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心衰病 中医药 病案分析
西医认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多种原因致使心脏结构、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其收缩、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等[2]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状态,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并造成沉重经济负担,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衰诊断后5年内死亡率约为50%,1个月内再住院率为25%[3]。中医认为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多种慢性心系疾病反复发展,迁延不愈的最终归宿,其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心气亏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间病理环节,痰浊和水饮是主要病理产物,总体治疗原则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兼顾阴津[4]。心衰的治疗不仅要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要防止和延缓心室重构发展,从而维持心功能、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目前西医常规治疗靶点较单一,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且存在相对较多禁忌症,治疗发展已进入平台期,中医治疗具有整体调节,药物品种多样且不良反应小,及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病制宜的个体化治疗优势,及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优势,中医药成为心衰防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5]。
病历资料
病案(1) 患者王某,男,37岁,2018年3月5号因胸闷,气短加重1个月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后简称我院)就诊,伴有心慌,小便正常,大便黏,不成形,舌质暗胖,苔白厚,脉虚弱。BP:128/79mmHg,心率96次/分,提检心脏彩超(我院电诊科):左室舒末径63mm,EF42%,左室增大。西医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III级,中医诊断:心衰病,气虚血瘀痰浊证,给予邓氏心衰方加减,具体药物如下:生黄芪50g,红景天20g,丹参20g,川芎15g,葶苈子30g,莱菔子20g,枳壳15g,茯苓25g,泽泻20g,车前草25g,远志15g,石菖蒲10g,甘松20g,降香15g,10剂水煎服,早晚温服。2018年3月19号复诊,患者时有胸闷,余诸症好转,舌质暗苔白,脉缓,复查心脏彩超(我院电诊科):左室舒末径58mm,EF48%,左室稍大。予前方基础上加白术15g,薤白20g,10剂水煎服,早晚温服。经中医药辨证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此后每两个月复诊一次,每次方药根据当时症状稍作加减,变动不大。
病案(2) 患者李某,男,63岁,2016年4月12日因胸闷,心悸,活动后气短1个月来我院就诊,无其它明显不适,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结代。提检心电图:异位心律,不正常心电图,心律失常-心房颤动,ST-T改变;心脏彩超(我院电诊科):左房内径49mm,右室内径28mm,左室舒末径57mm,右房内经62×51mm,EF33%,全心增大,中等心包积液,左室收缩功能减低。西医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功能II级;中医诊断:心衰病,气虚血瘀痰饮证,给予邓氏心衰方加减,具体药物如下:生黄芪25g,红景天15g,丹参20g,川芎10g,葶苈子25g,莱菔子20g,枳壳10g,猪苓25g,泽泻20g,车前草25g,甘松20g,降香15g,10剂水煎服,早晚温服。患者自觉诸症明显好转,未复诊继续治疗;2017年6月12号因胸闷,心悸加重1周前来复诊,伴气短,乏力,双下肢水肿,口干,纳少,手足心热,心烦,小便尚可,大便黏,不成形,舌质紫暗,苔微黄微腻,脉结代。复查心脏彩超(我院电诊科):左房内径45mm,右室内径23mm,左室舒末径60mm,右房内经63×41mm,EF35%,左心及右房增大,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心包积液已吸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给予处方如下:生黄芪25g,红景天15g,丹参20g,川芎10g,葶苈子30g,莱菔子20g,枳壳10g,茯苓25g,泽泻15g,黄柏15g,知母15g,甘松20g,降香15g,10剂水煎服,早晚温服。此后依前方在当地医院再服10剂,自行复查心脏彩超(我院电诊科,2017年9月11):左房内径45mm,右室内径23mm,左室舒末径56mm,右房内经57×39mm,EF47%,左房增大,左室略增大,左室收缩功能减低。2017年11月27号复诊,患者自述症状较前好转,现有手足发凉,汗出,舌质紫暗苔白,脉结代,查BP:124/72mmHg,复查心脏彩超(我院电诊科):左房内径51mm,右室内径21mm,左室舒末径51mm,右房内经53×40mm,EF53%,双房增大。予前方基础上生黄芪剂量调至50g,加浮小麦50g,牡蛎50g,桂枝10g,10剂水煎服,早晚温服。经中医药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此后每两个月复诊一次,每次方药根据症状稍作加减,随访患者目前病情平稳,2年期间未住院治疗。
讨论
王、李两位患者均为久患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引起心气内虚,日久迁延损及心体,遂致心衰,通过中医辨证施治,都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王某初来时为气虚血瘀痰浊证 ,患者久病心气亏虚,无力推动气血运行,故胸闷、气短、心悸;脾胃失养,运化失常,故大便黏,不成形;舌质暗胖,苔白厚,脉细涩则是由于气虚血停致瘀和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属本虚标实 ,以益气化瘀利水的中药为主。经治疗心衰好转后 , 加入白术健脾益气,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治疗过程中,先以改善症状为主,待诸症好转,则需要进一步培补脾土,正所谓脾宜升则健,脾气健旺,则气血生化充足,又能利化痰浊。以此方为基础,继续调理。李某症状与王某相似,证型一致,故以王某首方稍作加减进行治疗,其好转后没及时复诊,再来诊时,症状加重明显,久病致心气亏虚严重受损,故胸闷,心悸,乏力较前明显;病及脾胃,脾失健运,生化失常,故见纳少,双下肢水肿,大便黏腻,不成形;气虚不复,运血无力致瘀,瘀血不除,阴血难生,故见口干,手足心热之阴虚之象,虚火扰心则心烦,结合证舌脉予前方加上知母、黄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后再诊,诸症较前好转,气虚及阳,瘀血日甚,血津外泄,水湿泛溢,出现手足发凉,汗出之阳虚症状,故黄芪用量增加,再用桂枝温阳通脉,振奋阳气;牡蛎、浮小麦收敛止汗以固津。
总结
两个验案均是中医药治疗心衰病气虚血瘀痰饮证的典型案例,其中辨证施治,派方潜药特色,值得我们应用临床及进一步研究和总结。邓氏心衰方以黄芪为君药,补气兼有利水消肿之功 ;红景天益气活血通脉;丹参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通行六经;葶苈子泻肺行水;莱菔子降气消痰,加强利水之功;枳壳行气导滞;茯苓健脾利湿,配伍泽泻淡渗利湿;远志,石菖蒲去痰安神;甘松、降香配伍可行气化瘀,兼有开郁醒脾之效,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利水之功。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葶苈子、桂枝等具有强心作用;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桂枝、葶苈子等均能利尿;丹参、黄芪、川芎等可扩血管;丹参、黄芪等抑制心室肌重构[6]。无论从中药功效、配伍角度还是现代药理研究来看,该方对治疗心衰病之气虚血瘀水停证疗效确切,能够逆转患者心室重构,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相比西医常规治疗过程中低血压、利尿剂抵抗等不良反应,中医药在心衰的治疗中更具优势,被广泛应用,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
[1]王鑫焱,邓悦,常立萍.邓悦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经验数据挖掘及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11):2019-2024.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2018,2(4):196-225. DOI:10.3760/cma.j.issn.2096-3076.2018.12.002.
[3]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09):19-66.
[4]中医内科学/张伯礼,吴勉华主编.-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8(2018.10重印)
[5]邓悦.中医药在诊治心力衰竭中的地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10):1162-1163.
[6]陈可冀,吴宗贵,朱明军,毛静远,徐浩,罗静.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6,16(05):340-347.
论文作者:王静,张登峰,吴梦楠,邓悦(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2
标签:心衰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黄芪论文; 患者论文; 症状论文; 中医药论文; 丹参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