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马斯洛的人性理论(二)——对马斯洛健康人格理论的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马斯洛论文,人格论文,人性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斯洛的健康人格理论
“如果我们对关于人类的心理学感兴趣,我们就应该限于使用自我实现的人,心理健康的人,成熟的人和基本需要已经满足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们比通常符合一般标准的或正常的人更能够真实地代表人类。”〔1〕
以上这段引文表达了马斯洛人性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立足点:对人性的研究应从人类中最优秀者着手,而不是从一般的或带普遍性的人类个体着手去予以研究。马斯洛认为,过去的人性理论和价值理论主要是着眼于对人类常态个体的研究,而“常态宁可说是一种疾病或残废或瘫痪。”〔2〕因此,在马斯洛看来,人的真正本性并非是体现在普通的人类个体身上,而是体现在人类极个别优秀分子身上,这些优秀分子集中地体现了人的各种潜能和终极价值的选择。因此,科学的人性论、价值论和伦理学说必须以对人类优秀分子的研究作为依据。正如他在另一处所说,“我的超越性动机在根本上是以这样的操作为依据的,即,选取优越的人,他们也是优越的观察者,不仅对事实的观察而且对价值的观察都是优越的,然后利用他们对终极价值的选择作为整个人种的终极价值的标准。”〔3〕
正是从对人类优秀分子的观察和研究中,马斯洛提出了他的健康人格的概念。在马斯洛那里,健康人格概念与同一性、个性、丰满人性、自我实现等概念都具有相同的意义,它们是可以互换使用的。马斯洛从美国的历史上和当代社会中找出了几十个他认为已经自我实现或接近于自我实现的人作为标准,从中总结出自我实现或健康人格的应有的品质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以下15个方面:
1.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加适意的关系。即自我实现者能比一般人更敏捷更正确地看出被隐藏和混淆的现实,因而他们能够与现实更融洽地相处。
2.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这一点也是根源于自我实现的人对现实看得更清楚,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自我、他人和自然。
3.自发性、坦率、自然。即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具有相对的自发性,不受外在环境和世俗习惯所累,很少做作或人为的努力。
4.以问题为中心。自我实现者一般都强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自身以外的问题上,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一般都是非个人的、不自私的,是与人类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或家庭的少数几个人、或哲学或伦理学的永恒问题和基本争论有关的问题。
5.超然独立的特性;离群独处的需要。
正是由于自我实现者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能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此,自我实现者比一般人具有更大的独立性,更少地需要他人和对他人的依赖。
6.对于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自主的活动。
马斯洛指出,一般人的行为是受缺失性动机所推动的,其需要的满足必须来自于他们的外部世界,因而他们的活动要强烈地依赖于周围的文化环境。但自我实现者的行为不是由缺失性动机推动的,而是由成长性动机所推动的,因此,自我实现者的活动不再依赖于外部世界,而是主要依靠他们自己的潜能和内部资源。
7.欣赏的时时常新。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的反复欣赏的能力,他们能在其他人看来较平淡的、重复出现的事物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奇妙的和令人惊喜不已的东西。
8.神秘的或“高峰的”体验。马斯洛将人们对事物的体验区分为常规体验和高峰体验两种。他认为,“常规的体验嵌在历史和文化中,也嵌在人的转变着的、相对的需要中。它是按时间和空间的方式组织起来的。”〔4〕这种体验不是对事物实际情况的存在认知的体验,而是依存于人的需要、兴趣、环境、时间等等,并会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高峰体验则是对事物的存在认知的体验。这种体验使人忘却自我、超越时空、全神贯注于事物本身的情况和景象。这种体验使人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现实本身的性质和更深刻地看透现实的本质,并给人带来最大的快乐和欢欣。
马斯洛认为,在我们普通人身上,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比较温和的高峰体验,但是在自我实现者的身上,这种体验远比一般人来得更为经常和频繁。而且有些自我实现者的高峰体验是极端强烈的。而正是这样的高峰体验使自我实现者能够超凡脱俗,并推动他们去写诗、作曲、研究哲学、献身宗教等等。
9.社会感情。自我实现者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因此,他们具有帮助人类的真诚愿望。他们就象人类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对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其他成员,都有兄弟般的情谊。
10.人际关系。自我实现者比普通人有更强的与人联系的能力,他们与其他个体之间有着更强烈的爱和更深厚的友谊。这些人倾向于对几乎所有人和蔼和有耐心,尤其是对儿童有一种特别温柔的爱,并为儿童所接受。
11.民主的性格结构。自我实现者对于任何性格相投的人表示友好,而不管他们的阶级背景、教育程度、政治或宗教信仰,以及种族或肤色如何。他们都有着谦虚的品质,从不试图去维护任何外在的地位、尊贵或优越感一类的东西,他们能对任何某方面较自己有所长的人们表示真诚的尊重甚至谦卑。
