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_电子货币论文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货币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在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与原有的信用货币相比,电子货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货币的发行机制不同,电子货币的发行既有中央银行,也可能是一般金融机构;二是电子货币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只要商家愿意接受,消费者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和使用多国货币;第三,电子货币更多的是采取技术上的加密算法或认证系统来实现防伪。在货币完全电子化的时代,人们的金钱将保存在电子钱包里面,电子钱包记载了你的全部金融信息,包括:银行存款余额、其他金融资产余额。你可以随时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为远在万里之外的交易活动进行支付,也可在瞬间进行资金划拨。技术进步使金融资产以光的速度流动,这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对传统的金融模式提出了挑战。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电子货币对其货币政策、职能、地位及作用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实施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的金融监管也刻不容缓。

一、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其特定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变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可以从货币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析:

1.电子货币影响货币供给

电子货币产品,主要被设计用来替代流通中的通货,而中央银行发行的用于流通的通货是整个货币供给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因此对流通中现金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货币供给。货币银行学中将定义为:流通中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定义为: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额+调整项;定义为:大额定期存款+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所有存款机构发行回购负债+欧洲美元+调整项。由此可知,流通中现金在中占的比重最大,因而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会对它产生较大影响,流通中现金在中占的比重较小,因而对其影响较小。

在现代银行体制下,社会的货币供应量是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创造出来的,根据经济学原理,狭义货币供应量可由如下公式表达:公式中:n表示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率、h表示现金漏损率、r表示法定准备金率、e表示超额准备金率、B表示基础货币(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准备金的总和)。

下面我们分别从每个变量来分析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效应如何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一,电子货币的使用会减少基础货币中现金货币的数量。电子货币是无形的现金,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高速流通。电子货币时代,网络可以把电子货币以光速传播至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因此不需要保留像纸币时候那么多的电子现金就能完成交换中介的任务。电子货币时代基础货币的数量必然减少。最终,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所有的交易都可以通过银行账户内的电子存款进行结算,电子现金也就完全消失。在公式中货币乘数m大于1的条件一般是会满足的,因此基础货币的减少将导致倍数的货币供给减少。

第二,电子货币的使用影响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存放于中央银行用以应付日常支付和银行间结算的资金。在网络金融、电子货币时代,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流动性风险。具体表现在:首先,网络银行的挤兑行为发生更为突然。在网络时代,信息按照光的速度进行传递。任何一条消息都会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球的各个角落。从一条可能动摇储户信心消息的发布到挤兑行为的发生将不再以天计,而是以小时计、以分钟计,银行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面临大量集中提款。这种挤兑的速度将大大超过银行在市场上融资的速度,也就是说,在面临突发的集中提款时,银行将来不及通过市场融资应对。而且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取款交易对整个交易系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交易系统不堪重负而不得不延迟交易,这将进一步影响储户的信心。在“越提不出来就越想提出来”的心理的影响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储户加入挤兑的行列。这种破坏性的正反馈将最终导致银行清偿力枯竭。其次,网络银行的挤兑行为规模更大。传统的银行挤兑行为受地域、交通限制,在刚刚发生时通常仅限于小范围,处理得当,不会酿成整个银行系统的动荡。而网络银行的储户遍及全世界,一家美国的网络银行可能突然遭到万里之外的日本储户的挤兑,而原因可能只是一条来自欧洲的消息。面临这种情况,银行在短时间内不能准确确定挤兑的原因,也就不能及时对症下药。这种跨越国界的挤兑行为对一国的金融体制带来的冲击将不亚于金融危机时的资本外逃。在这种形势下,商业银行不得不增加准备金量,以应付各种突发情况。也就是说相比纸币时代而言,电子货币时代需要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保留更多的准备金,即e和r将增加,这将使得m变小。

第三,电子货币的使用将影响n——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率。上个世纪70年代,最重要的金融创新就是自动转账账户(ATS)的发明。这种账户最大的特点是银行为账户使用者活期和定期两个账户。在活期账户中只保留少量固定的金额,使用者可以通过支票等方法支取活期账户中的存款,随着活期账户中存款的减少,银行会自动把定期账户中的资金转移到活期账户里去,保持该账户中金额不变,这样投资者即享受到随时支取的便利,又得到了定期存款利率的回报。这种金融创新使得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区别变得非常模糊,但是ATS也有局限,往往需要通过银行网络才能发挥作用。在电子货币时代,这个局限不再存在。便利的网上支付路径肯定会使得类似ATS的金融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时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界限将不存在,因此在电子货币时代定活比率n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将变得难以预料。

第四,电子货币将使现金漏损率下降。因为电子现金每秒按光的速度流动使得现金在途时间降为零。这样在商业银行存款创造过程中,电子现金的漏损量必然大大小于纸币模型下的漏损量。由于货币乘数中分子大于分母,因此,现金漏损率h的下降会使得m变大。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子货币的影响下,传统的货币创造公式中的各个变量都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说,在电子货币时代初期,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基础货币来调控经济的效果要大打折扣。在电子货币全面普及的阶段,由于准备率和定活比率趋于稳定,这时乘数主要受现金漏损率降低的影响而变大。在这一阶段,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能以调控现金量来调节总供给,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有效性降低。

