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关税政策研究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关税政策研究

郭晴[1]2016年在《基于GTAP模型的碳关税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015年11月2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的召开,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再次成为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开征碳关税的建议。美国已经通过气候法案规定将于2020年开始对中国、印度等未实施减排义务的国家的高碳产品征收附加碳关税。现代农业的发展,大量农药、化肥和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得中国农业逐步成为“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高碳产业之一。所以,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一旦征收碳关税可能会彻底改变全球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已有格局。全球变暖压力下的碳关税一旦推行,必将对未来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那么,碳关税对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的机制是什么;总体而言,碳关税将对农产品贸易环境带来哪些影响;碳关税将对宏观经济贸易背景下的中观农业部门的农产品贸易产生多大影响;政府和企业又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这些影响。本文在文献综述、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分析和全球减排背景下碳关税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理论探析基础上,重点采用GTAP模型就碳关税对世界和中国农产品贸易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模拟研究。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全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以及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基于对国内外碳关税征收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的系统性归纳和总结,确定本文研究的主题和方向。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这部分主要包括系统梳理和综述了以下几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一是,碳关税在国际上实施的合法性和可行性的研究文献;二是,碳关税对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文献;三是,碳关税对碳减排影响的研究文献;四是,运用GTAP模型研究碳关税的相关文献。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碳关税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理论研究尚不够深入,碳关税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定量模拟研究几乎尚未开展。第三章: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分析。本章主要目的在于从各个角度盘点全球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情况,重点阐述中国农产品的发展现状。对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市场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了分析。在对农产品贸易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形势与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章:全球碳减排背景下碳关税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理论探析。本章主要目的在于就全球减排背景下碳关税征收如何对农产品贸易产生的影响进行理论推演。首先,界定了在全球减排的大背景下碳关税的新内涵;其次,对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发现国内外有很多学者根据具体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对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拓展;再次,本文运用理论推演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加入碳要素的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和加入碳要素的农产品贸易要素禀赋理论模型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就考虑碳要素将对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五章:GTAP模型介绍和数据处理及情景设定。首先,对GTAP模型的发展情况、内部结构进行了介绍说明;其次,对最新版的GTAP8.0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地区和部门划分,对碳关税可能带来的冲击进行了定量测算;最后,对碳关税征收的四种情景进行了设定。第六章:碳关税对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农产品贸易受宏观经济贸易发展环境的影响显著。因此,首先,运用GTAP模型从宏观大背景上就碳关税将导致农产品贸易环境的变化进行定量模拟分析。定量模拟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碳关税对全球GDP的影响、碳关税对全球价格指数的影响、碳关税对全球贸易平衡的影响以及碳关税将导致的全球贸易条件的变化。其次,在对宏观经济贸易环境潜在变化的把握前提下,基于美国、日本、欧盟单独和同时征税的四种情景,就碳关税可能导致的全球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定量模拟分析。第七章:碳关税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本章开展了碳关税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定量模拟分析。首先,就碳关税对中国农产品进口额的影响进行定量模拟分析;其次,就碳关税对中国农产品产量的影响进行定量模拟分析;再次,就碳关税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影响进行定量模拟分析。最后,基于美国、日本、欧盟单独和同时征税的四种情景,就碳关税对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影响进行了重点分析。第八章:全文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主要归纳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创新点,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指出了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就碳关税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析,并基于情景分析和定量模拟测算了美日欧单独征收和同时征收碳关税对世界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全文的研究结论: (1)征收碳关税后,原来农产品贸易李嘉图理论模型内涵将发生改变;(2)征收碳关税后,原来农产品贸易H-O理论模型下不同国家比较优势将发生逆转; (3)全球减排背景下,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模型也应进行动态调整;(4)碳关税的征收对全球农产品贸易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征税国受益,中国、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受损;(5)碳关税征收将使全球农产品出口额小幅下降,美日欧同时征收碳关税对世界农产品出口额负面影响最大; (6)碳关税将使征税国全球农产品出口份额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份额反而增加,对改善全球农产品贸易结构具有积极作用; (7)碳关税将使中国农产品进口额下降,产量和出口额反而小幅增加; (8)碳关税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将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农产品在碳关税征收国的市场份额下降,转而更多地流向非征税国家和地区。全文的政策建议: (1)全面改善我国的农产品贸易环境; (2)积极扩大内需减少我国农产品的外贸依存度; (3)加强新兴市场开发以实现我国农产品贸易战略的多元化; (4)重点推进对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征碳税; (5)大力调整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本文创新点在于:(1)探析并构建了全球碳减排背景下碳关税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理论模型。本文基于经典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和H-O理论模型,采用理论推演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加入碳要素后的李嘉图理论模型和H-O理论模型。与时俱进,拓展了传统的李嘉图理论模型和H-O理论模型,丰富和发展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2)开展了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的实证分析。本文运用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分析法,首先,依据对农产品比较优势RCA指数的公式,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其次,将RCA指数的变化从结构效应方面进行分解,来分析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变化的原因。最后,将RCA的变化从竞争效应方面进行分解,来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变化的原因。(3)基于GTAP模型定量模拟测算了碳关税征收对全球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采用最新版的GTAP8.0数据库,根据当前世界的基本经济格局,并考虑到研究需要,将世界划分为8个区域,为了突出本文关注的焦点,对于非农产品部门则进行了归并,最终将各国的经济划分为6大部门。根据碳关税税率与碳排放量的关系构建了碳关税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计算模型。采用情景分析的办法,分别测算了在20美元/t CO2(每吨二氧化碳)的碳关税税率条件下,美国、日本、欧盟单独征收碳关税和同时征收碳关税对全球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张心雨[2]2017年在《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1978-2016)》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加快推进,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带一路”联结的10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丰富的农业资源与禀赋,也为中国农产品走出国门创造了更加宽广的市场。尤其是入世以来,对外贸易市场高度开放,关税的平均水平有所下降,各种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总额迅速提高,但逆差也随之不断扩大。若要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并使农产品贸易逆差局面有所改善,就需要将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作为重要抓手。本文以修正后的波特“钻石模型”为研究框架,深入分析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以期挖掘其贸易潜力,最终为提高其竞争优势提出合理建议。本文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变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三大部分展开研究。文章在阐述对农产品对外贸易及其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回顾国内外关于农产品对外贸易相关文献和书籍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上理清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地位及作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分析了“钻石模型”中各影响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接着,又从历史分析的视角,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变迁及特点,这是研究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又一重要基石。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贸易绩效指数综合测评,并以修正后的“钻石模型”为逻辑主线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考量其贸易潜力。最后,总结了帮助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建议:一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国内外市场需求;二是调整农业经营结构,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发展物流与加工业,提升农产品比较优势;四是促进国内外良性竞争,优化农产品贸易环境;五是挥动政府“有形之手”,促进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

