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佃坝镇文化体育影视服务中心
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的反映,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导向、调试、保障功能越来越重要。发展先进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快文化建设,能全民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增强竞争力、吸引力和创造力,提升品位,塑造形象,展示魅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动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踏上了小康之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的文化建设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难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而文化馆又是新农村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其建设、巩固,与发展直接关系并影响着我国整个文化事业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速度与发展成果。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文化馆应及时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有利的作用。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一、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就会乘虚而入。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政治、社会和党的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并强调要使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极大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以来,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推进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此外,还投资加强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和出版物发行网点的建设。各地组织开展各种农村文化活动,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开展科技卫生“三下乡”,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这还没有从根本上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由于文化公共产品提供不足,农民自己又无经济实力购买文化商品,因此,文化生活贫乏、单调和枯燥。给农村文化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民歌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禁地。在传统将失、现代价值却无法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农民必然会被各种其他力量所吸引。在不少地方,“黄、赌、毒”卷土从来,封建迷信活动日趋猖獗。更重要的是农村文化落后,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念,这些问题令人堪忧,而且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甚至危害到社会的和谐问题。因此对农村文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文化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角色转换
文化馆作为政府设立的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粮食的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长期扮演着“中介”的角色,先进文化、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指导,政府有关文化的落实,都离不开文化馆所引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然而,由于受诸多条件制约,文化馆主动性发挥不够,很多时候仅仅起着“上传下达”的功能,不能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比如每年的“文化下乡”,虽然让身处边远之地的农民见到了先进的文化事物,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但这毕竟只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关键是要引导农民群众重视文化,提高素质,积极主动的开展各种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种文化”比“送文化显然更为重要。因此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十分突出。文化馆应该改变这种“被动的工作局面,强化职能,及时转化角色,担负起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
(一)主动出击,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现实文化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农村温饱问题早已得到解决的今天,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化已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经济的附庸与点缀。文化馆要转变以往根据政府要求和安排送文化下乡的工作方式,要积极主动的深入农村,了解当前农村文化现状,及农民的的现实文化需求。有条件的地方文化工作人员最好下到各乡村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对农村文化设施、民间文艺活动、农民文化水品以及农民的文化需求、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只有充分了解、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文化工作人员才能有的放矢 ,采取相应对策,引导农民对健康文化进行主动而积极的追求和向往。
(二)积极转变角色,挖掘和培养一批农村文艺骨干。
农村文化建设最终要靠农民自己,而近年来的农村文化偏重于为农民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科技,这样不仅很难把文化送到所有乡村,即时送到了乡村,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来了就热闹、人走茶就凉。难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而且对农民来说,这样一种“喂食”似的帮助,农民的选择余地不大,参与的热情自然就不高。为了使文化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引导农民建设一支属于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将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室工作人员以及热爱群众文化,热衷宣传工作,具有文艺特长、组织才能、示范能力的农民带动起来,培养锻炼,让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整个村庄的农民群众积极的开展文化活动。比如,作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我们每年会在农闲时深入到各村,协助各村开展适合当地民俗适合农民参与的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使我镇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
(三)积极引导农村特色文艺团体。
新农村文化建设,应以农民为主、文化干部起外在的促进作用,以指导、引导为主。因此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还应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当然,文化馆也要积极主动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为农村,特别是那些经济困难的偏远农村提供必要的帮助,积极的为农民艺术团体和文化大院做好宣传和扶持工作。
(四)积极做好农村文化的宣传,吸引外力来投资
农民需要文化,但文化更需要农民、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农村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中国社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民族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而是体现在农村。因为,只有农村才具有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才具有内容极为丰富的民间原生态文化。但受地域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的活动范围有限、关系网络、认识见解相对来说也不够广阔。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被埋于农家大院之中。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民间艺人因此沉寂在乡村之中。因次文化馆不但要争取政府部门对农村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所占据的重要 “位置”及各种资源优势,做好优秀民间文化的宣传和挖掘工作,为有条件的乡村“牵线搭桥”,吸引外资外商及民营企业的文化“扶贫”,投资新建相应的文化项目,使农村民间文化遗产活起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创造发展。
(五)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农村创造性文化的发展
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乡镇,农民更想要的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生活,所以必需把农村公共文化体系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农村文艺团体、文化大院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导向、辐射、推动作用,广大农村特别是原生态村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有着建立特色文化民俗村的必要条件。比如,新疆昌吉市二六工镇已经建立了具有回族特色的民俗旅游村落、还有昌吉市的阿什里乡和庙尔沟乡也都建立了具有哈萨克族特色的民俗旅游村落。如果文化馆再进一步地有意识的加以引到促进,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必将涌现出更多的农村文化特色村。同时文化馆还可以有重点地投入精力,积极扶持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文化示范村的建立,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提高他们的内在本领,强化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文化建设才能生机勃勃、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早日建成。
论文作者:廖婧宇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文化论文; 农村论文; 农民论文; 文化馆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新农村论文; 他们的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