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推动城市规划发展为前提,围绕海绵城市理念这一话题,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结合近年来工作经验,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展开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方法
随着国家间经济往来的愈发密切,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城市化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建设期间很容易受到不可抗力的影响。为了全面缓解城市建设问题、节省资源、降低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相关部门提出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即海绵城市,如何应用此理念更好规划城市现已成为工作人员广泛热议的话题。
1.海绵城市
具体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绵一般,在面对自然灾害与适应生态失衡时具有很好的作用。在降水过程中,能够吸收水资源,将其储存起来,随后对其进行水质处理,使其成为能够使用的干净的水[1]。若是城市有很长时间不降雨,则需要将之前储存起来的水慢慢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能够以“分散水源”及“慢排缓释”等形式,科学规划城市资源,为城市更好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构建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构建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能借助“排、存、用、净”等处理计划,实现城市水体的合理循环,从整体上提高城市对于雨水资源的调蓄与使用,帮助城市规划工作人员更好管理城市资源。当前比较常见的做法是:使用泵站、管渠等仪器对雨水资源进行合理的排放,秉承“末端集中”与“迅速排放”的规划原则,从源头开始对水资源进行管制[2]。与传统水资源处理方案相比,海绵城市理念对雨水的渗透、资源存储及水质净化等方面更为重视,其构建的雨水系统是一种形式新颖且低碳环保的雨水排放模式。
2对各项管控指标的思考
城市规划控制涉及到许多内容,大多是雨水资源处理内容、径流峰值控制、水质处理、污染程度管控及径流量的管控等。如:A市是一个平原水网城市,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重径流峰值及径流污染这两方面。径流量的管控大多是借助径流峰值与流量污染管控来控制,需要从以下几点工作入手:其一,水资源较为多样,城市间的河网间距通常在2.0千米范围,当前A市排涝设备及河网框架设计从整体上符合排涝需求;其二,城市内部建设的雨水管道是依据一年内遭受自然灾害的频率设计的[3]。但是部分老城区内的管道设计并不符合要求,无形中增加了城市的排水压力。因此,A市需要及时增加防涝能力;其三,A市的水环境容量相对其他城市较低,河流间的水流速度相对迟缓,因此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解决方案科学控制降雨径流污染程度,从而从整体上提升A市的水环境情况。为了全面解决上述问题,构建绿色建筑体系,A市需要及时管控雨洪资源,将自然降水视作城市补给水,这样不但能降低A市的供水压力,而且能均衡各地水资源的供需,有助于实现水资源化的高效化利用目标。
3.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策略
3.1水系绿地
河湖水系与坑塘湿地作为城市内十分天然的雨水净化场所,大部分城市水面率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河岸两旁建设了绿化带,这也是发挥海绵城市理念的关键所在,能很好管理滞留的水资源,降低植被被破坏的风险,从而全面保障河滨湿地的建设进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注重维护已有的水系湿地,尤其是城市内的坑塘与河沟,不要盲目进行填埋,而是依据需求合理管控此资源,从而不断降低内涝发生的概率。与此同时,要想构建好河道水系,必须要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科学填埋历史管道,解决现存生态问题。
从城市格局的分化情况来看,城河相依、水路畅通,基于此优势规划人员必须要利用好道路两旁的绿水带,构建一定数量的植被缓冲带[4]。在此基础上,构建纵横交错的地表泄水通道,将自然降水资源引入到缓冲带中。考虑到一些区域地势较为低洼,绿化建设不完善,此时需要构建湿地系统,及时收集雨水资源,将其进行净化处理,引入到闭合的坑塘和河沟,以此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度使用。
3.2绿地广场
基于城市生态绿化建设标准,工作人员在实际规划城市资源过程中应重视绿化覆盖率的提升,保证人均绿化面积符合国家提出的标准。同时,必须要对公共场所、绿地及广场等地区实施净水处理,提升城市蓄水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城市规划工作开展情况来看,虽然工作人员意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却没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作人员需要在制定工作计划前,全面考虑该公园及周边建筑物间的空间关系,准确划分雨水的出路。在做好准备工作后,及时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在不影响公园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净化公园四周的雨水资源。此外,随着公共场所使用面积的不断扩大,工作人员还需要开展好进水路面工作,以此满足发展所需。
3.3城市道路
众所周知,城市环境污染大多源自城市内清理不及时的雨水,具体表现在雨水径流量大,处理不及时或是处理效果不理想,导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基于此问题,工作人员在考虑城市交通需求及城市规划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高效利用道路两旁的绿化带空间,构建多个树池。若是绿化空间较为特殊则需要采取下凹式绿地或进水路面等方案,借此全面解决径流水质污染问题,保证雨水资源的安全性。借助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处置,将其引入至绿化带,不仅能保证雨水资源的存、处、用,还能进一步管控超标雨水资源的排放问题。在实际组建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过程中,借助采取进水路面这一方案,有效增加雨水的存储量。考虑到城市内交通运输负荷量较大,污染程度比较严重,在推行进水路面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时刻留心。尤其是人行道或是非机动车道这些场所,必须要不断增加进水路面的监管力度,借此有效解决径流问题。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在人行道路施工中采取LID树池方式,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城市内雨水系统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4海绵城市城市规划的保障措施
4.1重视海绵城市城市规划的准备工作
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一项十分耗费资金与精力的系统工程。在开展建设工作前,工作人员需要深入现场调查本地区水质情况、排水能力及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原则,科学规划城市内雨水志愿的管理与使用。城市各区域的地下水水位、河网布局及渗透能力等存在差异,因此工作人员必须要合理区分工作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标准,为接下来的工作实施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
4.2科学规划与管理海绵城市
整体规划、交流运输、绿地、防水抗汗等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必须要严格按照
低影响开发的要求科学制定规划方案,保证每一项工作都能有标准作为限定。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制定与之贴合的控制指标,增加管控力度,不可以盲目管理。对于一些指标不合理的内容,不应审批,以此保证设施建设的有序进行。
4.3注重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要想充分发挥设备的建设作用,必须要重视后期维修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负责人需要合理分化管理区域,对城市内多条道路、园林及排水进行管理,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定期检修设备工作情况,若是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给直属单位,并请专业检修人员进行维护,借此延长设备的使用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建设好海绵城市,当务之急是建立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以此加快建设进度。结合城市规划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发展需求的城市建设控制指标,并围绕绿地广场、河道水系等空间,全面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工作,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月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11):81-82.
[2]张红磊.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J].建筑技术开发,2018,45(05):22-23.
[3]张郭洪.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中华建设,2018(01):114-115.
[4]白雪.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J].建材与装饰,2018(03):92.
作者简介:
陈进名(1984-),男,汉族,湖北黄冈人,单位:宜昌市地理信息和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大学本科,工程师,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方向.
论文作者:陈进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1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径流论文; 资源论文; 水资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