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大陆与台湾历史教科书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祖国大陆论文,历史教科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与祖国大陆同祖同根,血肉相连。两地的政治制度虽有差异,但在中学历史课本编写方面,却有不少相通之处。不可否认,两地在某些观点上分歧较大,这也是很自然的。现作一些介绍和比较。
一、编写制度不同
台湾中学各科课本实行“统编制”,均由“国立编译馆”编辑。其历史课本一贯由该馆主编,下设各册编审委员会,由主任委员1 人和委员20多人组成。每册课本由1人具体负责, 依照国民中学或高级中学的“历史课程标准”,以及“高级中学选修科目中国文化史课程标准”、“高级中学选修科目世界文化史课程标准”进行编写,另有1 人负责总订正,最后交编审委员会审核。课本的印刷、发行由包括正中书局在内的30多家书局和出版公司联合办理。目前,台湾中学现行的历史课本,是由“国立编译馆”1986年编写出版,1991年改编再版的“标准本”。按规定,台湾初中一年级学习中国古代史(第一、二册),初二第一学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第三册),初二第二学期和初三学习世界史(第四、五册)。高中一年级学习中国古代史(第一、二册),高二第一学期学习中国近代史(第三册),第二学期学习近代世界史(第四册),高三学习中国文化史(上、下册)和世界文化史(上、下册)。台湾中学历史课本共13册,全是由“国立编译馆”编辑的“标准本”,实行“一纲一本”,不允许几种不同的课本出现。
祖国大陆长期以来采用国定制,中学历史课本都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编写的。国定制虽具有优越性,如使用统一的课本,对升学能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不适合地区教育发展和学校水平的差别,所以,从90年代开始,由于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已由国定制向审定制转轨,变“一纲一本”为“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在教育部(国家教委)领导下,允许一些省市和有关部门自编教材。目前,祖国大陆已编写了六套初中历史课本,经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和教材审查委员会等机构的审定后出版,供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校使用。这就打破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长期以来“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这对教材质量改善,以及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近年来,台湾发现使用统一的“标准本”有不少问题。也在一些学科中(如音乐、美术、劳作)试行多种教材供学校选择的做法。可是,由于各书局和出版公司在发行工作中采用不正当的手法(如对校长行贿等),致使“质量竞争”变为“发行竞争”,失去原来的意义。因此,台湾中学历史课本还是保持原状,有待今后解决。
二、编写体例相通
章节体的编写形式是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新兴学校教育的需要而产生的。教科书采取标准化、固定化的分篇列章,章节的标题概括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国历史教科书从近代一向沿用章节体直至今日,台湾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也采用章节体形式。
台湾“国立编译馆”主编的中学历史课本,全书之首列有编辑大意,注明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课时的大致安排、编辑的原则等;接着便是目录(目次)、正文。中国史以纪元为主,附注公元;外国史则以公元为主,必要时附以纪元。课文内容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按历史发展顺序分段设章,使学生从中了解到历史递嬗演变的过程。书中附有大量图片,与课文配合并附加解说。国民中学(初中)的课本在各章之前列有提纲,提示全章的特点。国中和高中的所有课本,各节末附有“研究与讨论”用作复习。国中课本没有注释,高中课本采用节末注,书末都附录历代帝系表。
台湾中学历史课本讲究总体结构。总体结构需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要求,便于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并使智力与能力得到开发和培养。首先,国中(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章即为“导论”课。第一子目是“人类历史的起源”,先以设问的形式“人类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后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结合课文中的2 幅插图“人类进化历程图”、“史前时代人类分布图”来说明人类历史的起源。第二子目是“我国历史的特色”,也是结合课文中的“中华民族的融合图”和课文后的“中国历史朝代演进的过程图”,进行具体叙述,并概括为四点:“一、时间悠久;二、民族融合;三、注重伦理;四、爱好和平。”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远古人类的进化及其生活状况,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及其特点,起到了学习动员的作用(注:国民中学《历史》第一册,(台)国立编译馆,1991年改编本第三版, 第1~5页,第27~41页。)。
其次,台湾国民中学历史课本每章开始都列有“提纲”,起“提示全章之重点,藉以加强教学效果”之作用。如国民中学《历史》第一册第四章“东周”——春秋战国的剧变”中的提纲:
周室东迁洛邑以后,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春秋时代,周天子成为名义上的共主,无法继续维持西周时代的封建秩序,于是有“春秋五霸”的争霸和争盟。至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地位更无足轻重,“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最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发生剧烈的变动:一、贵族没落与平民崛起;二、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三、工商业的发达与都市的兴起。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发达,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这个提纲把该章“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社会经济的变动”和“学术思想的发达”的主要内容都高度概括在内了(注:国民中学《历史》第一册,(台)国立编译馆,1991年改编本第三版,第1~5页,第27~41页。)。
