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国际选文学学术研究综述_文选论文

第五届国际选文学学术研究综述_文选论文

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选论文,第五届论文,学术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3)01-0087-05

2002年10月22日至10月25日,由中国文选学研究会、镇江市人民政府主办,扬州市与丹阳市人民政府协办的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萧统故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隆重召开。中国大陆与台湾、日本、韩国、美国等专家学者近百人欢聚一堂,切磋研讨,气氛热烈。大会期间,代表们游览了镇江的金山、焦山和扬州的文选楼、瘦西湖等名胜景点,参观了镇江南山文苑和萧统故里丹阳六朝萧氏陵墓石刻。在镇江南山国家森林公园,代表们还瞻仰了修葺一新的萧统读书台、新塑的萧统座像以及萧统生平事迹画廊、为纪念萧统《文选》而新建的选亭。代表们还饶有兴味地观看了富有镇江古今浓厚文化底蕴的“京江赋”镇江历代名篇朗诵演唱会专场演出。全体与会者还在镇江市图书馆举行了“中国文心雕龙资料中心”揭牌仪式(原为“镇江文心雕龙资料中心”)。在南山招隐寺举行了与会学者纪念碑揭碑仪式。此次会议还改选了会长(原会长已届高龄),增选了副会长与理事,发展了新会员。此次会议正如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赵福海先生在闭幕式上所说的那样,是历届文选学会议开得最精彩、最成功、最圆满的一次盛会,它必将对本世纪文选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

此次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80余篇,无论是数量与质量,还是研究方法与手段,较之以往历届会议,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下面拟从八个方面综述之。

一、关于《文选》版本及其注本之研究

《文选》版本及注本研究,是历届文选学研讨会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在此次会议上更是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此类论文有十余篇。北京大学傅刚教授《从〈文选序〉几种写、抄本推论其原貌》,通过对吐鲁番出土唐写本、日本上野精一氏藏钞本、日本猿投神社藏两种钞本、日本九条家藏本等五种写、抄本的比勘分析,基本还原出《文选序》的本来面貌,有利于对《文选序》的正确理解。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徐俊副研究员《敦煌吐鲁番本〈文选〉拾补》,利用新发现的国外藏本,就刘孝标《辨命论》、郭景纯《江赋》、张景阳《七命》等篇章,拾补饶宗颐先生所编《敦煌吐鲁番本文选》之阙,资料难得。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游志诚教授《论广都本文选》,将日本集注本、敦煌本、韩国奎章阁藏秀州本诸本加以合校,分辨广都本真貌,同时厘清宋本文选之源流及李善注与五臣注有无分合、侵夺、冒伪、删并等问题,考论周详精细。在《文选》注本研究方面,日本立命馆大学清水凯夫教授与芳村弘道分别提交了《文选李善注的性质》与《日本的两种伪书〈文选〉》,前者针对“文选学就是李善学”的极端观点,明确《李善注文选》的成立过程和应有的位置;后者对延喜刊本《文选》卷五残叶与应安刻本《李善注文选》六十卷之伪书进行了辨析。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王德华副教授《李善〈文选〉注体例管窥》,从《隋志》有关著录及敦煌《文选》李善注残卷与刻本之比较,以及李善自注与“旧注”关系之辨析,认为李善《文选》注本中的“旧注”为其底本所固有,这对重新认识和评价李善注本中“旧注”的文献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春师范学院陈延嘉教授《关于〈文选〉五臣注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对五臣注的历史功绩作了充分的肯定,并且就学界所认为的“五臣注价值远逊于李善注”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四川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李佳《从永乐本〈文选〉看六臣注〈文选〉版本系统》、四川师范大学常思春教授《尤刻本李善注〈文选〉阑入五臣注的缘由及尤刻本的来历探索》,苏州大学文学院范志新副教授《俄藏敦煌写本Ф242〈文选注〉与李善五臣陆善经诸家注的关系》等论文,就李善与五臣注的版本系统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反映了《文选》注本研究的新成果。

