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友谈 出版改革中的平衡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张胜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北方已是冰雕玉琢的季节,美丽的昆明依然春意盎然。作为云南人民出版社50周年社庆活动一部分的“新世纪中国出版发展讲座”在2000年12月27日隆重举行。这是出版界的盛事,而将要出席发表讲演的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张胜友更让与会者充满了期待。早在会前,这位带领作家出版社乘风破浪、在短短五年里年发行码洋便由1200万元飚升到1.3亿元的改革健将就曾说过:“这次讲座我确实有话要说,而且希望在出版改革理论上有新的探索。”当我们满怀憧憬聆听了张胜友同志充满哲理的演讲《出版改革中的平衡战略》后,无不从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题目中,领悟到了意味深远的含义。
一、个体创造力与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平衡——巧解“三个和尚”没水喝
在中国,传统的管理制度与个体潜能的发挥是一对难以整合的矛盾——“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张胜友同志进行了深深的思索。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方针、策略,让中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这一精辟论断中,张胜友悟出了:实现个体创造力的收放自如,是改革原有体制的关键。1995年9月,张胜友刚刚到作家社上任时,每天办公室门口都排满找他告状的人。针对这种矛盾多、是非多的现状,他果断召开全社大会,公开表明对群众告状的态度,并对可告之状划定了范畴:除了反党反社会主义、有经济问题或违法行为且证据确凿的可告外,不受理任何投诉。谁行谁不行,在工作上比高低。此举,基本上端正了全社员工的思想。
为彻底解放个体生产力,作家出版社首先从人事制度突破,打破中国传统的任命制度,采取全员聘任制。对编辑、出版、发行等重要部门的领导采取竞聘上岗,任何一个职工都有权参与民主投票选举。原来的部门领导若是竞聘不上,视同一般职员。各部门成员的组成实行双向选择,部门领导可以自主选择成员,同时任何一个员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部门。双向选择制实现了人员的优化组合,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整体所向披靡。对于被优化下的人员,第一次社里予以安排,第二次若仍是如此,只有换岗或自谋出路。由于双向选择的本意在于更好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各人的长处与强项,实行五年来,至今没有一个人因此下岗。
作家出版社还对各部门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原来的编辑部按文学类别,分设小说、诗歌散文、通俗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多个编辑室,这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痕迹的划分束缚了编辑的手脚,文学类别不同也使各编辑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形成人为的不公平竞争。改革中打破了这种传统做法,新成立6个编辑室,各编辑室在组稿、编稿、发稿上没有界限,任何一个编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寻找某一类别图书的选题编辑出版,各编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公开、公平竞争。社里则设置了3个机构对图书出版进行宏观调控,即负责政治质量与艺术质量把关的图书终审小组,负责对编校,印制质量跟踪检查的图书质量小组和负责选题策划论证、市场研究宣传的市场论证小组。这样基本上达到了微观搞活、宏观管好的目标。
出版社是共同劳动的组合体,不仅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管理进行协调,如同乐队离不开指挥一样。马克思曾说过:“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的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所以,在充分调动、激发个体创造性的同时,作家出版社还逐步建立健全了规范化的管理。改革五年来先后制定了《选题管理暂行规定》、《出版发行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图书编校流程暂行规定》、《财务、后勤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全社员工进一步明确了责、权、利,各尽其责,各司其职。
为了从宏观上控制和掌握每本图书的费用、销售及实现利润情况,作家出版社建立了三套卡片:成本卡片(成本控制在45%以内);销售卡片;利润(税前)卡片。对成本的管理,大胆借鉴个体户的经营方法,实行自觉控制、适度开销,将有关差旅费、宣传费、组稿费等分别计入各书成本,届时在利润中扣除,社里通过利润卡片考核员工实绩。这种管理办法给予员工很大的自主权,使大家都来关注增收节支,自觉地将各项费用用到“刀刃”上。
二、两大部门的平衡——两个轮子一起转(赚)
出版社的编辑与出版发行两大部门好比马车的两个轮子,无论哪个轮子漏气或爆胎,都会举步维艰。针对出版社以往两大部门之间经常互相扯皮,主要是没有把双方放在同一的利益体中,张胜友同志大胆提出“重复计帐”的对策,将编辑部和出版发行部用效益和利润这一标尺捆在一起:选题策划、营销策略由两部门共同论证;图书上市后,有关宣传和市场营销工作仍由两个部门共同运作。编辑部主要对图书的政治方向、艺术价值负责,出版发行部主要对图书的印制、销售、市场占有率负责,双方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在实现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同时实现两个部门一起“赚”。
三、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平衡——激发了员工的斗志
作家出版社1996年以前发行总码洋只有1200万元,2000年飙升至1.3亿元,累计5年向国家及主管部门上缴利税及利润达4000万元。职工年平均收入5—6万元,基本上解决了职工住房问题,同时还在积极筹划购置办公楼。张胜友同志说,短短的五年时间里能实现这么大的转变与他们所实行的保障、激励机制大有关系。比如,每个编辑与所编图书最终实现的效益和利润挂钩,奖金制度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政策:图书赢利10万元以内提成6%,10—30万元提成8%,30万元以上提成10%,年创利50万元以上的,奖励出国学习考察一次。整个分配制度向编辑、发行第一线倾斜,中间环节和社领导只拿平均奖金,美术编辑的奖金则按各人所设计图书利润的1.5%提成。在保证图书品种齐全及平衡选题结构这个矛盾上,作家出版社是这样操作的:对精品图书的宣传策划费用,不计入编辑成本而在社里的总费用中列支;图书获奖则给予责编重奖,获奖奖金归编辑个人所有;获奖图书若销售不畅,一切亏损由社里负担。这些措施,打消了编辑的后顾之忧,促使大家振奋精神,你追我赶,争出好书,争出畅销书。