吾斯曼·吾木尔[3]2016年在《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长潜力及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国内农业发展的需要出发,顺应经济全球化,实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走出去”发展战略,提高农产品供给安全保障程度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为提高应变能力,分散风险,减少贸易摩擦,中国应大力开拓亚洲市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营造和谐、共赢、互助的农业国际合作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农产品贸易战略,以便获取区域市场开放的利益和贸易创造的利益,通过优势互补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我国主动提出的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是东牵活跃的亚太经济圈,西联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辐射30多个国家,是世界性的战略增长极,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条经济走廊。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简称经济带沿线国家,下同)具有双边贸易发展的农业资源、地缘优势及政策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通过合适双边的农产品贸易方式,不断扩大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充分实现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互利性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我国来讲,这种选择对实现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型产品保障程度以及更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我国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中,发展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额操作性问题,积极推动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和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为基础,分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下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长潜力及路径问题。论文主要思路构想如下:(1)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长条件分析,在阐述双边贸易特征和贸易平衡状况基础上,从贸易不足、互补条件、竞争条件、贸易政治条件等四方面探讨双边贸易增长的条件;(2)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增长潜力分析,运用贸易引力模型测算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不足”和“过剩”状况;(3)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结构优化潜力分析,从贸易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贸易模式等三方面分析双边贸易结构优化的可能性,为双边农产品贸易增长的路径选择提供较为清晰的思路;(4)中国与经济带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长影响因素,通过分析贸易保护、国内贸易条件变化和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政策多变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寻找双边贸易波动的原因;(5)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长路径选择;(6)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长的保障措施,为了保证双边农产品贸易增长路径达到预期的目标,提出加速双边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必要措施。(7)本研究结论与今后研究的展望。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在波动中增长,进出口市场和产品结构集中度较高。双边贸易中,我国处于逆差地位,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仍然偏低,贸易互补性强、竞争不激烈,具有贸易增长的政治条件等优势条件,今后双边农产品贸易增长潜力较大。(2)中国与经济带多数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属于贸易“不足”,为此我国应准定市场定位,重点市场战略布局调整到周边国家。(3)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出口农产品依赖性强的产品类型多于进口,说明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潜力大于进口。双边贸易中多数农产品类型体现为性质稳定的产业间贸易为主特征。(4)贸易保护、国内贸易条件的变化对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具有抑制作用,各种优惠贸易安排具有促进作用。中国对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结构效应,说明中国出口、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口之间匹配程度较高。(5)结合以上章节研究总结并综合考虑资源禀赋、贸易互补性、市场需求、国家关系和地缘优势因素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国未来应优先选择与中亚五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荷兰、德国及法国等国家,双方在水产类、谷物类、纺织纤维、果蔬类、乳蛋类及油籽类上的贸易合作。

