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放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层次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建筑设计论文,层次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馆建筑和其它一切建筑环境一样,都是从需要——计划——设计——建造——使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交流日益广泛,时间效率广受重视,图书馆传统封闭式的空间类型正日渐被新的建筑空间类型——开放建筑空间所取代。开放建筑在使用上强调空间与使用方式相适应,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因此,它要求打破阅者和图书相分隔的传统,实现人——书见面,“藏”“阅”一体化;开放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未来“变化”的关注。图书馆内的管理活动和阅览、科研行为是学校教学生活的一部分,它必然随着时间进程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其使用方式的动态特征是不言而喻的,静态的建筑空间必须与变化的使用方式相适应。在此,有必要引入开放建筑中的一个新概念,即层次概念。
一、开放建筑的层次体系
层次是指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梯级关系,这种梯级关系一般呈金字塔型,任何事物都是由其下一个层次的诸要素依据某种关系而结成的。开放建筑的层次理论为协调设计决策和建筑的生命进化过程提供了框架,由此可以把建筑环境划分成三个层次:
1.组织层次
组织层次对图书馆建筑总体环境而言,是为下一个层次建立组织秩序的层次。这一层次即通常所谓总平面设计,其目标是处理图书馆与周围环境的秩序关系,并为下一个层次的设计提出制约条件,在图书馆与校园环境的空间形态组织上,图书馆的馆址应选在学校的中心区,以此突出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中的显著地位,使其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
2.支撑体层次
支撑体层次对图书馆单体而言,是遵守上一个层次的内部规划,并为下一个层次建立廓形的层次。这一层次的设计是在组织层次的制约下进行的。所谓支撑体是指建筑系统中的不变部分,包括空间体系和实体要素二者。在内部空间布局上,可以把使用空间划分为弹性空间和非弹性空间二大类。弹性空间一般是指建筑中的主要使用空间。对图书馆来说,主要指藏、阅、借空间及部分配合空间(如会议室等)。它们是建筑内部最活跃的部分,使用者的不同,管理方式的更新换代,藏书量和读者群的增加等等因素,都要求这部分空间具有开放性,即尽量大的应变能力及发展可能。非弹性空间包括建筑中的交通空间、设备空间及部分服务空间,它们是建筑内部为主要使用空间服务而相对稳定不变的部分。在建筑物从诞生到消亡的生命期内,上述二种不同空间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其变化周期是不同步的,将这二者区别开来,使其各自完成不同的使命,将会给建筑带来生命的活力。
支撑体层次的设计目标是合理布局弹性空间和非弹性空间,并将其落实于技术设计(结构和设备等)中。现代开放图书馆建筑设计趋向于①用非弹性空间连接弹性空间,但非弹性空间的位置相对独立,以避免对弹性空间的切割或插入,保证藏、阅空间最大的通达程度和互换能力及灵活划分的可能性。②弹性空间即主要使用空间居于最佳朝向,以保证藏阅部分最好的自然通讯和采光条件。③弹性空间宜尽量采用规则的几何形态,为在下一个层次中空间的多样划分创造条件。④为弹性空间的发展留下伏笔。比如,在藏阅空间及廊道上空设置增加部分夹层开架阅览的可能性,以便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内部扩建,增加空间的使用效益。
3.填充体层次
填充体层次对内部空间而言,是遵守上一个层次的内部规则,进一步划分空间的层次。这一层次的设计,是在支撑体的范围内进行的,其目标是对内部空间按使用方式作进一步划分,这实质上是对弹性空间进行二次设计。比如,把书库分为二大类:一是基本书库,二是开架书,这部分藏书与阅览空间相互交叉开敞。现代图书馆管理业务中已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管理,读者可直接进入基本书库,因此这一部分空间相对封闭,可处于建筑北侧。阅览空间按读者的身份及阅读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研究室、期刊阅览室和缩微读物阅览室等类别。必须指出:这一层次的设计有其相对性和临时性,目前设计阶段的空间划分方式,本质上只是一种暂时的建议式的决策形式,随着时间的进程,使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将带来内部空间的重组与划分。从决策权的角度看,如果说前面二个层次的设计,其主导者是专业设计人员的话,那么填充体层次的设计和安排,其根本的决策者则应该是图书馆的管理者和读者。建筑师的职责应是以积极的姿态来参与这一决策过程,并为其提供专业服务。
