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理论学科创新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民族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理论的创新是近几年民族理论界谈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这跟民族理论的学科属性有很大关系。因为,无论在民族研究领域还是在民族工作实际中,民族理论都占有特殊的地位。民族理论学科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性。第一个是担负着指导民族工作实践的任务。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民族工作各项措施的出台,它的根源,它的理论基础都在于民族理论。第二个是它对民族领域的研究具有引导功能。民族理论尽管属于民族学的一个二级学科,不能代表全部民族研究,但是它在整个民族研究领域,起着一个基础作用,理论引导作用。不同领域的民族研究,包括小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历史、民族经济等的一些基本概念、最终规律都需要在民族理论层面进行研讨和提升,民族理论理当既是民族研究的最终结晶,又是具体民族研究的理论指南。第三个是它担负着创立和传播科学民族观的任务。一个社会对民族的总的看法就是这个社会的民族观。那么这个社会具有怎样的民族观,其归结点在于这个社会民族理论的发展和传播状况。如果民族理论提供的理论认识是正确的、科学的,并能得到适当的传播,那么它对社会的影响将是正面的、积极的。多民族社会的统一、团结和进步离不开正确民族观的指导,而正确民族观的来源和树立则在于民族理论的发展。
所以,民族理论所担负的特殊职责决定了它存在的重要性,也决定了它的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性。应当说,我国的民族理论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与中国实践的密切结合,有很多建树,有成功的一面,不然,就不会在民族纷争频繁的当代世界有这么一种团结稳定、繁荣进步的局面。但我们也不能不说,与其他学科相比,民族理论仍显得创新不足、活力不足,还不能适应当代中国和世界民族问题复杂多变的形势和人们对它的要求。当代中国和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剧变,包括科技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一切都在变化,而且变化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范围之广,使世界每个角落、每个领域都难以置身其外。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觉得到的。民族问题、民族现象、民族过程当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不管中国也好,国外也好,西方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民族因素都已成为影响社会的一个重大因素。如何看待这一因素,如何看待这些现象,是民族理论面临的一个挑战。所以说,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要求,是民族理论的本质的一种体现。
关于如何实现民族理论创新,我想谈几点意见。
第一点 关于创新的指导思想与立足点
首先谈谈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
中国民族理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点必须坚持,谈创新这一点还必须谈。这样说,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要求,还是一种科学性的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说起来似乎有些僵化,但是在国际学术界、思想界,马克思主义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拿民族理论研究来说,西方很多著名的民族理论学家的一些论点,都自觉和不自觉地秉承着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一些看法。现代主义学派是西方民族理论中的一个主流学派,它的基本观点就是把“民族”看作一种现代现象,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国家、对国民的一种统一性要求。这种观点有着明显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痕迹。事实上他们有的也公开承认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像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也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民族理论家,他就公开承认他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另外一些著名的现代主义民族理论家,像盖尔纳、安德森、奈林等都有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在我国有些人的印象中马克思主义似乎已经过时了,但是在国外学术界,它还是一个非常时髦、非常有生命力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自己原来据以立身的东西全部抛掉,我们恐怕就什么都没有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本色,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一点我们是不能丢的。
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一位的还是需要真正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弄通、弄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还需要我们做出很大的努力。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我们以往有过一些阐述,但这些阐述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原有的思想,是不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都需要我们做出鉴别。中央从去年开始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个工程中的一个子课题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内容。这个课题是由我们民族研究所承担的。我们正在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原著的整体表述中,逐字、逐段的来考核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观点。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必须要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通过努力学习,弄通原理、甄别谬误,然后结合实践加以发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有实际内容的。