12.对手段与目的、善与恶的辨别力。自我实现者能明确区分开手段和目的,他们致力于目的,手段则相当明确地从属于目的。并且在他们那里,手段和目的通常是一致的、同一的,而不是分离的或矛盾和冲突的。此外,自我实现的人都有明确的道德标准,在他们身上有很强的道德力量,因此他们只做正确的而不做错误的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表现出混乱、疑惑、冲突、自相矛盾等现象,而这些在普通人处理道德问题时是很常见的。
13.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有着独特的幽默感,那些对于一般人来说感到滑稽的事情,如恶意的幽默(以伤害某人来使大家捧腹),体现优越感的幽默(嘲笑他人的低下),反禁忌性的幽默(硬充滑稽的猥亵的笑话)等都不会使他们感到开心。他们的幽默的特点常常是更紧密地与哲理而不是其他东西相联系。这种幽默也可以称为真正的人的幽默,它远不止仅仅引人发笑,而是类似于寓言,是一种有趣的教育形式。
14.创造力。自我实现的人都会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显示出具有某些独到之处的创造力或创造性,“这种创造力似乎与未失童贞的孩子们的天真的、普遍的创造力一脉相承。它似乎是普遍人性的一个基本特点----所有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大多数人随着对社会的适应而逐渐丧失了它,但是某些少数人似乎保持了这种以新鲜、纯真、直率的眼光看待生活的方式”〔5〕。
15.对文化适应的抵抗。“从赞同文化和融合于文化这个单纯的意义上说,自我实现者都属于适应不良。虽然他们在多方面与文化和睦相处,但可以说他们全都在某种深刻的、意味深长的意义上抵制文化适应,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内在地超脱于包围着他们的文化。”〔6〕这就是说,自我实现者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他们不是依附或从属于他们所置身的文化环境,而是能够抵制住社会的压力进行思考和行动。
以上便是马斯洛关于健康人格或丰满人性或自我实现的人的完美品质一览表。对照这张令人生畏的个人品质一览表,也许人们不能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究竟多少人具有如此健康的心理素质或丰满的人性?的确,马斯洛本人也十分清楚,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人是极其罕见的。但另一方面,马斯洛又坚持认为:第一,这样的人是确实存在的。他在美国的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就找到了几十个具有或接近具有这种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的人。第二,他还进一步断言,这些虽然仅仅是在极少数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品质或人格特征,是普遍地、潜在地存在于人类每一个体的身上,它就象动物的本能那样先天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之中,因而它是我们人性之中一种内在固有的、自然的成长趋向。用马斯洛的一句话来说,“大多数人毕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他们本来有可能很了不起。”〔7〕
如果我们接受马斯洛的观点,就会立即面临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既然这些优良品质是普遍地存在于人类个体的本性之中,何以它们又仅仅只在极少数人的身上表现出来呢?正如马斯洛本人所说,“我们得到的一切证据(大都是临床证据,也有某些其他研究的证据)都表明,理应设想在几乎每一个人中,也几乎每一个新生儿中,都有一种趋向健康的积极意愿,一种趋向成长或趋向人的潜能的实现的冲动。但我们又立即面临着非常令人悲伤的现实认识----只有很少的人这样做,在人类总体中只有很小的比例达到了同一性、个性、丰满人性、自我实现等等。”〔8〕因此,马斯洛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马斯洛认为,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是“一个人本来应该达到的目标,即,他在未受阻挠的方式中成长和发展就能达到的目标。”〔9〕可是大多数人都没能达到这一目标,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生存环境对人性发展的阻挠。因为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性在其本质上是体现为一系列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按其强弱的层次和序列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个需要的层次序列中,只有当前一种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后一种需要才会从一种潜在的状态中呈现出来,上升到突出地位。根据这一需要的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自我实现是处在这个需要层次的顶端,它必须有赖于前面几种需要都得到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但是,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各个社会中,这些基本需要对于绝大多数个体来说远不是容易得到满足的,因而就使得人性中的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次的内容没能在大多数个体身上表现出来。
其二是文化对人性发展的阻挠。马斯洛认为,健康人格必须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才能产生。正如他说,“病态的人是由病态的文化造成的;健康的人能够由健康的文化造就成。”〔10〕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人类文化并不适合人性中的自我实现的充分发育,剥削、奴役、专制主义以及不适当的教育,“也包括来自经济上有特权的人的那些新型的价值病态、存在性紊乱、性格紊乱”〔11〕等等,这都使人性变得残缺和病态,使人性萎缩。
