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国企改革解困的突破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纺织工业论文,国企改革论文,突破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把纺织工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如何正确认识以纺织工业为突破口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重要意义?完成纺织工业突破口的任务从哪里入手,怎样具体实施?为什么以压锭重组为契机,加快国有纺织企业改革步伐?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认清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央重要的战略决策:以纺织工业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突破口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朝着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方向发展,国有企业渐进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积累下来很多的问题和矛盾,加上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有企业目前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隐含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尖锐地暴露出来,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已经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党的十五大及时提出了大多数国有企业3年改革解困的目标。 但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国有企业改革解困需要选择典型行业重点突破,取得经验再在面上推广。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以纺织工业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作为目前国有工业中最困难行业的国有纺织工业,历史地走上了整个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前沿。
众所周知,建国以后30年间,纺织工业起着支撑工业化初期发展、大量吸纳工业就业人员的先导型产业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扩大出口创汇、繁荣市场供应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我国纺织工业取得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非国有纺织经济的高速发展,长期生存于计划体制下的国有纺织工业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日趋显露出来,许多国有纺织企业难以承受内部的沉重负担和外部的非国有企业竞争压力,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
一是经济效益差。1993年以来,国有纺织工业已连续5年亏损, 当年盈亏相抵后,净亏损为19亿元,到1996年净亏损高达106亿元。1997年经营出现恢复性好转迹象,亏损额却仍然在80亿元左右。二是历史负担沉重。国有纺织工业老企业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2%以上,远远高于国有工业企业的平均负债水平;离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比例过高,在很多老企业中,离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之比一般为1∶1,有的甚至高达2∶1。三是初加工生产能力过剩,人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不高。以棉纺织业为例,与1983年相比,1996年棉纺生产能力增加了2180万锭,相当于1982年的2.1倍,而社会需求量仅为1982年的1.3倍,生产能力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需求的增长,约有1000万锭成为过剩能力。同时,冗员充斥、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同等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企业,我国国有纺织企业的用人比发达国家高出3倍左右。 过多的人员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且使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形成了严重制约,也使得生产过剩和结构失衡的矛盾越发突出。四是高档次、高效益的产品少,生产趋同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企业过度竞争,而且主要集中在低档和大路货产品上。这种现象不改变,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将更加艰难。
更令人忧虑的是, 近几年国有纺织工业的经济技术指标恶化。 到1996年,资产负债率高于90%的企业已占到全部国有纺织企业的43%,资不抵债的企业已占到26%,全部国有纺织企业每百元成本可获得的利润是-7元,人均净资产仅1.3万元。国有纺织工业摆脱困境已经刻不容缓。
中央把纺织工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是振兴国有纺织工业的重大举措,为纺织工业解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纺织是传统工业部门,面临着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重任务,国有纺织工业在各个工业部门中亏损最严重,涉及的职工最多,矛盾和问题最突出,也最具有普遍意义。把纺织工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还在于纺织工业的问题暴露得比较充分,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纺织工业的调整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纺织工业的改革、解困、调整的思路易于理清,从这一薄弱环节取得先期胜利,将会推动整个国有企业改革、解困工作的全面展开和顺利推进。
完成突破口任务:从压缩落后棉纺锭入手
承担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突破口的历史任务,是纺织工业当前面临的一项极为艰巨和复杂的全新课题。按照党的十五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经过努力探索和实践,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解困思路:坚持“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方针,围绕中心城市的整体调整,坚定不移地走压锭、重组、减员、增效的路子,把企业改组、改制、改造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国有纺织企业实行战略性重组,力争到2000年实现国有纺织企业整体扭亏为盈,在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那么,怎样才能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具体展开纺织工业突破口的攻坚战呢?从抓主要矛盾入手,易于找出正确的答案。我们知道,重复建设,总量过剩是国有纺织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纺织工业中生产规模最大的棉纺锭能力,在经过持续低水平扩张之后,大大超过市场需求,目前约有1000万落后棉纺锭处于过剩闲置状态,且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国有纺织企业,其过剩生产能力的退出和转产困难重重,棉纺织行业亏损额远远超过纺织的其它行业,导致整个纺织工业结构失衡、总量过剩和布局不合理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因此,牢牢抓住1000万落后棉纺锭这个主要矛盾,以压缩过剩的棉纺能力为纺织工业改革攻坚战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才可能带动全局,才可能有效地解决国有纺织工业长期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使纺织工业尽快走出困境,重振昔日辉煌。
