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T淋巴细胞克隆的研究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T淋巴细胞克隆的研究

于媛[1]2009年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体外共刺激信号阻断作用的研究及染色体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CTLA-4Ig及抗CD40L单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体外骨髓T细胞活化及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诱生水平影响的研究AA的确切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长期以来,造血干细胞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以及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被认为是再障的叁个主要发病机制。其中免疫抑制治疗对多数再障患者有确切疗效使人们倾向于接受再障是针对造血干细胞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一观点。再障研究发现的诸多细胞免疫异常如T细胞亚群的变化(包括CD4/CD8比值降低,Th1/Th2漂移等)以及细胞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等也为这一学说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活化过程中需要抗原信号和共刺激信号分子的双重作用,阻断共刺激信号可诱导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无能。共刺激阻断剂用于移植耐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在体内、外试验中已经取得比较肯定的疗效。我们在前期关于再障T细胞早期激活及共刺激信号分子检测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用共刺激信号相关分子CTLA-4Ig、抗CD40LmAb诱导再障患者骨髓T细胞免疫无能,一方面加深对再障免疫发病机制的认识;另一方面,为探讨上述分子作为免疫调节剂治疗再障的潜能提供实验室研究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运用流式细胞分析及ELISA方法,研究CTLA-4Ig/抗CD40LmAb对骨髓T细胞体外增殖、活化及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诱生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目的:CTLA-4Ig和抗-CD40LmAb分别与B7和CD40L结合,抑制T细胞发挥效应所必需的共刺激信号的作用,从而诱导T细胞无能。细胞免疫异常是再障患者免疫发病机制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方法及ELISA方法,测定CTLA-4Ig/抗-CD40LmAb作用前后再障患者骨髓T细胞表型的变化及单个核细胞体外诱生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从而初步判断共刺激信号阻断对纠正再障异常细胞免疫的可能作用。材料和方法:1.再障患者48例,其中重型再障(SAA)20例,非重型再障(NSAA)28例。正常对照16例。2.无菌抽取患者髂后上棘骨髓8-10ml或胸骨骨髓约5ml,抽取正常对照骨髓5ml,肝素抗凝。3.密度-梯度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4.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1)再障患者BMMNCs分为3份:CTLA-4Ig组、抗-CD40LmAb(4F1)组、再障对照组,体外培养5d后,再加入PHA(20μg/ml),培养2d。2)正常对照组BMMNCs体外培养5d后,再加入PHA(20μg/ml),培养2d。3)收集细胞4)离心取上清,过滤分装,—20℃保存待检测。5.ELISA方法检测再障叁组及正常对照组细胞因子IL-2、IFN-γ、IL-10诱生水平6.流式细胞术分析上述再障叁组CD4~+/CD8~+/CD3~+、CD25~+、CD4~+CD25~+和CD8~+CD25~+表型细胞的变化。7.统计学处理结果:1.SAA及NSAA患者骨髓MNC诱生IL-2、IFN-γ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IL-10水平均较正常对照显着降低(P<0.05)2.SAA较NSAA患者骨髓MNC诱生IL-2、IFN-γ水平显著增高(P<0.05);但二者诱生IL-10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3.CTLA-4Ig和抗-CD40LmAb均可降低SAA、NSAA患者骨髓MNC培养上清诱生IL-2、IFN-γ水平水平(P<0.05),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显着性增高(P<0.05);4.CTLA-4Ig和抗-CD40LmAb均可增高SAA、NSAA患者骨髓MNC培养上清诱生IL-10水平(P<0.05),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有显着性差异(P<0.05);5.CTLA-4Ig和抗-CD40LmAb(4F1)均能够降低再障(包括重型和非重型)骨髓淋巴细胞群体中CD3+、CD4+、CDS+、CD25+、CD4+CD25+、CD8+CD25+细胞的比值,(P<0.05)。结论:1.CTLA-4Ig及抗-CD40LmAb(4F1)均能够降低再障患者体外BMMNC诱生IL-2、IFN-γ水平,提高IL-10诱生水平。2.CTLA-4Ig及抗-CD40LmAb(4F1)能够降低骨髓淋巴细胞群体中T淋巴细胞的比值,抑制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3.CTLA-4Ig及抗-CD40LmAb(4F1)能够降低T淋巴细胞活化标志CD25的表达,且CD4~+、CD8~+群体中CD25的表达均降低。第二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长期以来,造血干细胞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以及免疫功能紊乱被认为是再障的叁个主要发病机制。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时代之前,血液学界传统上以及普遍接受的观念认为,再障不是一种克隆性疾病。再障患者恶性肿瘤发病率不高也支持这一观念。然而,近年来不少实验研究结果对“再障不是克隆性疾病”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认为异常的造血克隆可能并非继发发生,而是患者本身所固有的,只有当机体免疫受抑后,异常的造血克隆便得以扩展开来。目的:再障是否是克隆性疾病这一争论事关再障的疾病本质,且对今后再障的研究方向和诊治策略均将产生重要影响。故本实验应用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期验证再障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核型。材料和方法:1.再障患者25例,其中重型再障(SAA)10例,非重型再障(NSAA)15例。正常对照20例。2.无菌抽取患者髂后上棘骨髓或胸骨骨髓约5ml,抽取正常对照骨髓2ml,肝素抗凝。3.直接法(D)3.1.用0.2%肝素湿润之针筒抽取骨髓,根据细胞计数,将骨髓(约为培养法细胞数的3~4倍)加入20ml血清瓶中,加生理盐水至20ml;3.2加入秋水仙胺37℃温箱,1小时;3.3离心,弃上清液;3.4低渗:加入预温的贮存液,轻轻打匀,置37~0C30分钟;3.5固定:加入固定液固定,离心,配成细胞悬液,置4~0C保存;3.6气干法制片后,Giemsa染液染色,水洗,晾干后显微镜检。4.培养法(C_(24))4.1用0.2%肝素湿润之针筒抽取骨髓,注入取样瓶,在超净台内抽取标本计数有核细胞,无菌接种1640培养基内。37~0C恒温箱放置24小时;4.2-4.6同直接法。5.显微镜检结果:25例再障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均未发现异常核型结论:再障患者尚未发现异常核型,但样本数量有待进一步扩大及随访分析。