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认清我们的人性中究竟有多少适合于充分发展和表现的潜能,“要帮助一个人向丰满人性运动”,使人们“意识到自已是什么、在生物学上、气质上、体质上,作为人类的一员是怎样的,意识到自已的能力、愿望、需要,也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自己适合做什么,什么是自己的命运。”〔12〕
二、评论
的确,我们不能不承认,马斯洛对人性的看法以及他的健康人格理论都是极富有感染力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愿意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成为自我实现的人,我们也很愿意相信在人的本性中确实存在着马斯洛列举的那些优良品质和崇高能力。可是,当我们面对这个充满罪恶和灾难的人类世界,看到绝大多数人类个体按马斯洛的健康标准来说都只能被划归到具有心理疾病、残废和人性萎缩的行列中时,我们又不能不对这一理论提出怀疑。我认为,尽管马斯洛提出了不少论据来支持他的理论,但无论是从他的研究方法和具体结论上看,都存在着一些令人难以信服的疑点。
首先,从研究方法上看,我们必须提出的一个问题是,马斯洛选取极少数人类优秀分子来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他们的人格特征来作为健康人格和普遍人性的标准是否合理和科学?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的各类物种中,每一物种都具有某些基本的特有属性,这些属性构成了一物种区别于他物种的本质特征。在同一类物种中,它的每一个类分子都具有某些相同基本属性,因此,这些基本属性也可称为一个物种内部的共有属性。这些属性主要是由物种特有的遗传天性决定的,因而它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另一方面,物种在其本质特征上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又是为其内部的差异性所补充的。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或亚群之间、同一物种和亚种的不同分子之间、乃至同一母体的不同后代之间都会呈现出许多差异,有些差异甚至大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从生物学上讲,这些差异是由环境和遗传变异两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后者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上现已证明,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如果没有偶发的变异,物种就不会出现进化。人类是受这一相同的生物学规律决定的。因此,一方面,人作为一个族类来说,它的每一个体都具有这一族类的共性或一般特性;另一方面,受环境和遗传变异的影响,人类个体之间又存在着众多的差异性。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个体之间无论是体貌、性格、智力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有的人身高2米以上,有的人却不足1.5米;有的人智商超过200,而相当多的人智商却不到100;有的人可以去探索生命和宇宙的奥秘,而有的人却只能从事十分简单的操作性工作。这些差别有些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因此,尽管现代伦理学和政治学一再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但从生物学角度上讲,人类不同个体之间在其身体和心智方面的不平等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对于人性的研究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考察和认识。一是对人的一般特性或共性的研究,二是对人类不同个体的特殊品质或能力的研究。但是,这两种研究在其方法论上应当是相当不同的。科学上对一类事物的共性的研究,通常是采用归纳的方法,即通过对同类事物中大量个体的观察研究,然后从中归纳或概括出该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在这种研究中,常态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常态能反映一类事物中最具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特征,在各门科学中,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大量常态个体的研究,才能总结出一类事物的共性或一般特性。
但对特殊性的研究却不同。就生物学上的物种来说,在一类物种中,通常总会有某些个体超出了常态的一般特性而具有某些特殊的品质。这种特殊性可能是由环境和遗传变异等因素决定的。因此,研究这种特殊性的个体,能使我们认识到环境和遗传变异对生物体演变发展的作用。但是在这种研究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特殊性并不代表着共性,一个族类中少数个体具有某些特殊品质,并不意味着这个族类的全体成员都具有这些品质或特性。例如,在研究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去研究2米以上身高的人,了解这些巨人是由何种遗传因素或环境条件造成的。但是,我们不能将这种人就视为身体上发育健康的标准,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这样的生长潜能,人们之所以未能长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他们发育不良或有疾病。我们也可以去研究有着200以上智力商数的人或诺贝尔奖获得者,了解这些天才或智力超常的人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的遗传、大脑构造和所受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但是,我们同样不能据此就认为所有人都具有与这些人一样的智力潜能,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就都可以达到那样的智力高度。