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青团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考_共青团论文

关于共青团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考_共青团论文

关于中国共青团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青团论文,与时俱进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党领导青年运动的核心组织,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已经走过了80年的光荣历程。80年来,共青团组织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其成长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生力军作用。时代进入21世纪,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阶段和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党、团建设的与时俱进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一要求,团的建设要在党的建设带动下,继往开来,创新求实,通过不断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变化格局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其基本要素包括:(1)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及规律;(2)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与制约;(3)党和国家对共青团组织的期望;(4)当代青年多样化的利益需求;(5)系统的分化与整合;(6)对高新科技和信息社会的适应性;(7)国内外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与趋势对共青团组织变革的规定。

前言:共青团的基本问题遇到挑战

如何处理好党与团的关系和团与青年的关系,是共青团组织存在的逻辑起点和基本问题。这两对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把党的青年工作通过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的连接,结合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其中党的领导决定着共青团组织的性质和方向,共青团发挥着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青年则是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对象。共青团的基本问题是由独特的国情决定的。党章中关于对“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有明确的规定: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受党中央委员会领导,共青团的地方各级组织受同级党的委员会领导,同时受共青团上级组织领导;团的县级和县级以下各级委员会书记,企事业单位的团委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同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党十分重视共青团组织在青年运动中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通过代表青年群体利益参与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通过带动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建功立业,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从而使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围绕基本问题的逻辑关系,长期以来共青团组织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上,逐渐形成了团的组织理论、团的工作理论、团的建设和改革理论、党团关系的理论、团与其他青少年组织关系的理论,以及由此抽象出的若干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团学理论的框架体系。

从共青团的历史上看,除了因抗日战争时期和“文革”时期的特殊情况团组织暂时停止工作外,团的基本问题的处理一直是顺畅的。为了共同的革命大目标,共青团组织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通过庞大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前赴后继,英勇作战,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建功立业,赢得党和青年的信赖,成为领导中国青年运动不断前进的一面光辉的旗帜。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出现了青年利益群体多样化以及构成基础多元化的新趋向,共青团的基本问题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来共青团是居于党、政府与青年联系的中介组织,它既要贯彻执行党的青年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又要向上反应和代表本集团的利益,同时还要负责青年群体成员的健康成长,使其受到积极的政治训练和其他相关的教育。但是在旧体制的惯性作用下,共青团组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滋长了政治化、官僚化和行政化的倾向,群体成员的独特意愿很难得到全面的照顾,青年工作的现状与青年对实际生活的要求有了较大的差距。因而在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团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明显下降。面对来自各种不同的冲击和挑战,如何保持基本问题发展的协调性:既保证党和政府对人民团体的政治性要求,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又要满足本组织的利益需求,赢得青年群体的广泛认同与参与,是适应变革的目标及核心能力之所在,也是新世纪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共青团组织变革的节奏和深度

人民团体的性质和社会职能,决定了共青团组织的变革必然要受到政治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制约。因此,团的变革在总体把握上要按照社会转型的节奏,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积极而稳妥地进行。但从自身变革的角度,共青团则要加快转轨的步伐,以适应外界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共青团现行的体制架构形成于战争年代,承袭的是前苏联共青团的组织模式,具有政治属性鲜明和组织体系庞大的特点。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共青团追求的是大而全的组织规模,红而纯的思想统一,长而广的工作战线,多而重的活动任务,热衷于有声有色的轰动效应,习惯于运动式的作战风格,成了无所不及、无所不包的全方位组织。整个系统一直是在按部就班的计划之下超稳定地运行,组织的变革节奏十分缓慢。1978年团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开始步入新时期发展的快车道。1982年团的十一大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活跃团的工作”的新思路。1988年团的十二大通过《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的决议。1993年团的十三届二中全会通过《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1998年团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加强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工作体系建设和形成社会化运行机制”的新思路。沿着上述发展轨迹,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共青团组织积极顺应社会变革的节奏,通过市场整合和资源重组,正在逐步实现全方位的整体性转型:(1)由以政治运动为中心的工作指导思想,向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指导思想转型;(2)由“人治型组织”向“法制型组织”转型;(3)由单一党团组织系统向多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转型;(4)由自我封闭型组织向对外开放型组织转型;(5)由“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模式向交叉网络式的管理模式转型;(6)由独立资源依附型组织向社会资源互补型组织转型。