最后,台湾课本各节均附有“研究与讨论”,以加强学习效果。这是“根据认知层次的不同,兼顾技能训练与情意陶冶而设计”的。这个作业设计比较灵活,内容包括:古今中外不同地域的比较,参观、欣赏,设身处地的感受,阅读传记,讲述故事,体会人物情操,列表,绘图等。一般每节课后列有两个问题,供学生研究讨论,可培养学生的能力。
祖国大陆近几年编辑、出版的六套新课本,在结构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突破了编、章、节的体例,以课为单位讲授;第二,增设导语、导言或提示;第三,采用大小字形式;第四,提供复习素材,作业形式多样化;第五,大量增加图表,版面设计大为改观。至于这些体例结构的具体情况,因在前面已详细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三、内容有同有异
一般说来,台湾课本不太注重历史分期问题,这与台湾史学界史观多元化有关。但它注意发挥其社会功能,在其课本的编辑大意中就明确指出:“本国史除叙述中华民族的演进,疆域的变迁,政治、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外,尤其强调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融合,藉以增强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操与团结合作的精神,并认识民族的传统精神、国民的地位与责任。外国史叙述世界各主要民族的演进,文化的发展、时代的趋势,以及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责任。”(注:国民中学《历史》第一册,(台)国立编译馆,1991年改编本第三版,第1~5页,第27~41页。)在这个编纂思想指导下,台湾中国史课本虽然以王朝的更迭为主线,不仅叙述了其更迭的过程,同时也介绍了经济的发展、学术思想与文化科技成就、社会生活状况与中西交流等。请看台湾高级中学《历史》第一册的各章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远古时代
第二章 三代的兴衰与文化
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制度
第四章 春秋战国的社会与学术
第五章 秦汉的统一
第六章 东汉的建立及其衰亡
第七章 秦汉疆域的开始
第八章 两汉的制度与学术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的分合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与社会经济(注:高级中学《历史》第一册,(台)国立编译馆,1993年版,第1~3页。)
祖国大陆现行的中国史课本,是以社会形态的变迁为主干设编,课本编排虽然有王朝更迭的形式,但它打破了“王朝体系”,以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对象、全面反映整个社会的历史。由此可见,台湾与祖国大陆课本在打破“王朝体系”模式上,编纂思想是相通的。同时,在世界史课本的编写中,两地都力图打破“古希腊、罗马——中古欧洲一近、现代欧美”为轴心的欧洲中心论的世界史框架体系,为建立合理的世界史体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台湾现行的初中世界史课本有两册,即国民中学《历史》第四和第五册。该书为冲破“欧洲中心论”框架体系,作了很大的努力,在古代部分,标题是这样的:
第一章 上古时代
第一节 西亚文化
第二节 古代的埃及
第三节 印度与波斯
第四节 希腊与希腊化时代
第五节 共和与帝国时代的罗马
第二章 中古时代
第一节 基督教的兴起
第二节 民族迁徙与秩序的重建
第三节 东罗马帝国与拜占廷文化
第四节 印度文化的兴盛
第五节 回教世界的发展
第六节 东西文化的交流(注:国民中学《历史》第四册,(台)国立编译馆,1993年1月改编本第三版,第1~2页。)
从这两章的标题中可以看出,当欧洲文明还处在黑暗时期,亚非文明却达到了昌盛的境地,以不可辩驳的史实证明,世界古代史不是以欧洲为中心。近代,欧、美一些国家在生产技术和文化科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课本中也适当增加这方面的篇幅,这也是必要的,并不说的这就是“欧洲中心论”。课本对亚、非、拉地区和人民,在近、现代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亦相应作了介绍。
台湾课本内容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重政治、轻经济,格外注重文化史。请看下表:
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内容构成一览表(注:参阅王铎全、李稚勇,《比较历史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比重
书名和使用年级 页数 章数 节数 政治 经济 文化
国中第一册本国史初 148
1023 3/5弱 1/7强 1/4
国中第二册本国史初 146928 1/2强 1/6弱 1/3强
国中第三册本国史初 144930 9/10
1/20
1/20
国中第四册本国史初 139728 3/51/10
3/10
国中第五册本国史初 146824 4/5弱 极少
1/5
高中第一册本国史高 180
1034 3/5强 1/10弱 1/5强
高中第二册本国史高 198930 3/5强 1/10
1/5
高中第三册本国史高 212
1131 4/51/10
1/10
高中第四册近代世界 194932 4/5强 极少
1/10
史高二(下)
中国文化史(上)高三 147725
中国文化史(下)高三 165721
世界文化史(上)高三 206825
世界文化史(下)高三 142720
台湾中学历史课本共13册,除高三选修中外文化史4册外,在9册中有关政治的内容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般是占五分之三,最少都在一半以上,最多可达十分之九。说明台湾课本十分重视政治史。同时对文化史亦格外重视,从初一至高二的课本内容中,其比例从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强,高三的选修课全部都是文化史内容。而经济史所占的比例极小,这跟编者的历史观和教育观有很大关系,不重视经济在整个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偏重于政治与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以实现其历史教育的目的。
祖国大陆课本历来都非常重视政治史,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尤其是阶级斗争的比重一度过大。经济史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而文化史则比较薄弱。这种重经济,尤重政治,而轻文化的倾向,在一段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直到近几年才有所改变。新编的各种课本都增加了文化史内容。如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文化部分共有8课,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 从当前祖国大陆现行的中国历史课本来看,对政治、经济、文化史等方面内容的比重日趋合理,教科书的功能不断扩大和提高。