李小华[2]2004年在《血复生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所致的骨髓干细胞及(或)造血环境损伤,以致红髓向心性萎缩,被脂肪髓代替,血中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中无恶性细胞,无网状纤维增生。急性再障(acute aplastic anemia,AAA)年龄、性别发病率波动较大。慢性再障(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慢性再障发病率在老年期(50~60岁)均有明显高峰。急慢性再障发病率为(0.14/10万/年0.6/10万/年)。近期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发病率有提高趋势。急性再障病死率高,慢性再障迁延反复发作,仍然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之一。 中、西医学对CAA的研究现状表明,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CAA具有较好的前景。本课题进一步观察中药血复生治疗CAA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其作用机理。 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以中药血复生为主合并雄性激素等对脾肾阳虚证的CAA患者疗效影响。方法:选择40例符合诊断标准(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CAA患者,随机分为以中药血复生为主合并安雄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20例和西药治疗对照组(对照组)20例,治疗2个疗程,共6个月,观察中药血复生为主合并安雄等治疗脾肾阳虚证的CAA的临床疗效、血常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骨髓增生程度、CD4~+/CD8~+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70.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头昏乏力、出血等症状、减少雄激素用量及减轻其相应副作用、降低病情复发率(1年内)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血复生对脾肾阳虚证的CAA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有助于改善血常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等异常指标,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利于雄激素用量的撤减,降低疾病复发率,有助于稳定病情,减少西药副作用。 临床证型分类的分析研究表明脾肾阳虚证为CAA主要证型,我们认为CAA以肾虚为本,肾虚与先天不足及后天戕伤有关,脾肾阳虚贯穿病程终始,温肾健脾为CAA的基本治法。研究提示中药血复生可能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而达到治疗目的。