进入新的世纪,共青团在以往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活动方式变革的基础上,应该在组织文化变革的更深层次上有所突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共青团组织也要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对自身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的思考:(1)深刻认识团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全团的忧患意识;(2)认真反思前苏联共青团、国民党三青团等青年组织兴起衰亡的教训,总结规律性的原因;(3)深入分析有百年历史、成员超千万的基督教青年会、童子军等国际性青年组织和国内其他相关团体的状况,研究与之竞争及合作的方略;(4)紧跟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步伐,扎扎实实地做好团建的基础性工作。在80年的生命历程中,共青团组织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文化体系。今后共青团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继承和发扬本组织优良的文化基因,吸纳人类文明遗产的精华,构建具有未来意识和先进青年组织文化的价值工程。其中包括组织的思想哲学、理论体系、目标宗旨、思维观念、意志品质、精神风貌、优良传统、核心能力、内化工程、工作作风、人文素养、社会职能、行为准则等。经过新的锤炼和新的概括,把共青团组织文化的建设带向新的阶段,继而推动全团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外部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关系的理顺

相对于前60年的稳定状态,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共青团组织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社会正沿着多元、开放、搞活的目标全面推进。其主要表现是:(1)身份体系弱化,“体制外”力量增强,随着社会结构的多元化趋向和市场配置作用的日益突出,青年群体的流动率和分化率明显增大。(2)社会已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与国家并列的提供资源和机会的源泉,不同的人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和需求,开始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社区作为新的聚集地正在得到各类青年群体的支持。(3)产业革命迅速展开,职工队伍构成变化明显,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在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青工队伍锐减的同时,乡镇企业中的青年职工队伍在不断地扩大。(4)随着中央的简政放权,社会流动资源的增多,依据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动工作的模式难以为继,造成基层团组织的松散状况有增无减。(5)两极社会结构被打破,中间层次的群体大量涌现,个人价值的追求冲淡了集体主义的色彩,当代青年中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团体表现得异常活跃。(6)组织结构的调整使原有的行政依附关系、人身依附关系变为契约关系,以满足内部成员需要和谋求自我发展为直接目标的自主单位大量涌现,其独立性和开放性大大增强。(7)群体结构在演变中出现大量边缘性的新群体,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人群角色互变替代,众多身份模糊的青年农民工、青年知识分子、青年企业家、个体私营者等群体开始进入共青团组织的视野。(8)党在保证政治领导的前提下,不再包揽群团组织的具体事务,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参与社会的管理是群团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面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共青团组织需要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通过不断地理顺同外界的关系,使组织在参与社会系统的循环中,能够经常吐故纳新,始终保持应变的弹性。首先是共青团和党的关系。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种独特的血缘关系已经写进党章,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加强。但随着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党在保证政治领导的前提下,不再包揽群团组织的具体事务,使共青团传统的政治和组织资源优势有所减弱。同时,大量新经济组织的涌现,要求在没有党组织的单位也要组建团的组织。这些新变化客观上要求团组织应学会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逐渐减少对党政资源的依赖性,努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全新的层面上深化共青团和党的关系。其次是共青团和政府的关系。在我国政府部门中没有专门处理青年事务机构的情况下,与其相关的行政职能一般由共青团组织承担。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县区级以上的共青团领导机关已纳入公务员管理序列,其处理青年事务的行政职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共青团应不失时机地进入角色、履行职责,在与各级政府的合作中建立新型的关系,把青年事务的解决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日常程式化的管理轨道。再次是共青团和人大、政协的关系。人大、政协机构是共青团组织代表青年群体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在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青年中的问题日益增多,他们的切身利益需要得到维护。共青团组织要通过人大、政协中青年委员和代表的相关议案,把青年群体的呼声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在国家和社会政权建设中,充分发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