层次由上至下逐级制约,上一个层次的建筑形态必须由下一个层次的要素来表现,这就是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层次概念只有与“变化”联系起来,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较高层次的变化必然引起较低层次的变动,而较低层次的要素变化可以不影响较高层次的存在。家具转来移去不必影响房间分隔,室内空间的划分构件更换不必影响建筑的支撑结构,而建筑的形态则可以在城市组织秩序中变化。层次越低,其要素越活跃,其适应使用方式而改变的周期也就越短,而高层次相对于低层次来说,则具其稳定性,两者的变化节奏是不同步的。在设计理论和实践中,区别决策的不同层次,把长期决策和逐级的短期决策区别开来,这个方式可以使建筑环境追随使用方式的变化,具有其必要的应变能力,从而使整个决策更为灵活有效。
二、开放建筑的设计过程
开放建筑作为建筑设计,活动的重要特征是强调建筑设计过程的开放性,让使用者直接参与整个设计过程。首先,设计人员在接受设计委托时,需向校方阐述其工作方法和设计宗旨,并赢得校方及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赞同。目前,我国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基本宗旨趋向于①要有利于履行教育职能、信息职能和研究职能;②新馆功能分区要适应图书馆业务职能的变化;③考虑近期应用与长远发展;④利于文献资源共享和添加新技术设备手段;⑤以开架为主的借阅管理方式创造条件;⑥经济利用面积和节省运行能耗;⑦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条件下尽可能扩大空间;⑧在空间形式上、柱网尺度上、层高及荷载的选择上充分考虑满足现代化图书馆的需要。总之,开放的图书馆建筑设计应遵循六项原则:适用、灵活、高效、经济、安全、美观。
在明确了设计宗旨和原则之后,设计人员还需和校方人员一起察看校园现存环境,商讨校园环境改建计划并比较校图书馆的几个可能选址,在和校方各级管理者磋商建议之后达成共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形成了初步设计方案后,应举行听证会。参加人员除设计者外还应包括市规划局、设计院的专家、学校领导、图书馆馆长和职员、校基建科、教师代表等。各方就校园环境改造计划、图书馆选址、图书馆设计构思、设计方法和成果及技术问题等议题进行充分的质疑、建议和论证,修正设计方案。在方案调整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和校方人员还应共同对一些已建成的高校图书馆进行考察和案例研究,彼此利用这一机会,进一步交流意见,对图书馆的空间组织、环境设计各自提出评论和建议,这种讨论甚至包括对层高尺寸的推敲,对室内家具布置方式家具选择灯光照明设计和管理等细节的斟酌。通过对设计过程的彼此参与合作,设计者就更能深刻地了解用户的意图,用户也更加理解和支持设计人员的构思和成果。这对于即将建成的图书馆的成败和图书馆投入使用后,其建筑生命的进一步延续,以及今后的调整、扩建和改造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束语
开放图书馆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表现在功能与技术的统一,技术与形式的统一,形式与功能的统一,物质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建筑与环境的统一。每一时期的图书馆建筑,在使用过程中都将会产生新的需要,于是就要进一步的调整设计和改造,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开放的循环之链,专业设计成果是这条循环之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产品。运用层次的方法,使得建筑空间环境的存在和发展按其各层次的规律各行其轨,这就为今后建筑环境适应使用方式而调整发展留下了“活口”。使用者参与决策则显然是建筑环境存在和发展具有生命力的保证。不断出现的图书馆建筑将在开放时代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