在介绍历史人物与事件方面,两地课本也有一些选材一致的地方。台湾课本对历史上为统一、改革、社会发展作过贡献的帝王将相,勇于抗击外侮、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促进民族融合、开展对外交流的历史人物和对文化、科学等方面有伟大成就的思想家、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等,都作了肯定赞扬性介绍。如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诸葛亮、王安石、卫青、霍去病、谢安、岳飞、文天祥、郑成功、张骞、班超、北魏孝文帝、文成公主、郑和、孔子、孟子、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辛弃疾、关汉卿、张仲景、华佗、祖冲之、沈括、毕升、黄宗羲、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等,对这些历史人物,两地课本的观点相似,存在着共同接受的空间。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祖逖北伐、淝水之战、王安石变法、郑成功收复台湾、欧洲传教士来华等,台湾课本都作重点叙述,对其作用与影响的评述亦与祖国大陆课本有共同之处。但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则存在分歧,有的差异较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民战争问题。祖国大陆课本对农民战争所占的过多篇幅虽作了删减,但对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是一贯持肯定态度的。而台湾课本对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基本上是否定的,对大多数农民战争多用“乱”字,如“黄巾之乱”,“黄巢之乱”,说“黄巢之乱使大江南北广遭劫掠。”称李自成为“流寇”、“屠杀也最惨”。分析太平天国败亡的原因说“主要为其愚妄残暴,措施荒谬,违背历史文化与人性情理,引起一般知识分子与社会大众极大的反感。”
2.古代民族问题。祖国大陆课本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祖国的统一、发展作出了贡献,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在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个王朝的疆域内,也有不少居于我国现疆域内的民族,在一段历史中尚不包括在中央王朝的版图内,他们或自立一个地区政权,或几个民族共同组织一个和汉民族并立的政权。但不管怎么样,凡是长期生活在今天中国版图内的民族,就是中国人,都属于中华民族。他们过去的活动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台湾课本对少数民族贬多褒少,把历史上中国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看作是“外国”,同时也把历史上中国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说成是外族侵入。如把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至黄河流域称之为“五胡乱华”;把唐代突厥称为“我国主要外患”;把宋与金、蒙古的和战放在宋期“对外关系”中叙述;把蒙古灭南宋说成是蒙古灭亡了中国;把清军入关说成满族入侵中华,等等,对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人物,如呼韩邪单于、松赞干布、尺带珠丹、骨力斐罗、大祚荣、皮罗阁、俺答汗等人,台湾课本都没有提及。这不利于今天民族团结和祖国的统一,也不符合历史实际。此外,台湾课本在现代史叙述国共两党关系时,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所持的立场观点很成问题,在此不值一提。有待日后聚首一堂,坦诚研讨,切磋交流,达成共识。
四、插图各具特色
当今世界各国、各地新编的课本都十分重视插图的设计、选择和印刷。台湾课本近年来也比较注意插图的安排。如国民中学《历史》第一册,有图片51幅,地图19幅;高级中学《历史》第二册,有图片86幅,地图26幅;高中《世界文化史》上册,有图片111幅,地图7幅。这些插图内容丰富,有各种人物图,想象图、示意图、历史地图、古画、拓片、照片、文字对照表、历代帝系表等。其中图片多数为彩色,且多整页、半页之插图。同时,这些插图分布在课文内,与课文密切融合,附加解说,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果。如国中《历史》第一册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分合”,第一节“三国鼎立”的课文中,配有1 幅“三国鼎立图”、3幅“人物像”(曹操、刘备、诸葛亮),还有1幅“南京古城壁图”,为学习课文增强了直观形象性。在“武候祠中的诸葛亮像”右侧有一段小字说明:“诸葛亮,字孔明。他曾屡次伐魏,志在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可惜‘出师未捷身兄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种以图配文的作用较好。另外,台湾课本中“章名”、“提纲”、“研究与讨论”等栏目,都是彩色衬底,显得层次分明,内容突出。
祖国大陆课本的插图亦大有改进,在新编的各种版本中,都大量增加了插图,尤其是彩图。如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二册,采用大16开本彩面,书首附有彩图33幅,内容非常丰富,如扬州大运河、河北赵州桥、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玄奘、阎立本的《步辇图》,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舞乐壁画、杭州岳王庙岳飞郾城大捷壁画、内蒙古成吉思汗陵、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北京天坛、明代的长城,等等。至于课文中的插图和历史地图更多,几乎页页都有,少则1幅,多达5幅。如125 页的“司南模型”、“罗盘针”、“突火枪”、“抛石机”、“元代铜火铳”。又如143页的“苏轼的书法”、“黄庭坚的书法”、“米芾的书法”、 “蔡襄的书法”、“赵孟頫的书法”等。
总之,海峡两岸历史课本的编写,各具特色,各有所长,这是值得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
标签:历史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历史教科书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大陆文化论文; 古希腊论文; 历史故事论文; 历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