赵婷[4]2016年在《TPP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和多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大量涌现,TPP是其中备受关注的一个。TPP协议要求各成员国开放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这将对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产生巨大影响。我国与TPP多数成员国保持着密切的双边农产品贸易关系,客观地评估TPP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机遇与挑战,科学、合理地采取措施应对TPP的影响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以TPP协议和中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TPP国家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关系,分析了TPP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静态影响和动态影响,并通过引力模型对中国与TPP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流量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和预测分析,最终提出了应对TPP影响的对策建议。具体结论如下:TPP协议在农产品问题上,要求各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农产品贸易关税,取消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TPP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的规则将极大地影响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农产品贸易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与TPP国家的双边农产品贸易关系密切,贸易额占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较高,TPP国家多数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贸易逆差国,贸易产品结构较为集中,TPP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对我国的出口具有较强的替代性。从TPP的静态影响来看,中国不加入TPP的净效应为负,加入TPP的净效应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从动态影响来看,TPP对其成员国形成规模经济、竞争刺激、投资刺激等积极影响,将使得非成员国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利于非成员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因此,加入TPP对于中国来说是有利的。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是中国与TPP国家农产品贸易额的积极影响因素,关税税率、地理距离、收入水平差异是阻碍因素,假设中国加入TPP,同时农产品关税税率下降,中国与TPP其他12个成员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说明加入TPP对我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有利。综合以上分析结论,提出了调整农业生产,发挥出口潜力,优化农产品对外贸易结构,减少贸易逆差,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理性看待TPP的影响并适时主动加入TPP的对策建议。

于爱芝[5]2002年在《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渐凸现、农产品生产成本迅速上升、农产品价格低迷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过去中国缺乏对农业的保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也从体制上阻塞未来中国走上农业保护的路子。但是,WTO却为中国农业构建一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高效的农业生产和贸易体系提供了契机。那么,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劣)势何在,如何通过国际贸易的利益调节机制发挥(回避)这一优(劣)势,是摆在中国农业面前的一个现实性问题。本题重点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对外贸易结构以及二者的整合性进行了研究。 论文遵循“理论——方法——分析”这一基本研究流程:首先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和内涵进行界定,为以下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整合,指出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选择了目前较为科学和客观的国内资源成本法(DRC)作为本论文研究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基本方法。与以前研究相比,本研究在运用DRC方法时,通过对该分析框架下的基本假定进行修正和完善,弥补了该方法静态分析的缺陷,这是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创新。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对包括中国谷物、经济作物、水果、畜产品四大类、十二种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计算机处理几十万条成本数据,跟踪了1986—2000年14年间各种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演变趋势、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谷物中除稻谷(大米)具有比较优势外,小麦完全不具比较优势,玉米处于由比较优势向比较劣势转变。三种油料作物中,花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大豆比较优势微弱或不具比较优势,油菜完全不具备比较优势。经济作物中,除棉花以外,烤烟、甘蔗比较优势明显。以苹果和柑桔为代表的水果类和以生猪为代表的畜产品比较优势明显。通过与农业专家访谈,研究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从而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依据,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实际意义之所在。 在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系统整合模型,构建了二维分析框架,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的整合程度进行了描述和评价,并从政策、体制等角度对整合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克服了以往孤立地研究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这是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另一个创新。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整合农产品比较优势及与对外贸易结构的思路与建议。一是从产业、产品、区域、品质四个层次调整农产品生产,营造比较优势格局;二是整合农业技术支持体系,推动比较优势升级;三是整合农产品对外贸易:调整贸易政策目标、优化市场结构;四是整合农业政策,优化外部环境。 为了使研究结论在理论上更为科学、客观,研究中利用了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多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保证研究在实践上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作者曾先后赴海南、河南、河北、东北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从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外经贸部、海关总署的等有关部门获取翔实资料。研究过程中,运用了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图表分析方法等定量研究以及比较归纳分析方法等定性分析手段,并结合WTO《农业协议》以及中国有关承诺,对“入世”给农产品比较优势和外贸结构整合可能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分析,以期为我国农业生产、贸易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参考。