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让我们大步向前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是出版业的根本要求,也是因扰出版人、考验出版人的永恒话题和试题。张胜友同志介绍了他们如何力求实现鱼和熊掌兼得的一整套机制和做法。
除前面提到保证图书结构合理和品质优良的制度和举措外,为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作家出版社还严格执行了三审制、重大选题月报和专题报批制度,对于报批未准的选题,决不出版。针对可能出现的漏洞,作家出版社要求自上而下做到“五个绝对不”:绝对不买卖书号或变相买卖书号,绝对不搞合作出书或变相合作出书,绝对不违纪违规违章操作,绝对不超范围出书,绝对不打擦边球。有时由于某些原因而出现缺失,也能严肃对待,及时改进。由于强有力的把关措施与对选题的正确把握,作家出版社五年来好书不断,精品书比例上升,获国家级大奖图书实现了零的突破并连续登上红榜。1995年前,作家出版社没有任何一本图书问鼎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茅盾文学奖中的任何一项,但实行改革五年来每一年都能拿到大奖,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自1996年以来共获得各种图书奖项80项,其中,长篇小说《中国制造》获得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并被选入“共和国五十年全国十部献礼优秀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长剑》、散文集《生命的追问》、长篇小说《中国制造》分获1996、1997、1999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长恨歌》、《国民素质忧思录》、《走过西藏》、《霜冷长河》、《首届新概念作文大奖赛获奖作品选》等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全国推荐作品138部,作家出版社占21部,入围的30部作品中作家出版社占了7部,经评委投票进入前10名的作品作家出版社占了3部,最后《长恨歌》获奖;另一部长篇小说《十面埋伏》则荣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
为保持作家版图书在读者中的良好形象,社里出台了四项打击盗版的强硬措施:第一,继续扩大图书销售网络,采取一次性迅速覆盖市场的营销战略,不给盗版者留下市场空档;第二,对于违法销售、批发作家版盗版书的经销商,一经查实,停止供书,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第三,设立举报盗版有奖制度;第四,与各省市有关管理部门建立打击盗版网络。诸如此类的措施有效地保证了作家版图书的市场占有量,维护了作家出版社的权益和形象。
作家出版社在获取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实现了持续强劲增长,图书发行总码洋和实现利润年年跃上新台阶,五年来经济总量的增长超出10倍。他们没有一本教材教辅和走计划发行渠道的图书,全靠自己直面市场,取得双效。张胜友总结其成功秘决,特别提到不间歇地推出优秀畅销书是走向市场的通道,也是经受市场检验的基石。他列举出一连串作家版图书畅销的实例:长篇小说《中国制造》发行8万册,《十面埋伏》、《来来往往》发行超过25万册,散文集《霜冷长河》发行52万册,散文《日子》发行90万册,《首届新概念作文大奖赛获奖作品选》发行52万套,上述图书均被中国书刊业发行协会根据销售实绩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2000年,作家版发行超过3万册的图书就达30多种,其中,散文集《千年一叹》发行30万册,长篇小说《三重门》发行47万册,长篇小说《怀念狼》发行23万册,《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奖赛获奖作品选》发行30万套,《哈佛女孩刘亦婷》发行46万册,长篇小说《永不瞑目》发行11万册。这些优秀畅销书的成功运作使作家出版社的图书年销量不断步上层楼。继1999年发行总码洋突破亿元大关后,2000年继续前进,销售总码洋达1.3个亿。很多人都认为完全靠文学图书走市场实现销售上亿码洋是相当困难的,但改革后的作家出版社却率先做出了榜样,并且至今仍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探索出版改革中的平衡战略,不但关涉出版社内部,还关涉到同社外的许多关系,包括与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张胜友同志强调,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为此,调整和处理好给出版社给读者创造优质成果的作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作家出版社近几年来已将对作品的计酬方式由原来的稿费制改为版税制,也就是说作者的稿酬也与图书最终实现的经济效益挂钩,这样一方面促使作者关心读者需求和市场运作情况,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造价值,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并由此加深作者对出版社的信任程度,提高了今后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可能性。
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必然要打破旧有的平衡,调整社会各方面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改革也必然会引发新的矛盾,甚至激化某些矛盾。但是,不改革没有出路,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不能因为害怕矛盾而裹足不前。因此,在大力推进改革中不断协调各方关系,化解各种矛盾,亦即巧妙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三者关系,最终实现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的新的平衡,便成为一切改革倡导者和改革实践者梦寐以求的精神境界。令人高兴的是张胜友领导作家出版社经过积极探索,深得改革三味,不仅表现出敢于改革的非凡毅力和勇气,而且显示了善于改革的高超智慧和素养,平衡战略的把握和运用就是中国出版改革走向深化和成熟的一个鲜明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