内部机制的重构与社会化工作体系的建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从团中央到团支部实行的是六级垂直管理体制。团的领导机关的部门设置依照党的系统架构,由以组织、宣传、办公室为主体的综合部门和以青工、青农、学校、统战为主体的战线部门组成。与之相适应的系统运行机制的特点是:整齐划一,按部就班,层层制约,运转迟缓。这种几十年一贯制的体制和机制,在过去团的事业发展中曾经起到重要的作用,留下过辉煌的历史足迹。随着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结构的重组,团组织旧有的体制受到强烈冲击,机制运转严重失衡,机关对基层的统辖力明显下降,建构新的工作格局和新的运行机制是大势所趋。“小政府、大社会”是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未来走向。共青团组织在承担政府青少年行政职能日益增多和团的各级领导机关机构改革减员增效的双重压力下,只能选择工作社会化的出路。通过自上而下的调整,逐渐形成“小团委、大社团、多中介、网络化”的新格局:一是团的领导机关要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和决策水平,履行好调研、协调、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基层团委的主要任务是“团要管团”,把团的基础建设和团员队伍带好,把不属于团务的工作推向社会。二是延伸青年工作的社会手臂,建立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以各类社会性、区域性、行业性、多样性的青年组织或社团为外围的大社团格局,通过多种形式最广泛地团结和凝聚青年,逐步形成上下左右贯通的工作架构体系。三是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为青年提供管理性、保护性、指导性、发展性的中介机构,使青年的需求通过周到具体的有偿服务得到满足。四是构建青年工作的网络系统。如青年工作者的人才网络、团属企事业单位及各青年社团的资源网络、计算机及办公自动化的信息网络、各类教育培训网络和活动的阵地网络,等等。

据此,要按照党和政府对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具体要求,从团组织和当代青年的实际出发,通过法制化的规范,市场化的运作,社会化的举措,产业化的经营,逐渐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青年工作体系:(1)组织架构体系。建立以共青团为核心,青联和其他青年团体为外围,面向基层、服务社区、参与社会实践的多层次、多类型、纵横交错、富有应变弹性的集合体。(2)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融合,符合新时期青年成长规律的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系统。(3)建功实践体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舞台,带领青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锻炼成长,建功与育人相结合,奉献与成长相配套。(4)社会服务体系。以阵地、媒体、中介机构、培训网络为载体,根据青年成长中的需求和实际问题,提供功能和手段更加完备的社会化服务。(5)社会活动体系。以“青字号”为特色,策划和实施在全社会有影响的重点品牌形象工程,在基层和青年中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活动。(6)工作保障体系。以各级党和政府的支持为中心,以同社会各界协作为依托,通过政策导向及各类青年组织团体的参与,保证青年工作的任务落到实处。

“以德治团”和“以法治团”

共青团组织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一所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大学校。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一代又一代的共青团人用革命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走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成为共青团组织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进入新的世纪,团组织和青年一代都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走向,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以德治国”思想的要求,在原有的思想道德价值体系中,融入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时代进步的精神,形成新的主导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尊道贵德、律己律身、仁爱孝悌、诚信好礼、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以义制利、自强不息。人类文明的价值取向是:讲究礼貌、责任感、容忍和尊重别人、注重学识、与他人沟通、独立和敬业。加上前述的关于团组织自身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构成新时期“以德治团”的三大精神支柱。这将大大丰富传统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为新时期弘扬团建的主旋律提供创造的空间,对共青团组织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传统的共青团工作是以人治为特点的,以活动型、突击性、灵活多变为特色,也常常表现出主观随意、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等,团的事业往往会因一个领导人的去留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市场经济则是法治的经济,明确的法规具有导向性、稳定性、制约性、权威性和保证性的功能。相对于《工会法》,“团章”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进入90年代以来,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青少年法规,使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受到制约,社会环境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净化。但对于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和青少年组织,这两个单项法规的涵盖面是远为不够的。新时期的团建要确立“以法治团”的意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范例,配合有关部门着手青少年法规体系的建立。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出台一部“青年法”,从司法的角度,阐述党和国家关于青年事务的基本立场和总体构想。其中包括青年和青年组织团体应享有的社会地位、权利和义务,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处理青年事务的办法规定等,从而做到青年工作有法可依。同时,在参与青年立法过程中,共青团组织也要逐渐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和青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整合系统资源:未来稳定发展的战略抉择

共青团系统在80年的成长历程中,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对团的事业建设起到了强力的支撑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以及团的干部岗位流动快等原因,共青团现有的系统资源不但没有充分利用,反而却在不断流失,有些甚至被其他的社会利益集团所吞并。因此,按照新的游戏规则重新洗牌,通过分类整合把“蛋糕”做大,将参与市场竞争的根基扎牢,是未来共青团组织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些资源主要包括:

