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道路施工过程中路面和路基是两个最基本的过程要素,在进行路基施工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保证路基整体的稳定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土质类型,采用对应的加固措施,并且还需要做好路面的排水工作,防止水体病害对道路路基和路面产生不良影响,在施工完成之后需要周期性的做好路面的维护工作,保证道路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规划设计
1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1.1对城市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规划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雨水、自然灾害等,以及城市运输能力、人口密度、车辆保有量等人为因素,合理地规划设计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以保证行车安全。
1.2与企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对以道路运输为主的企业而言,城市道路就是这些企业的生命线,路面出现路基陷沉、坍塌等问题,一旦封路维修,企业会在一段时间内不能运输,订单不能消化,对企业产生直接的经济损失。
1.3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路基不稳对城市交通运输带来压力,水、电、煤、暖等管道都有可能受到影响。路面作为工程表面出现损害,不仅会造成短时间内道路堵塞,甚至会对行人、车辆造成危害。因此,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规划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道路路基路面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道路路基路面如果设计工作不到位,极易引发路面开裂、路基沉降等问题,不仅影响到行驶车辆的安全性,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1路基沉降问题
目前,道路路基路面施工过程中,由于缺少路基设计环节,导致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施工技术、施工流程等内容都不符合要求,且由于工程量大,所以经常会涉及到跨季度施工,从而严重降低路基的性能,埋下质量问题,一旦投入使用,极易出现沉降现象,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
2.2路基路面压实度不达标问题
道路路基路面的压实度非常重要,如果压实度不合理,就会出现路基路面变形的问题,降低行车安全性。但是目前,由于道路路基路面设计不到位,导致道路路基压实度不达标,使得道路路基路面中含水量大、厚度大,从而降低路基使用寿命。
2.3路基路面排水系统不合理
排水系统作为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设置在路基两侧,目的是排放雨水。但是现阶段,道路路基在设计过程中,排水功能弱,导致路基经常会受到雨水侵蚀,从而出现塌陷等问题,产生诸多安全隐患。
3道路路基路面的规划设计要点
3.1优化路面结构
针对目前道路工程的建设和养护现状,为最大限度提升道路工程使用年限和行车的安全性,道路路基路面要尽量保持一致性,以某改扩建工程案例为例,路面结构的基本构成为:6cm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cm的细粒式沥青混合料。其中改性沥青AC-13C为细粒式沥青混合料的主要材料,改性沥青AC-20C为中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的主要材料。在道路路基下方铺设了ATB-25沥青稳定性碎石,这种路面结构的主要特性是具有很强的力学过渡性和稳定性,厚度为10cm,再用乳沥青改性稀浆作为封层,并采用4%~5%水泥稳定碎石作为路基基层施工材料,厚度控制在36~40cm,3%~4%水泥稳定性碎石作为底基层所采用的材料,厚度控制在18~20cm,其中道路路基路面中的粘层和透水层都按照相应的设计方案和计划进行实施,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改扩建道路路基路面的总体质量,从而提升道路路基路面的使用寿命和路面上行驶车辆的安全性。
3.2合理处理路基路面裂纹问题
路基路面的裂纹问题是道路致命问题之一。要想控制裂纹或者避免道路在日后使用过程中出现类似问题,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收缩性小的结构作为路基,施工时要把握好施工材料裂缝原理的应用,材料收缩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①温度收缩;②干湿收缩。不管是哪种收缩的方式,都和施工材料本身的性能指标以及含水量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施工材料在选用的过程中,需要对施工材料中塑性指标进行确定,在确定符合施工标准之后,才可以进行正式的选购以及使用。必要时适当添加外加剂保证材料的指标参数,从而有效避免路基路面的裂纹问题。
3.3控制基层的平整程度
在道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路基施工是其中的关键点和基础,路基施工的稳定性和质量是保证路面行车安全性的保障条件,因此,在道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路基施工的各个方面技术。在使用石灰稳定土作为基础工程的时候,其中在平整度方面的要求以及标准都比较低,因此,石灰稳定土作为施工基础的工程平整度的施工质量方面,在平整度上要求比较低。但是针对水泥稳定碎石施工作为基础施工来讲,在整体设计的平整程度上,要求比石灰土的要求更高,并且水泥稳定碎石对路面的平整程度影响更为明显,水泥类型的稳定材料和石灰和粉煤灰的稳定材料要求基本上都不是非常的严格。
3.4对软土路基的施工设计
通过对市政道路施工调查分析之后,其中软土路基的施工路段因为地基沉降问题,所产生的跳车现象,主要是因为在施工图纸的设计过程中,所设置的钻探孔比较少,或者是在钻探的过程中深度不够,在软土路基的施工过程中没有被注意,或者是在软土路基的深度上、范围上以及物理学的性质方面,没有得到非常有效的规划和设计,造成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没有对软土路基实施相应的加固处理或者是在实际的处理方式上程度不足。
此外,在软土路基的加固处理过程中,其中存在的相关参数与计算方式上,和软土地基的实际施工状况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在软土地基的处理方式上,也很难可以达到施工技术的要求与预期效果。除此之外,受到雨水侵蚀问题造成路基填充材料流失比较严重,同时在整体的强度上也明显降低,这也是造成道路工程路基沉降的主要问题之一,各种不同类型的软土路基的处理方式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施工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流塑状态的淤泥或者是灵敏淤泥的软土地基,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对这种类型的路段施工很难进行加固工作,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真空联合的堆载预压的施工方式来进行路基加固处理。
例如某省城市道路K25+114M路段发生道路下陷坍塌事故。该路段坍塌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大雨所致,而是道路路基松软,在规划设计时没有明确的方案进行软土加固,导致道路边坡的砂浆防护层多处出现开裂,出现完工即塌的现象。在软土路基路段,可以采用真空联合的堆载预压法进行加固。由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施工方式需在传统的水载真空预压基础上额外加载,所以,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对施工要求比较高,对工程材料质量和施工工序都有严格要求。
