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工业化趋势的新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79年以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减轻外部压力,增强独立自主的能力,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主要是向重工业方向倾斜,为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将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压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把众多的资源投向了重工业,促进了重工业的超常规发展,致使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到1979年,我国轻重工业的比例达到了38∶62,几乎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努力主要是为国家的政治独立服务的,根据我国的实际而走的一条重工业自我发展、自我服务,与人民群众消费需求脱节的工业化道路,只能称之为狭义的国家工业化,这个阶段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为全面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调整,特别是工业结构的改变,重工业发展相对缓慢,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的轻纺工业则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经济终于和消费需求接上了轨,八十年代,中国人压抑多年的消费需求如饥似渴地迸发出来,从一个消费领域转向另一个消费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连续不断的消费热点,拉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轻纺工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到1992年,我国轻重工业比例趋向合理,达49.9∶50.1。
二、我国经济现状及特点
1994年我国GDP达43800亿元,人均GDP折合为438美元。轻重工业比重为41.8∶58.2,符合我国的经济状况。由于我国经济结构比例趋于合理,国际工业化国家经验所表明的一系列规律性关系开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显示出自身的趋势性力量。居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向小康生活迈进。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工业消费品扩张动力相对减弱,该行业投资效益率会逐步降低,投资规模扩张相对减缓。由于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经济增长必然伴随人均收入水平的拉开,这会导致消费需求梯度升级,并呈多元化格局。在城市,一般性消费和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趋向饱和,在消费需求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汽车、住宅、通讯等重工型消费需求会明显扩张;在农村,居民消费中,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比重呈前降后升的趋势,并会逐渐扩大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证明,人均GNP在300-2000美元之际,经济发展将进入重工化发展阶段,大约会出现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GNP的增长速度,将长期维持在10%左右,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将从40%降至10%左右,工业比重将升至45%左右,服务产业则基本保持稳定。我国经济现状正处在重工化阶段,而且从居民需求来看,需求正在引导投资重型化。用人均实物量指标看,现在我国人均能源、粗钢、电力、谷物、肉类占有量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比较,人均生产资料占有量比他们人均GNP500美元时略低一些,人均消费品占有量则略高一些,总体上,我国正处在重工化阶段。
三、我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经济的现状和所需经历的发展道路,我国经济将伴随着工业化这个大趋势的实现,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国际化、重工化、农村非农产业化、城乡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集约化等。使国民经济稳定地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发展阶段来说,大体有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这一时期预计GNP将年均增长9%,到2000年,人口为14亿,人均GNP1000美元左右,在三次产业结构中,93年为24%、48%、28%,三次产业增长不均衡,预计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0.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则到2000年,三次产业占GNP的比重分别为18%、50%和32%。在工业产值结构中,重工业比重将上升到60%左右,第二阶段为下个世纪的头10年。这一时期GNP年均增长速度预计可达10%,到2010年,人均GNP为2500美元。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降至约10%,二次产业升至55%,三次产业升至35%。在工业比重中,重工业所占比重将有大幅度上升,达到约70%。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结构92年为58%、22%、20%,到2000年将变为45%、30%、25%;2010年约为30%、36%、34%。到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现在的28%,提高到40%,农村将转移出1-1.5亿劳动力,到2010年城市化率可达50%,有近3亿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其年均增长速度在12%以上,到2010年,支柱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25%,到2010年达35%以上。在工业化大趋势下,完成这些目标,将使我国的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特点,新趋势。
1.经济高速增长。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为全面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了标准意义上的工业化阶段。工业门类齐全,八十年代以来,外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它们是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具有天然地适应市场的能力,经过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将逐步拥有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能力,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企业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华民族崇尚勤劳俭朴,有储蓄的优良传统。综合各种因素测算,在未来十五年内,我国的储蓄率将稳定在34%左右。根据哈罗德一多玛模型所揭示的简单规律,增长率满足投资=储蓄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均衡增长,否则就会出现失业、生产能力闲置乃至大面积的经济萧条。这样,高储蓄率使得我国每年将要实现数以万亿元计的高额投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国外资金将更加看好中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将扩大。今后十五年,我国人口结构仍处于壮年期,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包括管理、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资源丰富,水平不低。随着经济、教育、科技的发展,人才外流情况将会逐渐改观,将有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国内经济建设的洪流中,所有这些有利因素以及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的现状,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许多地区需求结构不尽相同,城镇居民以轻工型产品为主要特征的消费结构已经形成,向新的重工型消费品过渡,而大多数农村居民,则由自给性消费向一般工业消费品过渡,或直接步入重工型消费领域。需求的不平衡,将拉动我国工业各个领域行业的发展,这种由区域发展不平衡形成的递推式区域增长模式,必然形成一浪推一浪的长期持续增长的格局。综合上述多种有利因素,可推测,我国经济将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
