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县妇幼保健院儿科 广西那坡 533900)
【摘要】手足口病属于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于婴幼儿中,手足口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口腔、手足以及臀部出现疱疹或者皮疹的情况,患者同时伴有发热的情况,病情严重的手足口病患者会出现循环呼吸衰竭(急性)以及神经系统受累的情况。
【关键词】手足口病;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6-0005-02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导致患者出现手足口病的主要肠道病毒包括EV71、COXA16等,属于消化道传染疾病[1]。手足口病多在夏季以及秋季传播,可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行传播[2]。目前,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手足口病目前并无治疗的特效药以及相应的特效疫苗。加强手足口病患者症状的了解,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可有效降低手足口病患者的死亡率。本文主要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以及预防作综述,内容如下文:
1.手足口病病原学
肠道病毒属、小RNA病毒科的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以及B组2、5、13型可引起患者出现手足口病的情况,EV71(肠道病毒71型)以及埃可病毒也可导致出现手足口病的情况[3]。肠道病毒在湿热的环境下会增殖以及传播,肠道病毒对于去氯胆酸盐等物质并不敏感,5%的来苏以及75%的酒精也不能对肠道病毒进行灭活,但是肠道病毒对干燥以及紫外线较为敏感,漂白粉、高锰酸钾等氧化剂以及碘酒、甲醛则可起到肠道病毒灭活的作用[4]。常规情况下,病毒在5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下可被灭活,但是二价阳离子(浓度为1mol)环境下则会提高病毒对热的灭活敏感能力。若病毒长期处于4摄氏度的环境下,则可存活1年左右,若病毒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下保存,则可长期存活。
2.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病毒特点是内核为单股RNA,病毒编码的依赖DNA以及RNA聚合酶的作用对DNA进行转录,病毒增殖会对人体细胞的结构以及功能造成影响,导致出现病变的情况[5]。手足口病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人群中的传染性较高,多数成人在感染后会在隐性感染期产生相应的抗体,婴幼儿的抵抗力较低,在受感后并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手足口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上消化道感染的症状,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的症状,手足口病患者还会出现口腔黏膜疱疹的情况[6]。手足口病的皮疹症状主要为疱疹以及斑丘疹,患者的皮疹症状具有不结痂、不痒、不痛的特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皮疹的多少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的一种,常规情况下,患者的疱疹以及皮疹症状在一周内可消退,但是存在部分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存在特异性,临床为其诊断较为困难,此类患者多伴有脊髓灰质样麻痹、脑干炎症、无菌性脑炎、发热伴痉挛的情况,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7]。
3.手足口病预防
手足口病对婴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加强手足口病的预防十分必要。
3.1 健康宣教
加强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增加人们对手足口病的了解程度,对医疗人员进行培训,增加医疗人员对手足口病的识别以及治疗能力十分必要,
3.2 消毒隔离
托儿所以及幼儿园的幼儿较多,在手足口病传染的高峰期,若医院口腔器械出现消毒不严格的情况,则会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从而增加手足口病的传染几率。因此,应加强托儿所以及幼儿园等机构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诊室在接诊手足口病患者时,应由专人实施相应的消毒以及隔离工作,对患者的日常用品进行及时的消毒,可将患者的衣物放置在阳光下进行暴晒[8],同时做好患者病房的通风工作,降低手足口病的再次传染率。
3.3 个人预防
手足口病在非流行期间,托儿所以及幼儿园等幼儿应做好个人以及环境的卫生,防止出现“病从口入”的情况。加强婴幼儿的休息以及营养补充,避免婴幼儿出现过度劳累的情况,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应尽量减少婴幼儿出现在人群较为密集的场所[9]。
4.手足口病的治疗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约为3天~5天,手足口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手足口病的治疗并不存在特效药,但是其存在一定的自限性,部分手足口病患者即便不接受治疗也可在患病后7天~10天左右病情痊愈。若手足口病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则可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为手足口病患者实施治疗,对患者的病情归转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常规治疗手足口病的方法包括对症治疗、中药治疗、抗病毒治疗。
4.1 抗病毒药物
A: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是广谱抗病毒药物,属于核苷类药物(人工合成),可以对病毒核酸的合成进行抑制,从而对病毒增殖以及复制起到阻断的作用,利巴韦林在DNA以及RNA病毒中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10],为手足口病患者实施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可以较好改善患者的手足口病特征,但是利巴韦林对患者细胞核酸的合成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选择性并不理想。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具有不良反应少、起效快的优点。
B: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是抗病毒药物的一种,具有广谱的特点,对乙酰氨基酚在患者的细胞内会被酸化(腺苷激酶),从而形成单磷酸,继而对肌苷酸脱氢酶的活性进行干扰,起到影响鸟苷酸合成的作用,对病毒DNA的复制进行阻断[11]。研究表明[12],手足口病患者接受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C:干扰素
干扰素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同时在抗肿瘤以及抗病毒中起到较好的效果。干扰素是采用DNA重组技术制作的蛋白质,具有水溶性的特点,干扰素可以与特殊膜受体(细胞表面)相结合,从而起到RNA以及DNA病毒抑制的作用。研究表明[13],干扰素ITF可以对EV71病毒的复制以及感染进行控制,干扰素与中药联合治疗手足口病的有效率高达97%左右。
4.2 中药治疗
目前,手足口病患者的治疗缺乏特效药物,中药治疗在手足口病治疗中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属于“温病”的范畴,有研究表明[14],将10克生石膏、6克甘草、10克板蓝根、10克黄连、10克紫草、10克金银花与阿昔洛韦静脉滴注联合治疗手足口病,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手足口病患者接受痰热清注射液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以及安全性[15],痰热清注射液与对症治疗联合应用可取得较高的价值。
5.小结
患者出现手足口病的原因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为患者实施治疗时,一般不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若患者出现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情况,则可适当为手足口病患者实施抗生素进行治疗。手足口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加强手足口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意义重大,临床可通过手足口病知识健康宣教、早诊断、早发现、早隔离以及早治疗来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郭靖.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5,24(5):4-5,6.
[2]黄建平,袁金凤,傅点等.江西丰城手足口病200例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2013,19(21):4011-4013.
[3]李黎,徐丽琼,罗华清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65例机械通气治疗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0):1654-1656.
[4]李明友.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90):156-156,163.
[5]崔素英.小儿手足口病的症状、治疗和预防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2):167-167.
[6]宫兆玉.儿童手足口病的传染、治疗与预防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4(10):649-649.
[7]陈巧敏,周维俊,杨丽清等.儿童手足口病临床治疗体会[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2):24-25.
[8]邓巧娟,韩焕钦,陈恺等.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2):65-66.
[9]朴春善.94例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4,22(11):40-40,41.
[10]陈源红.浅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治疗与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153-154.
[11]袁春霞.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干预对控制流行性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4):9-10.
[12]汪翠婷.炎琥宁治疗校园手足口病的疗效分析及防治理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20):75-76.
[13]陈昌荣.手足口病的综合防治和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9):166-166.
[14]邓玄.农村小儿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法及意义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7(2):110-111.
[15]贾明英,楚启龙.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1(6):169-170.
论文作者:高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4
标签:手足论文; 病毒论文; 患者论文; 病患者论文; 肠道论文; 情况论文; 症状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