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医院 116031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和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了延续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后遵医行为和再入院率的变化。结果:实施延续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和再入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延续性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遵医行为,显著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遵医行为;再入院率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发病率高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病程长,治愈率低等特点。AMI在院内治疗即使临床痊愈,但由于机体内已有病理生理改变。出院后再入院的风险较高。延续护理指通过一系列设计,以确保患者从医院到家庭,及不同科室获得连续性的护理模式。延续护理可明显提高出院患者的遵医行为,降低患者的再次住院率。
本研究是对本院急性心肌梗患者进行的调查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心内科诊疗并经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67.5岁。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7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无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措施:
1.2.1对照组:患者院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院内进行常规健康知识宣教,出院并进行出院指导,并嘱咐患者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延续护理服务措施。科室建立延续护理小组:组长为护士长,责护组长为副组长,责任护士为组员,建立心梗延续护理服务登记本,详细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患者临床治愈出院后由组长和副组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每半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微信随访,定期家庭调查。随访内容为,患者疾病症状,用药情况,饮食情况,活动情况,特殊医嘱执行情况,疾病疑问的解答。随访结束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制定下次的随访计划。延续护理的内容就是通过有针对性地随访掌握了AMI患者的恢复情况和现存的问题,根据这些情况,制订有效的自我管理措施,向患者宣教。①指导病人积极做到。全面综合的二级预防,预防再次梗死和其他心血管事件。②指导家属理解并疏导患者,使患者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③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指导进行个体化运动处方,进行运动康复训练。④宣教规范化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一定要按医嘱用药。⑤指导患者饮食种类及总量。⑥指导患者正确睡眠及排便方式。⑦教会家属心肺复苏基本技术以备急用。⑧宣教门诊。定期复诊。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主管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和处理。
1.3遵医行为和再入院率比较,两组患者均随访到再次入院或出院满半年以上。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合理饮食,合理作息,运动锻炼,情绪控制,遵医用药,定期复查等遵医行为及半年内再入院率。
2.结果
两组患者延续护理后遵医行为及半年再次入院率比较观察组,合理饮食,合理作息,运动锻炼,情绪控制遵医用药定期复诊,再次入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规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如何改善患者的愈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AMI的再次入院率,均需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我保健常识,延续护理模式就是将医院护理延伸至家庭的护理,通过定期的电话随访,微信随访,家庭访视,掌握患者在院外的饮食,运动,情绪情况,合理用药,定期复诊等遵医行为并根据个体化需求向病人宣教疾病知识,解答患者在康复中遇到的问题,强调遵医行为的重要性,必要时告知主管医师,给予患者针对性地处理。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康复,降低再入院率。延续护理服务增进了医护之间的联系,延长了患者接受护理服务的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使医患联系得到良好发展。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在半年时间遵医行为及再入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延续护理服务模式于提高AMI的遵医行为,降低其再入院率。
参考文献:
[1]吴玉芬?杜光会?延续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当代护士,2015.4.
[2]徐勤勤?单伟超?心肌梗死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重庆医学,2015.7.44.19
[3]范家莉?孔悦?延续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9
[4]胡碧华?李慧?延续性护理降低老年高危患者发生压疮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6.17
论文作者:杜杰,刘菲菲,尚文静,徐洋,汪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7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延续性论文; 再入论文; 情况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