我认为,马斯洛关于人性和健康人格的研究方法,正是犯了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在对人类共性或普遍特性的研究中,马斯洛拒斥对常态个体的研究,将常态个体视为疾病、残废或瘫痪。他企图以通过对人类中极少数特殊个体的考察研究,来得出关于普遍人性和健康人格标准的认识。因此,用这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其次,从马斯洛关于健康人格的具体结论来看。从前文的转述中我们可以到,马斯洛关于健康人格的描述,主要涉及到认知水平和价值选择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马斯洛选取这些方面的优越者来作为样品,以此来证明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所具有的潜能和应努力的方向,因此,对于马斯洛的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分别从人的认知能力和价值选择这两个方面来予以考察和分析。
先从认知问题上看。我们知道,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们就一直在对人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情况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皮亚杰的研究发现,人们是通过他们的认知结构来观察理解世界和处理个人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并且人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又是具有阶段性的,个体的认知结构从出生到成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在此阶段,行为主要是运动的,儿童尚不能运用概念去进行“思维”。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言语的发展以及概念的迅速发展。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把逻辑思维运用于具体问题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在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13〕
皮亚杰的研究发现,一方面,每一个体在其认知结构发展阶段和序列上都是固定不变的,一个人的认知结构不可能跳跃过其中的某一个阶段向前发展,如一个人不可能从前运算阶段直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而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结构在其发展速度和所能达到的阶段或程度上又呈现出很大的差别。“聪明的”儿童可能迅速地通过各个发展阶段,“愚笨的”儿童可能较慢地通过这些阶段,而有些儿童则永远不能达到或完成最后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大量地观察到,个体之间在其认知发展水平上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即使在完全相同的教育条件下,差异也是十分惊人的。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皮亚杰指出,主要是由个体遗传潜能的特性不同而决定的。这一观点后来为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研究所证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埃尔金、科尔伯格和梅耶(1972),施韦伯尔(1975)以及库思(1977)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全体人口中形成各种形式运算的可能性不超过一半。的确,在美国全体成人中,大部分人绝不能超出具体运算推理。”〔14〕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形式运算与具体运算虽然在功能上有相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逻辑推理,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质的区别。“这两种思维类型之间的主要差别是,具有形式思维的儿童能在更大的范围应用逻辑运算。具体思维局限于解决眼前直接接触到的具体问题。具体运算儿童不能处理那些复杂的言语问题、假设问题或涉及未来的问题。在这方面,具体运算儿童不能完全从他们的知觉中解放出来。相反,形式运算充分发展的儿童能处理目前的、过去的、将来的、假设的和言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具有形式运算的儿童已从具体问题中解放出来。在此时期,儿童能进行内省,他能把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作为客体来加以思考。
具体运算儿童总是孤立地去处理每一向题,许多运算是不协调的,儿童不能用普遍的理论把他的解决办法整合起来。形式运算儿童能用一种整合的方式应用理论解决许多问题,一个单一的问题可以适用几种运算。
此外,形式运算的特点是科学的推理,假设的建立(和检验),反映了对因果关系的真正理解。〔15〕
显然,认知心理学所提供的研究成果同马斯洛对人的潜能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认知水平或能力是受其认知结构所制约的,而个体之间在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上又是有差异的。认知结构决定着一个人认识自己及外部世界的能力,相应地,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理解和处理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能力。如果说,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尚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其认知结构的发展上不可能超出具体运算阶段,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够期待所有人类个体都能达到自我实现者的境界,具有那种对现实的高度有效的洞察力,对目的与手段、善与恶的高度明确的辨别力,欣赏的时时常新的能力,强烈的高峰体验的能力,以及富有思想性、哲理性和对文化适应的抵制等各种不凡的能力呢?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人类智力或认识能力仍在持续地向前发展,但是,对于这种发展,我们只能用生物物种进化发展的速度和时间来予以估算,而不能天真乐观地认为,只要我们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文化环境,就能立即改变人们的认知能力。