1、政治资源。作为党的青年工作的得力助手,共青团组织的政治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党章、党的文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论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决议、文件、政策等,都有深入挖掘和整理的价值。同时,要进一步拓宽代表青年利益集团参政、议政的渠道,反映青年一代对国家政权建设的建议,使团组织政治性和先进性的色彩更加鲜明。

2、组织资源。共青团遍及全国的组织网络是得天独厚的。在党政、社会舆论和财政的支持下,具有极强的组织动员参与能力。要通过深入改革逐步克服传统架构中僵化和松散的弊端,吸纳现代社会的先进管理经验,在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中不断焕发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3、文化资源。包括青年文化工作的导向和活动阵地的建设。共青团要高举代表先进青年文化的旗帜,在继承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整合团内精神文明建设的精华,根据新时期青年的需求特点,创造新颖活泼的活动形式和精神产品。同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现有的社会和系统内的文化娱乐场所设施进行整顿,使其更好地为青少年的成长服务。

4、物业资源。共青团事业经过80年的积累已经有了可观的“家底”,如团干部的培训系统、青年报刊出版系统、青少年宫和各类基地的活动系统、青旅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团办经济实体”等。其中青旅系统已率先在全国成立了股份制集团公司,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抢得了先机。为了确保团的资产不在重组中轻易地流失,需要由团中央牵头主动出击,按青旅集团的模式实施产业整合,为其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5、信息网络资源。以“中国共青团”、“中青网”、“中青在线”为龙头的“青字号”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建设,是对传统青年工作信息传递手段的一场革命。目前要对“青字号”网络的建设做出整体的规划和规范,使不同渠道、不同层次的所属部门和省市县及基层团委,能够按照统一要求联网合作,确保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得到最快速的有效利用。

6、科研资源。青少年的研究事业是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发展起来的,主要是由共青团系统的研究会和研究室、团校系统的科研处、团内外的青少年研究机构等几部分组成。由于科研力量分散和科研经费不足,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一直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整合现有的科研力量,集中完成基础性的重大科研项目,尽快填补该学术领域的诸多空白,更好地为现实工作服务,是青少年研究事业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7、品牌资源。多年来共青团组织在实施大型的社会公益性活动中,创造了一大批有独自特色的品牌项目。如“希望工程”、“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科技创新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等等。这些品牌项目塑造了共青团崭新的社会形象,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要以此为契机,扬帆出海,继续做好品牌项目的深度开发和推广工作。

8、人才资源。共青团大厦的建造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在共青团岗位上工作过的新老团干部是“青字号”人才资源的主体。要通过多种渠道与他们保持紧密的联系,发挥其宝贵财富的奉献作用。此外,要努力培养和吸纳各类知识精英、管理精英、技术精英到团的系统工作,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优惠的条件,从而保证团的事业中有一批职业化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

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局面与对策

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终端,也是团的领导机关与广大团员、青年之间的联接点。早在人民军队建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共青团通过各条战线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广大青年群众出色地完成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交给的光荣任务。进入80年代中期,团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基层整体化建设”的方案,要求“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然而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打破了原有的固定关系和稳定状态,加剧了新旧体制的矛盾冲突,基层团组织的松散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表现为:(1)国有企业团组织正在逐步萎缩。在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主辅分离的转制过程中,大中型企业多年没有招工,青年职工队伍的规模和基层团组织的数量都在急骤下降。(2)农村团组织建设滞后于农村的改革。团员队伍流动加快,团干部兼职过多,活动阵地和经费有较大缺口。(3)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团建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体制性和机制性矛盾突出,旧有的建团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4)社区团组织的作用日趋重要。城市体制改革使社区的地位日益提高,为团组织的行业化和属地化管理提供了契机。(5)政府机构缩编调整后,县区级以上团的领导机关的行政化职能与基层团的工作社会化走向形成反差。

