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纽约时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认知研究
屈玉洁*傅益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塑造中国新形象是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一马当先,自信“走出去”。为更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了解国际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播报及其对国际新闻受众认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 《纽约时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形象的核心支撑点,为丰富中国形象内涵提供了哲学理论支撑。德国政治学者乌尔里希·阿勒曼表示:“中国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有利于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又有利于西方国家减少中国偏见。”《纽约时报》是当今世界国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日报,其内容广泛获得国际公众的信赖和认可,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国际时事的认知。
尾声的场景为演员在5分钟左右的音乐里,不断地从下场口稀稀疏疏地走向上场口,最后在音乐节点中舒适地分坐在舞台上唱起丰收的歌曲。在这个场景及情绪的处理上,并没有使用传统的一横排或者只是单纯地将舞台区打亮的处理手法,而是通过上场门不同灯具光束的虚实以及亮度颜色的交替,来表达时间变迁,人们缓缓走过春夏秋冬的这样一个场景。这样的处理手法不仅将演员的朝向性很明确地表达出来,更能够在对作品刻画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基于《纽约时报》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认知现状
(一)纵观报道要素
报道数量方面,“China”为核心关键词,“socialist core values”用以精确搜索,进行自动排序热点新闻共670条相关新闻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际主流媒体中获得关注,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初有成效。报道主题方面,除了2个美国专项栏目,其他栏目对中国均有报道。统筹主页报道素材,中国在国际栏目中的新闻占总报道量的31%,其次是中国商业经济,占比20%;总的来看,《纽约时报》对中国的关注集中在国际政治军事和中国商业经济领域,该领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体现。
本研究采用多种类型的测序数据,首次完成了单叶省藤和黄藤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的组装,2种棕榈藤的基因组作为重要的参考基因组,将有助于促进其他藤种的从头基因组测序组装和重测序研究,同时通过与不同物种进行比较研究,为物种进化研究提供证据。借助两种棕榈藤高质量基因组数据,使木质素生物合成通路关键基因的鉴定更加便捷,这些候选基因对棕榈藤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本研究为进一步对棕榈藤及相关物种基因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横看新闻热点
在明显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中,《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始终穿插着他们理解的中国价值观念,以西方立场来看是带讽刺性的报道。比如2016年4月《No April Fooling Please,We’re Chinese》的报道借助愚人节以搞笑讽刺的语气指出呼吁不过洋节的口号,指明我国要限制一切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纽约时报》终究没有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来评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报道态度和报道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认知有待提高,急需对其错误认知进行纠正。
二、导致国外民众对中国形象认知偏差的问题分析
(一)视角问题
新闻的表述方式主要以记录事实为主。但《纽约时报》在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报道中,其表述方式是在替美国政府对外传播其政治声音,长期以议论评判的方式播报涉华新闻,报道内容存在失真的现象,误导读者的判断和认知。这就是其报道表述方式的问题所在。
近年来,高职教育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绩喜人。但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还有许多不足。
(二)倾向性问题
虽然《纽约时报》力求报道客观真实,公正批判,但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纽约时报》的报道倾向始终统一于美国政治,其主导思想跟随美国思想。美国通过权威性的媒体平台向美国民众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新闻受众传播意识形态,潜移默化中输出价值观,在影响民意的同时试图操控新闻舆论。这就是其报道倾向性的问题所在。
(三)表述方式问题
新闻报道的视角直接决定了新闻站定的立场。报道的视角不仅取决于记者本身,还取决于播报员和评论员的角度。《时报》记者均为非华裔,这就存在主观大于客观的嫌疑。而在涉华报道中,尤其是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道,反面报道明显多于正面报道,仅有的几篇正面报道,也不乏讽刺意味。《时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上的视角着眼点是以居高临下的俯视角度为主的,这就是其报道视角的问题所在。
三、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认知的路径
(一)扩大媒体平台影响力
一个媒体平台会对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可见这个媒体平台的权威性和技巧性。中国应反思本国媒体平台构建的问题所在,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扩大本国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国际民众对中国的了解都是通过本国媒体或者权威性较强的媒体来了解的,而同中国的媒体平台的接触和使用几乎为零,这就要求我国要掌握技术核心力量,实质性地解决技术问题。与此同时,提高我国电视电影产业的质量,加大新闻媒介的国际传播力度,将中国声音实现有效传播。
(二)研究切合实际的文化载体
不论是精神符号载体还是实质性物件符号载体,都可以表达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如舌尖上的美食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已被全球所了解,其带来的便捷和成效令在华外籍深有感触。现如今我们缺乏的是基于精神文化符号载体的价值观传播,比如中国独有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彰显中国优异道德的精神文化符号载体,借此来宣扬中国良好人民形象。精神可嘉,人物载体也固然重要,有效利用在华外籍或来华友人的口碑来树立中国友好形象。
(三)提高国内公民素养意识
国家政府在加强思想宣传的同时,打击贪腐为民的工作要坚持;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宣扬传播正能量,抵制负能量,尤其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通过暖心微电影或宣传片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国民作为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民形象就是国家形象。我们是提倡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内公民应该明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理解国家维稳工作的同时,维护国家利益。
[ 参 考 文 献 ]
[1]林伯海,易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认同的机理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15-20.
[2]李蕊.国际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5(05):16-20.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13-0132-01
* 作者简介: 屈玉洁(199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
标签:《纽约时报》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国际认知论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