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爱充满课堂,用心灵抨击思维的火花
1.平等、合作、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的中间去,与其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唯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2.倾听、赏识、激励。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相互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教师的倾听,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激励着学生的成长;当学生取得成绩后,老师一个赏识的微笑,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让他们不断的前进。
二、课堂还给——精彩的生成来自精彩的预设
1.“创意”引领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性、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如上“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其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你还了解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地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的乐园。
2.语言富有诱惑力——使学生愿意听。课堂上,学生听得专心,是课堂“活”的标志之一,学生听得是否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认为: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即使他是个二流的学者,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否则,即使他很有才华和灵气,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的“催眠曲”,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1)丰富性:尽量使学生有所收获或启迪。(2)简洁性:语言精炼,不讲废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条理性:逻辑性强,不颠三倒四,条目清晰,不混淆不请。(4)形象性:语言多变化,绘声绘色,吸引注意力。(5)趣味性:吉尔伯特指出:“幽默有各种功能,最明显的功能是幽默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积极注意。”要使语言有趣味,就必须注意语言的幽默感。此外,还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富有感情,注意跟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3.问题具有吸引力——使学生愿意想。学生积极思考也是课堂活跃的一个标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题的质量。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难度适中。所提的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着”的。由于学生的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还应考虑“两头”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尽量让他们也能“够得着”。(2)富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使学生感到值得思考,愿意思考。尽量少提直接读课本上的内容就能回答的问题;不能只简单提“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而应多提“怎么样”、“为什么”等需要思考的问题。
4.活动具有驱动力——使学生愿意说和做。学生积极有效地动口、动手,是课堂活跃的主要标志。要使学生积极地动口、动手,应注意以下三点:(1)尽量提供机会。课堂上应多设计学生动口、动手的环节。特别注意的是,能让学生说的内容,教师绝不能代劳。一般课堂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应该让学生说的: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多少,想要知道什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不同见解或联想、感想等。(2)提出明确要求。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有的说,有的做,会说、能做。(3)采取激励措施。除了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动手做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以外,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外部”激励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使课堂“活”起来。
三、和生活交融,让数学回归生活
1.融入生活实例。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都可以成为原素材。
2.问题回归生活。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知识的条件,给学生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在“分类统计”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只有真正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热情,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愈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论文作者:黄祖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语言论文; 内容论文; 课堂上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