张涛, 孙秉中, 刘节, 冯琦, 朱华锋[3]2001年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细胞克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建立源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重型再障 )患者骨髓的T淋巴细胞克隆 ,以便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方法 :用免疫分选法分别从 1名初诊重型再障患者及对照的骨髓中富集CD34+ 和CD3+ 细胞。将CD3+ 细胞作反应细胞、照射过CD34+ 细胞作刺激细胞 ,进行 14d单向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对活细胞作有限稀释和单个细胞分孔接种 ,与含IL 2和PHA P的饲养细胞体系共培养。观察挑选细胞生长孔 ,计算接种率 ,用泊松 (Poisson)分布初步判断单个细胞分离过程成功与否。而后将阳性孔细胞作转孔培养 ,定期用饲养抚育刺激、常规用IL 2支持增殖以扩大各克隆的数量。用SABC 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 ,初步鉴定各克隆CD4 CD8抗原表型。结果 :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后的活细胞数 ,病例为 4× 10 3,对照为 6 5。单细胞分离接种培养后 ,对照组的细胞生长孔数为 0 ;而病例组的培养板上 ,共有 11孔发生细胞增殖 ,相应的实际接种率是 2 1% ,未超出Poisson理论接种率值范围 (<2 6 % ) ,判明平均每个增生孔的细胞克隆前体数不大于 1。这 11个克隆中 ,9个呈CD4单阳性表型 ,阳性为 98% ;2个为CD8单阳性表型 ,阳性率为 98%。结论 :从 1例重型再障患者骨髓中分离出了 11株T淋巴细胞克隆。进一步鉴定分析这些克隆的表型和特异性 ,以及探讨其T

隋潇徽[4]2006年在《CTLA-4Ig或抗CD40L单抗体外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T细胞免疫无能和促进造血恢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再障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造血干细胞损伤,免疫异常,造血微环境改变等因素。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原发性再障的主要发病机制是T细胞介导的骨髓特异性的自身免疫反应,免疫抑制治疗则是目前临床治疗再障的主要手段。 再障的干细胞抗原性研究较少,已发现的可能与再障发病有关的自身抗原包括:地西泮结合抑制物相关蛋白(DRS-1)和抗驱动素(anti-kinetin)等,对其与再障发病相关性的研究还在进行中。更多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T细胞免疫方面,免疫抑制治疗针对的也主要是T细胞免疫的抑制。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活化过程中需要抗原信号和共刺激信号分子的双重作用,阻断共刺激信号可诱导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无能。共刺激阻断剂用于移植耐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在体内、外试验中已经取得比较肯定的疗效。 我们在前期关于再障T细胞早期激活及共刺激信号分子检测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用共刺激信号相关分子CTLA-4Ig、抗CD40LmAb诱导再障患者骨髓T细胞免疫无能和促进造血的情况,一方面加深对再障免疫发病机制的认识;另一方面,为探讨上述分子作为免疫调节剂治疗再障的潜能提供实验室研究

张强, 翟志敏[5]2006年在《T淋巴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以造血组织为靶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免疫介导的造血损伤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T淋巴细胞做为细胞免疫中的主要效应细胞具有较不均一性,其在AA患者骨髓或外周血中不但存在数量异常,而且还存在亚群分布、功能、表型及结构等的显着改变。深入研究T淋巴细胞在AA患者体内的异常变化对阐明再障的免疫病理机制,指导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王椋, 徐敏, 张慕华, 邢健, 赵霞[6]2014年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的体外共培养》文中提出背景:目前已有临床应用造血干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目的:观察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从健康人脂肪中提取并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分离T淋巴细胞,将两者共培养后,以健康志愿者的T淋巴细胞单独培养及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做对照。ELISA法检测上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和γ-干扰素的水平,Realtime RCR和Western blot测定T-bet和GATA-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共培养7 d后,间充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明显低于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P<0.05),Th2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高于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P<0.05);间充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T-be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GATA-3 mRNA及蛋白水平均高于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提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表达从而抑制Th细胞向Th1细胞方向分化。

