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市人民医院普外科;黑龙江绥芬河157300)
【摘要】:目的:研究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疝气患儿,将60例患儿简单随机分为2组,30例疝气患儿为一组。其中,一组患儿实施传统手术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疝气患儿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疝气患儿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疝气患儿(P<0.05)。结论:对疝气患儿使用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安全有效,有利于促进患儿的恢复。
【关键词】:疝气;小切口;临床效果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1],在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且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在临床上小儿疝气疾病常使用传统手术治疗,创伤大,恢复慢,因此,微创手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治疗中。我院将疝气患儿6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以下是详细报告:
1疝气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疝气患儿60例(属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一组患儿30例。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男孩。
观察组:年龄为5个月~8岁,平均病程为(3.67±2.14)岁。在30例氙气患儿中,有直疝患儿16例,有斜疝患儿14例。
对照组:年龄为6个月~8岁,平均病程为(3.72±2.09)岁。在30例氙气患儿中,有直疝患儿17例,有斜疝患儿13例。
对照组和观察组疝气患儿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值大于0.05。
1.2治疗方法
疝气患儿实施传统手术治疗(对照组),在对疝气患儿进行全身麻醉之后,将患儿以仰卧姿势放置在手术台上,进行常规的术前消毒,通过在皮横纹下作一个2.5 cm横向切口剥离(使用蚊式钳)皮下组织,显露精索,在找到疝囊后,将其纵向切开,游离分剥疝囊,用1号丝线高位结扎疝囊颈部,并进行止血,复位患儿睾丸和精索,缝合皮下组织以及皮肤,将切口使用无菌的敷贴进行覆盖。
疝气患儿实施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在疝气患儿进行全麻后,患儿保持仰卧体位,在常规消毒之后,在患儿腹股沟韧带上方约2cm横指处切口,并沿腹横纹作一个约1cm的切口,将患儿皮下组织使用蚊式钳和小拉钩进行钝性分离,在提取腹外斜肌腱膜后,从切口提出精索,分开精索外筋膜和睾丸肌,将疝囊游离分剥,使用1号丝线对疝囊颈部作高位结扎,随后的操作与对照组方法相同。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疝气患儿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疝气患儿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用%表示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卡方进行数据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用t进行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两组疝气患儿的各项资料数据对比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疝气患儿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疝气患儿更胜一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所示:
3讨论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病因为腔隙内压增高[2],先天躯体薄弱。临床上较常见的是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婴儿多系母亲在换尿布时发现,较大的小儿则多于入浴时发现。引起肿块出现的诱因是腹压增加,如哭泣、咳嗽、排便、排尿等。较年长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诱发肿块在腹股沟区出现,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阴唇。肿块系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所形成,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疝气患儿的临床表现为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疝气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加重症状,甚至发生嵌顿[3]或较窄而威胁患儿生命,故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是在腹股沟区切个小口,把疝囊找到结扎。有损伤输精管[4]及精索的风险。虽然不多,但还是经常发生。传统手术治疗切口大、创伤大,在手术过程中存在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等情况,由于传统手术治疗的切口较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导致出现病菌感染的情况,以至于患儿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增大。
通常疝气是不会自愈的,随小儿年龄增大,活动量增加,疝气越来越大,腹股沟肿块会增大,甚至降入阴囊,如发生嵌顿会造成肠坏死等严重后果。疝最常见于腹部,小儿常发病,使用微创手术修补疝气缺口,仍然是最佳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小切口手术时是微创手术中的一种,具有创口小、疼痛轻、手术快、术后无需住院、对身体伤害相对较小的特点。
本文旨在研究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将我院收治60例疝气患儿,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疝气患儿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不如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对照组疝气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明显高于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10.00%)。观察组使用小切口手术为疝气患儿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小切口手术治疗疝气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的减少,有利于加快患儿的康复速度,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石志敏.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疗效比较[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5,1(9):233-233.
[2]万慕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42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19):77-77.
[3]魏小龙.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可行性分析及疗效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5(32):59-59.
[4]阳明凤.使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5,0(14):284-285.
论文作者:崔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1
标签:疝气论文; 患儿论文; 切口论文; 手术论文; 小儿论文; 手术治疗论文; 时间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