其次谈谈关于创新的出发点或立场的问题。民族理论探讨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但是,科学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都有一个出发点的问题,或者说,你研究这个问题出于一种什么立场。出发点或立场不同得到的结论可能也就不一样。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也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立场或出发点,这就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统一和共同繁荣。这也是一种原则,一个方向,我们的创新只能围绕这个原则和方向进行,是不能违背的。如果我们的理论研究或创新导致的是民族矛盾不断出现、国家不稳定甚至民族分裂,那么这个理论说的再圆也是不能被我们所接受的。因为,理论的成效最终需要的是社会检验。所以,谈民族理论创新,我们必须要坚持正确的出发点和立场,也即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统一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不能违背的,否则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第二点 创新必须根植于当代民族问题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创新也必须从实践出发。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一种什么状况,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差距共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种进步与全国的进步同步,有许多的数字,有触目可见的事实,是不可抹煞的。但是,这种进步更多的表现于纵向的自我比较,而把这种比较横过来,与发达地区和汉族相比可能更多的就是差距了。或者说,近十多年以来,它与发达地区和汉族的差距还呈现一种拉大的趋势。这种进步和差距并存的状况,是我们当代中国民族现象、民族问题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西部大开发是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实施的一个重大战略。实施五年多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是否改变了,我们现在还不敢说。这里有两组数据。一组数据是国家民委的网站公布的,说2004年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的47.7%,比上年高2.7个百分点; 贫困发生率比全国高5个百分点。低收入人口占全国的46%;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比全国高9个百分点。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合计数量占全国的46.6%。另外一个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报告。它有一个关于区域性的发展测评,五个测评内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科技发展能力、教育发展能力和管理能力。从这五个内容的测评来看,划入西部的12个省区,能够进入前十名的,甚至前二十名的只有那么两三项,绝大多数测项全在二十名以后。从这些数据来看,也就是说直到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根据这一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二个表现是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前所未有的增强,但是利益矛盾也随之增多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呈现着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这种交流、交往的广泛和深入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一方面,民族地区的人口,不断地向汉族地区流入,另一方面,汉族地区的人口也以各种渠道向民族地区涌进。与这种交流同步发生的就是不同民族间的利益冲突和文化冲突。现在在民族工作部门中,城市民族工作摆在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了。因为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从原来的聚居人口变成了散居人口,城市民族工作的工作量加大了,内容增多了。
第三个表现是国内民族问题和国外民族问题的联系日益广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发展,它的一个时代背景就是和世界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同步而进的。中国正在空前的融入世界,世界的各种信息、各种要素也都向中国不断渗入。外部的民族问题,以及民族主义思潮和意识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外部敌对势力也在不断地利用着中国的民族问题。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干涉和渗透,“西藏问题”和“东突”在中国就根本不成为问题。因为在西藏、在新疆主张民族分裂和独立的只是很小部分的人。它们之所以能成气候、能造成重大的影响,就在于国外有那么一部分总是要和中国作对的敌对势力。民族问题的五个特性中有一个就是国际性,这是在当代国际条件下非常突出的一个特性。
第四个方面就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民族问题表现形式。以往我们谈民族问题主要谈的是民族纠纷、民族发展差距,现在来看还有其他一些问题。西部的生态问题比发达地区要严重得多,直接影响到当地少数民族的生存。所谓的生态移民就是因为这个地方不能再使人居住了,这些人必须搬迁。而之所以与民族问题有关是由于这些问题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像江河源地区就是藏族居住的地区,草原地区是蒙古族生活的地区,他们不能生存了就要外迁,迁入新的地区必然要与当地发生资源分配上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因人口外流引发的问题,比如朝鲜族。朝鲜族是我国各民族中发展程度较高的一个民族,而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人口输出。大量的人口从他们原来的聚居区走向中国内地或者韩国。一般他们出去打工就不回去了,而且出去的人口基本上都是青壮年。这种状况造成了当地人口的年龄结构问题、性别失调问题、教育问题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朝鲜族的这些问题是少数民族开放以后产生的问题。所以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民族问题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民族理论从传统来看,主要关注和研究国内民族问题,但是从它应有的范围来看,不应该只局限于国内。世界民族问题在当代的表现大家都已注目于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这个浪潮指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引发的世界性的民族分离主义倾向。受这个浪潮的影响,出现了一二十个新的民族国家,而在产生这些新的国家的同时又爆发了大量的民族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前南斯拉夫地区最后引起了国际战争。