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信息化;趣味性;生活化
1 多媒体手段还原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名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需要切入教学课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现实生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知识应用的最终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我们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题材必须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那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动画,来还原生活场景。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观察生活场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了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方法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数学教学还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规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使经验中的数学得以提炼,上升为科学数学。为此,教师要从生活中“精心地选择学习的材料,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使知识结构更紧密地吻合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能够发现,能够提出问题” 。自然的把学生引到新知的学习上来。也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建构数学模型,并能正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形如7.65+2.5—1.65或4.83—1.26+2.17这类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时,教学中虽然强调加数、减数交换位置,要把数字前的运算符号一起换过去,但学生经常会写成7.65+1.65—2.5或4.83—2.17+1.26的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改进了教学策略,设计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并用课件展示:小东的爸爸、妈妈同时买回一些苹果,爸爸买了15个,妈妈买了12个,小东回家吃了3个,这时还剩几个苹果?出示题目后我还画了相关的图。这时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这道题我们并不陌生,也很简单,但题中蕴含着一条重要的运算性质。请先列出算式,能列几个列几个,并说出列式的理由。写出来比一比,看一看有什么数学规律”学生列出的算式有:15+12—3;15—3+12;12+15—3;12—3+15;12+(15—3);15+(12—3)。学生对算理、规律说得都比较好,这时进一步启发,你发现的规律正确吗?怎样验证你的想法?适用小数的加减法吗?试一试。教学到此并没有停止,这时我又问:“你能用字母表示这类算式的规律吗?”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a+b-c=a-c+b=b-c+a=a+(b-c)=b+(a-c)。
经过了这次教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借助课件,将题目中事情的先后顺序,很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很容易的理解了事情的先后顺序,从中建起与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在以后的应用中,就很快的从脑中提取这个事件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去解决问题。
理解数学知识。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加减法的速算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购物中经常使用。而学生在计算如135—97时,往往错误地进行计算为135-100-3,教师多次讲解算理,但仍有学生不理解,出错误。我们可以用课件展示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小龙的妈妈有135元钱,购买一件衣服应付97元,小龙的妈妈有100元、20元、10元、5元各一张,小龙的妈妈应该怎样给营业员付钱?那么,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找多少钱?小龙的妈妈还剩多少钱?学生从购物情境中很容易理解算理,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数学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这愉悦的情境中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正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学生虚拟了现实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情境,实现了教育信息化与数学课程整合。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数学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抓住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这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从而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往往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而新课程中的数学例题一般都有情境图,利用多媒体技术后,把我们的这些情境图变成“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生动画面,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 2 页、第 4 页第 7 页。
[2] 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109页。
论文作者:严红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9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生活中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发现论文; 课堂论文; 《新疆教育》2019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