李辉[7]2014年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miR-34a表达状态的临床资料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获得性人类骨髓衰竭综合征,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临床特征,其发病率约为为0.74/10万人口。再障的发病呈明显的异质性和重迭性特征,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为免疫介导的1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激活。再障的治疗采用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抑制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MicroRNA (miRNA)是一种小保守非编码RNA分子,主要在翻译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对于正常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凋亡等功能的维持和多种免疫过程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现多种miRNA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有异常表达。miRNA芯片检测结果发现miR-34a在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中有差异表达,其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miR-34a在各型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中表达状态的临床特点。研究方法我们选取了再障患者及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病房和门诊收集初诊再障患者31例,皆符合国内获得性再障的诊断标准,其中非重型再障(NSAA)16例,重型再障(SAA)10例,极重型再障(VSAA)5例。14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收集以上病例及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和性别,实验室检查包括粒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手工法分离31例再障患者及14例正常对照者骨髓T淋巴细胞,然后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测定其中的miR-34a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17.0分析性别、年龄、再障严重程度、中性粒细胞(NEU)计数、网织红细胞(RET)计数、血小板(PLT)计数与miR-34a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1.不同性别(P=0.5109)的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miR-34a的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年龄与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miR-34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r=-0.2608,P=0.1565)。2.再障患者与健康对照骨髓T淋巴细胞miR-34a的表达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001),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miR-34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不同严重程度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miR-34a的表达水平皆明显高于正常(VSAA vs.NC, P<0.0001; SAA vs. NC,p<0.0001; NSAA vs. NC, P<0.0001)。对于不同严重程度AA患者之间骨髓T淋巴细胞miR-34a的表达水平,VSAA与SAA (P=0.0324)、VSAA与NSAA (p=0.0192)有显着性差异,而SAA与NSAA无明显差异(P=0.9054)。3.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miR-34a的表达水平与再障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关系(rs=0.451,P=0.011)。4.再障患者NEU计数(r=-0.4279,P=0.0163)、RET计数(r=-0.3603,P=0.0465)与骨髓T淋巴细胞miR-34a的表达水平皆有相关性,且呈负相关关系,而PLT计数(r=-0.2005,P--0.2794)与骨髓T淋巴细胞miR-34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我们的结果表明,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中miR-34a的表达水平是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的,且与性别和年龄无关。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miR-34a的表达水平与再障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miR-34a的表达水平与NEU计数、RET计数呈负相关关系,而与PLT计数无明显相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miR-34a的表达水平对于再障的临床诊断与分型、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倩[8]2014年在《mTOR信号转导途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中的改变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mTOR信号通路在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中是否激活以及雷帕霉素(RAPA)和CTLA-4免疫球蛋白(CTLA-4Ig)对该信号通路转导途径中各分子及上、下游负性调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2).丰富AA中T淋巴细胞活化机制,探讨RAPA及CTLA-4免疫球蛋白对再障T淋巴细胞mTOR通路的调控作用,寻找AA免疫抑制治疗(IST)的新靶点。方法:(1).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7例AA患者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中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mTOR(p-mTOR)、磷酸化TSC(p-TSC)、磷酸化P70S6K(p-P70S6K)、磷酸化S6(p-S6)、磷酸化4EBP1(p-4EBP1)、Sirt1表达水平。同时以17例体检者外周血为正常对照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CEM)作为阳性对照组。