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拾趣与思考
◆ 杨茂辉 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仁兆中心幼儿园 266739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每天都沐浴在孩子们带来的五彩缤纷的阳光生活中,心情倒是五味杂陈呢。对于孩子们创造的五花八门的状况你能从容应对吗?笔者撷取了幼儿教育中的一组生动有趣的情境,慢慢回放给大家,或许我们能够从中想到更多……
情境一: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上午带班的时候,由于要写点东西,就让小朋友自己先玩会儿玩具。偶尔抬头,我看到乐乐小朋友的积木不小心掉到了地上,于是,他急忙拱到桌子底下去拾。
本来是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我开始担心了:因为乐乐有个不好的习惯,他喜欢在地上爬来爬去。只见他拾起自己的积木,又把其他小朋友掉的玩具拾起来,之后,就在地上往这儿爬会儿,又往那儿爬会儿,一点也没有要站起来的意思。
我矛盾了:该表扬,还是批评?乐乐今年5岁了,是一个虎头虎脑、非常可爱的孩子,虽然有时候有点大大咧咧,但还是很懂事、非常自信、很受小朋友欢迎的。
略一思考,我轻轻走过去,把他从地上抱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柔声问道:“乐乐,谁给你洗衣服?”“妈妈。”“那妈妈上了一天的班累不累?”“累。”“那乐乐想让累了一天的妈妈,还要给你洗脏衣服吗?”他若有所思地摇摇头。“恩,乐乐真懂事。老师刚才看到,你把小朋友掉在地上的玩具都拾起来了,做得很对,老师很高兴。要是以后不在地上爬着去拾东西和玩,不让妈妈更辛苦,那就更棒了!”“我不让妈妈为我更苦。”他撅着小嘴说道。“妈妈一定会为你骄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以后拾东西,要先蹲下来,再拾,记住了吗?”他看看我,眼睛转了转,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又继续玩了。
【画外音】
每个幼儿都是有独立个性的小精灵,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幼儿教师不仅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纯真的心灵,还要有一颗能够体谅他们的细致的心。有时候或许从他们在乎的、喜欢的人或事情中寻找教育的契合点,找到“征服”他们的武器,这样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促进每一个孩子自尊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
情境二:好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鸡娃
午睡起床的时间到了,孩子们纷纷起床,开始穿衣服,我也忙着帮部分孩子整理衣服。这时孩子们像一群小鸡娃一样围在我身边,有事无事地与我找话说。
硕硕说:“老师,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我知道狼要吃羊的。”我说:“你怎么知道的?”他说:“《喜羊羊与灰太狼》里就是这样。”说完他就走了。
小晓着急地对我说:“老师,假期里我爸爸买了IPAD电脑和Iphone5。”我装作不懂的样子问她:“那是什么呀?可以干什么呀?”小晓立刻装作一副很懂的样子说:“老师,Iphone就是苹果手机呀,IPAD电脑可以玩游戏的,我还会玩植物大战僵尸呢。老师你也到我们家来玩吧!”我说:“好的。”说完她也高兴地走了。
【画外音】
孩子的一颦一笑,都是美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心平气和、耐心地与他们拉呱,倾听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喜形于色,就是最好的交流。只要用真心、细心、耐心去爱、去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公平和美好,他们都会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最关键的是,我们能否给幼儿营造一个想说、敢说、愿意说的良好氛围?你做到了吗?
情境三:调皮的孩子是机灵鬼
明天要举行家长会,我正在装点展示看板,让小朋友们自己画画。
“老师,豪杰打我。”一个不协调的声音传来。嗨,又是豪杰!回头一看,他正在转来转去的,还不时推搡别的小朋友,接着又做鬼脸,引来小朋友的哄笑。怎么办呢?豪杰小朋友特别聪明,又很大方,就是自制力差一点儿。以前也批评过,也罚站过,都不顶用,顶多安稳2分钟。
我不是正忙得不可开交吗?忽然灵机一动:“豪杰小朋友,给老师当个小助手好吗?”我发现他没有反应过来。“来,请给老师拿支红色的粉笔,好吗?……对,好,再给老师搬过来一个小板凳吧……豪杰真能干!……你看,在这儿画一只小鸟好呢,还是小蜜蜂好啊?……好,那咱就画一只漂亮的小鸟啦……”整整20分钟,豪杰小朋友表现得很有耐心,很积极,配合得特好!
“在豪杰小朋友的帮助下,老师顺利完成了任务,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感谢,好不好?”在热烈的掌声里,豪杰小朋友的脸蛋儿红红的。“豪杰小朋友的表现一定会越来越好,对不对?”
【画外音】
对于一些过分调皮的孩子,我们一定不要采用孤立的方式来惩罚孩子,久之易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这样一来,反而违背了我们的教育初衷。当这些调皮孩子的表现不分场合、时间,或者强度过大时,就需要我们理智地对待,机智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以上生活情境,可能大家也都遇到过,大家解决的办法可能都不一样。只是要记住一点:孩子幼小的心灵更需要尊重与呵护,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享受同等的爱。
论文作者:杨茂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小朋友论文; 豪杰论文; 老师论文; 孩子论文; 乐乐论文; 他们的论文; 孩子们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7期供稿论文;