再从价值取向或价值选择问题上看。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决定着人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应该说,从人的生存意义上讲,这一看法无疑是正确的。正如当代美国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指出,人类进化是以纯粹的生物学手段进行选择的结果。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美学判断等都必然产生于这种选择机制。因此,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不具有超越其遗传史所创造的种种规则之外的目的〔16〕。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认为,人类在其根本的价值取向或选择上必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类不同个体之间对其生活中的具体价值和人生价值的选择又总是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个体之间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目标。奥尔波特与弗农曾根据人们在价值追求上的不同倾向,将人们大致地分为六种不同价值类型的人:
1.经济型。强调这种价值的人注重实效,认为生活的目的主要是财产的得失。
2.理论型。强调这种价值的人主要考虑的是对真理的研究,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现新的东西。
3.艺术型。强调这种价值的人倾向于艺术的经验,将美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
4.社会型。强调这种价值的人优先发展和保持人际关系,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增进社会福利和社会和谐。
5.政治型。强调这种价值的人对权力更感兴趣,认为生活的目的在于支配他人。
6.宗教型。强调这种价值的人重视寻求宇宙中的统一和协调。
从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生物学目的上讲,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也许都不过是手段性的,或者说,他们都仅仅是为人的生物学目的服务的。然而,对于人类个体的生存价值来说,这些价值选择通常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以何种方式去实现个体的生存价值或生存意义。对于个体价值选择方面的差别,虽然也有从遗传学方面去作出解释的,但当代心理学、社会学中大量的研究材料表明,个体在价值选择上的差异主要是受环境和文化因素决定的,在这些方面,遗传的作用最小。一个人出生后的环境,受教育的程度,成长的道路,以及他所从事的职业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在这个问题上,马斯洛提供了一个独到性的见解,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相同的,而人的价值观又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决定的,人们在价值选择上之所以会形成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处在不同的需求层次上。饥肠辘辘的人的生活是用“吃”来定义的;有了温饱和安全的人则看重爱和尊重的价值;而只有那些处在需求层次的最高层面上的人,才会将知识、真理、兴趣的满足、潜能的实现以及对人类的友爱和关怀等放在价值追求的首选位置。我认为,马斯洛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们的价值选择来说确实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的确,谁会相信那些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人会将爱的需要或真理的追求看得更有价值。谁又会相信那些生命安全随时会受到威胁的人会沉浸在艺术或美的享受、或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工作或某个问题之中。但是,马斯洛并不止于向我们揭示出这些,他同时还进一步断言,在价值选择问题上,他的研究对象,即自我实现的人的价值观代表着人类价值选择的正确方向,代表着健康人格的价值标准。这种价值标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类每一个体的本性之中,因而它是每一个人都可能达到并且应该达到的境界。如果人们未能达到这样的价健境界,那么他们一定是有心理疾病,或者说,他们的人性就是残缺的或发育不良的。而对于这一观点,我们就很难苟同了。
正如我在前文中指出,个体的价值选择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虽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层次对于他们的价值选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促使一个人作出某种价值选择的动因却决不是单一的,而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个体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受教育的程度、职业特点以及认知水平等等都能对个体的价值选择产生重要影响。马斯洛本人也认为,在今天的美国社会中大多数人未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主要是由文化和环境因素造成的。
