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二)_非智力因素论文

幼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二)_非智力因素论文

幼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下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因素论文,下篇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望子成龙的家长,无不注重对孩子智力因素的开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曾被认为智力出众的孩子,毕业后没有什么作为,而智力平平的孩子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这是为什么呢?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孩子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要取得成功,智力固然很重要,但是强烈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良好的与人合作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决定着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

这一期我们将着重讨论非智力因素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发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那么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我们知道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一、非智力因素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

1、动力作用

幼儿的兴趣和热情等是引发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当一个人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果。浓厚的兴趣会推动孩子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并且排除各种干扰,还能产生浓厚的热情,这是勤奋自强,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稳定而深厚的情绪状态。热情对幼儿的学习有推动作用,只有进入“乐学”这一层次,才能主动探索新的知识,大胆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克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定向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它把幼儿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集中于学习活动,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方面。有些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能力差,精力不集中,不是因为智力不高,而是坚持能力不强所造成。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习活动坚持下去并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参与。

3、弥补作用

优良的非智力因素能够弥补智力的某方面的缺陷或不足,良好的性格特征就能起到这种作用。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科学家居里,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被人斥之为笨蛋,没出息的人,然而偏偏是他们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智力低下的卡尔·威特,在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下,一跃而成为神童,16岁成为柏林大学的教授。

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孩子智力的发挥,若良性发展,能提高孩子学习探索的积极性,让人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反之能使孩子消极、不思进取。

二、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呢?

1、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推动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一种轻松和娱乐的心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

那么,做家长的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应该珍视孩子的好奇心。有些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许多问题缺乏耐心,往往采取回避或粗暴的态度:“去,去!没看见我正忙着吗?就你问题多!”这些粗暴的做法会摧毁孩子的求知欲望。其次,帮助孩子积累有关知识。假如说一个孩子对某方面的知识发生兴趣,那就是说,他必然是已经接触了这方面知识,并且有所体验,感觉到它的有趣。这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丰富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孩子认识的范围更大了,兴趣可能就越浓,保持一种持续的兴趣。

2、良好的情感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好的心境是幼儿智力活动的条件,能使人产生学习兴趣,还能使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好,想象力丰富。

培养孩子对某种事物的情感,首先要让他们懂得有关的知识和道理,知识越丰富,道理越深刻,感情就会越深厚。如,教孩子有关动物和植物的知识,告诉他们如果不保护动物和植物,生态就会遭到破坏,我们人类也要受到洪水、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侵害,激发他们的情感后,孩子就会做得更认真、更自觉。

其次,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和推动情感的动力。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义务劳动,如带孩子参加居民区的大扫除、绿化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等,让孩子逐渐感受到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当好值日生,在家里主动关心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并委托孩子去完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懂得每一位母亲的辛劳。让孩子的责任感在劳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3、意志力的培养

意志是一种约束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活动。一般说来,幼儿的意志比较薄弱,在相当程度上受兴趣、好奇心、理解能力的限制,做事情大多依赖性强,遇到困难往往畏缩不前,做事半途而废。针对这些情况,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幼儿作息制度和行为准则。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并让孩子天天坚持,从而培养起坚强的意志。一般说来,在节假日可以让孩子的自由时间多一些。家长应允许孩子多玩一些时间,比平时睡得晚一些。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这是因为节假日的关系,不至于在平时也有特殊的要求而破坏规矩。但不要因家里有客人或成人有什么活动而给孩子“开绿灯”,轻易打乱孩子的生活规律。

还要规定一些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比如,规定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要一边吃一边玩,不要到处乱跑;不准孩子把自己喜欢吃的菜拉到自己面前或用手去抓菜;每次要把自己的一份饭菜吃完;吃完饭后把碗筷放在固定的地方,把嘴巴擦干净,并把椅子放好等。

(2)培养孩子坐得住。

好动、坐不住的孩子往往意志薄弱。过分好动多动的孩子大多是由于小时候教育不当而引起的。这种习惯到了孩子长大后就难以纠正了,它会严重影响孩子意志的发展。所以,家长应有意培养,让孩子学会坐得住。家长可给孩子买一些玩具,如积木、拼图板、连环画等,培养孩子的耐心和细心。开始时,孩子往往只能维持几分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孩子的游戏水平和动手能力的逐步提高,孩子会延长其专注时间。

(3)让孩子从小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完是培养孩子坚强意志的有效途径。家长可先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事情,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对他进行表扬鼓励,树立他的信心;然后逐步交给他比较复杂的、需要较长时间和一定耐心、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并在孩子遇到困难或不想再做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让孩子坚持把事情做完。这对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是很重要的。

4、良好性格的塑造

性格主要是指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的行为方式中的一种倾向。坚强的性格能促进能力的发展。那么,幼儿良好的性格具有哪些特点呢?1、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2、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的性格。3、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与独立性。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则是在后天,特别是童年时期形成的。所以,家长要从小注意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

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以自己良好的个性、情操去感染孩子、影响孩子。而对自己不良的性格要善于控制和纠正,千万不要让孩子从自己的坏脾气、坏习惯中受到感染。如果父母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吵架,那么孩子的性格就变得急躁,易怒。如果家长在困难面前常常显得胆小怯懦,那么孩子就不易形成坚强的性格。家庭环境是熏陶孩子性格特征的熔炉,良好的性格特征,要靠父母熏陶和培养。

家长还要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幼儿虽小,却也有自尊心。在生活中他常常希望自己的意见和劳动成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在生活和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不同的、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虽然我们不主张家长在生活中一味地迁就孩子,但家长也应该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总是粗暴地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全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小孩子常常会动脑筋去做一些小发明、小创造,他时常会把自己的作品拿去问爸爸妈妈:“看看我画得像不像?”、“我折的小船好不好看?”这时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他画得或折得很差,你也不要直言去否定他,甚至嘲笑他,应该鼓励孩子,并帮助孩子找出不足和改进方法。否则就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产生自卑心理。

(本文上篇全文转载在《幼儿教育导读》2002年第12期上。)

标签:;  ;  ;  ;  ;  ;  

幼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二)_非智力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