二、关于《文选》作者、选录标准、分类及其价值之研究

关于《文选》之作者,迄今尚有争议。或曰萧统,或曰刘孝绰,或曰萧统与刘孝绰等合编,或曰昭明太子十学士。但大多倾向于萧统乃《文选》之编者。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教授《“昭明太子十学士”与〈文选〉编纂》,即通过对梁代“学士”、“昭明太子十学士”以及梁代学士职责等一系列问题翔实细致的考述,认为梁代学士与魏晋南北朝各朝学士一样,从未编纂过文学总集,故《文选》成于诸学士之手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至于《文选》的选录标准,一般认为就是萧统《文选》中所说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而中华书局许逸民编审《从萧统的目录学思想看〈文选〉的选录标准》一文,认为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中所说的“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这种带有“纲领性”的意见,完全可以视为主观上为《文选》提出的选录标准。台湾大学张蓓蓓教授《略谈〈文选〉牵涉的几个中国文学史问题》,其中第六部分专论《文选》分类与排序问题,文章认同文体分为39类,源流分明。长春师范学院赵福海教授、魏淑琴副教授《试论〈文选〉的文化价值》一文,认为《文选》既是一部选录式文学史,又是一部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学批评著作,同时《文选》李善注还开拓了由经学训诂到文学训诂的新天地。镇江高专乔长阜教授《试论〈文选〉编选的四个问题》,就“《文选》‘不录存者’说不能成立”、“《文选》不录编者及其父亲等人的作品”、“《文选》所录作品的时间下限”、“《文选》的编集成书时间”等颇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精细的考析,多有可参之处。

三、关于《文选》所选作家作品之研究

此类论文有25篇之多。台湾郑州大学李景溁名誉教授《班彪、班固父子的文史风格》,复旦大学王运熙教授《谢庄作品简论》,拓宽了作家作品研究的新领域。扬州大学顾农教授《说阮籍咏怀诗中的“仙心”》,认为其心态要比曹操、曹植复杂,它是郭璞直接的先驱。在中国游仙诗的发展史上,阮籍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蔡宗齐教授《阮籍的象征表现手法与咏怀体的艺术特征》,则是从咏怀诗的独有体式来研究阮籍象征表现手法的一篇佳作。复旦大学蒋凡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白振奎副教授《评谢灵运诗所表现的生命活力》,通过对谢灵运在浙东一带歌咏佳山秀水之诗的分析,感受到了其诗歌中所蕴藏的无穷韵味和生命活力,开启了谢诗研究的新窗口。还有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读〈文选〉札记》,厦门大学王玫教授《曹丕〈燕歌行〉之文学接受系列初探》,长春师范学院吴晓峰副教授《从〈鲁灵光殿赋〉看汉代宫殿的建筑特色》,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黄水云副教授《论颜延之〈五君咏〉》,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刘跃进研究员《班固〈典引〉及其旧注评议》,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朱晓海教授《陆机〈演连珠〉臆说》,韩国东国大学白承锡教授《王褒〈四子讲德论〉之探讨》,台湾政治大学高莉芬副教授《〈文选〉江海赋中神话原型分析》,河南新乡师专中文系樊荣副教授《啸、〈啸赋〉与魏晋名士风度》等论文,对单篇作品作深入细致的微观研究,往往灵光烛照,颇具小中见大的艺术审美意义。在作家作品考辨方面,论文中不乏功力深厚者。台湾师范大学王更生教授《〈招魂〉作者及其写作艺术》,从《招魂》布局恢宏、设想奇特、措辞险怪、色彩瑰丽的诸种特征详加考析,认定除天才卓荦如三闾大夫者,断然无此杰作。广西师范大学力之副教授《〈文选·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无疑辨》,坚持认为《长门赋》为司马相如所作无疑。浙江大学林家骊教授《刘邦〈大风歌〉中“风”当“凤”解》,从“风”通“凤”的文字现象,古代楚人崇凤的习俗,楚王族和楚贤哲以凤自喻或喻人,刘邦贯有借龙凤来神化自己的心态,以及本诗之背景及另一首凤歌创作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最后得出“风”当“凤”讲的结论。考析精当,见解新颖。复旦大学杨明教授《谈〈文选集注〉札记二则》,盐城师范大学丁福林教授《读〈文选〉鲍照诗文札记》,郑州大学俞绍初教授《〈洛阳赋〉写作年代与成因》,郑州大学胡耀震副教授《傅季友事迹诗文系年》等论文,考析详赡,颇为中肯。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议上有四篇研究陶渊明的论文,它们皆出于名家之手,其中有三篇谈及萧统与陶渊明之关系。上海社科院林其锬教授《略论萧统为何特别钟爱陶渊明》,从萧统的地位、处境、时代思潮、心境变化考察出萧统与陶虽隔代相望却心心相印的真正原因,较前之同类研究则更深一层。台湾大学齐益寿教授《萧统评陶与〈文选〉选陶》认为,萧统评陶是喜爱其作品精拔而有风力,且具有潜移默化的风教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对他作品艺术造诣高度推崇,此与《文选》仅选八诗一文之现象,二者之间并无落差。北京教育学院张亚新教授《论萧统的陶渊明研究》,是一篇全面研究萧统评陶与选陶的论文。美国CML Research Inc总载、著名学者林中明先生《陶渊明的多样性和辩证法以及名字别考》,精心归纳出陶渊明的性格特征与诗文艺术的五大辩证关系,即性格方面,表现为“淡泊而豪情”,“质朴而艳情”,“忽进忽退”;诗文方面,其风格特征为“平而远、淡而深”,“诚恳而隐晦”,分析皆甚中肯。尤其是对陶渊明名字隐义的诠释,别有滋味。林先生结合陶渊明的三首《形、影、神》诗,加上《诗经》赋、比、兴三种手法,而后以五言诗之形式,高度概括出陶渊明名字的深厚意蕴,令人耳目一新。林先生论文,除了自身的研究价值外,还具有启人思维的方法论意义。