但是我们看到,马斯洛选择的研究对象的范围是相当狭窄的,他们主要是由极少数科学家或学者和数量更少的杰出政治家构成。这些人一般都有着较好的生存环境和成长道路,受过良好的教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具有超出一般水平的认知能力,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都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也许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在价值选择上的某些基本特点。然而,环顾一下我们的周围世界,究竟有多少人在其生存环境、成长道路、教育程度、职业特点以及认知水平等方面能够或有可能与这些“自我实现者”相同或相似呢?显然,如果我们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理想出发,回答就必然是否定的。正如我们所知,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人们都必须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终生劳苦地奋斗,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摆脱生活的重负去从事科学、艺术、哲学或宗教方面的工作。就是在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社会中,尽管许多人有了较好的生存条件和教育程度,但即使我们抛开人们的认知能力来考虑问题,我们也不难看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只有极少数几种职业能够为个体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挥提供良好的条件。社会分工使绝大多数人都不得不在装配线式的工作中干着重复的操作工作,或是成天坐在办公室里处理例行公事。而且,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情况是,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分工就越是细密,而这种社会分工又必然地把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引向不同的方向。马斯洛以人的生物学基础作为衡量人类个体价值选择的唯一标准,从而断言,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只有一种价值观,即“自我实现者”的价值观才是符合人性和人的健康标准的,除此之外,其余各种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都属病态的、残缺的或违反人的本性的。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既过于天真,又十分武断。事实上,尽管人的生物学天性会制约着人类价值选择的总体方面,但人类个体的价值选择又必然会因其社会环境、文化、成长道路、职业特点乃至认知结构和能力的不同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换句话说,如果人类个体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必然是不平衡的,如果人类个体只能在不同环境和不同的生活道路上成长,如果社会分工使人们只能从事着不同职业和不同性质的工作,那么,人类的价值观就必然是多元化的而不是一元化的。也许,马斯洛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值得称道的价值观念,但这样的价值观念毕竟仍然只是某一特定社会历史中的某些特定人类个体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的价值观念,正如我们不可能期待所有的人都能生长到2米以上的身高或达到200以上的智力商数一样,我们也不可能期待一个社会中所有的人,包括所有的工人、农民、商人、资本家以及大大小小的政府官员等等都将和极少数科学家、学者一样有着相同的价值选择,我甚至怀疑,如果人类只有一种价值观或价值选择,这个世界将会是多么的枯燥和乏味。我认为,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人的价值体系并不是病态的或悲观主义的,而是一种历史主义的和现实主义的态度。它能使我们更加清醒认识到人性的实际情况和本来面目,以便直面人和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去寻找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相反,如果我们坚持用一种唯一的价值选择标准去解释人性和确定人类个体健康与否的标准,那么,我们就可能或者是陷入乌托邦的空想中去进行徒劳的努力,或者是面对着这个“病态的社会”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病态的人”而茫然无措。
注释:
〔1〕〔5〕〔6〕〔7〕〔8〕〔9〕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40页。
〔2〕〔3〕〔11〕〔12〕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4〕〔10〕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6页。
〔13〕〔14〕〔15〕沃兹沃思:《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986年版第26页。
〔16〕参见威尔逊:《论人的天性》第一章.
标签:马斯洛论文; 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人性论文; 心理学论文; 教育的目的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人格理论论文; 自我实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