曹靖[6]2004年在《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二十年变迁及其成长环境研究(1982——2001)》文中指出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和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对农业问题十分关注。中国应对其过去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进行回顾,以史为鉴,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有利于中国在新一轮贸易谈判中明确自己的立场,选择适合切入点,争取中国自身合理利益。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这二十年,是处于一种全方位变化的时期。这种变化改变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但农产品国际贸易依然有其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把握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二十年发展变化特点时,我们更应关注是哪些力量改变了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原有的发展轨迹,推动其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阶段。正是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为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逐渐构建了一个新的成长环境,促使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在这二十年期间的变化非常显著。通过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农产品总量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进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农产品入超的变化、中国农业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描述,勾勒出了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二十年间发展变化的大体态势。 国际农产品市场稳步增长,为各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而中国迅速发展的农业生产和国内需求,为中国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进口发展带来了有利时机。而一国的产品要获取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价格因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通过对出口补贴、汇率、关税的作用分析,这些措施除了在出口方面起到了拉动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增长的作用,在进口方面,其调节作用却被明显弱化。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对于农产品国际贸易,尤其是对农产品进口贸易的严格控制,造成进口大幅波动,导致中国汇率政策和关税政策失去应有作用。通过对中国政府的贸易经营权专控、配额、许可证等一系列措施的分析,解释了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各种非关税壁垒的影响。 虽然上述这些外部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但中国农产品必须具有自身的优势才能真正在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影响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变化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各类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上,而决定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应是中国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对中国资源禀赋的分析,显然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是中国目前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打产品,具有突出的比较优。 但透过比较优势的表面现象,可以发现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面临着一个困惑的问题。中国具有优势的产品,优势在不断下降,具有劣势的产品,劣势却在不断弱化。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引入了竞争优势理论。可以发现,要最终决定中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地位的优势地位,必须实现结合中国农产品内部资源禀赋优势环境和国际贸易外部发展环境条件,借助外部环境的调整配合,实现农产品由比较优势向竞争力优势转变,真正保证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研究表明,中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受到了多种外部因素的推动和制约,也受到了产品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变化的影响。将两者结合形成中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是保证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长期稳定协调的发展,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肖黎[7]2012年在《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格局、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在中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农产品贸易发展关系着我国国计民生、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稳定。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持续逆差,引起了国家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文章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系统规范分析、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格局、成因、影响等重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论文首先描述了国内外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状况,阐述了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规模、格局与发展趋势。文章指出:不管是国际产品贸易还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逆差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随着快速增长,可接受的空间已越来越小;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产品主要来自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逆差市场主要为南美洲、北美洲与大洋洲,主要逆差来源国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内逆差省区主要为东部地区。然后,文章基于出口与进口角度,深入分析了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影响因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其进行计量实证,结论是:在出口影响因素中,按影响程度大小分别为农产品国内供给不足、国内需求旺盛、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产品国外需求疲软、人民币升值、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低、国家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在进口因素中,按影响程度大小则为农产品国内供给不足、农产品国内需求增加、农产品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的降低、农产品进口价格的下跌、人民币的升值和农业投资的不足等。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农产品贸易逆差对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和农民就业的影响:农产品贸易逆差在短期内有助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但在长期内会带来国家粮食安全危机;农产品贸易逆差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但对农民就业的影响不明显。最后,文章在借鉴国外农产品贸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止与改善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对策建议。第一,增加农产品国内产量,减少进口规模:严格保护并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第二,扩大农产品出口:积极参与WTO农产品贸易谈判和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整农产品出口结构,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投资;加强农产品出口的国内支持力度等。第三,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把握好农产品进口结构;合理使用农产品进口保护措施,即继续实施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运用农产品特别保障条款,增加“绿箱”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合理利用非关税堡垒等。文章研究成果有利于政府和社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贸易结构,促进农产品出口增长、把握逆差规模、缓解或降低农产品贸易逆差、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相关决策的制定与实施。