综上所述,新时期团的建设要发扬“抓基层、打基础”的光荣传统。在指导思想、组织设置、活动方式、项目牵动、成员发展等方面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做出调整。当前基层团建的重点应放在社区,以此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新的运作方式,进而带动非公有制企业、民办学校等方面的建团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1)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框架内,改变“条强块弱”的局面,实现以“块”为主的社区团建模式。(2)实行社区团的工作属地化管理,通过建立社区团的工作委员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会等形式,整合各类资源用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3)在社区内公开招聘团的专职干部,通过“海选”和“竞聘”,把那些热情高、能力强、有威信的青年领袖推到团的领导岗位上来。(4)创建适合社区青年工作的活动形式,主动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互助等方面的社区建设工作。(5)按照社区的性质和特色,培养有专业特长的青年工作者和青年自愿者队伍。(6)大力培植“青字号”的团体和中介机构,为迎接未来社区发展自治化和社会化的趋势做好准备。总之,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懈地进取追求,使团的旗帜在新的起点上得到继承和高扬。

在“新生代”的群体背景下管好两支队伍

团干部和团员队伍是共青团组织建设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对共青团系统的工作水平,以至今后的前途命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不同历史时期相比较,今天的团干部和团员队伍成员的构成,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独生子女群体的特征,这是人类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生代”:(1)他们崇尚自我,蔑视权威,淡化政治信仰,追求个性张扬,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心态与较强的成就感。(2)他们缺少社会动荡的经历感悟,较多浪漫气息又较少传统素养。(3)日趋富裕、日益开放的社会,使他们直接面对市场经济的高诱惑和高消费,同时也要经受社会化过程中的种种挑战。(4)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又面临空前的生存压力和竞争的排挤,情感的封闭与孤独在所难免。(5)社会化过程中的代际传递与“反哺”现象并存,使他们同父母之间的观念形成冲突,代际差异与日俱增。这种在改革开放大环境和独特家庭抚育方式小环境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无疑要给新时期团干部和团员队伍建设带来很大的难度。

关于团干部队伍的建设方略,团中央和各级党委都有明确的规划和要求,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团干部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着手,应重点解决的环节是:(1)确立角色意识。团干部即是党的青年干部,又是党指派的青年工作者,要树立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的宗旨,勤奋工作,锐意进取,自觉地履行岗位职责,做值得青年信赖的朋友。(2)加强党性修养。团干部要按照“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加强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认真地改造世界观,爱岗敬业,防腐倡廉,做青年群众的表率。(3)严把入口关。民主选拔,广开渠道,要用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把德才兼备、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选进共青团的各级领导岗位。(4)系统培训是关键。加强对团校培训系统的领导,编写适应性和针对性强的教材,提高团校教师的素质,改善培训条件,使团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及专业工作能力得到增强。(5)关心团干部的成长。把他们的培养、使用、输送制度化,确保合理有序的流动,解除团干部“转业难”的后顾之忧。

对团员队伍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计划经济年代,团的基层组织整齐划一、制度健全,每个团员都能在活动中找到归属感。社会转型之后,这种体制的平衡被打破,团员队伍流动加快,基层团支部的松散瘫痪状况难以解决。1988年团的十二大正式通过《关于实行团员证制度的决议》,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问题。首先是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认同。感召青年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使之愿意在团组织的环境里接受教育和锻炼成长。其次是制度制约。通过对团藉登记注册、入党培养推荐、组织生活会等制度,使团员自愿履行责任和义务。再次是活动留人。通过组织实施其他团体无法提供的富有青年特点的各类活动,吸引组织成员乐在其中。最后是富有弹性和个性。适应社会多元化和需求多样化的趋势,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成员群体。

结语:与时俱进中的团建新思路

经过80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青团进入了日新月异的21世纪。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社会,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积极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通过自身的调整扬长避短,率先走在时代变革的前列,构筑新的团建思路:(1)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解放思想,以变应变,确立共青团组织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框架。(2)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增强组织的危机意识,在系统内形成浓厚的进取氛围,为迎接变革做好思想和理论准备。(3)在向市场化和社会化转型的过程中,强化共青团组织的核心能力,精心打造“青字号”品牌项目,通过竞争赢得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4)新型工作机制建构的合理性,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的转换,其量度指标是青年组织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的契合程度。(5)组织发展指标的建立,要体现党和国家期望与青年群体意愿的统一,并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目标相吻合。(6)借鉴国外青年组织的非行政化、专业技术化、小型网络化、多样个性化和经营自助化的特点,加快同世界青年组织大家庭接轨的步伐。

标签:;  ;  ;  ;  ;  ;  ;  ;  ;  

关于共青团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考_共青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