此外,非洲的民族冲突升级,大湖地区的部族仇杀死亡了几十万人口,中东、东南亚以至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也大都和民族宗教问题相关。当然,民族问题也并不限于这些激烈和暴力的形式,如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着力弘扬,依据民族因素的政治分野和斗争也都是民族问题在当今的表现。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民族过程的带有前瞻性的一些现象。比方欧洲联盟,它的性质显然已超越了民族国家,它是一种新的国家形态,还是一种联邦式的结盟,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去探讨。但从民族过程的角度来看,欧洲联盟的成立和它向一体化的继续迈进,欧洲各民族之间交往的空前便利和频繁,对这些民族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已经展示了一种民族局部融合的倾向,非常值得民族理论界的注意。我们不能说现在的这个时代是民族融合的时代,但是我们对民族之间共性增多的趋势还是应该看到的。
第三点 对相邻学科的理论吸纳和借鉴
与其他民族类学科相比,民族理论似乎正遭到冷落。这种冷落是不应该的。你本身可以不从事民族理论研究,但只要学习和研究民族现象、民族问题,那么民族理论的理论成果,它的发展动向、理论动态,不关注是不行的。前面已谈到,民族理论在民族学科中处于基础位置,起着先导作用,这对这个学科的要求是很高的。人们对它冷落也与这个学科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关系。应该说,民族理论的基础地位能否巩固,先导作用能否发挥出来,也与它能否介入相邻学科,主动吸纳和借鉴相邻学科的学术成果,从而提升自己的概括能力和范围是分不开的。民族理论的进步离不开相邻学科的学术营养和推动。我们谈民族概念也好,谈民族过程也好,都离不开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这些学科的进步以及我们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吸纳。我们谈民族过程,是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历史知识,就不能谈民族是个历史过程。我们谈民族概念,对这一概念所涉及到的那些心理学因素、经济学因素、语言学因素,没有相关的知识,怎么去确定?还有其他的一些学科,比如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与民族理论的关系都是很密切的。
此外,中国民族理论也要借鉴和吸纳国外的民族理论。以往我们说民族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学科,只有中国有。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国外也有民族理论,只是叫法和我们不一样。国外和我们民族理论研究对应最密切的部分,就是被他们纳入“民族主义”的研究。这里所说的“民族主义”是根据英文“nationalism”直接翻译过来的。这个词本身除了“民族主义”之外,还有“爱国心”、“爱国主义”、“国家主义”等等其他的意思。所以,我们不能把它笼统地翻译成“民族主义”。但是,就“nationalism”这个单词所包含的内容来说, 恰恰就是我们中国民族理论所关注的问题。国外研究“民族主义”的学者们所讨论的问题大都也是我们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问题。比如民族认同、民族概念、民族的发展形态、族群理论、民族关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世界主义等等,都属于国外“民族主义”的研究范围,而在中国也恰恰是民族理论研究的内容。中国民族理论受前苏联的学说影响很大。它对一些问题的表达,既有中国的传统也有前苏联的影响,和西方流行的东西是有区别的。但是,研究的内容完全可以对接。所以,中国民族理论界完全有必要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当代西方的“民族主义”研究已经对我们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影响,譬如当今的一些主要流派,“原生学派”、“现代主义”、“族裔象征主义”等的观点和著作,都有文章和书籍翻译介绍,只是我们做的还不够自觉、不够主动,更缺乏有批判的借鉴吸收。因此,中国的民族理论如果开阔视野,它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最后一点,关于体现中国特色的问题
中国民族理论的发源和中国共产党最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有关。建党之初的上世纪20年代,瞿秋白、李达、蔡和森等共产党人都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进行过较系统的研究和宣传。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杨松就在党内开设了一门课,专门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内容从民族概念到民族运动、民族建国,到民族自决理论,已经很有系统。1939年,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下设了一个民族政策研究室,专门研究回族和蒙古族问题。这就是民族理论的最初建设和学科起源。这个背景决定了它自一开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但又是和中国的民族问题实际密切结合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受过前苏联的很大影响,但它的一些概念和表述习惯基本上已被人们所认可,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或者说,中国民族理论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当前的学术界,有开放的宽松环境,但在如何借鉴和吸纳外来东西的问题上容易走极端,这在民族理论领域也有表现。有人喜欢用完全“西化”的形式表述自己的观点,建构自己的理论,甚至脱离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做空泛的议论。我们尽管提倡要吸纳和借鉴国外的先进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但是我们还要提倡中国特色。一个理论只要是真理,必然具有普适性,它的道理都应该能够被不同的人群所理解、所接受。但是,研究者和表述者的文化背景不同、角度不同,他们所传达的形式也会不一样;而基于不同的背景和角度,人们对这些不同形式的传达也会有不同的认可和接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讲究中国特色的道理。我们探索的科学真理就一条,但是表达的途径可以有多种多样。中国的学术表达应该用中国的语言,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我们提出某个概念,这个概念使用的词汇应是符合中国人习惯的,能够被中国人理解的,而不应该是生造的、远离我们的实际,甚至是将别人的东西生吞活剥而来的。
在民族理论界,主要是借鉴不够、吸收不够,但是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特色、中国形式也是我们需要坚持的。民族理论创新离开了这一点也是有问题的。
标签:民族问题论文; 政治论文; 汉族人口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进步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