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教育文化及近代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教育开启了近代化历程,传统国学教育成为了变革的对象和内容。而中小学国学教育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嬗动也发生了重要改革,传统的修身教育演变为公民教育,读经讲经转变为国文、国语教育。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讲读背诵转变为“儿童本位”的形象化教育形式。晚清,以洋务派为代表的改革派,面对晚清传统国学教育的危机,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改革策略。“中”即“中学”,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西则是指“西学”即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中体西用”改革策略的提出,表明洋务派已感知传统国学教育的危机,并试图以固守传统,模仿改良的方式解决危机。而清政府则于清末厉行“新政”改革,虽然依然奉行固守传统、模仿改良的“中体西用”指导原则,但已尝试以西学教育模式改革传统国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建构了包括中小学在内的近代学制,将教育的近代化改革扩展至基础教育层面;中小学实行分科教育,中国教育史上国学教育首次被课程化,被分设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历史、地理等科目。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儿童国学教育虽然失去了传统的综合教育模式,但通过不同的国学教育科目被继续传承。民国初期,基于“国体初更,百事务新”的思想倾向,各种西方教育思潮,尤其是欧美教育思潮开始逐渐深入影响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在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民国政府宣布清朝学部所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等激进改革措施的出台,中小学国学教育由固守传统、模仿改良,迅速转向摒弃传统、激进转型。修身教育转变为公民道德教育,国文教育取代读经讲经,中小学国学教育发生了实质性变革。1915年至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近现代教育的新进程,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迎合了中国教育变革的现实需求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小学国学教育强调以儿童兴趣、儿童社会生活、儿童活动为中心,公民科取代修身科,国文科演变为国语科并成为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核心。抗战前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对教育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在叁民主义教育宗旨指导下,国民道德教育成为了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主旋律。公民教育强调国民道德观念的培育和行为的养成,强调培养儿童互助团结的精神,养成儿童爱国爱群观念;国民道德教育也成为了中小学国语教育的核心内容,“孙中山先生的故事”、“中华”、“游中山陵记”、“黄花冈”、“游泰山记”、“林则徐”、“孔庙和孔林”等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小学国语课本中普遍的内容。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加强教育的统一管理与控制,确立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宗旨,并制定了“叁育并进;文武合一;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一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以及以科学方法整理发扬我国固有文化之精粹,以立民族自信”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调整反映了国民政府在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权危机的特殊时期,尤其注重突出加强中小学的政治教育、民族意识和精神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政治教育、民族意识和精神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这一时期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基于战时的特殊状况,着重强调抗战、民族精神教育以及教育与根据地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小学国学教育形式生动活泼,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等儿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内容与根据地抗日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突出抗日教育和生产劳动、生活等实践教育。同时,基于抗战的需要,抗日根据地的中小学国学教育也将传播革命真理,激发中小学民族、爱国意识和人民革命的情怀放在重要地位,呈现教育性与实践性、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初探[D]. 胡新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01
[3]. 现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选文初探[D]. 黄宗圆.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4].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D]. 王光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09
[5]. 基于童话教学的幼儿园审美教育研究[D]. 孙亚腾.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6]. 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D]. 张伟忠. 山东师范大学. 2005
[7]. 郑振铎的儿童文学教育观初探[D]. 文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8]. 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及其教学[D]. 张阿龙.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9]. 唱游法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D]. 邓瑞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10]. 晚清民国时期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历史嬗变研究[D]. 赵颖霞. 河北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