四、关于《文选》分体文学之研究

此类论文有17篇之多。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论〈文选〉中的四言诗》,对常人较少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溯源探流式的论析,认为萧统对《诗经》奠定的四言诗体是持尊重态度的。福建师范大学穆克宏教授《读〈选〉随笔》,其中对《文选》所列“七”体之沿袭过程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广西师范大学胡大雷教授《〈文选〉诗以“类”相分的形式及影响》,分析了《文选》诗分23类的主要依据,以及对唐代类书及唐宋时中古诗歌总集的影响。中国社科院戴燕编审《祖饯诗的由来》,是一篇考析精细的论文,第一次将《文选》祖饯诗的由来情况作了全面的清算。北京广播学院钟涛教授《〈文选〉制策文散论》,将笔触伸向为人们所淡忘的领域,认为《文选》只选制策文而不选对策文的原因,在于六朝唯美时代的文学理念对社会政治的浸润。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文选〉选录碑文及其相关文体的问题》,通过对《文选》所收5篇碑文以及相关文体的考察,认为《文选》较之于《文心雕龙》对文体发展中的新变因素显得更为注意与重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朱雅琪副教授《昭明学士的山水自然意识初探》,认为《文选》不列“山水”诗类的原因,主要在于萧统等人最终的兴趣固不在玄理,也不在山水,摆荡在山水与尘世之间,他们的精神状况虽然出世多于入世,但就具体的实践而言,恐怕还是入世多于出世。还有北华大学人文学院郭殿忱教授等的《论〈文选〉之序体》,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志伟先生《试论魏晋诗赋的骈偶化》,韩国庆南情报大学李基妍副教授《刘勰论古诗》,扬州大学人文学院高明峰博士生《试论〈文选〉与〈文心雕龙〉对“颂”“赞”二体评录之异同》,郑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宋恪震教授《赠答诗的勃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廖一瑾副教授《从〈文选·杂拟诗〉谈〈三妇艳诗〉与〈自君之出矣〉》,广州五邑大学李立副教授《〈文选〉李善注所引汉代七言与汉代七言镜铭》,长春师范学院刘琦教授《发乎情,止乎礼义》等论文,就各类文体之作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有利于推动《文选》文体学的研究。

五、关于萧统文学思想与文学史观之研究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曹道衡教授《从〈文选〉看齐梁文学思潮和演变》,由萧统《文选》对齐梁时代所收作品与前代数量多寡的比较分析,归纳出齐梁文学思潮,并探明《文选》的取文标准与当时文风演变的关系。复旦大学博士生胡旭《梁武帝与〈昭明文选〉、〈五台新咏〉的编纂》,讨论了梁武帝重学问、好策事的习尚对萧统文学思想与《文选》选文标准的影响,颇有见识。台湾华梵大学周春塘教授《罗兰·巴特与萧统》一文认为,将“新变”的创新理想与“通变”的传统象征结合起来,便成为萧统文学史观卓越成就之所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王许林编审《试论昭明太子的文学思想》,比较客观地分析了萧统文学思想的特征及其保守与肤浅的不足之处。