万金[8]2012年在《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研究》文中指出在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思想的引导下,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日益深入,各国的经济体制逐渐趋同化,与此同时,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为经济系统运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农业发展的国际化成为了不可逆趋势。从改革开放起,中国农业开始融入国际体系,加入WTO是其在国际化道路上迈进的一大步。在农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农业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既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机遇,也要面对来自世界市场的压力与挑战。时至今日,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口和出口呈现“一快一慢”的增长态势,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同时,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和产品集中度都较高,且出口易受到国外严苛的准入标准和贸易壁垒阻碍。由此,形成了当前不容乐观的农产品贸易局面。农产品贸易格局变动的背后隐藏着农产品自身比较优势的转变。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大部分农产品已经丧失了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向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集中,园艺类农产品、水产品和部分畜产品成为仅有的比较优势农产品。不仅如此,中国不具备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而生产率增长缓慢,这使当前农产品比较优势状态的改善存在不小困难。农产品贸易状况关系到中国农业国际化的市场地位,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比较优势是农产品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发展的根本基础,因此,深入研究农产品比较优势并建立准确深刻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比较优势是学术界的重点研究课题,也是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尽管现代国际贸易现象日益纷繁复杂、国际贸易理论在更多的视角上获得了发展,但比较优势是需要持续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针对农产品贸易的问题,比较优势原理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本文以1978年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为历史起点,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对30多年来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进行研究。以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制度经济学、产品空间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采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围绕“探寻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内在规律、缘由及趋势”与“如何培育和改善农产品比较优势?”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第一,采用最新的NRCA index全面研究了改革开放至今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探索了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长期变动的规律性,总结了其变动的总体性特征,为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客观、全面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二,从贸易理论的前沿出发,将制度因素引入农产品比较优势问题的研究,首次检验了制度质量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影响,既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视角,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相关研究的视野,又提供了来自非制度密集型产品方面的制度与比较优势关系的经验证据,对前沿理论起到了一定的补充性证明作用。第三,首次将产品空间结构理论引入到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的分析中,构建“国家-产品-时间”的高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农产品空间结构对比较优势在农产品间变动的影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首次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培育目标选择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研究的不足,对同类文献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本文先后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事实考察、影响因素分析、变动趋势预测、决策思路探讨”四个方面展开问题的研究。为了透彻研究改革开放至今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本文选用最新的NRCA index,按照SITC编码分类,分层次对所有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测评。分析了1978-2010年间农产品总体、分类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趋势、阶段性及分布变动,并通过回归分析、单位根检验评估了其稳定性。重点对比了入世初期与当前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客观判定了农产品比较优势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中国仅有食品和活动物类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按产品属性来看,水产品、园艺产品和非食用畜产品是比较优势产品;按品种细分,优势品种数和劣势品种数各年相差不大,但具体分布不同;中国农产品整体比较优势的稳定周期大约为6年,同时,主要农产品大类的比较优势明显具有阶段性;大部分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是不平稳的;入世10年后,农产品比较优势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基本延续着入世初期的趋势。为了深入探讨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影响因素,本文以传统比较优势原理和前沿理论为指导,从要素禀赋、宏观经济政策、制度因素三个角度展开了研究。首先,采用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土地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禀赋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并同时探讨了有效灌溉、化肥投入和农机投入对比较优势的间接影响;然后,以购买力平价比率量化代理出口导向战略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标准的时间序列协整检验,分析了其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长期均衡关系;最后,以经济自由度为评价指标,从制度质量的角度分析制度因素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先后采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一般性检验和含结构突变的时间序列协整检验研究了中国个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土地资源禀赋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农业劳动力收入对农产品比较优势有显著的负影响,有效灌溉、化肥投入和农机投入,能通过对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替代而间接影响农产品比较优势,其背后含义是农业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能够通过改变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禀赋状况而影响农产品比较优势;第二,出口导向战略与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均衡关系,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对农产品比较优势是具有影响的;第三,从世界范围来看,制度质量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制度质量与农产品比较优势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2003年前后具体关系有所变动,但始终为正向关系,因此,制度因素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具有影响,高效率的制度安排对农产品比较优势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为了尝试预测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未来趋势,本文采用独立随机过程的Markov链对总体农产品和各分类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变动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预测了未来5年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整体来看,还是从不同类别来考察,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稳固性较强、移动性弱;预期5年后,其移动性会增强,表现为劣势农产品的劣势弱化或逐渐转变为优势农产品,而优势农产品仍然呈现强健的稳固性。为了准确探寻培育改善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有效措施,本文首先引入产品空间结构理论思想,构建“国家-产品-时间”的高维面板数据检验其理论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的适用性,然后以此为基础,详细讨论了农产品比较优势培育目标选择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差异最终决定了农产品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形态,而这种状态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有重要影响,离既有比较优势农产品集合越近的品种越易实现比较优势,遵循这条规律,通过对农产品密度的测算排序,密度值从大到小,依次是农产品比较优势培育目标的最佳选择。最后,在全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指出实施诱导技术变迁、继续深化改革强化出口贸易发展、从多方面入手培育农产品比较优势、改善制度环境及提高制度安排效率是改善当前农产品比较优势状态的几个着力点。