3.5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道路工程的路基路面一旦遇到下雨天气,肯定会在表面出现一层路面水膜,行驶在具有路面水膜的道路上的车辆就具有巨大的安全隐患,十分影响行车的安全性。除了对安全会造成影响之外,过多的路面积水难以排出,无论是下渗还是留存都会危害路基的质量,影响其稳定性,导致道路的使用寿命不断减少。由此看来,相关人员需要在道路的设计中提高对排水设计的重视。
(1)道路路基排水设计时,应合理利用临近水利设施(水渠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在排水设计中要把防护放在首位,做到防护与治理相结合,排水设计还要与当地地理环境协调,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达到排水功能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另外,还要做好系统性、全局性规划,合理布局,与原有排水设施相协调。
(2)进行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就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的基础设施,找准农田和自然水系的位置,施工时尽量减少占用农田,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效应,通常依据相辅相成、相互利用的设计原则进行设计,不仅有利于道路排水,还能使农田得到有效的灌溉。
(3)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地域性强,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必须因地制宜,采用纵向排水与横向排水相结合的方式,在排水设计的基础上要加强防护设计,特殊路段特殊防护,提高实体工程的工作效率。
(4)要提高对超高路段排水设计工作的注意力,由于超高路段的设置,当阴雨天气出现的时候,总会在超高侧的路面上出现积水现象,会给该位置的行车造成很大的风险。所以在针对该种类型的路段进行设计的时候,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排水沟的设置来减少超高侧路面积水现象的出现,为了保证排水效果,可以增加排水管的设置数量,合理的排水工作可以有效解决道路的积水现象。
(5)环境保护。路基路面各项排水措施的排水量要经过慎重考虑,在实际排水设计时,要杜绝排水量过大的问题。路基作为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满足强度大、稳定性好的要求,因为水损害首先破坏路基,所以保证道路整体质量的前提是做好路基排水。如何把路基排水做到最好,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首先,要对所修路段历年气象资料进行详细调查,将各个极点做出全面统计,比如夏季最大降雨量和冬季最低气温等。其次,要全面调查所修路段的路况信息、地势高低和道路两侧情况,重点设计路段变化交界处,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排水方案。
3.6路基搭接设计
在拼接部分设计挖台阶、双向土工格珊、处理新路基等等措施,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
在施工之前,需要将路基边坡表面所有的垃圾或者是植被等等都清理干净,特别是要将树根挖净。对旧公路的路肩部分还要进行翻晒整修。翻晒部分的宽度应该在80cm以上,用石灰土来进行换填。路床和路堤部分的掺灰量分别为5%和3%。
对于台阶的要求是必须向内倾斜2%~4%,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m和1.5m。对于一些填土较高的路段,在挖台阶时也可以适当的加高,主要目的就是为提升施工的质量。在开挖过程中要不断的、适时的分层将新拼宽路基填筑进去,并压实,在拼接处的压实度应该比普通路基要高出1%左右。
为了让拓宽路面部分的压实度达到标准,尤其是路基边缘部分,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在断面的两侧都加宽50cm左右以备碾压,对于拼接处拓宽宽度在3cm以下的路段还要进行超宽碾压,在所有的路基都压实之后再进行刷坡处理。
对于拼接处的土工格栅的布置,其原则为:在台阶的底部以及路床的上下部都设置一层双向的土工格栅。当填土的高度在3.52m以下时,需要铺设两层的土工格栅;当填土的高度不低于3.52m时,就需要铺设3层土工格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新老路基的横纵牵引力,从而将路基不均匀沉降情况的出现几率降低到最低。
在过渡部分同一般路基的相交处利用台阶来进行衔接,台阶的宽度应该在2m以上,按照4%的坡率来向一般路基的方向倾斜。台背回填的方法就是分层填筑和压实,对含水量必须要严格控制,最佳的分层厚度应该在100~150mm之间。
4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规划设计措施探讨
4.1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在实际工作中,应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能够在实际发展期间,制订完善的设计方案,提升规划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根据道路的等级要求开展全方位的管理活动,在明确工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设计理念与实际施工联系在一起,提升工作效果。
同时,需根据交通行车安全性需求等,制订现代化的设计方案,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创新设计管理形式,优化相关工作体制,提升城市道路等级,满足当前的工作要求。
一些道路贯穿于商业区域或是城市中心区域,行车与人员较为集中,会形成系统的网络,设计者需根据承载特点,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在提升其安全性的情况下,增强道路工程结构的舒适度,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4.2按照流程展开道路路基设计工作
目前,在展开道路路基设计工作时,经常不按照操作流程展开,导致路基设计不合理,针对此种情况,施工单位就需要严格按照流程展开道路路基设计工作:一方面,要提前了解道路工程的具体情况,根据道路工程情况合理展开路基组织设计工作,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机械设备等内容都做好规划。另一方面,要严格参考道路设计图纸展开前期路基的勘察工作,详细了解路基情况,并建立相关的坐标点,为后续展开施工提供方便。
结语:在对道路路基路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针对其基本性能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具体的性能要求与设计原则,创建多元化的设计方案,保证可以满足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全面的管控。
参考文献:
[1]梁亮.浅析公路路基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民营科技,2018(12):153.
论文作者:容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路基论文; 路面论文; 道路论文; 过程中论文; 工程论文; 路段论文; 工作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