2.重工化趋势。
我国现在人均GNP约500美元左右,总体上居民的一般消费品需求趋向稳定和饱和,开始向重工型消费领域进军:再者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和零部件等需求日益扩大,而这些都是由重工业部门来提供的。所有这些需求都将引起重化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显著上升。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人均GNP500美元时,重工业占工业比重约为40%,而到人均2500美元时上升到60-70%。在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显著上升,重工业内部机械电子、石化、汽车等重加工业比重也显著上升。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当时所处的特定的国际环境,工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曾经很高,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也很高,这是人为的政策造成的,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今后的十五年中,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将是符合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是科学的。国家将改变发展重点,重点扶持高附加值的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重加工产业如机械、电子、汽车、石化等支柱产业上。在投资结构中投资重化工业的比重日趋上升。日本在重工化发展阶段(1955-1970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11倍,工业投资增加了15倍,机械电子行业的投资则增加了28倍。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投资也将会大幅度增长。预计,到2000年,重工业占工业产值结构的比重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60%;到2010年,上升到70%左右。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建筑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将达12%以上,到2000年,占GNP的比重将达到25%左右,到2010年达35%以上。
3.产业结构高度化。高度化就是通过使用新技术和工艺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快,获得更高的附加值。众多的原因要求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1)我国居民收入提高后对高档消费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企业一时难以提供;投资需求的高档化与国内生产能力脱节,比如投资需求的设备、机器大多超出了我国重工业现有的技术水平,国内重工业巨大的生产能力因技术水平低难以满足要求。(2)初级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占领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份额已趋于饱和,并且一直处于国际经济垂直分工的底部,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逐渐会失去占有国际市场的优势。再者,地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为主的方式难以维持。(3)我国经济发展自主性为主的条件要求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的发展关键还是以满足内需为主,依赖外界为辅,实现国际收支的均衡增强国民经济满足内需能力。这就要求我国必然推进自己民族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走出一条自力更生为主的新路子。
我国将利用开放贸易和投资带来的新技术,尽快改造关键产业特别是设备制造业并加以吸纳、转换和扩散,全面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素质。这样我国的农业和初级产业创造附加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继续下降,第二产业份额在逐步增长的过程中稳定在50%左右,其内部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高附加值、高加工度以及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占其份额扩大,一般工业品份额日趋缩小。传统行业的重要性下降,设备制造业的重要性上升。随着需求扩大和就业压力增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的比重将有大幅度上升,到2000年达32%,2010年达35%以上。
4.经济国际化。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由改革开放前封闭、半封闭模式向开放型模式转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对外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9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已由79年的第32位上升为第11位,外贸依存度达40%左右,高于很多发达国家水平,其它各项对外经济事业和文化交流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这表明,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与世界经济相融合的态势,经济国际化初见端倪,今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需要更多地从国际上寻求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以尽可能缩短资本、技术和知识积累的过程,发挥“后发”优势,尽快实现工业化。我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将掀起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个浪潮。我国对外经济将从简单地追求扩大出口,利用外资,转入通过对外经济合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出口规模扩张和档次提升来带动产业高度化,将国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国际市场供需连结起来,逐步使国内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各项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人、财、物、技术、管理、信息等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由于我国已经积累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人民得到了改革开放的即得利益,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已成为全国的共识,新一轮改革开放势头将更为迅猛,原来单纯的与世界经济的“纯经济”关系,已显得远远不能适应要求,我国将改革直接关系经济的经济体制、市场机制、企业制度以各种经济管理规则、方法、手段等,使得它们与国际社会接轨,真正实现经济的国际化。到2000年,我国的年外贸总额将突破4000亿美元,2010年则突破8000亿美元。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经济从技术上和制度上都将与世界接轨。
5.农村非农产业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对农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小,相反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从工业部门得到更多的中间投入、更多资金支持以及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1-13亿人口的大国,恩格尔系数比发达国家还高得多,众多的人口不是靠国外农业能养活的。到2000年,我国年需消费粮食近5亿吨,2010年达6亿吨以上,而现在我国年产粮4亿吨左右,增加粮食产量面临着耕地面积减少,科技支持不足,农业内部结构尚待优化等等难题。但最关键的还是土地规模化经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目前情况看,城市工业因城市剩余劳动力也比较多,不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因为与城市工业有极大同构性,在市场需求约束的条件下与城市工业竞争,开始减少劳动力对资金的替代,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来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加之乡镇企业已经吸纳了约1.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通过发展乡村工业,不断地吸收部分剩余劳动力,而乡村工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农村非农产业中其他行业如建筑业、商饮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些行业与农村工业相比具有低资金密度、少占用土地的特点,劳动密集性强,能够大规模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改变单纯进入大城市、进入乡村工业企业的现状,大规模地由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形成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化格局。在本世纪末以前,这种农村经济非农产业化的趋势,将使我国出现一个城镇化高潮,大大提高我国城市化率,届时将有1-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转移到新兴的中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