2.电子货币影响货币需求

货币的需求受人们的货币需求动机、货币的流通速度以及利率水平这三方面的影响。(1)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影响。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划分为三类,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相应地,货币需求也被分为三部分: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投机性需求。凯恩斯讨论的货币需求是实际的货币需求,而不是名义的货币需求。他认为,人们在决定持有多少货币时,是根据这些货币能够购买到多少商品来决定的,而不是仅仅看货币的面值是多少。实际货币需求可由名义货币需求除以价格水平,也就是来表示。凯恩斯把与实际收入成正向关系的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归在一起,称为,它随实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即把受利率影响的投机性需求称作,它随利率的上升而减少,即把这两项合起来,就得到以下的货币需求函数:显然,由此公式描述的货币需求同实际收入成正向关系,与利率成反向关系。在电子货币流通和使用后,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和变现能力增强,货币周转周期将大大缩短,因此,在短期内,人们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预留的货币量占实计收入的比例将减少,相应的为此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的货币需求量也将减少;大量的资金将随时准备着从原有的状态流向资金回报率更高的部门和行业,因此,利率的微弱变化都会导致的大幅度的变化,从而投机动机需求将得到加强。因而在总的实际收入和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电子货币流通的市场中,人们的手持货币量将减少。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受收入影响而投机动机受利率影响。但是电子货币将对这一假设产生威胁。由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以几乎为零的交易费用进行货币用途之间的转换,各类需求动机之间的边界已不再明显,投资结构之间的可变性也大大增强了。电子货币使合二为一,会受利率和实际收入两方面的影响。(2)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著名的费雪现金交易方程式:MV=PT告诉我们货币的流通速度与货币的需求量、商品价格和社会总商品交易量密切相关。该方程式又可表示为:,其中是现金,是现金的流通速度;是信贷货币,是信贷货币的流通速度。很显然,在费雪看来,不同的货币具有不同的流通速度,无疑会对货币总量的需求产生影响。由于实际现金要承担较大的存储风险、高昂的传输费用和安全保卫防伪费用,而电子货币快捷、方便的流通和安全性以及金融网络结算和存储支付系统的广泛使用,必将使流通中的现金需求量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而逐渐减少,同时,银行和其他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信贷量增加。在国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增加。但流通速度一般稳定不变,但是比信贷货币的流通速度快。在社会总商品量及其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为保证方程式的平衡,信用货币的流通速度必然要加快。电子货币的出现不会削弱现金的流通速度,而信用货币的流通速度增强,即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必然加快。(3)电子货币对利率的影响。利率是一定时期利息额与借贷资本额的比率。利率的高低是由资本借贷市场上的资本供应量和资本需求量共同决定的。如果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不是同步变化,则利率必然会变化。电子货币的出现,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使得利率的变化幅度变得更小,浮动期限更短,如果中央银行不能准确、及时判断资本市场的变化,那么它通过利率进行宏观货币供给的调控能力就会减弱,这就对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结论与对策

面对全新的货币政策环境,中央银行必须通过监管建立新的良好有效的货币政策实施机制。

第一,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的使用、创造、流通进行统一规划,严格管理。建立一套对应的法律法规,以明确消费者、商家、银行和清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在发展电子货币的同时建立起对电子货币发行、流量、统计的监控体系及认证中心。对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要深入研究,以化解可能的金融风险。

第二,将网络银行业务正式列为金融机构管理范畴的核心,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完善现行法律,补充适用于网络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条文、加强网络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便促使网络银行的经营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制定网络银行的安全标准,建立安全认证体系。

第三,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进行规范,严格禁止不利于货币政策实施的金融创新,对每一项现有的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对这种影响在电子货币时代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出准备。针对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的负债规定不同的准备金率。加强对风险资产和负债的评估和控制。

第四,建立新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由于传统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在电子货币时代与货币政策的相关程度不再明显,中央必须寻找新的可操作指标。随着银行电子支付网络的成熟,中央银行可以随时掌握全社会商业银行信用总额,因此把全部银行系统的信用总额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是可行的。

第五,为了防止货币政策变化导致大量的国际资本突然进出本国的金融市场,给本国经济造成影响,中央银行需要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管,降低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弹性。具体的方法可能是加强国际间的网络银行监管合作,对国际投机资本征收“托宾税”增加投机资本的流动成本;也可能是通过征收高额资本所得税,降低投机资本流动的动机,等等。

总之,面对着货币介质的变化,中央银行必须不断调整传统的政策手段,来不断适应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给传统金融体系带来的变革。

标签:;  ;  ;  ;  ;  ;  ;  ;  ;  ;  ;  ;  ;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_电子货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