(2).取患者外周血及CEM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RAPA和CTLA-4Ig孵育24小时和72小时,再用FCM检测CD3+T淋巴细胞中p-Akt、p-mTOR、p-TSC、P70S6K、p-S6、p-4EBP1、Sirt1表达水平。以CEM作为阳性对照组,根据RAPA和CTLA-4Ig作用前后上述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评价这两种药物对AA患者mTOR途径及其上下游负性调控因子的影响。(3).实时定量PCR法测定30例AA患者GAS5的表达,与20例志愿者为正常对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CEM)阳性对照相比较。(4).取30例AA患者骨髓及CEM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RAPA和CTLA-4Ig孵育24小时和72小时后,实时定量PCR法测定AA患者及CEM的GAS5表达。以CEM为阳性对照,评价这两种药物对AA患者mTOR途径负性调控因子GAS5的影响。(5).比较AA组与正常对照组、CEM组RAPA、CTLA4-Ig作用前后p-Akt、p-mTOR、p-TSC、P70S6K、p-S6、p-4EBP1、Sirt1的表达量变化,讨论AA患者T淋巴细胞mTOR信号通路是否激活、药物对其的调控作用,以及各组间Sirt1/p-Akt、Sirt1/p-TSC、Sirt1/p-mTOR、Sirt1/p-4EBP1、Sirt1/p-P70S6K及Sirt1/p-S6之间的差异。结果:(1)AA组CD3+T淋巴细胞中,mTOR途径各磷酸化分子:p-Akt、p-TSC、p-mTOR、p-P70S6K、p-S6、p-4EBP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86±1.51)、(2.21±0.21)、(1.64±1.28)、(1.44±0.31)、(1.63±1.04)、(8.11±3.89);正常对照组中为:(1.11±0.35)、(1.60±0.86)、(1.11±0.35)、(1.12±0.59)、(1.01±0.23)、(1.32±0.8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组mTOR途径中各磷酸化分子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均<0.05;mTOR途径负性调节因子:Sirt1、GAS5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98±0.07)、(2.83±1.5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68±0.32)、(12.43±4.50),P均<0.05。(2)RAPA孵育后AA组CD3+T淋巴细胞中:mTOR途径各磷酸化分子:p-Akt、p-TSC、p-mTOR、p-P70S6K、p-S6、p-4EBP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7±0.16)、(1.75±0.59)、(0.95±0.31)、(1.10±0.27)、(1.00±0.13)、(5.10±3.44),均较孵育显着下降,P均<0.05。RAPA孵育后AA组mTOR途径负性调节因子:Sirt1、GAS5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48±0.81)、(4.12±2.11),与孵育前相比,RAPA孵育后AA组中GAS5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两组间Sirt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149,但RAPA孵育后AA组中Sirt1/p-Akt、Sirt1/p-TSC、Sirt1/p-mTOR、Sirt1/p-4EBP1、Sirt1/p-P70S6K及Sirt1/p-S6的值显着高于孵育前,P<0.05。(3)CTLA-4Ig孵育后AA组CD3+T淋巴细胞中:mTOR途径各磷酸化分子:p-Akt、p-TSC、p-mTOR、p-P70S6K、p-S6、p-4EBP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36)、(1.59±0.72)、(0.80±0.44)、(1.01±0.31)、(0.99±0.41)、(3.91±2.86);与孵育前相比,RAPA孵育后AA组mTOR途径中各磷酸化分子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均<0.05。CTLA-4Ig孵育后AA组mTOR途径负性调节因子:Sirt1、GAS5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31±0.50)、(4.45±0.52);正常对照组为:(1.68±0.32)、(12.43±4.50);与孵育前相比,CTLA-4Ig孵育后AA组中Sirt1、GAS5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4)阳性对照组CEM细胞株中,mTOR途径各磷酸化分子:p-Akt、p-TSC、p-mTOR、p-P70S6K、p-S6、p-4EBP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45±1.23)、(5.61±2.11)、(3.68±1.67)、(3.85±1.41)、(3.67±1.35)、(13.12±5.31);与AA组相比,CEM组mTOR途径中各磷酸化分子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CEM细胞株mTOR途径负性调节因子:Sirt1、GAS5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98±0.16)、(1.23±0.68)低于AA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RAPA孵育后CEM细胞株,mTOR途径各磷酸化分子:p-Akt、p-TSC、p-mTOR、p-P70S6K、p-S6、p-4EBP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2±0.26)、(4.21±1.36)、(1.98±0.41)、(2.85±1.12)、(1.89±1.11)、(3.3±1.51),较孵育前显着下降,P<0.05,RAPA孵育CEM细胞株组mTOR途径负性调节因子:Sirt1、GAS5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4±0.23)、(2.33±0.78),高于孵育前,P<0.05;CTLA-4Ig孵育后CEM细胞株,mTOR途径各磷酸化分子:p-Akt、p-TSC、p-mTOR、p-P70S6K、p-S6、p-4EBP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99±0.32)、(4.63±2.31)、(1.86±0.23)、(2.67±1.34)、(2.36±1.45)、(2.48±1.32)均显着低于孵育前,P<0.05,RAPA孵育CEM细胞株组mTOR途径负性调节因子:Sirt1、GAS5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11±0.36)、(2.11±1.01)高于孵育前,P<0.05。结论:(1)AA组CD3+T淋巴细胞mTOR途径各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上游负性调节因子Sirt1及下游GAS5表达不足,提示AA组中mTOR途径处于相对活化状态可能参与AA组T淋巴细胞的活化,且其活化状态与负调控因素不足有关。(2)RAPA及CTLA4-Ig可抑制AA患者T淋巴细胞mTOR信号通路中各关键磷酸化分子的表达,且相对或绝对上调负性调控因子Sirt1及GAS5水平。