6.城乡经济一体化。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农村基本上搞农业,城市则发展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掀起的农村工业化浪潮,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新兴的农村工业部门,既不同于现代工业部门,又区别于传统农业部门,对我国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带来历史性变革。形成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在实现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工业高度化、农村和其它落后地区基本工业化目标的同时,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将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配套体系。农村工业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在平等竞争和资源互补的基础上,与城市工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实现我国工业中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齐头并进。农村工业发挥比较利益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其它城市工业退出的,农村工业又适宜发展的产业,并且从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中退出,以协作者的角色与城市工业共同发展。城市工业则让出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精加工行业。城市工业的主体应是石油化工、金属冶炼、设备制造、高新技术等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样就形成了农村工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城市工业以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城乡经济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新局面,从而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7.经济发展集约化。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以高强度开发资源、粗放型经营方式为主,满足了低层次的消费结构以及工业初级发展所需的中间需求,为全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国内需求结构出现高层次化趋势,居民消费的高档化,投资需求高精化,要求城市工业以及发达地区工业提高资金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高档化的产品,从而起集约增长的道路。我国是个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矿产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排在世界第八十位以后,矿物资源的人均拥有水平还不及美国的1/10、前苏联的1/7。支持工业化高度扩张的资源越来越少,这也要求工业发展必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采用集约经营方式。农村及众多不发达地区的初步工业化过程中,要吸收众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较多采用资金密集度、较低资源利用较低的粗放的经营方式。但是总体上,我国的工业仍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来满足需求,开拓市场领域,实现集约增长的发展模式。
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由于工业化大潮的冲击我国原有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沿海与内地的差距将会拉大。
沿海地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高于内地,其投资环境日趋完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程度高使得市场的自然作用力量增强,内地的劳动力、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继续呈现向沿海集聚的趋势。目前沿海的老工业基地如辽宁、上海等将逐步跳出经济不景气的圈子,启动了老工业基地,为沿海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后劲。随着不远的将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趋势增强,沿海地区位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最前沿,凭借信息、技术、地理等优势易于溶入国际经济大潮,而信息、技术较为封闭的内陆工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处境会很难。从政府干预的方向和调控的力度看,即使国家改变向沿海倾斜的东倾政策,改为向内地倾斜的政策,但目前国家仅仅掌握7%左右的预算内投资,试图短期内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差距不大可能,预计在市场自发力量作用下,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沿海与内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对差距将扩大到52.2%,比1991年扩大10.1个百分点;到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对差距将再扩大7个百分点。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内地,两地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会继续扩大。
2.经济增长“重心”将会北移。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向轻纺工业、基础产业倾斜,主要以满足人民一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使得轻纺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发展速度比较快。经济增长处于“轻型”化格局,华南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好以轻工业为主,适应了这个格局,华南地区又毗邻轻工业十分发达的港澳台地区,在我国产业政策优惠条件及港澳台的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因素的带动下,华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进入九十年代以前,我国“轻工型”的产业结构已趋于饱和,随着重工业趋势的出现,经济增长将呈“重工化”格局,一般工业消费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减弱,而投资需求即中间需求和重工型消费品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增强。北方地区重工业基础雄厚,又有重工业腾飞的条件,需求结构的变化将使需求地域从以轻工业为主的华南,转向以重工业为主的北中国地区。中国北部尤其是环渤海地区重工业基础雄厚,又毗邻重工业十分发达的日本、韩国。九十年代世界区域格局的出现,将迫使日本、韩国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战略转向,而中国工业重工化的趋势使得中国产业政策倾斜于重工业,这样,将有众多的外国资金、技术等投向中国北部地区,日本、韩国的经济规模是港台的十几倍,又有重工业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大大带动中国北部重工型经济的腾飞。因而九十年代以后,肯定会出现经济增长“重心”北移的现象。
3.资源的供给区域发生变化。