六、关于《文选》接受学之研究

浙江大学韩泉欣教授《为杜诗“熟精〈文选〉理”进一解》,认为杜甫告诫儿子研习《文选》,既要从正面学习它的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它的教训。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李金坤副教授《唐代科举考试与〈文选〉》与景献力先生《关于〈文选〉一书成为科举教科书的时间问题》,是两篇专谈《文选》与科举关系的论文。前者侧重于对《文选》影响唐代士子的实例分析,证明《文选》在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而应运而生的李善注《文选》与《五臣注文选》则是形成唐代“文选学”第一个高潮的鲜明标志。后者侧重考定唐开元(713-741)年间,《文选》一书乃逐渐上升到了科举教科书的崇高地位。此次与会的日本学者,他们的论文几乎都是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研究《文选》在日本的学习与传播情况的。日本金泽大学李庆教授《日本的〈昭明文选〉研究》,分别从“《文选》在日本的流传”、“近代《文选》的重要研究者和著作”、“《文选》研究的主要论争点”等方面来全面展示《文选》的流传与研究情况。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村繁《二十世纪的日本〈文选〉研究与课题》,以斯波六郎《文选》学为中心,梳理了上世纪《文选》在日本之研究情况,可与上述李庆之文对读。其他如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佐竹保子副教授《从〈九条本文选〉所收的识语来看〈文选〉教学在日本》,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陈秋萍博士后《论〈文选〉对日本江户汉诗坛的影响》,日本福冈国际大学俞慰慈副教授《论〈文选〉对日本五山文学的影响》等,分别探析了《文选》对日本文学影响深广的事实,由此可见《文选》国际地位之崇高。长春师范学院陈复兴教授《钱钟书与萧统》,总结评价钱钟书对萧统及其《文选》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文选》的重要价值。郑州师专王晓东副教授《新时期文选学研究之回眸》,对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文选学的研究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肯定成就,指出不足,并提出设想,具有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七、关于《文选》语言学之研究

此类论文虽只有3篇,但分量较重。台湾台南师范大学林登顺副教授《〈文选〉同义平列复音词之探析》,就平列复音词在《文选》中呈现的情况进行探讨,发现单音节语素互相结合则可形成另一个复音新词的规律,这一方面可避免单音词多义而造成含义不确定或歧义现象;另一方面也促使六朝文体骈偶化更快的发展。郑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段书伟副教授《清代的〈文选〉通假字研究》,对清代王念孙、薛传均、吕锦文、杜宗玉、胡绍煐等几位著名学者的《文选》通假字研究成果逐一介绍,开人眼界。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王若江教授《〈昭明文选〉重言词的调查与分析》,比较全面地考察《文选》中的重言词,探讨确定重言词的标准,统计《文选》重言词的数量,验证、补充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结语”,体现了作者深挚的人文关怀之精神。

八、关于萧氏家族及萧统遗迹之研究

辽宁大学涂光社教授《萧氏父子文艺观杂议》,对萧衍、萧统、萧纲、萧绎一门四父子的文艺观进行综合考察,认为萧氏父子“求新变”、“尚美文”、“能宽容”的文艺观对梁代文学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湖南株州教育学院胡德怀教授《再论“四萧”的文学成就及其意义》,再次确认“四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瀚墨功勋,肯定其历史意义。江苏大学笪远毅副教授《刘勰、萧统与京口》,探讨了刘勰与萧统之关系,并从迄今仍然保留镇江南山招隐山上的昭明太子读书台、增华阁等与萧统有关的遗迹,推论南山即为当年萧统读书处。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福建师范大学穆克宏教授的大会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重视。穆先生倾毕生心血研究六朝文学大家刘勰、萧统与徐陵。此三者均为镇江人。穆先生与镇江结下了解不开的文化情结,尽管退休,仍然坚持参加会议。他赞美刘勰与萧统是六朝文坛的双子星座,认为学界流行的“龙学”一词不妥,应改为“文心学”,这样方与“文选学”对应。他有感于“文选学”研究远不如“文心学”的客观差距,结合自己研读《文选》的深刻体会,向大会提出了两大希望:一是认认真真学习《文选》,在弄懂弄通上下功夫;二是扎扎实实研究《文选》,具体说从六个方面开展工作:(1)研究《文心雕龙》与《文选》之关系,以及二书与社会时代之关系;(2)加强萧氏父子及其家族文化之研究(六朝时期家族化现象甚为明显);(3)加强《文选注》研究;(4)加强《文选》版本研究;(5)开展“文选学”史研究;(6)组织人员编撰《文选词典》。穆先生的精彩发言,为今后《文选》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此次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既展示了近年来,文选学研究的成果,同时也促进文选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大会宣布,第六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究会将于2004年在郑州大学召开。可以相信,届时文选学研究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收稿日期:2002-11-12

标签:;  ;  ;  

第五届国际选文学学术研究综述_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