何广胜[9]2003年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中T辅助细胞及I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 1.测定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在免疫抑制治疗(IST)前后骨髓中Th1细胞、Th2细胞数量及Th1细胞/Th2细胞比值的变化; 2.测定发病期和IST后恢复的SAA患者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TNF-α的水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的水平的变化; 3.评价Th1型效应细胞及效应因子—CD~(2+)CD~(8+)细胞、TNF-α及Yh2型细胞因子—IL-4与造血功能的关系;评价Th1细胞及Th1/Th2细胞平衡与造血功能的关系; 4.测定SAA患者在IST前后骨髓中树突状细胞1(DC1)亚群:CD_(1a)~+CD_(11c)~+细胞、CD_(11c)~+CD_(83)~+细胞的改变,探讨DC1与Th1细胞相关性及在S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1.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发病期和15例IST后恢复的SAA患者骨髓中胞浆内表达IFN-γ的CD_4~+细胞(Th1细胞)和表达IL-4的CD_4~+细胞(Th2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并与16例正常对照组、30例病例对照组[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组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组15例]比较; 2.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0例发病期SAA患者、12例IST后恢复

刘文励, 房明浩[10]2012年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以全身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造血干细胞减少或缺损、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亢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直接杀伤和淋巴因子介导的造血干细胞过度凋亡引起的骨髓衰竭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与再障的发生关系密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再障的发生也与特定的HLA相关。结合英国血液病学标准委员会公布的《再障诊断治疗指南》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公布的《再障诊断治疗专家共识》,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治疗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治疗中除了适当输入红细胞、血小板悬液及预防、治疗感染外,还应采取传统治疗以外的针对性治疗方案,以保证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体外共刺激信号阻断作用的研究及染色体分析[D]. 于媛. 山东大学. 2009

[2]. 血复生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李小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3].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细胞克隆的初步研究[J]. 张涛, 孙秉中, 刘节, 冯琦, 朱华锋.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1

[4]. CTLA-4Ig或抗CD40L单抗体外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T细胞免疫无能和促进造血恢复的研究[D]. 隋潇徽. 山东大学. 2006

[5]. T淋巴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 张强, 翟志敏.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6

[6].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的体外共培养[J]. 王椋, 徐敏, 张慕华, 邢健, 赵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7].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miR-34a表达状态的临床资料分析[D]. 李辉. 山东大学. 2014

[8]. mTOR信号转导途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中的改变及影响因素[D]. 吴倩. 苏州大学. 2014

[9].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中T辅助细胞及I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D]. 何广胜.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3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探讨[J]. 刘文励, 房明浩.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标签:;  ;  ;  ;  ;  ;  ;  ;  ;  ;  ;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T淋巴细胞克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