我国东部地区资源十分匮乏,八十年代以来东部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西部地区提供的大量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的开采成本逐步上升,再加上交通等制约因素的影响,致使初级产品价格上扬。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沿海地区可以部分地纳入国际经济的大循环,沿海地区将部分地得到国外一些初级产品和资源,以保证其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工业的崛起需要大量的矿物资源作保证,中西部重工业基础雄厚和适宜发展重工业的地区将依靠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投资大、技术门槛高的产业。能源丰富的地区将依靠能源开发和发展有利的加工工业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腾飞。这样,中西部地区将更多地依靠本地的资源完成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4.将会出现各经济区域相对独立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到2010年将可能出现20多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这些区域的显著特点,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存在着一套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这套产业体系将为本区域内的人口提供大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中国将进入经济区域化时代。
我国完成工业化大趋势需要解决的一些难点。
1.农业问题。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对工业的支持作用越来越低。农业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工业化过程中人们日益增长的食物消费提供保障。纵观与我国情形相似高度工业化之前人口也很稠密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台湾,在过去十几年中,日本粮田向非农使用的转化率为52%,韩国为42%,台湾为35%。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对谷物总需求的增长,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变得严重依赖进口。1993年,日本有77%的谷物是进口的,韩国为64%,台湾为67%。我国的工业化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三年中,我国每年减少耕地近千万亩,几乎相当于耕地总数的1/100。1994年粮食总产量低于1993年。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至少得下降15%,由于耕地的消失,日本谷物的生产水平从顶峰下降了33%,韩国下降了31%,台湾下降了19%。到2000年,我国十三亿人口,每人按年消费400公斤粮食计算,粮食缺口达1亿吨,到2000年,粮食缺口达1.5亿吨,而现在全世界的粮食贸易量才2亿吨,既使中国有足够的外汇进口粮食,可是世界上哪个国家能够提供如此多的商品粮呢?所以中国的工业化过程粮食问题必须自己解决为主,依赖进口为辅。中国必须面对的是一要建设二要吃饭的严重矛盾,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好,那么迟早会延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甚至葬送了工业化。
2.矿产资源稀缺问题。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主要矿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排在世界第八十位以后,矿物能源的人均拥有量还不及美国的1/10,前苏联的1/7。工业化进程归根结底是人均占有物质财富的增加,没有资源作保证,我国的工业化就难以实现。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将有1/4不能满足需要,到2020年,我国现有储量的矿产资源除煤、钨、稀土矿产、建材等外,其他矿产几乎都缺乏资源储备保证。我国的工业化需要的巨量矿产资源,完全依赖进口也不现实。以石油为例,按照美国和日本人均GNP2500美元时的40%,台湾、韩国人均GNP2500美元时的60%人均石油消耗量计算,到2010年,我国年需消耗10亿吨,我国目前的年产量只有1.4亿吨。东部的油田接近枯竭,新开发的新疆及海上油田由于产量有限而难以接替。如果未来中国年需进口石油8-9亿吨,则相当于目前世界全部出口量的2/3-3/4。如此巨大的进口量必然会引起世界的恐慌与振荡,在没有新能源替代石油的情况下,我国的工业化进口大量的石油必然受国际势力的制约,影响工业化进程。如果中国无法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供应问题,工业化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3.对外贸易问题。
到本世纪末下个世纪初,在粮食不能大幅度提高单产的情况下,我国每年需进口粮食1-2亿吨,需要外汇200-400亿美元。石油及其他矿产资源由于国内市场供应不足,也需要大量进口,从国际市场上调剂,以石油为例,假如未来我国需要年进口9亿吨,则需耗用外汇近1300亿美元,其他矿产品如铁矿等也需大量进口。由此引起的初级产品的进口份额的增大,工业制成品和技术的进口就得大大压缩。我国是后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所需的机器设备等中间需求,我国原来重工化倾斜发展所形成的巨大生产能力由于技术水平低难以满足。投资需求的高档化,使得我国工业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从工业发达国家进口先进技术设备,90年代以来,设备进口增长率在20%以上,这一强劲的增长势头必须长期保持下去,才能支持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而解决初级产品和设备、技术进口的矛盾,两者都必须增加进口量,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扩大出口规模。
扩大出口规模比较很难,改革开放以来的十五年,我国出口贸易量发展很快,由八十年代初的一、二百亿美元,增加到94年的1200多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第十大出口国。这时期对外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我国抓住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占领了该产业的世界市场。进入九十年代,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如工艺品、纺织品、服装等产品占有国际市场的份额已近极限,况且从长期世界贸易格局来看,对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将呈下降趋势。这样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扩大规模的余地越来越小。我国的庞大重工业体系因为技术水平低、产品落后难以进国际市场。短期内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难度很大。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霸权体制的解体,世界各强国角逐的重点已从军事转向经济与科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经济联盟、东南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区域经济组织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大潮应运而生,激烈的竞争使我国拓展国际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将拉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在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就连工业化应成为支柱产业的汽车、机械、电子、石化,建筑业的增加值,92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7%,而按国际市场的标准,某一产业增加值占GNP的比重至少达5%才能算支柱产业。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电子、汽车、石化产业分别占GNP的0.8%、1%、3%,根本谈不上规模化生产。这就对我国工业在未来时期,提供什么样的产品给世界市场换取外汇提出了疑问。国际市场拓展不开,不能有效地从国外进口足够的初级产品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将会直接延缓或影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标签:重工业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日本工业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城市规模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世界城市论文; 经济学论文; 重工论文; 中国人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