陈祥新[9]2018年在《TPP协议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美国参与TPSEP,将其演变为TPP,积极推动TPP成员扩张。此后,美国对TPP立场发生转向,从支持变为反对。在短暂的受挫之后,其他11个国家就TPP达成共识,于2018年3月8日正式签署协议。TPP的新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可能对我国农业贸易产生影响。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蔬菜、畜产品和水果等,曾对日韩和东南亚国家大量出口,将面临TPP成员国农产品的挑战。因此,分析我国农业贸易开放现状与趋势,准确把握TPP对国内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综合应对的有效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6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在回顾谈判进程和分析文本内容基础上,总结出TPP主要特征和特别之处。第二,通过贸易发展分析,重点关注中国与TPP成员国农产品贸易壁垒、自由贸易区建设水平以及农产品双边贸易金额和结构变化情况。第三,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和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来分析中国与TPP成员国农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第四,选取交易费用视角,探讨TPP相关条款对传统成本和非传统成本的调整,进而分析TPP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可能影响。第五,采用GTAP模型,对美国退出、美国重新加入、美国退出后中国加入等方案下,TPP对我国农业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第六,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不同方案下TPP对中国农业影响模拟结果的异同点。研究结果显示:第一,TPP谈判经历波折,TPP能否正式生效有待观察。第二,综合考虑贸易保护水平、自由贸易区建设情况、农产品市场的重要程度以及贸易关系,TPP减免关税可能给中国农产品贸易带来一定程度的转移效应。第三,TPP倡导的新规则理论上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农产品贸易零关税会减少中国农产品在TPP地区的市场份额,但影响不是很明显;TPP可以降低成员国农产品贸易的交易费用,中国农产品可能面临TPP成员国农产品激烈竞争的形势。第四,不同模拟方案下TPP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存在异同。一方面,农业部门价格、进口和出口变动趋势不一致,TPP对中国农业贸易余额的影响存在部门差异;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出现生产减少和贸易转移,农业部门产出、价格和贸易余额变动具有相关性。第五,中国是否加入TPP需要权衡利弊得失。本文提出了5大政策建议:对TPP持客观和开放态度;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农产品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和分散化;加强对重点农业部门的合理保护及预警机制;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朱玲玉[10]2018年在《中国—东盟FTA建立对我国农产品进口影响分析》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呈现稳步前进的态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提升、资源整合以及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中之重,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农产品的进出口不仅能够解决劳动力问题,增加农业产值,还能够倒逼农产品提供者调整农产品结构,优化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自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农产品贸易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往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和先行者,在农产品的双边贸易中,中国和东盟各自的农产品既有合作也存在广泛竞争,尤其近年,中国自东盟大量进口农产品,出现20年来首次对外农产品贸易逆差,并且不断增大,对东盟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首先从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入手,逐步引出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及现状,深入研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双方农产品贸易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我国自东盟进口农产品的态势。笔者将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归纳总结在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在进口方面产生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在中国—东盟贸易区中如何来部署农产品进口战略,即我国应适合采用哪些农产品对外贸易方式,如何使我国自东盟进口的农产品格局达到最优状态,既能满足国内对此类农产品的需求,也能适当的保护好国内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基于GTAP模型的碳关税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研究[D]. 郭晴. 中国地质大学. 2016

[2].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1978-2016)[D]. 张心雨. 云南财经大学. 2017

[3].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长潜力及路径研究[D]. 吾斯曼·吾木尔. 新疆农业大学. 2016

[4]. TPP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影响及对策[D]. 赵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16

[5].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整合研究[D]. 于爱芝. 华中农业大学. 2002

[6].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二十年变迁及其成长环境研究(1982——2001)[D]. 曹靖.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7]. 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格局、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研究[D]. 肖黎.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8]. 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研究[D]. 万金. 华中农业大学. 2012

[9]. TPP协议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D]. 陈祥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10]. 中国—东盟FTA建立对我国农产品进口影响分析[D]. 朱玲玉. 上海海关学院. 201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关税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