以压缩落后棉纺锭作为纺织工业改革的切入点,将会触动有关地区、企业和部分职工的利益,需要国家付出必要的改革成本予以支持。中央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纺织工业压锭解困工作给予了必要的政策扶持和援助,对压锭提供了必要的资金补偿,以减少压锭可能带来的阵痛和损失,帮助纺织工业渡过难关,促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日本政府早在60年代就已参与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对过剩设备实行收购报废政策,并对调整下来的失业者提供补助和失业培训,先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纺织工业结构转换和产业升级。这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纺织工业虽然是高度竞争性行业,但毕竟可以说是永恒的产业,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产业,各国政府历来重视纺织工业并予以政策支持。日本的实践证明,只要政策有力,措施得当,纺织工业结构调整是有可能以较短的时间、较小的代价予以完成的。
目前,国家对纺织工业压锭解困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为我们打好这场突破口攻坚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但真正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照纺织工业的实际情况,对压锭工作的基本步骤、基本作法、主要难点和控制源头等事项作出缜密思考和安排。
(一)压锭要按照先沿海后内地的步骤来运作。1998年先从沿海启动,当年基本完成480万棉纺锭压缩任务,1999年扫尾;1999 年内地基本完成520万锭压锭任务,2000年扫尾。之所以在沿海省市先行一步,主要考虑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较好,棉纺能力分布较为集中,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沿海为内地后续压锭积累一些经验并提供示范,有利于全国压锭工作的协调进行和任务的最终完成。内地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也可适当先行,与沿海省市同步压锭。
(二)压锭要采取与企业资产重组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棉纺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问题,如果单厂压锭,有可能造成边际收益降低,规模报酬递减。因此,压锭应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范围内操作,与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压锭重组,淘汰一部分劣势企业,壮大一部分优势企业,把国家给予的压锭政策与鼓励企业兼并破产政策“捆”起来使用。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棉纺生产总量过剩问题和调整城市或区域经济结构,而且能够促进纺织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纺织工业升级和振兴。
(三)压锭须先解决好下岗职工安置和再就业问题。3 年压锭1000万锭,再加上其它企业的减人增效,将有120万职工下岗分流。 这是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压锭重组工作中的最大难点。这场攻坚战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此庞大的下岗职工队伍能否得到妥善安置。由于纺织企业的职工一般文化层次低,技能专用性强,他们退出本行业而转向新行业时,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保障基本生活费用等项工作需要各地政府、企业及社会机构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筹划,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予以解决。
(四)压锭要坚决制止一边压、一边涨的现象发生。在压锭工作的同时,必须严格把住锭子涨的源头,唯其如此,才能防止压锭工作前功尽弃。做好这项工作,关键要做到管住纺机企业,不准无证生产、销售棉纺锭,对任何类型的企业都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新上棉纺项目,被淘汰下来的落后锭子不能在国内转移,必须报废。对企业以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国外移锭的,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
压锭调整是国有纺织企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战役,在实施过程中,纺织行业要利用压锭重组的机会实现机制转换,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做出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努力。
以压锭重组为契机:加快国有纺织企业改革步伐
压锭重组是纺织工业作为国企改革解困突破口的关键措施,对于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方向的国有纺织企业改革,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普遍意义。归纳起来,共有四个相关问题。
(一)调整所有制结构。纺织工业作为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不可能占有绝对比重,在严格控制全行业生产总量的条件下,应该通过压锭重组压缩国有企业落后的初加工能力,收缩国有纺织企业的运作战线。国有经济应相对集中于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纺织领域中,在初加工和低技术含量的领域中,可以考虑相对扩大非国有企业的经济规模和生产比重,这有利于提高整个纺织经济的运行效率和活力。纺织工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取向,还应当以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非国有企业参与到国有企业的压锭重组中来,壮大国有经济控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非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优化资源配置。目前国有纺织企业占用着上亿元资产,却连年“产出”巨额亏损,其重要原因是资源重复配置,企业过度竞争,而败者又难以被淘汰掉,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压锭重组过程中应鼓励采取股权交易方式并购劣势企业,将其占用的资源转移或注入到优势企业,再使优势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企业管理,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有纺织企业的资产运行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一些连续多年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则只能走破产的道路。
(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在我国纺织企业之间的分布过于分散。据统计,平均每户企业占用的生产经营性国有资本数量仅1000万元左右,严重阻碍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形成。应该抓住压锭重组的有利时机,鼓励一批有实力的国有纺织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凭借技术、资源、管理、市场的优势,力争使部分集团成为控制我国纺织经济的主导力量,并跨入世界著名的纺织跨国公司行列。
(四)放开搞活小型企业。截止1996年末,国有纺织小企业占到国有纺织企业总数的四成以上,其中亏损的约占1/2。因此,在整体上搞好国有纺织经济,必须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改革的步伐。各地在“放小”过程中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可以大胆实行联合、兼并、破产、租赁、承包、股份制合作、出售、代管等灵活多样的措施和作法,促进国有纺织小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状况。
必须指出,以压锭重组为契机,加快国有纺织企业改革步伐,是纺织工业完成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突破口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鼓足干劲,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纺织工业一定能够打好这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突破口的攻坚战,将一个充满活力的、步入良性发展的纺织工业推向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