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静观教管中心 400717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小学生的成长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节品德课,让小学生将来成为诚实和富有责任心的人。
怎样上好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看法:
一、精彩导入,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教学效果就会好,教学目标的完成就水到渠成了。
如教学《家乡变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情况,知道“三废”污染的严重性,理解环境为什么亮出了“黄牌”,我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看到的污染的情况。这时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工厂冒的黑烟,污染空气,灰尘非常多,穿一天的衣服,领子就很黑了。”有的说:“工厂排出的污水流入新汴河,河水被污染了,鱼常常被毒死很多。”有的说:“废渣、垃圾处处可见,看到可难受了。”有的说:“有的人不讲文明,垃圾乱扔,苍蝇到处飞。有的还从楼上往下乱扔东西,都砸到了过路行人。”……这时,老师再引导大家说一说,环境污染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又争先恐后地说了。有的说:“我们要多种些花草树木,美化我们的家乡。”有的说:“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要用法律法规来保护我们的家乡。”有的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这样,在同学们激昂的发言中,课结束了,教育效果非常好。
二、联系生活,胜过空洞的道理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平时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在课堂上高谈阔论,大道理讲得是头头是道,学生呢,都听懂了这些道理,可为什么课内听明白了道理,课外却毫无行动,说归说,做过做,言行不一致?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要注意环保,可有一些学生仍然会去做危险的游戏或活动,仍然有学生乱丢纸屑……因此,品德课上我们还应该联系生活,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来讲、来教育,教学效果远远胜过你那些人人都懂的大道理。
如: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一位学生把痰吐在地上,吐得到处都是。我并没有直接找这位同学谈话,在品德课上,我就让同学们谈谈随地吐痰的危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随地吐痰很不卫生,有的说随地吐痰不文明,还有的说随地吐痰散播细菌……此时,那位学生早已面红耳赤了。这样的教育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就是联系生活的教育效果。
三、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
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正所谓“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四、现代化手段,让思品课生动起来
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行性。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很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法去讲解很枯燥,同时有许多概念、原理,由于学生对其缺乏感性知识,也使得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可信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图像、声音、动画技术等综合手段,将抽象化、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同时,通过动画模拟可以将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动态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师讲解的可信度。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配上教师简练语言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同时,还应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还要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即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生活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我们品德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论文作者:王有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2月总第9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学生论文; 的说论文; 品德论文; 教师论文; 道德论文; 同学们论文; 小学生论文; 《教育学》2016年2月总第9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